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观念,“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是培养品格高尚的人,和谐人与人关系,这正是儒学的一个主题内容。“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明人要知恩图报,这同样也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属于道家无为思想,“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属于墨家节用思想,①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家思想,排除④,选择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A. 温故知新 B. 有教无类 C. 学思结合 D. 因材施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思想,B正确。A、C和D属于教育方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A. 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 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 C. 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 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现象纯属偶然纯属巧合,即“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纯属偶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谶语”是偶然巧合而不能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谶语”是偶然巧合而不是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愚弄百姓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 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 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 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 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的治国理念,而他又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理念。故选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技艺,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权制度的理论来源 ‎6.《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东汉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埋亲儿,却因此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法家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B.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坚决抛弃 C. 是对人性善良的曲解 D. 是对“性相近,习相远”的阐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三纲五常对人的扼杀,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与性本善相悖,故C项正确。材料中三纲五常思想是儒家思想,A错误。B中坚决摒弃说法绝对,排除。“性相近,习相远”属于性格养成,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7.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B.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C. 司法程序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思想,“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体现出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A正确。B中“普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说明的是司法实践,不是司法程序问题,C错误。儒家经典并不是法律基本原则,D错误。‎ ‎8.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 A. 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B.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C. 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 D. 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李对孟子思想的发展和对韩愈思想的突破,并建立起“性情”的人生观,可见这时期的儒学是对之前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故C项正确;A和B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复古,D项排除。‎ ‎【点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9.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如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 A. 文化的内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B. 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 C. 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入世观念 D. 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文化嗜古之风,“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体现出宋代文化内敛性,A正确。B中各个方面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入世观念,C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中央集权强化导致,D错误。‎ ‎10.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发展滞后 B. 商品经济推动 C. 专制统治干涉 D. 新的思想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的饮食观念在变化。故D项正确。宋代农业发展并不滞后,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中吃素食主因,B错误。当时专制统治并不是干涉饮食变化,C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11.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 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B.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 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D. 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城市商业的高度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提到了两个说唱作品,体现不出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故B项错误;仅两个作品无法显示程朱理学引起民众的普遍反对,故C项错误;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和生活的作品逐步增加,两部作品正是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的反映,故D项正确。‎ ‎12. 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B. 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C. 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D. 海禁政策被政府否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种解释当然不是完全的封建迷信,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是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释其行为,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识改变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磁针的解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 评议国政是非 B. 宣扬理学传统 C. 培养科技人才 D. 引导地方风俗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对国政的评议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故排除A、C两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学官定而付之”可知黄宗羲希望学校引导地方风俗,故本题应选D项。‎ ‎14.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A. 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C. 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D.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东南……为寒士之新土”即可选出B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A项;C项中“耻于”、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15.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 研究者历史视角不同,带来历史评价的差异性 D.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能太苛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司空图的评价是从文化典籍破坏角度出发,李贽是从秦朝加强思想统治角度出发,显然研究者历史视角不同,带来历史评价也不同,C正确。二者观点并无矛盾之处,A错误。不是因为朝代的远近就说明评价准确性,B错误。历史真相并不是多元性,D错误。‎ ‎16. 1909年2月6日,清廷颁布诏谕,禁止蓄养买卖奴婢,历经两千余年的奴婢制度终告结束。此次废奴诏谕规定,“凡从前旗下家奴”,“概听赎身,放出为民”,“其经放出及无力赎身者,以雇工人论”。 清廷的废奴举措( )‎ A. 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 B. 推动了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群众基础 D. 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09年2月6日”“禁止蓄养买卖奴婢”“其经放出及无力赎身者,以雇工人论”可以看出,清廷的废奴举措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清廷的废奴 ‎17.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B. 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 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 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调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可知,民间文化给当时明清时期不同阶级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反映了其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故选C项;而A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 ‎18.“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新技术。它们被统治者看中,得到重视,从而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反之,对统治者利益相关不大的技术发明则要遭到阻止和扼杀。材料主要说明 A. 科技应用受统治者意志影响 B.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C. 生产实践是科技发明的源泉 D. 四大发明是中国传统科技的最高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被统治者看中,得到重视,从而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说明古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与统治者意志有很大关系,A正确。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并不是决定作用,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生产实践与科技发明关系,C错误,D中最高成就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19. 中国地理疆域特征明显:疆域外延为大海和高山、戈壁、沙漠等诸地理因素,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西北是难以逾越的戈壁沙漠,西南是险峻神秘的青藏高原,东部是最为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这种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直接影响是 A. 中华文明缺乏异质文明相互交流影响的条件 B. 中华文明长期以农耕文明为主,具有封闭性 C. 中华文明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深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地理疆域特征是四面都是大海、高原、沙漠、戈壁,这种天然的地理环境阻隔了中国对外的文明交流。中国内陆地理以大河和平原为主,使的中华文明主要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以农耕文明为主,政治上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20.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的古体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鹰,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为“刑”或“刑律”,“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鹰”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上述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诉求不包括 A. 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B. 法律富含着公平正义的神圣意蕴 C.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 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鹰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可知,AB 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结合所学可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鹰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进行分析理解即可.需要对古代法律的理解。‎ ‎21.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苏州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A出自孟子,认为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B出自孔子,认为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D出自荀子,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2. 近代民主政治源自西方,而不是根生于中国的儒家传统,其主要原因在于儒家传统缺乏何种思想( )‎ A. 民有 B. 民治 C. 民享 D. 民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主张由贤能之人治理国家,而普通民众只能恪守本业忠君爱国,不能僭越自身地位而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所以儒家思想中没有民治思想,答案选B,A C两项与儒家民本思想有相似之处。‎ 考点:儒家思想的特点 点评:儒家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浓厚,西汉时期神学化色彩浓郁,两宋时期又体现出了哲学化和思辨化的内涵,明末清初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民主色彩。‎ ‎23.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卓越、现世娱乐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的核心是 A. 建功立业 B. 主权在民 C. 人文精神 D. 城邦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古希腊人追求卓越、现世娱乐”体现出古希腊人文精神发展,C正确;建功立业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主权在民属于民主政治特点,不是民族性格,B错误。城邦至上与材料信息不符合,D错误。‎ ‎24.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理念是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独立思考,“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人是万物的尺度”“理念是外物的本源”均与题意无关,故BD项排除;据材料中“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等信息反映出苏格拉底对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评判,而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则主张要独立思考,做到考求真务实,故C项正确。‎ ‎25.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 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B. 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 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D. 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答案】D ‎【解析】‎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代的,但苏格拉底并非属于智者学派,主张并非相同,排除AB;当事人对历史的阐述也属于史料,要和原始文字材料进行对照,方可采信,故排除C;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与智者学派讲求功利忽视道德不同,故选D。‎ ‎26.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 B. 都提倡中庸的思想 C. 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D. 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孔子主张“仁”,提倡德治,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两人都强调美德,A项正确。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强调了他的中道学说,B项错误。孔子所主张的“礼”本义是指西周的等级制度,这是他思想保守的一面,C项错误。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明显的保守倾向,D项错误。‎ 考点:古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知德合一 ‎27.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作品反映的时代是 ‎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人文主义思潮 D. 风俗画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与繁荣,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反映了当时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不是宋代,故B项错误;宋代没有人文主义思潮,故C项错误;《蒙娜丽莎》不能体现风俗画的兴起,故D项错误。故选A。‎ ‎28.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答案】B ‎【解析】‎ ‎“不再完全封闭”等字眼反映了人类对束缚的摆脱和对自由的向往,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启蒙没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而非新宗教理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仍然是专制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 都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了人自身 B. 都带有宗教色彩 C. 对世界的本源认识一致 D. 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这与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了人自身,故A项正确;王阳明思想不具有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二者对于世界本源认识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 ‎30.15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这导致了 A. 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B. 近代欧洲革命的相继发生 C. 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严重 D. 信仰危机在欧洲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反映出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这些世俗权力对教会经济特权的不满,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人文主义思潮无关,排除A;17、18世纪近代欧洲革命相继爆发,B时间不符合;材料与信仰危机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主旨,即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这些世俗权力不满教会在经济方面的诸多特权,这属于宗教改革的背景。‎ ‎31.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政治制度的差异 C. 文化环境的差异 D. 国际地位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8世纪的法国封建统治腐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启蒙思想家针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构建了未来的理性王国,而在18世纪早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社会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所以造成二者差异的是政治制度的差异,正确的选项是B项,CDA项不是主要原因。‎ ‎32.某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18世纪的欧洲史”为主题。讨论中涉及到的论点有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③人权观念发展 ④以理性原则思考各种问题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之后自由主义盛行,①正确;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促进人权思想发展,③④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是20世纪之后,排除②。选择A项正确。‎ ‎33.德国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为此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 B. 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C. 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 D. 伏尔泰提倡人民主权,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课本中有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项不仅说准确表述了两人的主张,也说明了卢梭比伏尔泰更为进步。故选B。主张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是卢梭。‎ 考点:启蒙思想 点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方主要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中心在法国,思想家们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等,主张用理性的阳光来驱散现实的黑暗,为后来的大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34.《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据此可得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A.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B.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C. 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 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体现了反对教会和王权压迫的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A项是14—17世纪,B项是15、16世纪,D项是18世纪下半叶,故ABD 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点睛:材料“18世纪上半叶”是解题关键的时间点,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5.英国的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的思想观念是 A. 君主立宪的观点 B. 革命权利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权利学说认为,既然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而且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那么一旦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侵犯人民的权利并且开始压迫人民的时候,人民就理所当然地有权利举行革命或起义来推翻这样的政府。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契约理念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题中“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体现此思想,故C项正确。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故D项错误。‎ ‎36.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 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 C. 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 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启蒙运动借助中国古代文化推动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比欧洲各国优越,故A项错误;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本质不同,故C项错误;中国传统并不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故D项错误。故选B。‎ ‎37.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其原因是 A. 《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C. 达尔文的进化论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D. 达尔文的革命性理论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进化论的意义不仅在生物学领域的突破。更大的意义在于思想上打破了上帝造人说。对欧洲当时的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牛顿经典理学体系建立,A错误。进化论否定“上帝造人”合理性,B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是创立分子学,C错误。‎ ‎38.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 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 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 给天主教会以沉重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所未涉及的,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也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故D项错误。故选B。‎ ‎39.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反对迷信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③反对封建束缚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⑤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者运动兴起于古希腊,当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并没有反对封建束缚,也没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排除③④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冲击封建神学体系,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①②正确,选择A项。‎ ‎40.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 全球史观 B. 革命史观 C. 唯物史观 D. 现代化史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故D项正确。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革命史观又叫阶级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点睛】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而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41题28分,42题12分)‎ ‎41.在文化的发展中,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书籍会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材料三 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四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方相比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中西翻译运动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因素:政府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三教合一潮流发展,理学兴起;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特点:普及速度快;更重视自然科学。‎ ‎(2)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 ‎(3)背景: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历史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归纳出政府重视;依据材料一“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可知是印刷术发展,结合所学从思想、科举考试以及教育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可知普及速度快,依据材料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归纳出对于科学重视。‎ ‎(2)依据材料四“几乎一书不读”可知起步较晚。依据材料四“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归纳出中外学者合译;依据材料四“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归纳出涉及范围广,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和四从明清时期政治统治、科举考试制度、古代农业经济模式以及外国传教士来华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科技发展、文化交流、学术风气的转变、旧思想体系的束缚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42.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于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思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民本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的一种君本理念,通过重民、敬民、爱民等措施来维护统治,实现长治久安。民主是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古代希腊的民主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抽签选举和公民大会等民主形式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到了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民主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主张,规划了资本主义的理性蓝图,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公民主体地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得以强化。‎ 示例二: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不同。‎ 在民本理念中,民众和君主之间的地位是完全不平等的,君主是权力的中心,是权力的来源,民众是君主统治的对象,民众是被动的、消极的,民众的要求是否得以满足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恩赐和怜悯。而在民主理念下,个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执政者和人民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民众是主动的、积极的。政府及各级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并服务于人民。‎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的撰写小论文的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科逻辑和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教学方向。解题时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或是“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不同”。然后围绕所选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从题型上看,灵活多样,要求不断提升,从最初在材料中提供论点的史论题,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的史料题;从要求上看,要求观点明确,事论结合,逻辑严谨。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开门见山亮观点;二、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三、史论结合多角度。四、讲究格式总分总;五、语言精练上档次。根据材料中介绍的关于民本和民主思想的由来和含义,任选角度对二者的区别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