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三第9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三第9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作业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9讲 ‎(时间:3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福州质检,32)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雅典城邦内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改革和斗争。这一长期改革和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外邦人与雅典人平等 C.平民权力得到增强 D.民主为广大公民所有 解析:C [通过题干中“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段在雅典主要是经历了梭伦改革,而梭伦改革的结果是平民的权力得到了增强,故选C项;梭伦改革是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并非被取消,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能够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仅限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其地位与雅典人不平等,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成年男性,并非广大公民,排除D项。]‎ ‎2.(2019·乐山三模,32)梭伦改革时强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 B.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 C.财产等级制的严格限制 D.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 解析:D [根据材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梭伦改革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梭伦代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克利斯提尼确立民主制,公民的国家观念才逐渐增强,到伯利克里达到黄金时期,排除A项;梭伦仅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财产等级制是梭伦上述理念的践行,排除C项。]‎ ‎3.(2019·赣州三模,32)在雅典城邦中,每一个要成为公民的人,必须要举行宣读公民誓词的仪式,谨记对城邦共同体的忠诚、对城邦共同神的虔敬以及理性服从、遵守法律等。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B.有效防止雅典人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C.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的优越 D.有助于雅典人参政能力的较大提升 解析:A [题干中强调雅典公民要“谨记对城邦共同体的忠诚、对城邦共同神的虔敬”‎ 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一种集体民主政治,故选A项;直接泛滥的民主最终不能适应政治经济发展要求,且题干宣誓只能是有利于防止民主被破坏,而不是可以有效防止民主被破坏,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民主政治的义务要求,排除C项;参政能力的提升与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有关,与公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有关,宣誓与雅典人参政能力的较大提升关系不大,排除D项。]‎ ‎4.(2019·漳州质检,32)公元前421年以后,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780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这导致了(  )‎ A.公民群体的消亡 B.城邦国家的衰落 C.解负令的推行 D.人文主义的兴起 解析:B [据材料“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可知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将导致城邦国家的日益衰落,故选B项;材料只是强调财富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公民群体的消亡,排除A项;据所学解负令的推行是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据所学人文主义的兴起的政治前提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显露,排除D项。]‎ ‎5.(2020·江西省红色七校一联,23)古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C.“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解析:C [C项强调人的作用,与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符合,故C项正确;注意材料信息“智者学派”,分析选项可知,A项强调理性,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故排除;B项强调对荣誉的重要性,不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故排除;D项强调神的作用,不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故排除。]‎ ‎6.(2019·宣城二模,32)亚里士多德指出,共和政体是以人民为统治者,而且能照顾到城邦全体人民利益的正宗政体,而雅典只是一种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据此,亚里士多德意在批评雅典(  )‎ A.政体存在多数人暴政的缺陷 B.民主政治忽视公民德行 C.平民个体自由没有受到限制 D.城邦缺乏社会公益事业 解析:A [“而雅典只是一种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 是指把政治权力交给普通公民去行使,他们会侵犯少数人的权利,也就是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问题,没有能够照顾到城邦全体人民的利益,故选A项;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的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是指没有能够照顾到城邦全体人民的利益,与公民德行无关,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的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是指没有能够照顾到城邦全体人民的利益,没有涉及到公民个体自由,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的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是指没有能够照顾到城邦全体人民的利益,没有涉及到城邦缺乏社会公益事业,排除D项。]‎ ‎7.(2019·衡水金卷一调,1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  )‎ A.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 B.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 C.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 D.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 解析:C [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仍然有不少野蛮习惯,但《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则是向文明的演变,故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只适合《十二铜表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而非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20·重庆模拟,32)乌尔比安《论告示》第3编:“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 A.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体现公正和公平 C.伴随征服不断调整 D.强调程序和理性 解析:B [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体现了回避原则,说明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适用对象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9.(2019·绵阳三模,32)就家庭规模来说,早期罗马人不管社会阶层高低,都喜欢一大家族人生活在一起。但公元前2世纪以后,家庭结构简化,人口规模缩小。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助推经济发展 B.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解析:A [古罗马从城邦到统一意大利半岛,生活方式由聚族而居到个体小家庭为主,反映了A项“经济发展”说法的正确,故选A项;共和国时期,罗马的殖民扩张和征服战争推动了工商业发展而不是农业进步,排除B项;C项错在公民法,当时正在向万民法过渡,排除C项;D项错在土地私有制“确立”,这时主要实行的依然是奴隶制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D项。]‎ ‎10.(2019·厦门三模,32)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 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解析:C [根据题干中“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可知案件发生后,如果协议和解,即双方已经达成了契约关系,如果当事一方反悔之后,“债务人可以拒绝”,说明“和解”彰显了双方的契约精神,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并非司法程序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和解协议”的强制性,排除B项;题干中“和解协议”的前提是双方都认可这一决定,但是不能保证所有的“和解协议”都能成为议决案,排除D项。]‎ ‎11.(2019·宝鸡质检二,32)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耻”,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廉耻”。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马(  )‎ A.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 C.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D.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 解析:B [由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参考,故选B项;材料强调社会信用而非司法程序,排除A项;维护社会秩序的是罗马法而非道德,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法的内容而非发展过程,排除D项。]‎ ‎12.(2020·济南一模)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 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解析:C [题干主要论述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不能改变,不是“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也没有谈及其使用范围,故A、B两项错误;西塞罗认为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一致,说明在罗马法中蕴含着自然法的原则,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论述雅典法律的内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史学在不断进步,历史认识也会随着更多可靠的史料不断接近客观事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争取参政的权利。在旧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风时代是希腊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农业仍是希腊人赖以为生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最好的财产形式……但手工业和商业在部分先进地区,如科林斯、雅典,已同农业完全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其突出表现是制陶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勃兴……此外,铁器冶炼与制造业、采矿业、造船业均有明显发展……希腊斯巴达、雅典等城邦的形成,雅典的梭伦改革等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古风时期。‎ ‎——摘编自周启迪《世界上古史》‎ 材料三 无论是古典文献还是考古材料都少有关于手工业的记载,唯一有充分历史证据的手工业是雅典的制陶业,根据考古专家们的估算,即使在制陶业最兴盛时期,雅典从事制陶业的总人数也不超过200人。从社会的各个侧面看,希腊城邦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不少学者认为,梭伦代表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这种说法缺乏可信的历史根据。梭伦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实际上主要是雅典的农业危机,其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废除所有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它同工商业并没有什么关系。梭伦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计算财产的标准完全是按照个人土地上“干的和湿的”(亚里士多德语,“湿的”即指橄榄油)收获,而不是从事手工业或商业的收入。‎ ‎——摘编自黄洋《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概括材料一中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者对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学者黄洋对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综上,专家学者们对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各不相同,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山多地少、优良港湾众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从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等方面分析背景。第(2)问,材料一“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强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推动政治改革;材料二“这一时期,农业仍是希腊人赖以为生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最好的财产形式”强调农业仍然是希腊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第(3)‎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于所占有的史料不同,或研究者的角度立场不同,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认识也就不同,存在多元化的倾向;再者,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史料的补充,历史的认识也会随时代不同而发展。‎ 答案:(1)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 认识: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商品经济的较为发达,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不满旧贵族的专横统治,社会矛盾尖锐。‎ ‎(2)前者强调希腊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后者强调农业是希腊的主要生产部门。‎ ‎(3)认识:黄洋认为古典文献的记载和考古资料都无法证实希腊手工业发达,希腊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梭伦代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说法缺乏可信的历史根据,梭伦改革的措施反映其面临的是农业危机,雅典等级划分的依据是农业收入。‎ 理解:历史理解和认识是多元的,中学教科书选取的历史认识应该是相对权威的,是经过多方考证的;同时,史学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孤证不立,现代学者的观点必须有可靠的和多方面的史料来证明。‎ ‎14.(2019·豫西南联考,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每一种政体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他对法律的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每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并提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从事物的性质来说,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体思想评析》‎ 解读材料,并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一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罗马共和国时期推行公民法,帝国时期实施万民法,并最终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阐述: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为调整罗马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十二铜表法》这样的公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的扩大,国际交往的拓展,为协调罗马公民与非公民间的关系,罗马法不断发展,出现了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论题: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阐述: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鉴于13个州的松散联盟,积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于1787年颁布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并实行立法、司法、‎ 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暴政的出现。由此建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