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tRNA上含有密码子 B. 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 C. mRNA是由DNA转录而来 D. RNA中特有的碱基为U 【答案】A 【解析】 【详解】A、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A错误; B、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DNA的转录产物是RNA,其中包括mRNA,C正确; D、RNA为核糖核苷酸,相比DNA,其特有碱基为U,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B. 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 C.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基因突变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A正确; 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即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但由于将原有性状的重新组合,能产生新的表现型,B错误; 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但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C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性状的表现完全受基因影响 B. 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可遗传变异 C.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 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均可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A错误; B、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而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故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可遗传变异,B正确; C、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正确; D、真核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D正确。 故选A。 4.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中不同的DNA分子上,也可能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哪一特性( ) A. 普遍性 B. 随机性 C. 不定向性 D. 低频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 ) A. 干扰减数分裂的进行 B.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D. 使细胞连续进行染色体复制 【答案】B 【解析】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本题答案为B。 6.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视野中均为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B. 固定和解离后都用95%的酒精漂洗 C. 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 D.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视野中多数为正常形态(染色体数目未加倍)的细胞,A错误; B、解离后应用清水洗去解离液,B错误 C、固定细胞用的是卡诺氏液,C正确; D、改良苯酚品红染色的作用是使染色体着色,而非固定,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B. DNA复制时可发生基因突变 C.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 D.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传给子代,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也不会遗传给子代,A错误; B、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结构解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所处的环境,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B.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 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都存在染色体组,只是染色体组数目不同,A、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的,C正确;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减半,但不会消失,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病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 B. 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 C. 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 D. 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出现如图①和②的状况,则对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①为基因突变,②为倒位 B. ①为倒位,②可能是缺失 C. ①为易位,②可能是重复 D. ①为基因重组,②为染色体组加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①中后三个基因由eHG变为GHe,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②中若上面染色体为正常染色体,则下面染色体发生了缺失;若下面染色体为正常染色体,则上面染色体发生了重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B。 12.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一定不可育 B. 单倍体一定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 C. 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单倍体 D. 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单倍体含有两个(偶数个)染色体组,则该单倍体可育,A、B错误; C、单倍体定义的是一个生物体,而不是一个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细胞,所以不属于单倍体,C错误; D、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故为单倍体,D正确。 故选D。 13.下列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的新类型是( ) A. 四倍体葡萄 B. 克隆羊“多莉” C. 青霉素高产菌株 D. 能合成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四倍体葡萄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其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多莉羊是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不属于诱变育种,B错误; C、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C正确; D、能合成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产物,D错误。 故选C。 14.基因工程操作所使用的工具中,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 ) A. DNA连接酶 B. DNA聚合酶 C. RNA聚合酶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答案】D 【解析】 【详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处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称为“基因的剪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基因工程中常作为基因的运载体的一组结构是( ) A. 质粒、线粒体、噬菌体 B. 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C. 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D. 细菌、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线粒体不作为基因的运载体,A错误; B、染色体、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作为基因的运载体,B错误; C、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常作为基因的运载体,C正确; D、细菌不作为基因的运载体,D错误。 故选C。 16.科研人员提取了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使超级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B. 施用新型抗生素使超级细菌种群消亡 C. 超级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染色体变异 D. 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超级细菌群体中本就存在抗药性和不抗药两种变异类型,自然选择是将耐药个体选择并保留下来,A错误; B、施用新型抗生素会使超级细菌的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不一定消亡,B错误; C、超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C错误; D、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形成的,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故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 生物多样性是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 C. 所谓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共同发展 D. 生存斗争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生存斗争是普遍存在的,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D正确。 故选D。 18.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草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C. 一个农场中所有的庄稼 D. 一片树林里全部的猕猴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草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包括多种鱼,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一个农场中有多种庄稼,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一片树林中全部猕猴属于同种生物的全部,符合种群的定义,D种群。 故选D。 19.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A错误; B、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糖尿病 ②色盲 ③白化病 ④尿毒症 ⑤中暑 ⑥多指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①正确; ②③⑥色盲、白化病和多指均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②、③、⑥错误; 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 ⑤中暑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⑤正确。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包括( ) A.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B.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C.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D.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A正确; B、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利于内环境pH的稳定,B正确; C、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D错误。 故选D。 2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动物和人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反射 B. 应激 C. 反射弧 D. 兴奋传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当人体感染病菌持续高烧39℃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炎热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体液调节使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 D. 寒冷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体液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产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体中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A正确; B、当人体感染病菌持续高烧39℃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炎热环境下,人体通过体液调节使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的方式为神经调节,C错误; D、寒冷环境下,人体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产热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 B.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突触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较缓慢 D.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ACD、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缓慢,持续时间长、范围广,A、D错误、C正确; B、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反射弧,B错误。 故选C。 2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B. 淋巴结是一种免疫器官 C. 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免疫细胞中如效应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 B、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B正确; C、免疫细胞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抗体和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产生的,大多数组织细胞均可以产生溶菌酶,D错误。 故选B。 27.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饥饿条件下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速率会加快,补充血糖 B. 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 C.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详解】A、肝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二者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该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28.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划免疫工作,规定新生儿必须在六个月内三次接种乙肝疫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的疫苗是抗体 B. 三次间隔注射,能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 C. 在疫苗的刺激下,浆细胞加速增殖,产生抗体 D. 吞噬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A错误; B、三次间隔注射疫苗,相当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C、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增殖,C错误; D、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吞噬细胞不能分泌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B。 29.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James P. Allison以及日本的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为免疫抗癌作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因此艾滋病人更易患癌症 C. 正常机体的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癌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癌细胞的清除功能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故而艾滋病人更易患癌症等疾病,B正确; C、机体中癌变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正常机体的效应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并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 D、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诱发癌症的发病率,而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癌症,D正确。 故选A。 30.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共同相似的“语言”——信息分子。下列有关信息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信息分子都是小分子 B. 信息分子都会进入受体细胞 C. 信息分子可能会影响细胞代谢 D. 信息分子释放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很多是蛋白质类,属于大分子物质,A错误; B、多数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并不进入受体细胞,只是与受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错误; C、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可能会影响细胞的代谢,C正确; D、蛋白质类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中心法则解释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过程d需要的酶与模板为_________。 (2)过程c称为_________,需要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已知通过b过程形成的mRNA含有50个碱基,其中A和G共15个,则形成该mRNA的相应DNA片段中至少含有C和T的总数是_________个。若在mRNA的起始密码子AUG(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后面添加三个核糖核苷酸,则合成的多肽链除在甲硫氨酸后多加一个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一个mRNA通常连接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2). 逆转录酶RNA (3). 翻译 (4). tRNA、氨基酸、mRNA、酶、ATP (5). 50 (6). 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 (7). 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解析】 【详解】(1)过程a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过程d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的模板为RNA,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 (2)过程c为翻译,翻译过程中需要搬运工具tRNA、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此外还需酶的催化及ATP的供能; (3)若已知通过b(转录)过程形成的mRNA含有50个碱基,其中A和G共15个,则其模板链上对应区段的 T+C 为 15个,A+G=35个,根据DNA双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另外一条链上对应区段的T+C=35个,故形成该mRNA的相应DNA片段中至少含有C和T的总数是15+35=50个;若在mRNA的起始密码子AUG后面添加三个核糖核苷酸,合成的肽链只是增加了一个氨基酸,由此可推知该新增的氨基酸是由新加的三个碱基决定的,即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mRNA通常连接多个核糖体,这样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32.下图表示某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迁到两个不同岛屿形成两个种群后各自演化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时,甲、乙种群因为有_________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①~⑥反映两个种群中_________是不定向的。由于两个岛屿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_________对甲、乙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甲、乙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还步出现_________隔离,形成新物种。 (3)若种群甲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6%、48%、16%,各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且无突变产生,则随机交配一代后,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基因频率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答案】 (1). 种群 (2).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 地理 (4). 变异 (5). 自然选择 (6). 生殖 (7). 不变 (8). 不变 【解析】 【详解】(1)据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可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据图分析可知:刚开始时,甲、乙种群因迁到两个不同岛屿而有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在各自的区域内,两个种群发生了①~⑥ 的变化,可反映两个种群中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两个岛屿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甲、乙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种群基因库差别逐渐增大,当最终出现生殖隔离时,新物种形成; (3)由题干可知,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6%,Aa的个体占48%,aa的个体占16%,故A的基因频率为36%+12×48%=60%,a的基因频率为16%+12×48%=40%;随机交配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故机交配一代后,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不变。 33.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内环境包括_________(填标号)。其中,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填标号);②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②的pH保持在7.35~7.45之间,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等离子。 (2)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通常生活在图中_________(填标号)中,此时人体需要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清除。在体液免疫中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是_______细胞。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②③④ (2). ③④ (3). 无机盐、蛋白质 (4). HCO3-、HPO42- (5). ① (6). 细胞、体液 (7). B细胞和记忆 (8). 监控和清除 【解析】 【详解】(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对应图中的②③④;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③)和淋巴(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因血浆中有HCO3-、HPO42-等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故血浆的PH值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 (2)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为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通常生活在①细胞中;此时,人体首先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及吞噬细胞的作用将其清除;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和记忆B细胞都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为防卫、监控和清除。 34.图为人的激素分泌调节的3种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激素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若激素甲为甲状腺激素,则下丘脑产生的激素为_________。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会__________________。 (2)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_________合成和分泌的_________增多,该激素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其分泌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____(填“类型1”或“类型2”或“类型3”)。 (3)激素调节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答一个即可)。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3). 升高 (4). 下丘脑 (5). 抗利尿激素 (6).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 类型2 (8). 微量和高效(或通过体液运输或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激素甲的分泌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若激素甲为甲状腺激素,则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通过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会升高; (2)当细胞外液的滲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多,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其分泌的调节方式对应图中的类型2; (3)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 35.下图是某家族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Ⅱ6无乙病致病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尝试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_________遗传病进行调查,并且要注意_________和________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采取_________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图中的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Ⅲ9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已知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l/100,则Ⅲ7和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 (2). 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或样本大) (3). 随机抽样(随机确定调查的对象) (4). 遗传咨询 (5). 常染色体隐性 (6). 伴X染色体隐性 (7). aaXBXB或aaXBXb (8). 1/33 【解析】 【详解】(1)要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且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应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大,并应做到随机取样; (2)采取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的甲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形遗传病; (3)因Ⅱ10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Ⅱ5和Ⅱ6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则Ⅲ9基因型为XBXB或XBXb;又由于Ⅲ9患甲病(aa),故其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由分析可知,Ⅱ3和Ⅱ4均为Aa,Ⅲ7个体的基因型为1/3AA、2/3Aa;因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aa=l/100,则a=1/10,A=9/10,AA=81/100,Aa=18/100,aa=1/100,则正常人中为携带者的概率为Aa/(AA+Aa)=18/99=2/11,Ⅲ7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2/3×2/11×1/4=1/3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