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 A. “仁”‎ B. 无为 C. 有教无类 D. 对鬼神敬而远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仁”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2.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提倡“克己复礼”,不符合题意,排除A。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庄子最可能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百家争鸣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思想的演变 ‎4.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这一材料说明 A. “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主流学说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科举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因此AB时间不符;D也不对,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带有早期民主的色彩,与题干内容不符。“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联系所学知识,理学倡导三纲五常,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学和儒学的关系,理学是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 ‎5.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 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 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 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6. “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 C. 宋代 D. 明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可知,儒家思想得以神话,并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开始于西汉,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7.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顾炎武只是认为王(阳明)已非儒学之正宗而未主张废除儒家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顾炎武是反对王(阳明)的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顾炎武是在批判“心学”的空谈,因为王(阳明)不习六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已非儒学之正宗”足以证明顾炎武是在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已非儒学之正宗”。‎ ‎8.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意义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反对私有制 C. 倡导民主自由 D. 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这里所谓“公天下”,是指万民所共有的天下,而“私天下”则是指专制君主一人一独有独享的天下。所以,王夫之发出“帝王私天下”“岂天下之大公”的质问,故A与题意相符;B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超出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范畴,因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更多的是主张开明君主统治。‎ 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君主专制统治高度强化,针对君主专制的腐败现象,他提出了“公天下”的主张,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学习要把一定时期的思想放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分析。‎ ‎9.‎ ‎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 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 D. 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内容。本题首先抓住关键词宋代取得的的科技成就,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故A项错误;B项出现于唐朝末年;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唐朝;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10. 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 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 马克思的论述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蔡侯纸的说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实物证据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本题要证实的是“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而C、D两项均出现于东汉时期,可以排除;B项属于后人的论述,证据远不如A项客观。故选A。‎ 考点:造纸术的发明。‎ 点评:我国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最早影响人类知识传播的学习的革命,从此我们的文明开始写在纸上。公元3世纪中叶传到了朝鲜和越南,8世纪后,开始传入西方,公元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当纸在欧洲风行时,漫长的中世纪即将结束,文艺复兴的曙光开始闪现。‎ ‎11. 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盛唐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赵孟頫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的是唐代楷书。A项是东晋的书法家;B项是草书大家;D项是元朝的赵孟頫。颜真卿是唐朝的书法家,其楷体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被誉为“颜体”,故答案选C。‎ ‎12.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黑脸”表示 A. 忠勇正义 B. 奸诈狡猾 C. 凶猛残暴 D. 刚直果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脸谱采用写意和夸张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其中黑脸代表刚直果敢,故D项正确。红脸代表忠勇正义,与设问不符,排除A。白脸代表奸诈狡猾,与设问不符,排除B。黄脸代表凶猛残暴,与设问不符,排除C。‎ ‎13.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 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 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可知,当时火药做成了武器且得到运用。所以B项正确。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这些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本题选B。‎ ‎14.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其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 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 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影响都是欧洲近代化的体现,故选C。A项正确,但属于欧洲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正确,但属于欧洲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正确,但属于欧洲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排除。‎ ‎15.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以下关于元杂剧产生原因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戏曲界“徽汉合流”的局面带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B. 流传甚广的昆曲促成了元杂剧的出现 C. “同光十三绝”等着名艺人的出现 D. “瓦肆”之类娱乐场所和知识分子科考无望而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C都是与京剧有关,与元杂剧不符;D符合题意,“瓦肆”之类娱乐场所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知识分子科考无望,转而从事戏曲创作,因此选D。‎ 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点评:复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利用表格法梳理文学、书画、戏曲艺术的成就及发展脉络,归纳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形成知识结构。‎ ‎16.‎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故①错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是“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故②正确;“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故③正确;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特点 ‎17.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 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 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 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 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中可以看出,材料主张在封建主义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是较好的改革方案,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中体西用的影响不相符合,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方案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他的救国实践都失败了;B项与中体西用的内容不相符合.‎ ‎18. 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A. 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 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 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 “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新的眼光”是针对“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而言的,因此“新”应是指改变“贱夷狄”的观念,关注西方的思想文化。答案为C。‎ ‎19. 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即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前,②③符合题意,④属于内战没有涉及到抵抗外来侵略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20.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故选B。AD项错误,不符合维新变法;C项错误,儒家学说提倡社会变革的提法并不准确,这只是康有为的宣传策略。‎ 点睛: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都与孔教有关,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在运动中提出了达到孔家店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偏激性。其实,对待传统文化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辩证的看待。‎ ‎21.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A. 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 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 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 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制造枪弹、火轮”和“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可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目的是自强,故选B。虽然材料时间信息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但材料没有体现剿灭太平天国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军事改革,排除C;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企业,目的是谋国强,排除D。‎ ‎22. 1922年北大入学考试国文科目的作文题是《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没想到有不少外地的中学毕业生竟然不知“五四运动”为何事只能交白卷,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直到1927年还不知道五四运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通讯落后造成马克思主义没有传播开来 B. 文学革命侧重反封建忽视宣传五四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没有使青年人思想得到解放 D.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地毕业的中学生对五四运动不了解,甚至有四川学生一直到1927‎ 年都不了解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的开展在全国不同地区的进展是有较大差异的,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命的内容,而是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是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排除C。‎ ‎23.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许多刊物中以《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等文章来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 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 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 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籍涉及中外之间的民族问题,所以当时中国留学生关注国籍法问题实际上表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故C项正确;ABD项包含在C项之中。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初思想·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24.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A. 中体西用思潮 B. 维新变革思潮 C. 全盘西化思潮 D. 民主主义思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盲目输入西方学说”“盲从欧美之风盛行”“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可以看出该文针对的是全盘否定东方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D项是革命派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25.‎ ‎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B.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驱除鞑虏”、“民族的国家”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排除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表明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决心。这体现了民权主义,故B项正确。“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排除C。由“复四千年之祖国”这一信息可知其体现的是反满复汉的民族主义,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要求“民权主义”,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6.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材料涉及思想是在1924年提出,故B项错误;按照思想主张,孙中山在材料中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共主张,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正确;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6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做法与民生主义主张截然不同,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主要是在 A. 戊戌变法后 B. 辛亥革命后 C. 国民革命后 D. 五四运动后 ‎【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故此题应选D项。AB发生在五四运动前,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排除;国民革命后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C。‎ 点睛:本题要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一是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广泛的传播对象。二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大部分都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工作,帮助工人提高觉悟,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从而转变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坚定的传播力量和坚实后盾。三是宣传新思想和社会主义的进步刊物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工具。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学习要认识到新思想的出现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 ‎28.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敬告青年》‎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名师点睛】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 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A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BC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D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故答案选A。‎ ‎30.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与题干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步骤和前景,与题干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讨论的是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解放史。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材料一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学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礼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礼治”为主;吕不韦门客集团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更杂:德、礼、法、术、孝、义等均有。……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 ‎——李放,卜凡鹏主编《中国腾跃的东方巨龙》‎ 材料二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是应该大变、全变。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李程著《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材料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们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发表在1919年1月《新青年》)‎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百家争鸣时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法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1)观点: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意义: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推动了中国文化进步。‎ ‎(3)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无为而治方面回答道家的治国主张;可从以法治国方面回答法家的治国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逐步形成、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等方面回答其意义即可。‎ ‎(2)根据材料“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可概括为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可概括为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根据材料“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可概括为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推动了中国文化进步。‎ ‎(3)根据材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概括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根据材料“他们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可概括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根据材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可概括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关于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方面作答。‎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是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摘编自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中(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三: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0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 ‎【答案】(1)胡滨认为李鸿章维护清朝腐朽统治,出卖国家利益,是卖国贼。‎ 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时才能卓越的伟大政治家、外交家。‎ ‎(2)特点:有过留学经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明确地反对君主制,支持复辟帝制。‎ ‎(3)变化:由积极的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支持维新变法到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约一个卖国贼”中可以概括出胡滨对李鸿章的评价;依据材料二“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中可以概括出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评价。‎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总结和概括,难度适中。我们要将严复的一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晚年阶段。分这三个阶段来进行概括和梳理,这样就很容易的进行总结。青年就是留学,中年就是维新思想,晚年就是复辟帝制。‎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分析严复思想变化的原因。这种原因是和他的阶级立场有关的。他的变化就在于晚年拥护帝制,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这源于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人物,不主张革命。‎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名师点睛】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着手,他的好坏不能只因为一件历史事件就下定结论。人都是有错误的,不是完美的,因此要一分为二。严复既有他进步的一面,也有他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评价他。言之有物是硬道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的我国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1)当时中国造船业在世界遥遥领先;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唐末宋初,火药已开始应用在军事上(火药箭、火炮);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可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关于唐宋时期的我国主要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等发展情况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问,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分析洋务技术状况。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方面回答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