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豪州市涡阳县育翠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豪州市涡阳县育翠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2.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祭祀活动服务于宗法制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主意识 D.神权观念使贵族政治长盛不衰 ‎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4.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5.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朴素的辩证法 D.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6.“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7.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 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立 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8.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当时( )‎ A.“学在民间”风气渐开 B.杂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学术流派之间互鉴互融 D.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 ‎9.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 A.由批判政治发展为服务现存统治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D.将儒家思想由哲学上升为宗教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 )‎ 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C.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 ‎1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政治解体和官僚政治形成 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 )‎ A.儒学发展依靠民间力量推动 ‎ B.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 C.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 ‎ D.程朱理学与心学本质差异巨大 ‎13.有学者认为,唐代的士大夫多是开拓型的、外向型的,而宋代的土大夫则多是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特点( )‎ A.导致了宋词的繁荣 B.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促成了约束人欲的理学兴起 D.助长了北宋的奢靡 ‎14.“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 A.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B.出现“理即天道”和“心即是理”两大体系 C.提出经世致用理念 ‎ D.重新恢复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15.李约瑟(1900-19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A.整体思维 B.多元包容 C.人文精神 D.格物致知 ‎16.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A.君臣分治,关系平等 B.臣子应与君主持相同意见 C.摆脱儒家的束缚 D.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17.明清“民本”思想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等。这说明明清“民本”思想( )‎ 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C.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D.超越了儒家传统思想范畴 ‎18.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19.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 A.推崇君主权威 B.否定神的存在 C.注重法制建设 D.肯定人的价值 ‎ ‎20.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 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 B.只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C.否定希腊的民主政治 ‎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21.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 A.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B.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C.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D.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22.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这说明( )‎ A.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社会存在影响具有时代局限性 B.古希腊社会矛盾持续激化 C.人文主义者言论的虚伪性 D.人文思想在希腊影响力有限 ‎23.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传统宗教的影响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思潮已经改变建筑美学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24.有学者指出,尽管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但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是个异教徒,甚至是无神论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这体现出人文主义者( )‎ A.对教会权威的肓目崇拜 B.坚持以宗教神学为中心 C.对因信称义的质疑批判 D.理性与信仰交织的矛盾 ‎25.苹果在《圣经》中被称为禁果,在西方语境中有神圣之果、智慧之果、争端之果等寓意。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有句名言: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这一名言( )‎ A.意在重建基督教的倍仰体系 B.是人文主义在宗教领域的体现 C.是新教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D.表达了对宗教改革的坚定信心 ‎26.马丁·路德宣布改革后,被革除教门。同时他遭到帝国取缔,查理五世皇帝负责逮捕这个异教徒。但是萨克森候和其他德意志北部其他诸侯把他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他在安全的隐居中开始把《圣经》译成德文。这一状况说明( )‎ A.德国王权与教权利益一致 B.德国中央集权势微 C.改革符合多方利益需求 D.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2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资产阶级只会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28.18世纪的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喜欢宣扬“民贵君轻”。主要因为 A.以民为本思想是东西方共同的宝贵遗产 B.启蒙运动需要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C.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不了解 D.儒家思想主张士大夫共治反对君主专制 ‎29.“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可分割。”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康德 D.卢梭 ‎30.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 )‎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C.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 共40分)‎ ‎31.(16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以上材料摘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方面的主张。(2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主要内容。在“学为圣人”问题上朱熹与王阳明的主张有哪些区别?(6分)‎ (3)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2分)‎ ‎32.(14分)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康德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 ‎——恩格斯 (1) 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指出这一观点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4分)‎ (3) 据材料三、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与材料二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有何新发展?(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2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 B【详解】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选项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选项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时期,D选项排除。‎ 2. B【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出现瓦解趋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 3. C【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4. A【详解】先秦儒家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构建礼乐文明社会,故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为正确选项;“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 5. B【详解】根据“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从反面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对维护统治的正确性,故B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孟子的思想,排除ACD。‎ 6. B【详解】由材料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中的慈、孝、仁、敬等词语可以分析出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故B正确;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不是材料中宣扬思想的主要目的,A错误;强调理为万物之本是理学家宣传的思想,C错误;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7. D【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B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C项错误。‎ 1. C【详解】由材料“兼儒墨,合名法”,可知杂家思想借鉴和吸收了其它学派的观点,C项正确;杂家兼容其它学派的思想特点,不能体现学在“民间”和教育发展,A项错误;杂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B项不符合史实。杂家兼容并包的思想,反映的是学术交流,而不是思想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2. A【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先秦儒学主张推行德治、仁政,反对暴政。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无为”是道家的主张,与儒家无关;B选项错误,先秦儒学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不是汉代儒学的特征;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并未上升为宗教。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 C【详解】材料“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礼之所为兴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涉及礼仪等,但并非强调道德标准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间思想,排除D项。‎ 4. B【详解】据材料“他们……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专制统治的制约,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主张,有利于对君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正确;贵族政治解体和官僚政治形成在秦朝,当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故A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也在秦朝,故C排除;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儒家思想,故D排除。‎ 5. 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施教对象由士扩展到一般民众,使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普通大众也可以发明本心,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学发展依靠力量的变化;B选项错误,儒学理论的思辨性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心学对理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两者差异巨大,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 C【详解】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静主敬,与“保守型的、内向型的”相符,故C符合题意;宋词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并非一概保守和内向,故A不符合题意;商业需要开拓和外向的精神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由于 “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容易形成倡导节俭的生活态度,故D不符合题意。‎ 7. 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理即天道”,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已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新理解”;C选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虽然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 A【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A正确。B项中“多元包容”、C项中“人文精神”‎ 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1. A【详解】“君之师友也”等字眼说明黄宗義主张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君臣平等而非相同意见,选项B偷换概念,排除;黄宗羲仍然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选项C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的信息,选项D排除。‎ 2. C【详解】依据材料“明清民本思想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对于儒学体系新的阐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排除;D项明清“民本”思想是对儒学在明清社会状况下新的阐发,并未超越儒家传统思想范畴,排除。‎ 3. A【详解】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王夫之重视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排除;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4. 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都强调的是对人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并未否定神的存在,B选项排除。孔子重视的礼制的建设,C选项排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政治民主,反对君主专制,A选项排除。‎ 5. A【详解】根据材料“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可得知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故本题答案选A项;本题旨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B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 D【详解】依据材料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答案为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伟大价值,排除A;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苏格拉底,排除B;希腊智者学派已经将自然和法区分开,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其哲学思想不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排除C。‎ 7. 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者都是天生的,而且自由人奴役奴隶是对奴隶有益的也是正义的。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生活在盛行奴隶制民主的古希腊,属于奴隶主阶级,所以亚里士多德支持奴隶制的思想意识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论述奴隶制的合理性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C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不能代表所有的人文主义者;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是人文思想在希腊影响力有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 D【详解】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 1. D【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方面人文主义者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表明人文主义者认识到教会的问题,体现了其理性色彩;而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则体现了对宗教的信仰,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可知,人文主义者并不盲目崇拜教会权威以及以宗教神学为中心,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人文主义者坚持对宗教的信仰,这与因信称义原则是相通的,排除C项。‎ 2. D【详解】材料“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决心,D选项符合题意;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属于基督教的分支,并非是要重建基督教信仰体系,A选项排除;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B选项排除;新教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国教改革,材料仅仅说的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能说形成整个新教体系,C选项排除。‎ 3. C【详解】根据材料“但是萨克森选候和其他德意志北部诸侯把他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他在安全的隐居中开始把《圣经》译成德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赢得了农民、贵族和工商业者的支持,说明改革符合多方面的利益,C选项符合题意。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皇权,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D选项排除。‎ 4. B【详解】依据题干“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5. 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其之所以认可儒家思想,是因为其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需要思想武器,选项B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伏尔泰所选用的是儒家理论中的民本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不理解,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选项D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与题无关,排除。‎ 6. D【详解】材料“社会秩序是一项神圣权利”、“权力与自由”体现了社会契约、自由平等,结合所学可知,卢梭主张的是社会契约论,D选项符合题意。伏尔泰主张的是开明君主专制,A选项排除。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B选项排除。康德提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C选项排除。‎ 7. B【详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应该包括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上自然科学的进步。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不是启蒙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A错误;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不符合启蒙运动产生的主要背景,C错误;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也不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D错误。‎ 8. ‎【答案】(1)教育内容:儒家经典;(1分)目的:培养具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1分)‎ ‎(2)内容:人人都有良知;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主要途径。(4分)‎ 区别: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分)‎ (3) 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2分)‎ 异: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4分)‎ ‎(4)价值:有利于提高民众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2分)‎ ‎【详解】 ‎ ‎(1)根据材料一“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分别从其内容及目的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二“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可知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成为圣人须致良知。二问结合所学从天理人欲论及求理的方法论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一“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及材料二“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可知二者均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 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及材料二“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从教育对象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从当今社会道德修养、风气、社会稳定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32. 【答案】(1)核心观点:美德即知识。影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4分)‎ ‎(2)观点:人生而平等。‎ 积极意义: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4分)‎ ‎(3)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2分)‎ 新发展: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2分)‎ ‎(4)内涵: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2分)‎ ‎【详解】‎ ‎(1)根据“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可知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为“美德即知识”。其对人文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2)根据“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可知宣扬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解放与思想自由的促进。‎ ‎(3)根据“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等内容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主要是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从提倡人性到提倡理性,从批判基督教会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4)结合材料内容可知,人文主义的内涵应该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33. 【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10分)‎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