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阶段检测(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
阶段检测(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四、五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 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近代民谣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土布在质 量与价格上无法与洋布竞争,依靠男耕女织方式生存的农民陷入贫困,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随着洋纱洋布的涌入,自然经济走向解体,A 项正确。 答案:A 2.[2019·启东中学高一期中]以下是根据中国海关报告统计的主要农产品出口数据,从中 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1873 年 37 529 公担 57 506 公担 8 486 公担 1891~1893 年 59 946 公担 760 522 公担 290 417 公担 A.近代中国取得对外贸易优势 B.一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D.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由表格可以得出在两个时间段内,中国的蚕 丝、大豆、棉花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者属于农产品范畴,其大量出口,表现出一些农 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未直接涉及民族资本主义,C 项错 误;D 项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问题无法由材料得出。 答案:B 3.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器。”这表明他主张(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观念 D.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外国利器”“制器之器”可知李鸿章强 调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1872 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该厂 出产的生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 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产品只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872 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雇女工 数百人”说明此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说明是使用机器生 产的近代企业,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行销于欧美两洲”说明 B 项表述错误;中国传统 生产方式是手工生产,D 项排除。 答案:A 5.1896 年初,监察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 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 解析:本题易错选 C 项,原因是误认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了模仿西方国家 “工业立国”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清政府是封建性质的政府,以巩固封建统治为要务,故 C 项错误;A 项中“彻底”表述绝对;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 厂限制的原因一致。 答案:D 6.[2019·广东省农业水平测试]1911 年,上海拥有丝厂 48 家,丝车 13 738 台;1914 年增 为 56 家,丝车 14 424 台;1917 年猛增为 70 家,丝车 18 386 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1917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1914~1917 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导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故 B 项正确;A 项是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 除;C 项是 1927~1936 年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的原因,排除;1895 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失 败,故 D 项排除。 答案:B 7.1914 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并公布 《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 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由材料可知,饬文是由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发出的,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 鼓励,故 D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与题意不符;C 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答案:D 8.下图显示不同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析:分析图可知,1936 年民族资本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一半以上,说明民族资本主 义已逐步发展壮大,A 项错误;从图片来看,外国资本仍然占比较大,挤压民族资本的发展, B 项正确;官僚资本体系并未崩溃,C 项与史实不符;国际局势影响中国产业资本发展,但并 不起决定作用,D 项错误。 答案:B 9.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 因是( )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解析:由图示可知,两个低谷点分别在 1927 年和 1949 年。前一个低谷点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后一个低谷点出现的原因有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通货膨胀、美国商品的排挤、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挤压等,其 共同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B 项正确。 答案:B 10.1949~1952 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 68 13 19 变为 58 23 19。 1953 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53%,1957 年为 43%;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1953 年轻 工业占比为 63%,1957 年为 55%。这表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 ) A.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旧有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D.经济工作中出现冒进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由材料可知,在 1949 年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远高于第 二产业所占比重,但在 1957 年时,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超过农业,且重工业 所占比例虽仍偏低,但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可知,我国旧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B 项正确; 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五” 计划的完成并不等同于我国实现工业化,A 项错误;材料无法直接反映居民消费水平,C 项错 误;D 项的“冒进倾向”无法由材料得出。 答案:B 11.1955 年底,我国原有私营工业 8.88 万户,职工约 131 万人。1956 年内,通过实行公 私合营、转入地方国营工业、划入手工业改造等方式,除 870 余户私营工业未接受改造,其 余 99%的私营工业都已改造完成。由此可知我国( )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分析数据可知,经过三大改造后,99%的私营工业已完成改造, 说明此时我国私有制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制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D 项正确;材料显 示私有经济仍存在,排除 A 项;材料讲的不是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排除 B 项;材料所 讲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 答案:D 12.[2019·济源一中高一期末]截至 1953 年 11 月,占全国农户总数 43%的农民已加入农 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 300 多个发展为 1.4 万多个。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 低价出卖、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由材料可知,农业社发展迅速,但生产资料迅速公有化并 未得到所有农民的理解,一些农民大批低价出卖、宰杀牲畜即体现了对农业社的误解和抵抗, 结合农业社的发展速度可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急躁冒进倾向,D 项正确。 答案:D 13.积累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等活动的资金。据统计,1958 年到 1960 年 的平均积累率(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 39.1%,大大超过了“一五”计划期间 24.2%的平均积累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B.片面追求高指标 C.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D.受“左”倾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时期是“大 跃进”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再生产,导致 积累率迅速上升,D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高指标”不是“主要原因”;由材料可 知,大量资金投入生产建设,无法得出国民经济失衡,C 项错误。 答案:D 14.[2019·宁波市六校期末联考]下面是对“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 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解析:由图示可知“市场”一词频率统计的第一次高峰是在 1993 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 B 项符合题意。A 项时间是 1984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 因此 A、C、D 都排除。 答案:B 15.[2019·泰州中学高一质检]1993 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 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 调整措施( )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由材料可知,国家加大了价格改革 力度,降低了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力度,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力增强,这有利于促进市场机制的 形成和发展,B 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国有企业改革,A 项错误;材料未直接涉及国际市场, C 项可排除;D 项“实现了”表述绝对。 答案:B 16.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 帽”现象( )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私营企业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 实面目开展经营,表明私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故 D 项正确;A 项错在“投机性”;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B 项错误;C 项非材料主旨。 答案:D 17.1978~1991 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 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 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 )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电视媒体的资金来源由国家提供到以媒体创 收为主,突出体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而与这一转变过程密切相关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 变化,A 项正确;B 项的“基本结束”表述错误;仅由材料中的电视媒体无法得出现代企业制 度的变化,C 项错误;“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后,D 项错误。 答案:A 18.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 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 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 项 正确。此画为民俗画,侧重场面和情景描写,A 项错误,排除;B、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 除。 答案:D 19.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 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着西装已引领时代潮流 C.变革在全国都得到推行 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根据材料中“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 可知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A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着西装不是普遍现象,并未引 领时代潮流,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传统服饰占主流,盲目崇洋非 材料主旨,排除 D 项。 答案:A 20.据学者统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 西式婚礼等纷纷出现,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守孝期内不 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均如此。其原因主要是( ) A.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B.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 D.西方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婚俗的变化。据题干可知,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普遍存在, 且“南北均如此”,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 代,传统忠孝礼节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1.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 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 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 于通行的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19 世纪末人力车引入”说明中国应用工业 革命成果慢,也说明近代北京的交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故 A、B 两项错误;从“当时人 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说明新式交通工 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20 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 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 A.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从材料中的言论可以看出人们仍有“天朝上 国”的传统观念,故 A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故 B 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故 C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对外来侵略的顽 强抵抗,而是说明传统意识观念的存在,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3.“两盒点心跑一天”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 年, 某城从除夕夜 7 点到初五中午 12 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 65%左右;1999 年,中 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 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解读题干材料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春节拜年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如家庭电话、电子贺年邮件及手机短信和手机微信拜年等 多种形式,这改变了传统的“两盒点心跑一天”的拜年形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是通信网 络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项 D 符合题意。1949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春节拜年形 式的变化与多样化,没有体现出“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所 述为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与多样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 答案:D 24.《你还记得互联网诞生前的自己吗?》一文中说:你可以看到许多人反对“持续插入 式”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网络和社交媒体让我们觉得更不快乐,注意力分散,甚至变得更 疯狂。退出 Twitter 和 Facebook(社交软件)似乎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出现了官方的“退出 Facebook 日”。材料反映了互联网( ) A.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意义 B.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C.以经营社交软件为主要内容 D.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由材料中一些人认识到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消极影响,如 使他们不快乐、注意力分散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消极作用,D 项符合题意。A 项表 述绝对,抹杀了互联网的积极意义,可排除;B 项的“工作效率”非材料主旨;C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 25 题 12 分,第 26 题 10 分,第 27、28 题各 15 分,共 52 分) 2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材料一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三位江苏近 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就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 ②他们创办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大部分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 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 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 化运动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正确结论的序号。(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 “陷入绝境”两个阶段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图片关键信息“曲折发 展”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图片中的时间 1895~1913 年、1945~1949 年可知当时中国分别处 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抗日战争后,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和为应对困境采取 的措施以及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国情回答即可;第(3)问,需要提取材料三关键信息对民族资本 主义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总结。 答案:(1)序号:②④。(2 分) (2)特点:曲折发展。 原因:“初步发展”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陷入绝境”阶段,国民政 府的反动统治(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共内战造成的极大 破坏。(6 分) (3)地位:受多重压迫,在夹缝中生存。 作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4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20 世纪 50 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 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 汽车,第一个机床厂,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 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变革的时代 当时的流行语 1979 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 年:倒爷 1982 年:下海 1984 年:小平您好 1985 年:教师节 1988 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9 年:希望工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6 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图文信息及新中国初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分析。第(2)问, 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制定“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 工业基地。(4 分) (2)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开辟经济特区等。(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 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 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 8 平方公里,后 来扩大到 10 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 1985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 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 3 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 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 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 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 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 60 大事件: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材料三 从浦东的地区增加值指数可知,若以 1990 年为 100,2001 年至 2006 年增加值指 数由 735.5 提高到 1 492.2,增加值指数翻了一番。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由 589.1 上升至 1 187.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由 1 259.6 上升到 2 591。全区财政收入由 144 亿元增至 587.49 亿 元,年均增长 32.47%。内外贸易额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总 额由 297.83 亿美元提高到 1 073.1 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29.22%。 ——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17 年的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5 分) (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5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浦东地区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 分) 解析:第(1)问,“问题”根据“资本主义倾向”“苏修”“搞复辟”等加以归纳即可; 回答“认识”时要注意到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第(2)问,“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归纳; “影响”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3)问,“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一系列数 据得出结论;“原因”需要从国家政策和浦东自身的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1)问题: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人并不认同设立经济 特区的做法;最初的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认识: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 一个过程。(5 分) (2)历程: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局面。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 流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 分) (3)变化:浦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尤其迅速,财政收入和对外贸易 快速增长。原因:1990 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较好;上海 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5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右图)是 1833 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 在我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它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由宗教、伦 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 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 年 12 月该刊第 5 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 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材料二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 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的 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 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 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 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 分析其原因。(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2 分) 解析:第(1)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从材料一中归纳。第(2)问,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特点”及“原因”。第(3)问,综合分析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 统治晚期,仍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特点:①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宗教内容、 经济信息、科学文化知识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8 分) (2)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国家的政治控制力相对减弱;②1915 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 势仍然严峻;④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5 分) (3)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