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教案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复习任务】 1.明确诗歌意象(景物形象)的意义。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意象(景物形象)试题的答题技巧。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①意象和意境的内涵: ⑴意象:“意”即主观情感,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进入诗词后就是指诗词中的物象、形象。所谓“意象”,即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对于古代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和色彩描写。 ⑵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第一组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晏几道《蝶恋花》词中的“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第三组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第四组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第五组 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 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六组 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第七组 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二、技能储备 1.解题方法 ①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②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在写作技巧上。 ③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2.设问方式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①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②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③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④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该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景物形象(意象)或意境。 第二步,概括出这种景物形象(意象)或意境的特点。 第三步,分析景物形象(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4.答题模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⑴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形象之意象的作用。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氛围、铺设画面、表达情感,或构成线索、串连全篇。 【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⑵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此题虽是两问,但其实是属于同一题型,考查诗歌形象之意象中意境的概括。意境的景色氛围是由意象群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所以需要通过想象,描述其形成的画面;需要把意象整体的特点概括出来。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自主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注】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 问: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问: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为何会让诗人“疑是武陵源”? 答: 【问题意见】 考点二 鉴赏意象【自主检测】 1.【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考查诗歌形象之意象的特点。先抓住对“烟”描述的词句“烟色如云白”“流来”,再进一步思考“烟”的特点。 2.【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课堂练习】1.【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答案】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淙淙,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作者通过对这幅画面的描绘表现了心中的闲适恬淡。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意对即可) 【解析】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水、村、鸡、犬”等意象,然后要考虑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