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 命题人:徐鹏飞 审题:高一历史组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 1.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太史依据的“法”是( ) A.号称为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B.以民主方式推选贤能的禅让制 C.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 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3.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的首要约束条件。先秦时期的卫、晋两国同为姬姓诸侯国,但《左传》载:“(鲁)襄公二十六年,卫人归(嫁)卫姬于晋(君)”这说明( ) A.“公天下”向“家 天下”过渡 B.先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依存 C.卫晋两国联姻与礼制存在冲突 D.宗法制与周代的礼制各自独立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5.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8.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9.中国从两汉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职并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这一特色( ) A.有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 B.改变了监察制度的初衷 C.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行政权 D.导致了监察权力的滥用 10.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材料反映出( ) A.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B.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 C.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D.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 11.据史料载,宋仁宗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可见当时( )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 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12.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 A.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13.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B.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 C.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D.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 14.“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15.《明史· 官志》概述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这说明内阁( ) A.设置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B.在官品上没有固定级别 C.实际权力并不亚于宰相 D.对宦官专权构成制约 16.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这反映了清朝( ) 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政府机构重叠 C.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 D.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17.“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18.“神谕”在雅典的民主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城邦重大问题经常求助于“神灵”,如从鸟的飞翔和饮食中、从动物的五脏六腑中、从天气的变化中来求取针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导致古雅典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是( ) A.神学影响根深蒂固 B.民众认知水平不高 C.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D.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19.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城邦( ) A.常常依附个强大的“帝国” B.容易丧失独立地位而沦为附庸 C.具有面积狭小人口较少的特点 D.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20.下表反映了史学家估算的某一时期雅典各阶层人口数量的变化。这说明( ) 阶层 公民 外邦人 奴隶 前5世纪初 16万人左右 3万人左右 5万人左右 前430年前后 16万人左右 5万人左右 12万人左右 A.雅典社会各阶层人口趋于平衡 B.奴隶逐渐成为雅典社会的主体 C.雅典社会阶层的分化日趋严重 D.雅典民主政治主体非常稳定 21.《世界文明史》说,罗马的一项无可辩驳的成就就是创建了一种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以及结合了有效的中央控制与广泛的地方自治的政府管理制度,或许称得上是罗马赠与后世文明社会的最有价值的礼物。“罗马赠与后世文明社会的最有价值的礼物”是(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为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C.为近现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D.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2. 表1是《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结构,其核心内容是为了私人之间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这说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B.有利于调整民事法律关系 C.以维护奴隶主利益为目的 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 23.《十二铜表法》把作为辅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在前面,作为主体法的人法和物法则排在后面;后来出现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与此相反。此变化反映出罗马( ) A.阶级矛盾逐渐消除 B.思想启蒙运动出现 C.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D.法律规定长期不变 24.《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25.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26.1861年,伦敦一家报纸经过统计后指出: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这表明( ) A.英国内阁的权力比较大 B.英国内阁拥有立法权 C.英王的立法权开始被剥夺 D.内阁和议会权力平等 27.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反映了美国( ) A.实行分权制衡的平衡机制 B.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美国总统拥有立法的权力 D.最高法院服务于行政机关 28.美国1787年宪法默认了黑奴存在,但1865年修正案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将他人当作奴隶。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来保证美国境内任何地区对此宣言的执行。”这一规定( ) A.维护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B.严格限制美国境内黑奴逃亡 C.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不断完善 29.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皇帝是政府首脑 C.议会“统而不治” D.议会并无实际权力 30.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 “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 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31.约翰·包令曾向英国国内报告说:“如果以为道光皇帝、谈判人耆英和伊里布,或帝国任何其他官员把条约看作进一步交往的踏脚石,那就是再大没有的错误了。”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 B.英国没有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朝政府官员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32.有学者指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除了倾销鸦片和自己的商品之外,西方列强还大量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南京条约》为列强经济侵略提供便利条件的是( ) A.割香港岛与设使馆界 B.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 C.巨额赔款与开放口岸 D.协定关税与允许设厂 33.1845年,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34.有学者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是推动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B.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 C.使清政府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D.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环境和思想基础 3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规定了“朝纲”和“君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已达到革命事业的终极目标 C.加强了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 D.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36.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37.《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 A.调和在华利益冲突 B.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义和团运动的教训 D.中国已被瓜分完毕 38.《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入人心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39.1935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共产党统治区域)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权 B.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D.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不足为虑 40.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二、材料阅读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古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牛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各自国运的影响。(1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据材料“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可知太史争论的理由是妻之子继承,即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故选C项;据材料“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可知是王位继承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据材料“不可置妾之子”可知是依据血缘而不是选贤,排除B项;据材料“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表明是父子相继不是兄终弟及,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公天下”向“家天下”过渡指夏的建立,故A项错误;卫晋通婚违背同姓不婚,反映不了依存,故B项错误;卫晋同姓通婚违背“同姓不婚”表明违背礼制,故C项正确;周礼本身反映宗法制,不能说是各自独立,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春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主要是血缘关系,材料可以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中原文化“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没有提及其丧失进取精神,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题干提及中原文化的特点,但是没有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但是没有涉及二者能否融合,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的基础是个人亲信而非血缘世袭,可以看出他选拔官员的标准已经不是血缘而是个人的才能,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血缘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而非经济基础的变化,排除B项;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并非是分权政治,所以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的转变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在依靠血缘而是依靠才能,并不能体现军功向文治的转变,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要“ 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应该是为解决汉初王国问题而提出的“推恩令”所以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这一提议是为解决郡国并行体制导致的王国问题,所以巩固汉初郡国并行体制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是通过分封诸侯王的诸子,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化血缘亲情,排除C项;这一提议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增强国家凝聚力,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项;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使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职并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监督机构相对独立”可知监察机构的独立有助于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故A项正确;依所学,监察制度的初衷在于发挥独立的监督权,从而巩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监督权独立,而未涉及到地方官吏的行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监察制度的初衷在于发挥独立的监督权,而不是强调权力的滥用,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可知察举制的标准遭到了破坏,故A项错误;“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可知察举制举孝廉的方式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依所学,隋唐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人才,故C项错误;依所学,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宋朝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依据材料宋仁宗时的参知政事可“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可见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选D项;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所以说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时参知政事对宰相权力的制约,结果应该皇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宰相的权力受到制约,但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意在削弱及第考生与考官的裙带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殿试”、“禁止考生及第后……”,突出强化皇帝对官员选拔的权力,故B项正确;文人政治形成早于“宋代”,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只能一定程度削弱人情关系,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依所学,行省制的推进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威胁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行省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职能,故B项错误;据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行省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职能,拥有极大地权力,故C项正确;依所学,行省与中书省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确保皇权独大,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依所学,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可知内阁与六部之间相互牵制,而非被剥夺,故B项错误;据材料“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力过大导致祸患日深,故C项正确;依所学,明朝废除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知内阁具有票拟的权力,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强调内阁的级别,故B项错误;依所学,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内阁的职能,而不是强调对宦官的制约,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军机处强化皇权,而不是强调中央机构的重叠,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军机处的职能,而不是强调中枢权力机构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军机处强化皇权,而不是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廷寄是为了政令传输的保密,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清朝军机处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机密、速度快,主要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效率提高,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材料没有显现,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据材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影响雅典决策,但并非其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鸟的飞翔和饮食中、从动物的五脏六腑中、从天气的变化中来求取针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 可知民众的认知水平急需提升,故B项错误;依所学,直接民主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故C项错误;从鸟的飞翔和饮食中、从动物的五脏六腑中、从天气的变化中来求取针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太低,人们认知的水平有限,故D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可知古希腊城邦保持独立,而不是长期依附于“帝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可知他仍然保持独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古希腊城邦的独立性,而不是强调城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可知古希腊城邦保持着独立,故D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表格中雅典各阶层人口的数量除了公民外,外邦人、奴隶的数量是在变化的,其中外邦人、奴隶的数量在增加,但没有超过公民的数量,故A项错误;奴隶的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没有超过公民的数量,故B项错误;表格中雅典公民的数量很稳定,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主体是公民,而表格中公民的数量非常稳定,故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法律体系……是……最有价值的礼物”可知罗马法为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材料也没涉及人文思想,排除A项;近现代欧美国家吸收的是罗马法的法理,毕竟罗马是奴隶社会,不可能为近现代社会确立行为规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D项没有说明这种关系,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罗马法的原则之一是法律至上,但与题干中提及的“核心内容是为了私人之间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及表1中的内容,《十二铜表法》对民事法律关系有一定的协调作用,故B项正确;虽然《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题干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因为审判、量刑有法可依,有利于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但题干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罗马阶级矛盾逐渐消失不符合史实,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始终存在,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运动出现在17、18世纪,故B项错误;作为主体法的人法和物法由排在后面到排在前面,表明人法和物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故C项正确;法律规定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考查英国光荣革命的深远影响。材料从光荣革命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来看待光荣革命的革命性,这种变化就是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的转变,选择C项。 25.【答案】B 【解析】据材料“ 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阁员与内阁政府要一致,而不是强调内阁政府限制阁员的自由,故A项错误;据材料“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成员与内阁首相共进退,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阁员与内阁政府要一致,而未涉及到国王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所学,立法权属于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故D项错误。 26.【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61年”、“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等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逐渐出现内阁权力膨胀——“几乎垄断全部立法提案权”,故A项正确;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中英王立法权已被剥夺,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任,故D项错误。 2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据“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可知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制约,体现分权制衡的平衡机制,故选A项;据材料“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可知总统仍旧掌握行政大权,排除B项;材料“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说明是行政权不是立法权,排除C项;据材料“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说明最高法院对行政权限制,排除D项。 28.【答案】D 【解析】美国宪法的变化维护公民的权利与材料的内容从默认黑奴到废除黑奴体现美国宪法的进步完善不符,故A项错误;到1865年宪法规定废除黑奴,不是严格限制黑奴逃亡,故B项错误;1865年废除黑奴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从默认黑奴到废除黑奴体现美国宪法的进步完善,故D项正确。 29.【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皇帝有行政权,符合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故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该官员认为消息是“谣言”,又认为主要是走私鸦片,表明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故A项正确;一个官员的认识谈不上负主要责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该官员没有认为鸦片走私不足为虑,故D项错误。 31.【答案】A 【解析】“……其他官员把条约看作进一步交往的踏脚石,那就是再大没有的错误了” 说明清政府统治者并不注重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在战争失败的背景之下并没有利用条约尽可能维护国家权益,反映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并没有提及英国是否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并没有反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者忽视对外条约的签订,并没有反映清朝政府官员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故D项错误。 32.【答案】B 【解析】设立使馆界是在《辛丑条约》中,故A项错误;除了倾销鸦片和自己的商品之外,西方列强还大量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说明英国实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最能够体现英国的经济侵略要求,故B项正确;巨额赔款不能体现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经济侵略手段,故C项错误;允许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之中,故D项错误。 3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可知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所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的屈辱出租国家领土主权,不是外交近代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可以看出上海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故C项错误;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故D项错误。 34.【答案】B 【解析】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并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积极的探索引发国人的反思,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清政府本身不会意识到自身封建制度的落后,其采取的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一样,故D项错误。 35.【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规定了“朝纲”和“君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说明太平天国政权依然等级森严,反映其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但是材料反映的是定都天京之后的措施,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建立的政权等级森严,违背了当初的革命目标,故B项错误;“万民成归于下”说明太平天国不仅加强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同时也强调对普通民众的控制,故C项错误;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6.【答案】D 【解析】 阐述的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 37.【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是因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说明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主义的侵略,粉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基于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列强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是因为调和在华利益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列强是基于义和团运动的教训从而产生的认识,并没有提及清朝统治趋于崩溃,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教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38.【答案】A 【解析】“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并没有能够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 39.【答案】B 【解析】1935年当时国共仍然处于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宣布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抗战,红军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救国,说明当时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故A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表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故C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并不是不足为虑,故D项错误。 4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A、 B、D的结论都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除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 41.【答案】(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 分) (2)原因:日本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清政府守战和操纵自如;万众同仇。(6分)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华民族日渐觉醒;刺激了西方列强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走向了疯狂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8 分) 【解析】(1)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主权和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危害来阐述。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中归纳出必胜的原因是日本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清政府守战和操纵自如,万众同仇。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归纳,从我国社会性质、民族觉醒、瓜分狂潮、日本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