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B.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C.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 B.束缚人性的宋明理学 C.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 D.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有关这些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秦 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 隋 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 中书一省制 A.起到抑制皇权的作用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D.缘于皇帝的个人喜好 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如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B.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C.是专制主义发展的结果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6.以下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统计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两宋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C.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D.科举制度功能日益强化 7.《吕氏春秋》中引用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材料指出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井田瓦解的必然性 C.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8.《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A.铁犁牛耕 B.精耕细作 C.农牧结合 D.千耦其耘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花 B.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D.图二现象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 10.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 的现象。这说明( ) A.政府摒弃抑商政策 B.社会重利风气兴起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1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雇佣劳动成普及现象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最明智的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前后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始末 D.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13.先秦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 墨子“节用”“兼爱”主张 D.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1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15.汉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但70多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独尊儒术”。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C.道学理论上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16.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 A.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B.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1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 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18.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主张一家之法 B.先制定法律然后治理人民 C.法律由人决定 D.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19.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某单元目录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2 第2课 宋明理学 7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12 第4课 礼制规范 17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22 A.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B.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C.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D.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20.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 A.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早期的纸原料与丝有关 D.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1.“车”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观察下图,通过“车”字的演变,下列关于汉字演变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图画为基础逐渐演变而来 B.美观性逐渐突出,实用性逐渐减弱 C.是由表音和表意两部分构成 D.至始至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 22.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C.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3.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民情、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 ) A.开创了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B.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24.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种身份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官本位思想淡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 C.文化专制的弱化 D.白蛇传故事流传,市民文学的兴起 第Ⅱ 卷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地位。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实施的目的。(5分) (3)材料三所述明朝矿冶业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是什么?(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淳化五年,“诏日: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盖所察奇袤而禁浮惰也。国家算及商贾,以抑末游,既以防民,克助经费。而当职之吏,恣为烦苛,规余羡以市恩宠,细碎必取,掊克斯甚,交易不行,异夫通商惠工之旨也”。 ——徐松《宋会要辑稿》 宋初,在陆续取消五代十国以来苛杂税收的同时,颁布“商税则例”,并不断修订,“关市之税,凡布帛、什器、香药、宝货、羊、豕,民间典卖庄田、店宅、马、牛、驴、骡、橐驼,及商人贩茶、盐,皆算。”淳化四年(993)又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收税)”,逃税的没收其货物的三分之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税收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税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答案】A 【解析】:商王的卜辞首先托祖先转达,这体现出商代已经形成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故选A项;商王心目中的最高神是“帝”,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不符。 2.【答案】B 【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进入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干材料对中国古代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根源,故排除; 宋明理学是后来才有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故排除B项。 4.【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古代不同朝代的中央官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皇权而设置的不同官制,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故A项说法错误;中央官制是体现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而不是体现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说法错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体现了对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继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对汉武帝时期中朝官职设置的传承,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则是传承了隋唐时期分相权的原则,元朝时期的中书省则是隋唐和宋元以来对中书省这一官制的传承,故C项说法正确;皇帝的个人喜好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这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发展且功能加强,故D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中虽有不少宰相出身于不同级别的官员家庭,但并不能说明是因宗法制继承而来,故C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小农经济下的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故A错误;“农牧结合”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千耦其耘”指集体耕作,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本题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B正确。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题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C正确。 10.【答案】D 【解析】:“去农而改工商”既不能说明政府管理商业发展,又反映不出小农经济的破产,故排除A、C两项;社会重利风气历朝皆有,故B项表述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大多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描述了四川井研县的雇佣关系,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故排除C项。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题干引文出自《老子》,认为人们应少私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样才能实现对天下的治理。 14.【答案】D 【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是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D项能完整地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正确;A、B、C三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 15.【答案】A 【解析】: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时的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的信息,可知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B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了以“天下之法”否定“一家之法”,实际是否定了君主专制;以“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了法治的突出地位。A项不符合黄宗羲主张,故不正确;B项是错的;C项与题干无关;D项才准确的反应了其思想核心,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从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的变化,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演变,“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又反映出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故B项正确;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地位,故A项错误;该目录未涉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故C项错误;D项不全面,故错误。 20.【答案】C 【解析】:“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纸张的价格和价值,故A项错误;纸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张制作,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车”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属于象形文字,具有图画的特征,故A项正确;在文字演变过程中,笔画简化便于书写,实用性逐渐突出, 故B项错误;“车”是独体字,只有表音部分,故C项错误;现在“车”字已经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3.【答案】B 【解析】:《诗经》出现于春秋末年,收录了自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主人公身份从官宦子弟和将门之后变为“生药铺主管”,这是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在逐渐淡薄,但没有揭示变化的主因,故A项错误;主人公身份从官宦子弟和将门之后变为“生药铺主管”与文化专制的强弱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白蛇故事的广泛传播与故事主人公身份的变化之间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主人公社会身份的下移,正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层不断崛起的产物,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任答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经济政策:盐铁官营(2分)。目的: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任答三点得6分)。 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第一点两分,第二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各两分,共6分) 【解析】:第(1)问,解答本问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从材料一及所学史实可知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产生。第(2)问,依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小问可以归纳为盐铁官营。第二小问国家政权主观上分析,分为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第(3)问,本问主要考查了明朝矿冶业具有的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提供信息可以概括为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受到阻碍的因素可以从政策、经济制度等归纳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26.答案:(1)批判: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等。 (2)复兴: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晚清(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同时,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对欧洲启蒙思想家有很大的启发。 (3)批判与复兴:参考(1)和(2)。 评分标准:(1)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述合理,语言表达通顺。9-12分; (2)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述较合理,语言表达较通顺。6-8分; (3)观点明确,史实欠充分,论述欠合理,语言表达欠通顺。3-5分; (4)观点不明确,史实不准确,论述和表达混乱;2分及以下。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观点是什么,即由第一段材料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为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受批判的,结合古今历史史实加以回答即可,依据第二段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为儒学的复兴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结合古今历史上儒学复兴的史实加以回答。同时也可以将两段才俩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点及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结合所学梳理出历史上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史实即可。 27.答案:(1)背景:国家出现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6分) (2)特点:税收带有二重性;纳税对象范围广;对逃税的处罚严厉;注重保护小商小贩贸易(任答三点得6分) 影响:增加了国家税收,成为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也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材料“宋初,在陆续取消五代十国以来苛杂税收的同时”是关键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得出“宋初的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税收与“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关等相关信息作为背景。第(2)问,“特点”依据材料即可概括得出;“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