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5分)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5分,选对一项得1.5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1.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群众游行隆重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位于纽约(74°W)的华人开始同步观看仪式直播的时间为 A. 9月30日9点 B. 9月30日21点 C. 10月1日23点 D. 10月1日21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首先需要算出74°W位于哪个时区。因为74/15,商为4,余数为14,余数大于7.5,所以时区数需要在4的基础上加1,所以74°W位于西5区。西5区比东8区晚13个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日上午10时,此时西5区的区时为10月1日上午10时减去13小时,结果为9月30日21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方法: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下图为地球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bc所在直线表示 A. 晨线 B. 昏线 C. 赤道 D. 地轴 3. 图示我国节气为 A 冬至 B. 秋分 C. 夏至 D. 春分 4. 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5 a、b、c、d四地中, A. a地出现极昼 B. b地昼长夜短 C. c地昼短夜长 D. d地出现极夜 【答案】2. B 3. C 4. B 5. A 【解析】 【2题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bc线由白天进入黑夜,所以该线表示的是昏线。故B正确。 【3题详解】 图中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示节气为夏至。故C正确。 【4题详解】 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a、b、c、d四地中,b位于赤道,纬度最低,所以线速度最大。故B正确。 【5题详解】 夏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a地正好位于北极圈,所以a地出现极昼是正确的,故A正确。b地位于赤道,赤道永远昼夜平分,故B错误。 c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故C错误。夏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d地未在南极圈及其以南,所以没有极夜现象,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20日晚抵达距离中山站将近24公里的陆缘冰区。下图采用梅花投影法制作,可以更好地展现南极地区与其他大陆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 A. ①位于低纬度 B. ②位于太平洋 C. ③位于非洲 D. ④位于③西北方向 7. ③到南极点的距离大约为 A. 3330千米 B. 5550千米 C. 6660千米 D. 6800千米 8. “雪龙2号”从澳大利亚前往中山站途中会经历一道“鬼门关”,该区域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全年各月都可达7-10天以上。“雪龙2号”穿越的风带是 A. 极地东风带 B. 东北信风带 C. 东南信风带 D. 盛行西风带 9. “雪龙2号”穿越赤道到达中山站期间 A.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C. 南极大陆为极昼且其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D.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移动 【答案】6. C 7. C 8. D 9. D 【解析】 【6题详解】 ①位于30°S-60°S之间,属于中纬度,故A错误。②位于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属于大西洋,故B错误。根据大洲轮廓和经纬度可知,③位于非洲,故C正确。④位于赤道,③位于30°S,所以④位于③的北侧;③大约位于20°E附近,④大约位于110°E附近,所以④位于③的东侧;综上可知④位于③东北方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7题详解】 ③位于30°S,南极点的纬度是90°S,所以二者之间相差60°。已知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③和南极点之间相差60°,所以距离相差111×60=6660千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8题详解】 澳大利亚和中山站之间属于盛行西风带控制区,所以“雪龙2号”穿越的风带是盛行西风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9题详解】 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所以10月24日到11月20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故A错误。10月24日到11月20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故B错误,D正确。10月24日到11月20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所以南极大陆有极昼现象,且其范围逐渐变大,到冬至那天达到最大,故C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影响比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台风所属天气系统为 A. B. C. D. 11. 影响我国的台风 A. 为反气旋 B. 台风眼风力最大 C. 西侧为偏北风 D. 易引起海啸灾害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四周向中心辐合,说明A为低压气旋。锋面下的冷气团向后运动,说明B为冷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空气从中心向四周辐散,说明C为高压反气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说明D为暖锋。台风的实质是低压气旋,所以A正确。 【11题详解】 台风的实质是气旋,故A错误。台风眼天气晴朗,无风,台风最大风力出现在台风中心附近,故B错误。气旋的西侧为偏北风,故C正确。海啸一般由海底地震引起,台风引发的较大海浪叫风暴潮,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风暴潮与海啸的区别: 1成因不同:风暴潮一般由台风引起,海啸一般由海底地震引起; 2表现形式不同:前者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而后者是海水的整体的运动。 12.下图为台风中心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台风变化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9月15日2时到11时台风势力减弱 B. 9月15日11时到20时台风势力增强 C. 9月15日20时到16日5时台风势力减弱 D. 9月16日5时到16日23时台风势力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台风是一个低压气旋,所以气压越低,代表台风势力越强。9月15日 2时到11时气压升高,说明台风势力减弱,故A正确。9月15日11时到20时气压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台风势力没有增强,故B错误。9月15日20时到16日5时气压有所降低,说明台风势力增强,故C错误。9月16日5时到16日23时气压升高,说明台风势力减弱,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气压带 A. ①为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B. ②以上升气流为主 C. ③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D. ④以下沉气流为主 14. 图中 A. 1月份①常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 B. 6月份气压带、风带向低纬移动 C. ②、③控制的地区多形成对流雨 D. 受⑤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 15.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撒哈拉沙漠全年受⑤影响干旱少雨 B. 我国东部夏季受②控制炎热多雨 C. 欧洲西部受⑥影响全年温和湿润 D. 地中海沿岸主要受⑦控制寒冷干燥 【答案】13. D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风向向右偏转,可知,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①为赤道低气压带,故A错误。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以下沉气流为主,故B错误。③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故C错误。④为极地高气压带,由于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题详解】 1月份是北半球的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上会形成冷高压中心,把副极地低气压带③切断,故A错误。6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也会向北移动,因为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向北移动就是向较高纬度移动,故B错误。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多晴朗天气;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受极锋控制,该地区多形成锋面雨,故C错误。⑤为东北信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题详解】 撒哈拉沙漠地处回归线附近,全年受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干旱少雨,故A错误。我国东部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炎热多雨,故B错误。欧洲西部受⑥盛行西风影响,全年温和湿润,故C正确。地中海沿岸主要受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和⑥盛行西风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我国有一条神奇的交通线,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线横贯东西,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地形地势变化显著,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交通线两侧景观中,所受外力作用正确的是 A. 长江三角洲-风力堆积 B. 成都平原-流水侵蚀 C. 巫峡-风化作用 D. 珠穆朗玛峰-冰川侵蚀 17. 黄山为 A. 板块挤压形成的背斜 B. 板块碰撞形成的向斜 C. 地壳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18. 怒江大峡谷附近交通线 A. 呈现“8”字形 B. 以公路为主 C. 与河谷走向一致 D. 比较密集 【答案】16. D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长江三角洲所受外力是流水堆积,故A错误。成都平原所受外力是流水沉积作用,故B错误。巫峡属于峡谷,所受外力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故C错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冰川广布,经常受冰川侵蚀作用,故D正确。 【17题详解】 黄山是地壳上升形成的断块山,故C正确。 【18题详解】 图中显示怒江大峡谷附近交通线呈现“S”字形,故A错误。该地为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故B正确。材料显示交通线是横贯东西的,而河谷是南北向的,所以与河谷走向不一致,故C错误。该地地形崎岖,人口密度小,交通线比较稀疏,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 A. 三大类岩石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B. 甲岩石层理清晰,可能含有化石 C. 乙岩石有气孔构造,为喷出型岩浆岩 D. 丙岩石质地紧密,为高温条件形成的变质岩 20. 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 A. ①—地壳运动 B. ②—外力作用 C. ③—岩浆活动 D. ④—变质作用 【答案】19. B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是沉积岩和变质岩不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故A错误。图中显示,甲岩石层理清晰,为沉积岩,其中可能含有化石,故B正确。已知甲为沉积岩,甲可以转变为乙,说明乙岩石不可能是岩浆岩,只能是变质岩,故C错误。已知甲为沉积岩,乙岩石是变质岩,乙经过④作用变为岩浆,岩浆只能变成岩浆岩,所以丙岩石是岩浆岩,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题详解】 经过①作用,可以变为沉积岩,说明①为外力作用,故A错误。岩浆岩丙经过②变为沉积物,所以得知②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故B正确。沉积岩甲经过③可以变成变质岩乙,说明③为变质作用,故C错误。 变质岩乙经过④可以变为岩浆,表明④为重熔再生。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A. 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 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C. 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D. 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 22. 该模型模拟的河段 A. 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型峡谷地貌 B. 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 主要为河流中下游,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 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从河道看,甲乙相比较,乙位于河流凹岸,故乙冲走的沙子较多,故AB错误。因为丙丁位于下游,丁位于凸岸,堆积作用为主,丙位于凹岸,侵蚀作用为主,所以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故C错误,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22题详解】 该模型模拟的河道比较宽,表明模拟的河段主要为河流中下游,以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为主,故A错误,C正确。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乙处坡度较大,土层较薄,丁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且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土壤深厚肥沃,更适宜发展聚落,故B错误。丁处位于凸岸,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容易淤积航道,所以不适合修建河港,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港口一般修建在流水侵蚀的一侧,防止泥沙淤积航道。 1992年,一艘从中国香港出发驶向美国西岸塔科马港的集装箱货轮,在航行过程中遇强风暴而倾覆。从破损的集装箱里散落的小黄鸭组成了“鸭子舰队”,开始了它们的“奇幻漂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船只倾覆点所属大洋的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规律是 A. A B. B C. C D. D 24. 小黄鸭漂流到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海域,有大型渔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图中 A. ①处洋流可减缓海轮北上的速度 B. ②处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C. ③处洋流可缩小海洋污染的范围 D. ④处洋流形成与盛行西风密切相关 【答案】23. C 24. C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属于气旋型大洋环流,即呈逆时针方向运动,且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题详解】 一般在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位置,营养物质丰富,容易形成大型渔场,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海域,只有③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形成了纽芬兰渔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题详解】 ①处洋流向北流动,北上海轮正好顺水,可以加快航速,故A错误。②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故B错误。洋流会加快净化速度,但是也会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故C错误。④处洋流自西向东流动,主要是因为受到盛行西风的吹拂,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为“一带一路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图中 A. ①地冬季盛行东北风 B. ②地位于西半球 C. ③所在国家季风气候显著 D. ④所在国家每年新增人数最多 27. 图中 A. 加尔各答与霍尔果斯位于同一板块 B. 吉隆坡比内罗毕年降水量大 C. 鹿特丹比伊斯坦布尔气温高 D. 兰州到阿拉木图植被呈现纬度地带性变化 28. 下图中能反映鹿特丹气候特征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26. C 27. B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①地位于西安,冬季盛行西北风,故A错误。②地位于意大利,属于东半球,故B错误。③所在国家为印度,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故C正确。④所在国家为非洲肯尼亚,虽然自然增长率较高,但是人口总数较少,所以每年新增人数并不是最多,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7题详解】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洋板块,霍尔果斯位于亚欧板块,故A错误。吉隆坡为热带雨林气候,内罗毕地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所以吉隆坡年降水量更大,故B正确。鹿特丹比伊斯坦布尔纬度高,所以气温更低,故C错误。兰州到阿拉木图,距海越来越远,水分条件不断变差,植被呈现经度地带性变化,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8题详解】 A图为典型的冬季多雨类型,所以为地中海气候。B全年高温,夏季降水较多,分干湿两季,所以B为热带草原气候。C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所以C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降水集中在夏季,所以D为温带季风气候。鹿特丹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其余范围为西半球。 某科考队计划在夏季赴某山峰进行考察。下图为该山峰的一幅手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队员选择从南坡登山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照充足 B. 坡度较小 C. 登顶距离短 D. 植被类型齐全 30. 图中 A. 山峰可能位于云南 B. 山体北部针叶林广布 C. 甲区域为高山冰雪带 D. 2000米以下有夏季牧场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队员选择从南坡登山的主要原因是南坡等高线分布较稀疏,坡度较小,登山时比较省力。故B正确。 【30题详解】 该山的山麓地带为荒漠,说明当地气候干旱,不可能位于云南,故A错误。据图可知针叶林分布在山体南部,故B错误。甲区域海拔基本在5000米以上,高山稀疏植被带的上部,海拔高,气温低,按照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应该为高山冰雪带,故C正确。2000米以下全部为荒漠,不会有夏季牧场,而且冬季牧场海拔较低,夏季牧场海拔较高,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31. 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及实际应用 【详解】(1)据表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到32.6,说明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9月5日到11月1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左图中A位置为夏至,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表中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来计算教学楼的影长,然后确定哪些停车位不会被太阳晒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显示,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为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 32.下图为“中国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特征。 (2)与乙地相比,说明此时北京污染物不易扩散的原因。 (3)指出图示区域冷锋的主要移动方向,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现象。 【答案】(1)水平方向逆时针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2)北京地区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自西北向东南 降温,大风,雨雪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详解】(1)本题考查低压气旋空气运动形式。注意回答本题时,水平方向的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运动都要表述清楚。甲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所以甲为低压中心,水平方向上,气流呈逆时针方向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 (2)本题考查等压线与风力、风力大小与污染物扩散的关系。图中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污染物质容易扩散,而北京地区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本题主要考查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根据图中冷锋锋面符号所标位置可知,冷空气从西北向东南运动。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面,所以冷锋过境时会出现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 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①、②处气候类型名称,说出②地气候的影响因素。 (2)说明气压带、风带对③地气候的影响。 每年,上百万头斑马、角马等动物会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之间迁徙。北京的同学7月来到此地旅游,目睹了动物向北迁徙的壮观场景。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动物向北迁徙的原因。 【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 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纬度位置 (2)1月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7月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3)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由于气压带季节移动,7月份塞伦盖蒂处于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动物向北迁徙。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详解】(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回答本题注意“指出”和“说出”,不要进行详细分析,只需要指出、说出即可。图中①、②处均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气候的成因是地处低纬度,全年高温;②地位于岛屿的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位置,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由于题目要求“说出”“要素”,所以答案为: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纬度位置。 (2)本题主要考查地中海气候的成因。③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7月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3)本题主要考查热带草原气候区动物迁徙的原因。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湿季草类茂盛,动物在此生活;干季草类枯黄,动物便进行迁徙。由于气压带移动,7月份,塞伦盖蒂处于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而北部地区此时为湿季,草类茂盛,所以动物向北迁徙。 34.莱茵河是欧洲重要河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地形特征。 (2)说出P河段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过程。 (3)简述莱茵河下游水文特征。 【答案】(1)西部、北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和高原),南部为山地;地形类型多样;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2)峡谷(V型谷)位于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强。 (3)河流流量大,流速慢,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特征、地貌形成和河流的水文特征。 【详解】(1)描述地形特征一般主要描述地形分布情况,地势高低情况等。结合图示,可知西部、北部地势地平,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和高原),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类型多样;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2)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P河段位于山地间的河谷地区,由于位于河流上游,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强,便形成了峡谷,所以地貌类型为峡谷(V型谷)。 (3)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回答本题时,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下游”,不要回答其他河段或者整条河流的水文特征。莱茵河下游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降水较多,所以河流流量大;由于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河流的流速慢;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小,所以河流的水位变化也小;该区域最冷月在0℃以上,所以河流无结冰期;该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好,所以河流含沙量小。 【点睛】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流速等方面来阐述。 35. 读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洪堡(1769-1859年) 是著名的德国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等领域创始人之一。有人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洪堡定义了美洲。”下图为洪堡美洲考察路线示意图。 洪堡考察了厄瓜多尔境内的许多火山,为了收集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他一再走下活火山口中的深处。在地震频繁的基多,洪堡曾三度攀上皮钦查火山,观察到脚下 600米深处吞吐不息的蓝色火苗,并在36分钟内精确记录下15 次明显的余震。 (1)解释厄瓜多尔境内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 洪堡攀登了钦博拉索山,在崇山峻岭中他用空盒气压表测定高度,用温度表测定气温,最后到达海拔5878米处,这是当时人类所到过的最高点,最后他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一幅植被分布图。 (2)说出洪堡发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该规律的成因。 1803年洪堡准备经太平洋沿美洲西岸北上。途中,他注意到一股沿南美西岸向北流动的洋流,有一股从海底向上翻腾的强大的冷水流,并测出了流速和水温,他把这股洋流称叫做“秘鲁寒流”。 (3)概述秘鲁寒流对沿岸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发。 (2)山地垂直地带性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3)降温减湿;上升流形成渔场; 影响航行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本小题主要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火山地震带一般处于板块交界处,厄瓜多尔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火山地震多发。 (2)本小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洪堡攀登了钦博拉索山,最后到达海拔5878米处” 可知该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这说明洪堡发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山地垂直地带性。 (3)本小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对沿岸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秘鲁寒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利于形成渔场;顺洋流航行省时间,省燃料,逆洋流费时间,费燃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