【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6-22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6-22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二 ‎ ‎ 古代商业的发展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安庆模拟)《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 (  )‎ A.私商仍受封国君主的制约 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 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 ‎【解析】选A。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国君主有盟约而且商人行为受到国君的影响,故A正确;据材料“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说明国君与商人的关系而不是大夫与国君的关系,B错误;材料晋国韩起可以“买诸贾人”说明玉环以买卖的形式获得而不是按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故C错误;据材料“买诸贾人”可知不是政府专卖制度,故D错误。‎ ‎2.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这反映扬州 (  )‎ A.成为国际大都会 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 ‎【解析】选C。根据题干诗句中“夜桥灯火”“水郭帆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扬州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正确。诗句中未反映扬州外商云集的盛况,无法体现其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故A错误;题干未体现扬州的政治作用,故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娱乐场所开始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城市中,故D错误。‎ ‎3.(2019·邯郸模拟)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  )‎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 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 ‎ 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解析】选B。材料中“两税”收入有波动,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说明北宋财政收入除两税之外另有来源,由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可以推知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故B正确。如果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政府两税收入必然减少,但与图示信息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不符,故A错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北宋政府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故C错误;北宋时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出现“冗官、冗费”现象,故D错误。‎ ‎4.北宋时期,四川交子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人民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回去,据此可知 (  )‎ A.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 B.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 C.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 D.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经验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可以推知,北宋政府发行新币却没有及时回收旧币是为了通过增发纸币缓解财政压力,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滥发纸币势必会造成通货膨胀,故选B。题干材料体现的增发货币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故排除A;C、D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加固训练】‎ ‎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 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的凭证功能,故A正确。交子产生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提高,故C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D错误。‎ ‎5.(2020·合肥模拟)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有的“先儒后贾”,有的“先贾后儒”,有的“亦贾亦儒”。这表明当时徽州地区 (  )‎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C.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先儒后贾”“先贾后儒”“亦贾亦儒”等信息可得出,徽州商人兼有士人身份,打破了士农工商分立的阶层限制,即出现了士商结合的新群体,故C正确。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商人兼有士人身份不等于官商勾结,故排除B;商人兼有士人身份说明其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故排除D。‎ ‎6.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它可以反映出当时 (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A。材料中的胡商、波斯邸分布集中,专门管理市场物价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等现象,说明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选A。材料中的市没有居民区的存在,且各种商行按类型被分开,不能说明商业开放交易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展现唐朝西市的行业分布,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的商品主要是生活用品等,农产品所占比例极小,D错误。‎ ‎7.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解析】选D。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战国时期的城市仍然是以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 ‎【加固训练】‎ ‎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人从事商业的现象,且私商受到诸侯的重视和礼遇,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情况,故A、C错误;D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8.(2019·张家口模拟)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  )‎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解析】选B。据材料“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发达,表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正确。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达,而非开始兴起,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达的交通网络,故D错误。‎ ‎9.(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解析】选C。绢帛受到市场排挤和铜钱短缺,说明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但是,唐代统治阶级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主动地调整货币制度,而是釆取了极力维护钱帛兼行制度的多种措施,结果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良好的货币流通的客观要求得不到满足,与落后的货币制度间的冲突日趋激化,成为中唐以后,特别是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故选C。‎ ‎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地位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解析】选B。唐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接待各国使节、招待外商及掌管对外贸易,体现唐朝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故选B。材料体现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商馆招待各国使节、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但未体现税收结构中海外贸易税收是否占主导,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接待各国使节、招待外商及掌管对外贸易,与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无关,故C错误;材料反映唐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接待各国使节、招待外商及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唐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没有体现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故D错误。‎ ‎11.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选D。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许可下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故C错误。‎ ‎【拓展延伸】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 ‎12.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解析】选D。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三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而非“海禁”政策,故D正确,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且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B、C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西两巷大货行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白寿彝《中国通史》 ‎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特点及影响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8分)‎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造成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差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城市商业职能、城市的市坊界限、服务性场所及区域特征、商品种类等方面归纳。第(2)题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城市职能、辐射范围、分布情况及其与乡村的联系等方面归纳特点;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区域分工、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中、英两国经济、社会状况方面分析归纳原因;评价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1)特点: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7分,答出4点即可)‎ ‎(2)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分)‎ 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人口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4分)‎ ‎(3)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评价: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外国侵略的结果,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改变了城市布局;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也使之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带来一系列问题。(6分)‎ ‎14.(2019·南昌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 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 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解析】材料从路线、管理及货物角度呈现了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予以比较,理清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对这些变化予以说明即可。在论证过程中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信息一: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 信息二: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朝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进行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为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较开放的政策;南宋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征收商业税解决财政问题。(6分)‎ 信息三: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6分)‎ ‎(以上信息任选两条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