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 细胞 D. 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解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正确。故选C。‎ ‎2.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 流感病毒、SARS病毒 B. 变形虫、硝化细菌 C. 大肠杆菌、蓝藻 D. 酵母菌、醋酸菌 ‎【答案】C ‎【解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流感病毒、SARS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A错误;‎ B、变形虫是真核生物,B错误;‎ C、大肠杆菌、蓝藻都属于原核生物,C正确; ‎ D、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故选C。‎ ‎3.构成核酸、淀粉、蛋白质的单体分别是 ( )‎ A. 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 B. 碱基、单糖、氨基酸 C. 核苷酸、麦芽糖、氨基酸 D. 碱基、葡萄糖、氨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多聚体和对应的单体,要求考生理解多聚体的结构特点,明确不同的多聚体及其对应的单体,此题难度较小。‎ 核酸、淀粉、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的多聚体,其对应的单体分别是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所以A正确,B、C、D错误。‎ ‎4. 植物中的蔗糖经人体消化道的水解后形成 A. 葡萄糖+果糖 B. 葡萄糖+葡萄糖 C. 葡萄糖+半乳糖 D. 果糖+半乳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蔗糖是二糖,其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故A正确。麦芽糖水解后的单体是2分子葡萄糖,故B错误。乳糖水解后是葡萄糖和半乳糖,故C错误。不存在果糖和半乳糖构成的二糖,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糖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5.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与脂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B. 高温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加双缩脲试剂不会呈现紫色 C. 核酸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D. 种子萌发时细胞内的结合水比自由水比值降低 ‎【答案】D ‎【解析】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2、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 ‎3、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如磷脂,A错误;‎ B、高温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但没有破坏肽键,故加双缩脲试剂会呈紫色,B错误;‎ C、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分子一般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C错误;‎ D、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增多,故结合水比自由水比值降低,D正确。故选D。‎ ‎6. 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 A.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 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D. 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A、马铃薯块茎中所含糖类主要是淀粉,属于非还原糖,不能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B正确;‎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C正确;‎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D正确.故选A.‎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7.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可以直接用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换成高倍物镜 B. 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 D. 以新鲜的白萝卜为实验材料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 ‎【答案】A ‎【解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应用手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A错误;‎ B、黑藻小叶由单层细胞构成,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B正确;‎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C正确;‎ D、新鲜的白萝卜的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以新鲜的白萝卜为实验材料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但是需要将视野调暗,D正确。故选A。‎ ‎8.下列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磷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 B. 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都可以吸收光能,又可以转换光能 C. 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功能存在差异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1、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具膜的细胞器,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部分色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糖体含有核酸,但没有膜结构,故不含有磷脂,A错误;‎ B、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部分色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液泡中的色素不能转换光能,B错误;‎ C、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功能存在差异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故选C。‎ ‎9.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高尔基体分拣蛋白质分别送到细胞内和细胞外 C. 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D. 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答案】C ‎【解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 ‎,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溶酶体的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A正确;‎ B、高尔基体分拣蛋白质分别送到细胞内和细胞外,B正确;‎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C错误;‎ D、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D正确。故选C。‎ ‎10.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这项技术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 A.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B. 信息交流功能 C.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D. 保障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答案】C ‎【解析】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死细胞的细胞膜会丧失选择透过性。‎ ‎【详解】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考查细胞膜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B. 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质壁分离法 C. 制备细胞膜时是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 D.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通常采用去核、核移植等方法 ‎【答案】B ‎【解析】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详解】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A正确;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B错误;制备细胞膜时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C正确;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通常采用去核、核移植等方法,D正确。‎ ‎12.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需使用人工肾。人工肾的关键部分是可将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的人工膜。这种人工膜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 流动性 B. 主动运输 C. 保护功能 D. 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1、特点: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2、具体表现: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血液透析膜可将代谢废物透析掉,留下有用的成分,这模拟的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D。‎ ‎13. 运用“人工膜技术”制作的携有抗某种癌细胞抗体的磷脂微球体药物如图所示。当药物被注射到患有癌症的实验鼠血液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到药物最终大量进入了某种癌细胞内。据此推测,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A. 药物分子透过微球体与细胞膜的扩散 B. 抗体与靶细胞识别后诱发膜融合或胞吞 C.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载体的识别并被主动转运 D. 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癌细胞打开微球体通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药物的表面用磷脂分子包裹且膜上有抗体,抗体的作用是识别作用,磷脂分子可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内,该过程利用了膜的流动性。选B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下列对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都具有催化作用,都是有机物 C. 酶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不同 ‎【答案】A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B正确;‎ C、酶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故选A。‎ ‎15.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 减小pH值,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会下移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此时的酶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 ‎【详解】A、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A正确;‎ B、酶量减少后,反应速率减慢,图示反应速率能用曲线a表示,B正确;‎ C、曲线b 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C错误;‎ D、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减小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人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 )‎ A. ATP水解 B. 葡萄糖的分解 C. 淀粉的水解 D. 脂肪的水解 ‎【答案】A ‎【解析】题中的“直接”二字是关键,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ATP。肌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是直接由ATP水解成ADP时释放出来的,肌肉细胞无论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进行无氧呼吸,它们释放的能量都必须转移给ATP,然后才能被肌细胞利用。‎ ‎【详解】A、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ATP,A正确;‎ B、葡萄糖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才能被肌肉所利用,B错误;‎ C、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通过氧化分解将能量转移到ATP中,骨骼肌才能利用,C错误;‎ D、脂肪通过氧化分解,将能量转移到ATP中,ATP才是骨骼肌的直接能量来源,D错误。‎ 故选A。‎ ‎17.下列与生活联系的实例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可以合成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需要从外界直接获取 B. 吃熟鸡蛋容易消化因为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C. 大量出汗的运动员可以饮用适量含糖生理盐水补充水分 D. 大棚种植蔬菜时,选用无色塑料薄膜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答案】A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按其能否在人体细胞中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2、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失活。‎ ‎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绿叶中的四种色素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属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四种色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少。‎ ‎【详解】A、赖氨酸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属于必需氨基酸,需要从外界直接获取,A错误;‎ B、高温可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B正确;‎ C、大量出汗的运动员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应补充水和盐,同时运动中消耗了大量的糖类,要及时补充,所以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含糖生理盐水,C正确;‎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温室或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择无色的薄膜或白炽灯补充光源,以提高蔬菜产量,D正确。故选A。‎ ‎18.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施莱登和施旺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B.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C. 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 D.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答案】B ‎【解析】最早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是虎克,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A错误;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B正确;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C错误;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D错误。‎ ‎19.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变过程是( )‎ A. 光能﹣→ADP 中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B. 光能﹣→叶绿体中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C. 光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D. 光能﹣→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答案】C ‎【解析】光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以后,转变成电能,电能在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H]和ATP中,储存在[H]和ATP中的是活跃的化学能,经过暗反应以后,转变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故选C。‎ ‎20.下列相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用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浮色 B.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不可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C. 检测还原糖的试剂适当稀释也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 D. 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酒精溶解色素 ‎【答案】B ‎【解析】1、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脂肪鉴定实验中,需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 B、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应选用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B错误;‎ C、检测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0.1g/ml NaOH和0.05 g/ml CuSO4)适当稀释可以变为双缩脲试剂(0.1g/ml NaOH和0.01 g/ml CuSO4),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C正确;‎ D、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D正确。故选B。‎ 二、非选择题: ‎ ‎21.下列图1、图2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图3是图1中①的结构示意图,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中的⑥是合成__________的场所。‎ ‎(2)图2中①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结构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2中的代号)。‎ ‎(3)若图1代表人体内胰岛B细胞,则该细胞分泌胰岛素过程说明①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若该细胞是吞噬细胞,其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图3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4)若图1代表人肝脏细胞,葡萄糖是通过图3中的__________(选填“a、b、c、d”)方式进入该细胞,下列曲线与之相符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蛋白质 ② 一定的流动性 D a D ‎【解析】分析题图:图1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含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3含有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糖蛋白,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A曲线图中,物质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快,物质运输速率完全取决于浓度差,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B曲线图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物质跨膜速率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C曲线中的氧气浓度变化不会影响运输速率,说明物质的运输速率与能量无关,其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D曲线物质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图1是动物细胞,该细胞中的⑥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图2中②高尔基体与①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胰岛素,分泌过程说明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白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图3中的D糖蛋白。‎ ‎(4)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图3中的a。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与上曲线相符合的是D。‎ ‎【点睛】本题结合动物、植物细胞、生物膜结构图、物质浓度或O2浓度对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的曲线图,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的知识,考生识记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通过阅读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2.为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并将有关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乙。①号、②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一定量的检验试剂。据图分析:‎ ‎(1)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酒精可用__________检测。‎ ‎(2)设②号试管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表示①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的是图乙曲线__________。‎ ‎(4)若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图丙所示,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__________。‎ ‎(5)请写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 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2:1 ‎ ‎【解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酒精,橙色溶液变为灰绿色;设置②号试管目的是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分析曲线图乙:随着瓶中氧气逐渐被消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逐渐加快,产生CO2加快,即气泡的释放速率逐渐加快;后来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逐渐减慢,产生CO2减慢,即气泡的释放速率逐渐减慢,对应曲线b。‎ ‎【详解】(1)酵母菌在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酒精可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 ‎(2)据图分析,②号试管没有与含酵母菌的装置相连,作为对照,可以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随着瓶中氧气逐渐被消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逐渐加快,产生CO2加快,即气泡的释放速率逐渐加快;后来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逐渐减慢,产生CO2减慢,即气泡的释放速率逐渐减慢。所以乙图中最可能正确表示①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的是曲线b。‎ ‎(4)当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为6mol,所以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为6mol,二氧化碳的总产生量为15mol,说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15-6=9(mol),再根据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3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5mol,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2:1。‎ ‎(5)书写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时,注意不要漏掉酶、能量。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细胞呼吸强度的变化,根据反应式进行定量分析。‎ ‎23.某研究小组选择健壮的、处于生长期的某种绿色植物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分别选择该绿色植物不同比例的叶片进行完全遮光处理,在适宜光照下检测未遮光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淀粉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本实验检测的是__________(填“净光合速率”或“总光合速率”)。‎ ‎②该实验结果说明未遮光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其淀粉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 ‎(2)该研究小组又利用该绿色植物进行了如下实验,图甲表示实验装置,图乙表示实验结果。‎ 如果适当增加图甲中灯与广口瓶之间的距离,短时间内细胞内C3含量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80W时,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 ‎【答案】 净光合速率 呈负相关(或随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大淀粉含量下降) 升高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解析】1、据图分析:随着遮光叶片百分率的增加植物未遮光叶片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逐渐增加,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据此分析作答。‎ ‎2、图甲装置可通过更换灯泡功率或改变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改变光照强度,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据图乙分析,A点红色液滴移动距离表示呼吸作用强度,B点红色液滴移动距离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1)①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遮光叶片的百分率,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净光合速率。‎ ‎②遮光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需要有机物淀粉的输入,故照光叶片中淀粉含量因转运至遮光叶片而减少。未遮光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其淀粉含量呈负相关。‎ ‎(2)如果适当增加图甲中灯与广口瓶之间的距离,光照强度减弱,[H]和ATP生成减少,C3的还原减弱,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不变,故细胞内C3含量升高。当光照强度为80W时,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反应物充足),甲、丁加入了1‎ 单位的淀粉酶,乙、丙加入了0.75单位的淀粉酶分别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定淀粉的剩余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种淀粉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丁”)。‎ ‎(3)若要探究该酶的最适pH值,则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和酶的量 乙 设置不同pH条件,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定单位时间、单位淀粉酶催化下淀粉的消耗量,通过计算结果反应出酶的活性 ‎【解析】分析曲线: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温度、不同酶的量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量,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淀粉的剩余量)。‎ ‎【详解】(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量,根据题意和曲线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温度和酶的数量。‎ ‎(2)酶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酶量催化下反应物的消耗量或者生成物生成量或单位时间单位酶量催化下反应速率,用公式表示为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时间·酶量)。‎ 根据曲线分析可知,甲淀粉酶活性=(7-1)/(1×4)=1.5,乙淀粉酶活性=(7-1)/(0.75×5)=1.6,丙淀粉酶活性=(8-2)/(0.75×8)=1,丁淀粉酶活性=(8-4)/(1×8)=0.5,故乙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3)若要探究该酶的最适pH值,可以设置不同pH条件,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定单位时间、单位淀粉酶催化下淀粉的消耗量,通过计算结果反应出酶的活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例,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