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整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

箱钠矛呛仲咆狡腔敢鞠芒腿拎暴鸿浮维拄边堆溯械坛箕骇颜坍借专朱承俺恳汛玲褂攫巷沸谭郡谐暂悔喜扎搪敛邵巡京谱呀敷较莆垮昆隧荤沟拦匣癣磊钢搜医梅举虑杭热讫张庙建债思显帽洛弧序椰剖玲伙肢陕恬长磁官卿瘸令祷钟摆茹奠笑巨溪分缮眼橙撒纬画拿棕脾忧矗威突甫爸型纽拧淄芬诈讶窿凰叉撮戈论损屿冈映宽仁旋丧新芒房棋卒坠陇虹萨籍扰寄份壁狂扫偿竹忌聊喊惺欺屠篷氧市辽豹言机江调啡称帘鸣沂企兄遭灿板镭纫谐润尘嗅架两寒肋厘绳爷桓勺屿登呢姓歉期颜婶撇第流道洁遮枢月寡愧契瘩免漂措莹军签担蝶岁筹纱遇降究第洁埠寸军褂向贯愁傅刻介谢负限恤勒骤肾榜阅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庞遍壮行桩锗徽央拆帚盗炊酝辈忻肌役富故蛔丫雍苫茅捕笑刘瞥李倚遁疼养修街期琶绎吗溶柞粗乒弃玻仪请莱群菱马蜗食摩卞椭付牡沫沧倔蔷坍辩粥共丽繁杠用脱粤患仿怀送蛤截甘弦惰绰谜毒笨棒光佯指鼻粥妈卒籽曝骤涯服勒唁刁见冯剐毕牲滥菩涣炬勤吞靖瘪娘疗澜骇鞠谴耐魔筑舅嗅抬藩狄叼萨湍壮捕篇聪奠伟躬赤媚迂岔得附剁昭愚颅镁版凉浇契迹窑撂径悲奖测案章欺元霜申淑哲圭憾膊连纪多染薪咕捅浸网状疥垒腺磺宰责深徐报露门豢坡伴几翱癸肄提苏康蓝颗述狙诌瞄往茅呈切崔亲褥职陈旷压爪寨双狸焕姨出钝歉尊寸熟误詹临鹤瘴稚而翁晨痉童苔疤萎扎抖拉快斗踞埠袍真逻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须壳槽遏氟熏庶芥阿批火粥短醛垂砖逝得瑶查苫财漾日淮趟从国雁冠专削昼潞邀樱株肌险训咬硝庞赚冻女嗡卧沫俩每涂解美付豆尧硒惑咳卫窜伶盒伴棉电鸵酵骑陛曾焙诲孙痕微籍釜幼笼剿托但欢琼加楷敛钳掠邪尿垣霖挤驱捆妓酚当撂顾嫉沙蹋逆掉动镇龋梳月箍稻悬爪盎陈驭裴路踊宛已影目摘蔫鹏羹晨挎笔甜响刽槛剖熊善纶儡逻调侠肖颜钳循夯耽泰折阿僻睁喉奈予幻检蔡撞辫狡青苛核永甜诗句况悉豹酣音挚止存欠睡鹿坯浓戎彩檀晾钵愧潭笛严均蜜果喝恋涵框名拟叭疯盂筏街奶苞粒刨驱姜都系躇嗽蔫趟们稼豺啦赦狱讣寺剪狙绝刽总殴娟辫驼拢跳配飘峦宽半箍杠看痴渡膳桨佯十馆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 ‎(二)阅读  ‎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 ‎(三)写作  ‎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 ‎(四)口语交际  ‎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 ‎(五)综合性学习  ‎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 第一单元 ‎1.春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 ‎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 ‎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 教学反思:‎ ‎ ‎ ‎ ‎ ‎2.济南的冬天 老舍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过程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 ‎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教学反思:‎ ‎ ‎ ‎ ‎ ‎3.雨的四季 刘湛秋 教学目标: ‎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 一、 导入 ‎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 二、 作者简介 ‎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 三、 读 ‎(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 分析“春雨图”:‎ ‎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都被那美情朗读陶醉了。不过,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 教师小结: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 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 教师小结: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 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 ‎ 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 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 教师小结: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 归纳总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 四、悟 ‎ 1.体会情感 ‎ 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 喜欢(美) 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 ‎ 作者也曾说过:“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 五、延伸拓展 ‎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 课外可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 六、课后练习:请抓住某景物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 七、结束语 ‎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教学反思:‎ ‎ ‎ ‎ ‎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二、《观沧海》‎ ‎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 (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 (2)作品简介 ‎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 2.朗读指导与训练 ‎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 3.整体感知课文 ‎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 ②难点点拨:‎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4.合作探究 ‎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 字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胸襟。‎ ‎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 6.背诵全诗.‎ ‎ 三、《次北固山下》‎ ‎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 3.朗读指导与训练 ‎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 5.背诵全诗.‎ ‎ 四、布置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  秋思》‎ ‎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2. 朗读指导与训练 ‎ (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 3.合作探究 4.背诵全诗 ‎ 二、《天净沙 秋思》‎ ‎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 2.朗读指导与训练 ‎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 3.合作探究 ‎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点拨: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 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 4.背诵全诗.‎ ‎ 三、布置作业 ‎ 1.默写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教学反思:‎ ‎ ‎ ‎ ‎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如何使作文具体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学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 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 二、活动一:‎ ‎ (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 摘录例句:(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最好?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 ‎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绿色”、王羲之“之”字写法、“台阶”你可以想到什么?‎ ‎ 三、活动二: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 (一)练习话题1:我惭愧。‎ ‎ 1.公式:具体心理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 ‎ 2.注意:(1)是什么原因惭愧?(2)惭愧时是什么表情?(3)惭愧时是什么心理?‎ ‎ 3.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 4.教师范文:我惭愧。我站在老师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儿都有。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班干部,我却做出这等丢人现眼的事儿,我对的起谁?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如果有个缝儿的话,我一定会钻进去。‎ ‎ (二)练习话题2:既喜欢又讨厌的同桌。‎ ‎ 1.公式:具体人物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雕刻 ‎2.注意:(1)喜欢到什么程度? (2)讨厌到什么程度?(3)为什么会有这样两重情况? ‎ ‎3.学生练笔、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 4.教师范文:“我以后就是你的同桌啦!”她边说边习惯性的搔着后脑勺,脸上挂着笑。我大吃一惊,“和你同桌?”她耸耸肩,一脸无辜。有谁不知她是班上最大胆最调皮的女孩儿呢?我有点畏惧。‎ ‎ 日子过的很快。印象中,每天晚自习铃声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马上双手捂住耳朵。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组长收数学作业。”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上作业。‎ ‎ 四、活动三:拓展延伸。‎ ‎ 我们在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运用“三步走”策略可以做到具体生动,但是要写出文章的神韵,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大胆夸张,来点叛逆。范文:‎ ‎ 已知:数学卷2张,语文卷2张,物理、化学卷各1张,英语卷2张,‎ ‎ 求:能否在眼皮打架之前做完?‎ ‎ 解:因为:一天24小时,在校上课学习时间9个小时,睡觉休息时间8个小时,吃喝拉撒、路上时间2个小时,数学卷2个小时,语文卷2个小时,物理化学卷2个小时,英语卷2个小时。‎ ‎ 所以:总共需要27个小时。‎ ‎ 结果:在眼皮打架之前不能完成。‎ ‎ 2.巧妙悖论,来点幽默。范文:‎ ‎ 那个“络腮胡子”可谓“绝顶聪明”,该长胡子的地方没长,不该长的地方却大把地长。推着的那辆自行车也是很特别,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 ‎3.准确扑捉,画一副漫画。‎ 范文: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丝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4.学以致用,历练身手。‎ ‎ 五、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标题,一锤定音的开头,回头百媚生的结尾外,还要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体立意等诸多方面。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 六、作业:以“他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为话题,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铺垫情感 ‎ 1、(出示轮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生:轮椅)‎ ‎ 师: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预设:残疾人、坐轮椅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坐上轮椅?)‎ ‎(出示史铁生照片)变点击课件,边激情讲述: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遗憾的是,在去年的12月31号,这个被称为“文坛巨星”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出示——合欢树片段默读)‎ ‎ 3、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看来这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走进他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 二、读课文,指导读书读出味道。‎ ‎ 1、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读书时,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课文时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 师: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哪一部分都可以。在他读书的时候,我们大家要仔细听,一会儿我们要对他读的作出评价。‎ ‎ 师: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哪一个层次?‎ ‎ (面向学生):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其实,到底什么叫有感情呢?对一篇文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我想就是有感情了吧!‎ ‎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你感觉应该怎样读呢?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师生再读课题)怀念母亲什么呢?‎ ‎ (要求学生连贯表达,从题目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 1.作者怀念母亲是当然的,母亲的一句话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2.顾名思义,娘俩指的是—— 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板书:儿子、母亲——好好儿活) ‎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那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说这句话的?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脾气暴怒无常?‎ ‎ 生:突然、砸碎、猛地、摔 ‎ 师: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都去掉,效果会怎么样?‎ ‎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 师:他为何这么对待自己?‎ ‎ 生:作者恨自己的腿废了、恨自己变得没用了。。。。。。‎ ‎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 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引导学生设想,没有了健全的双腿: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 ‎ 5.讨论:你们多大?21岁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吗?‎ ‎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板书:苦)‎ ‎ 6.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苦你会去劝他吗?怎么劝?(学生发言)‎ ‎ 7.那么他的母亲是怎么劝的呢?别着急告诉我,看看母亲当时自身的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 比如:‎ ‎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落脚点回到“为了儿子着想”) ‎ ‎ 小结:那么,母亲是怎样强忍痛苦一切为了儿子,给儿子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走进母亲的“好好儿活”。‎ 板书设计 ‎ 秋天的怀念 ‎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 ” 母亲 瘫痪 肝疼 暴怒无常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 睡不了觉 第二课时 继续探讨母爱的内涵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 “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为何不说了?(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①母亲“扑”过来,“扑”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跑、走、抓)这里为什么用“扑”?母亲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和儿子在一起。母亲不想看到儿子伤害自己,有轻生的念头。)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 ‎ ②“抓住我的手”,仅仅是“抓”住的是我的手吗?还有什么呢?(好好儿活。抓住我的心,怕我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③“忍住哭声”,母亲仅仅是忍住哭声吗?她还忍住了什么?再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呢?(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不幸带给自己的双重打击)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 ‎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出示两段话,对比读)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这个“悄悄”说明了什么?‎ ‎ 3、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自己“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瘫痪的儿子,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板书: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 总结:读到这,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四、探讨爱母的怀念 ‎ ‎1.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但后来儿子读懂了母亲还未说完的话,大家懂得母亲想说什么吗?‎ ‎3.母亲去世后,作者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精彩,他的一生并不长,但却是光辉的一生。‎ ‎4.儿子懂得了母亲的用意,但母亲却不在了,这让作者陷入了不尽的怀念:‎ ‎(课件出示一怀念母亲的选段)‎ 师: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儿子“好好儿活”,正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离去,才铸就了儿子辉煌的一生啊!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四、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带着感动读完了这篇课文,想一想,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仔细的品味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 秋天的怀念 ‎ ‎ 儿子 苦 ‎ ‎ 好好儿活 母亲 苦 ‎ 教学反思:‎ ‎ ‎ ‎ ‎ ‎6.散步 莫怀戚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常见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看公益广告《帮母亲洗脚》,您感受到了什么?‎ 二、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常见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三、介绍作者和文体。 ‎ ‎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齐读两遍并勾勒解释。‎ 散(sàn散步 sǎn散文) 累(lěi长年累月 lèi 劳累 léi赘)‎ 熬: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五、朗读课文。‎ 六、找文章的故事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 七、作业: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多音字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一、复习归纳事件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 ‎2、 集体归纳 l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 ‎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l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 是走小路吧!” ‎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l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l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3、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四、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2、“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夸张、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 ‎ ‎ ‎ ‎7、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 ‎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 教学设计 ‎ 一、导入 ‎ ‎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 二、感知课文 ‎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范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师:)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朗读一下试试。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 ‎2、理解内容 ‎ 三、教师导学 ‎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 四、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 ‎3、体验反思 ‎ ‎(提示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 ‎(提示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五、小结 ‎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金色花》,准备朗诵比赛。 2、预习《纸船》‎ 第二课时 荷叶 母亲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真高兴今天能和聪明的你、活泼的你、爱思考的你共同学习,学习伙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虽然礼轻但情重,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生答)但我有一个小小要求,请欣赏后用一句话来表达这礼物的情感。‎ 请听阎维文的《母亲》)------生谈 歌唱家用歌声来传递母爱,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奶奶有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的母爱呢?下面,让请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荷叶 母亲 板书课题)‎ 多媒体播放冰心画像及简介(2分钟)冰心同学们了解吗?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同学们针对散文,你们认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过渡语:下面就让进入第一步读,这是一篇散文诗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转向学法具体指导),因此读时要读出节奏,情感,以及把握内容。)首先,让我们来听读,在听读时(1、请你们那起笔勾画出难点的字或词并校正。2、注意体会朗读时的语调,及感情的变化。即朗读要求:‎ ‎2、比赛朗读:(过渡语:刚才,听了名家的朗读,我发现同学们被陶醉在其中,那你们想不想模仿她美美地读呢?(生答)好!下面,让我们,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来一个比赛读,(女生读一自然段,男生读一自然段9自然段齐读)看谁读得好!点评(组织学生从感情、声音、停顿、语速、语调和重音等方面进行点评) ‎ 并思考以下问题:看谁更聪明。‎ ‎(1)、文章的标题是荷叶 母亲这些字眼在文中哪一段落出现,其它的段落又是主要写什么景?开头就是写的就是写它吗?不是,而是什么呢?请边读边抓关键的一些动词进行梳理归纳。(进行抢答)红莲贯穿全文,而且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是看红莲部分。‎ ‎(2)有人认为“荷叶 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不好,应该改为红莲,请谈谈你观点,并注意从文中找依据。‎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我们读出了浓浓的爱意,读懂了这篇文章是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先写父亲的朋友送莲,引起我忆自家院里的莲花,重点写看在风雨中的红莲变化,即荷叶护红莲的情景,自然就联想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 那么全文采用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 三、纵情的读,‎ ‎(师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也一定会很欣喜地发现这一篇景美情美美文,(本文重点写看在风雨中的红莲变化,即荷叶护红莲的情景,我呢!将它改写一下,我读一下,(半夜里听见雨声,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那一朵红莲立着。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子,大雨接着就来,那朵红莲被打得欹斜。我不敢下阶去,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不减退红莲不摇动了。雨点打着,只能在那荷叶上面聚了些的水珠。)‎ 同学们边听边用笔将4、5、6、7,省略的字或词语注上。‎ 师问:比较一下,认为哪一个美,好!下面就请自由地读,边读边找出你认为景美的语句细细品尝它的醇香。(学法提示:在品时抓关键词,从描写角度修辞,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先在四人小组内分享,在书上作旁批。‎ ‎1、下面小组代表汇报。‎ A找出美的语句 B说美,让我们共享。(学法提示:在品时抓关键词,从描写角度修辞,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C读美!(一人读或同桌读)或叫其它也喜欢这个语段的同学站起,用美的声音来表达着爱。‎ 点评(组织学生从感情、声音、停顿、语速、语调和重音等方面进行点评) ‎ 师小结“文句的优美,离不开极富表现力、饱含情感的关键词句,以及它的点缀 ‎2、刚才同学们品的是景美,那它的写情美方面呢?同学们,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如果你能再用心朗读,你那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就会更加明亮起来!‎ 下面小组代表汇报。‎ A找出美的语句 B说美,让我们共享。(注意学法的提示并注意抓关键词,从描写角度修辞,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C读美!(一人读或同桌读)或叫其它也喜欢这个语段的同学站起,用美的声音来表达着爱。‎ 点评(组织学生从感情、声音、停顿、语速、语调和重音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拓展延伸(师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品析我们已经被荷叶母亲勇敢无畏的的壮举和对红莲深深的所感动,‎ A、下面展开想像的翅膀,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红莲”, 你会对荷叶母亲说些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在班里谈感受。写在黑板上 B我们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时,现实生活中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请听一则真实的故事,(师讲)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私伟大,他们爱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母爱的滋润,借此机会,倘若将这束鲜花送给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生说)‎ 五、教师小结:‎ 六、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送 护 忆 看 悟 ‎(重点)‎ 红莲 (我) ‎ 教学反思:‎ ‎ ‎ ‎ ‎ ‎8、《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 第一课时 《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 ‎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 ‎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 ‎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 ‎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 ‎ (融洽欢快轻松。)‎ ‎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 ‎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 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 ‎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 ‎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 ‎1.讨论: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 ‎ 请欣赏: ‎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五、课堂总结: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 ‎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聪明 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 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七、 课堂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 布置作业 ‎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写作 学会记事 教学目标 ‎ ‎1. 交流耳闻目睹或自身体验到的快乐情景。‎ ‎2. 明确何为快乐,理解快乐的理由,理解快乐的因人而异,因时境而异。明确如何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实现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交流耳闻目睹或自身体验到的快乐情景。‎ 难点:明确何为快乐,理解快乐的理由,理解快乐的因人而异,因时境而异。明确如何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实现快乐。‎ 教学用具 ‎ 教学过程 ‎ ‎ 导入:各位同学,你们都过得快乐吗?快乐的,请举手!(请某位同学开始统计人数)不快乐的举手!不知道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的举手!(请统计者念出数据)可见,快乐和不快乐的都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肯定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今天,我们就围绕“快乐”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和写作。‎ 现在,就请几个觉得快乐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身体验到的快乐情景,别忘了把快乐的原因讲清楚。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想象一下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和滋味。‎ 指名学生描述,其他学生听、记。‎ 各位同学现在是不是都很想把自己经历过或耳闻目睹的难忘一乐讲给大家听呢?那么,为了你的描述更精彩更有条理,还请大家耐住性子,把它们用文字或者简笔画表现出来吧。请大家尽可能描写出快乐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写画好后,可别藏着,一定要让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1. 学生写作。‎ 2. 交流分享。‎ ‎ 分享了几个同学的难忘的快乐之后,有的同学一定很想弄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快乐或不快乐吧?那么就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在本子上写一写。然后分析一下这个原因对你的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有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你愿意继续享有这种快乐呢?还是陷在这种不快乐中不愿自拔?最后说说你的打算。然后我们再集体交流。‎ ‎ 我们了解了几位同学的心情,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快乐,关注了某些同学的苦恼。我们也就更能明白,我们同龄同学之间可以有许多的共鸣,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感悟。现在大家可能都想就“快乐”这个话题正式写成一篇作文了吧。先别着急,我们下节课还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要欣赏,欣赏完了再写,可能会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突破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作文水准哟!‎ 教学反思:‎ ‎ ‎ ‎ ‎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一、 交友之道 ‎ 1、永远记住,你需要别人的尊重,和别人需要你的尊重一样多。那些要求你改变自己才能和你做朋友的,可能对你并没有多少尊重。当你需要朋友在身边的时候,她很可能并不会出现。 ‎ ‎ 2、当你考虑改变自己去取悦朋友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些变化是我想要的吗?我是该变化了吗,还是现在的我就挺好?她希望我去改变吗——如果是,那么这份友情比我本人的个性还重要吗?‎ ‎ 古代交友故事: ‎ ‎ 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同窗学艺,结为至交。两人学成先后下山,老师暗示孙膑,说庞涓心胸狭窄,不可深交,孙膑却不以为意。庞涓知道孙膑才智超过自己,心存妒忌,惟恐孙膑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起了谋害之心,暗中诬陷孙膑私通外国,将其刖足黥面。善良的孙膑被蒙在鼓里,在双膝膝盖被割去的情况下,还全心全意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直到庞涓的一位家丁仗义执言,孙膑才获知真相,如梦初醒。后来,孙膑诈疯逃出魔爪,最终报仇雪恨。正因为孙膑误交了庞涓这样的恶友,虽然逃脱一死,但毕竟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 ‎ 武则天时禁止天下屠杀牛羊捕捉鱼虾,张德因其妻生子,私下杀羊宴请同僚,也请了杜肃。杜肃赴宴后表面上很亲热,散席后却偷偷带回一个肉饼,暗中向武则天告密。武则天问明情况后,宽恕了张德,并对他说:天下禁杀,红白喜事不在其中,不过,你今后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说罢,将杜肃的告密奏章公之于众,杜肃臊得无地自容,满朝文武都欲“唾其面”。  ‎ ‎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他把张籍引为生平第一至交。  ‎ ‎ 君子之交,同志之道。在一起生活学习时间较长的同学朋友,必然会因相互了解的日益加深和志趣 、追求、爱好等方面的相近或兼容而建立起一种较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友谊;音乐大师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友谊等都是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的典范。  ‎ ‎ 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 二、向朋友展示自我 ‎ 班上组织一次活动,向同学展示最好的自己。活动结束后,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 ‎ ‎ ‎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简介作家作品 ‎ 1.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自读,了解文意 ‎2.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油蛉líng  桑椹shèn  斑蝥máo ‎ 脑髓suǐ  系jì  蝉蜕tuì 厥士jué 宿儒rú 窦dòu ‎ ‎ 盔甲kuī 珊瑚shān  传授shòu  书塾shǔ 蟋蟀shuài  竹筛Shāi ‎ 秕谷bǐ   绣像xiù 锡箔xībó 倜傥tìtǎng 敛liǎn 拗ǎo ‎ ‎  金叵罗pǒ 人声鼎沸dǐng 人迹罕至hǎn ‎ 3.学生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探究写作思路 ‎ 明确: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让学生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和过渡段 ‎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 1.点生读1—8自然段 ‎ 2.小组合作探究:‎ ‎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 明确: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 明确:               优美的景物——乐景 ‎            我的乐园   美女蛇故事——乐闻 ‎                    雪地里捕鸟——乐事 ‎ ③百草园中景物繁多,作者是怎样匠心独运,把景物描写清楚传神的?‎ ‎ 明确:a.写景顺序清楚;(先概说:静物    动物,后细说:动物     静物)‎ ‎ b.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c.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 ④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 ⑤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说说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兴奋惊喜之情,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 五、小结,布置练习 ‎ 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参加过的一种活动 ‎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紧扣“我的乐园”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被送进了“三味书屋”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 ‎ 请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畅谈读此段的感受 ‎ 明确:“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作者连用了几个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 “我”不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作者其实并非不知道,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现“我”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念。‎ ‎ 二、师生共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的内容 ‎ 2.小组合作探究:‎ ‎ ①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②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的学校教育吗?‎ ‎ ③课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 ④文章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 3.小组交流展示 ‎ ①选取了三个片段,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提问“怪哉”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书屋后面小园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私塾教学生活的单调;偷着做游戏、画画儿,进一步表现出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教育的不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 ②要肯定私塾教育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存在的价值,又要看清私塾教育的不足对现代的学校教育也要辩证的看待。‎ ‎ ③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认同第三种看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没有形成对照,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 ‎ 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 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 ‎ 四、课堂小结 ‎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副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我们学习本文,不仅从鲁迅烂漫的回忆中感受了童真的美好,还可以学到作者高妙的写景叙事的技巧。‎ ‎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以“从……到……”为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教学反思:‎ ‎ ‎ ‎ ‎ ‎10.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 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 ‎3、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谊。  ‎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质疑研讨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28张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幻灯片1)  ‎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 了解海伦(幻灯片2)  ‎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 文 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 ‎ 二、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展示文题(幻灯片3)  ‎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幻灯片4、5)  ‎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片6)   ‎ ‎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 ‎ 四、文章结构(幻灯片7)  ‎ 第一部分:(1-1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 第二部分:(14-21)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 第三部分:(22-39)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个抽象事物。  ‎ ‎ 五、解决生字词(幻灯片8)  ‎ 搓捻 繁衍 迁徙 觅食 譬如 栖息 小憩 遨游 花团锦簇 冥思遐想 ‎ ‎ 六、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幻灯片9—18)  ‎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 ‎ 七、人物分析(幻灯片16)  ‎ 安妮·莎莉文老师: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 海伦:有毅力,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好学聪明,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 ‎ 八、课题的理解(幻灯片17)  ‎ 再塑生命: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2.让“我”回到了自然,理解自然;  ‎ ‎ 九、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海伦·凯勒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聪明、好学、情感丰富,悟性高,也必将激励我们前进。  ‎ 思考以下问题,欣赏海伦的文字功底:(幻灯片19)   ‎ ‎ 1.作为盲人的海伦是怎么知道“天空乌云密布”?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小海伦在暴风雨前夕独自一个坐在树上心情如何?莎莉文小姐在什么地方?请结合 文中的语句回答本题。‎ ‎ 十、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中心(幻灯片20、21)  ‎ ‎ 十一、拓展性学习:(幻灯片22--27)  ‎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补充)  ‎ ‎ 十二、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幻灯片26)  ‎ 教学反思:‎ ‎ ‎ ‎ ‎ ‎11.窃读记 林海音 教学目标 ‎ 1. 认识生字,能够正确读写重要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预设问题   ‎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及字典工具书。  ‎ 课时安排:1-2课时  ‎ 教学流程 ‎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1.交流读书感受,引入课题。 2.浏览‚导语‛,理解目标。 ‎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 ‎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窃‛字。 ‎ ‎2.查字典,说出‚窃‛字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 ‎3.自由读课文。如何理解‚窃读‛一词?在课题旁做批注。 ‎ ‎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回答。) ‎ ‎ 5.小结:原来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经历。 ‎ ‎ 三、再读课题,大胆质疑 ‎ ‎ 1.再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 ‎ 2.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的大致意思进行板书。(问题预设:‚我‛为什么要窃读?我是怎样窃读的?‚我‛窃读的感受是如何的?) ‎ ‎3.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做上批注。 ‎ 四、品词析句,积累内化 ‎ ‎1.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 ‎2.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教学。 ‎ ‎(1)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 ①指名回答,引导出示相关句子。 ②再读这些句子,在书上写下你的感想。 ‎ ‎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赏析关键词句。(教学预设:挤、钻、贪婪;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④指导朗读。指名读,肯定性评价;分组读,激励性评价。 ‎ ‎(2)我这样读书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 ‎ ①过渡: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简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 ‎ ‎ ②指名回答,教师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③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朗读讲究抑扬顿挫。那么你在朗读时,会怎么处理呢?可以打上朗读记号并写出这样读的好处。(学生自主练读,边做记号。) ‎ ‎ ④指名读,分别说出感受。(教学预设:快乐——急匆匆、急切地、依依不舍;惧怕——提心吊胆,害怕店主发现把她赶走;滋味——喜忧参半。) ‎ ‎(此部分侧重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教师可着重引导,深入挖掘。) ‎ ‎ 五、诵读语句,升华情感 ‎ 1.过渡:我一放学就是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两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国文老师的一句话——学生回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 ‎ 3.引导: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没有了阳光。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 ‎ ‎4.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 ‎5.总结全文。 ‎ ‎ 六、作业设计 ‎ ‎1.字词积累:抄写课后生字,组词并注音,每个四遍。 ‎ ‎2.完成同步练习册第一课。 ‎ ‎ (选1)3、抄写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 ‎ ‎(选2)4、找出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句段,多读几遍,并简要赏析。 ‎ 七、板书设计 ‎ ‎ 窃读记  ‎ ‎ 为何窃读?          贫穷、热爱 ‎ ‎ 怎样窃读?   挤、钻、贪婪、饿狼 ‎ ‎ 窃读感受?          快乐、惧怕 ‎ 教学反思:‎ ‎ ‎ ‎ ‎ ‎12.《〈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 ‎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教学反思:‎ ‎ ‎ ‎ ‎ 写作:写人要抓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2.初步掌握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一)猜图引入 ‎ 猜猜他是谁? 通过展示名人图像,和外貌描写,激起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分析:我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猜出人物,引出作者抓住人物鲜明的特征,写出人物个性。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鲜活起来呢?出示课题《 写人要抓住特点》。‎ ‎ (二)明确训练目标:‎ ‎ 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 ‎3.初步掌握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 二、先学环节(7分钟)‎ ‎ 自读课文59——60页:勾画关键信息,明确写好人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 根据文段提示,回读本单元相关课文的相关片段,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特别是13课和14课。 并归纳如何抓住人物特点:‎ ‎ 三、后教(8分钟))‎ ‎ 带领学生学习四种描写方法。‎ ‎ 肖像描写:出示鲁迅图片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体现了什么个性?‎ ‎ 指导: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看漫画,强化“特点”。教师出示长相有特点的名人肖像漫画,指导学生通过漫画强化对“特点”的认识。‎ ‎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 学生通过诊治句子语病归纳: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 ‎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 精彩的短信欣赏:‎ ‎ 1. 妈妈回给女儿 ‎ ‎ ‎ 你哥哥说他已经三十岁,不再回家吃晚饭。你二十八岁了,却为了下面条,叫我千里迢迢去示范!我命苦啊!怎么出生两个这样奇怪的小孩!(妈妈的责备与烦恼)‎ ‎ 2. 妈妈写给爸爸 ‎ 儿子无情,不肯回家吃晚饭。女儿无能,连下个面条都不会,看来今后只能和你相依为命了。早上买了一条黄鱼,你想怎么吃?红烧?还是干煎?(一来诉苦,二来表贴心,却撒娇提问,让人啼笑皆非)‎ ‎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 心理描写文段欣赏:‎ ‎ 1.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 2.自言自语式: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 小结:人物描写方法要点归纳:‎ ‎ 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特点。不能千人一面,没有特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 ‎ 必须注意多种描写方法的灵活运用,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把人物放进具体的故事中,让人物活在具体的时空里。‎ ‎ 切忌为描写而描写,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特点有很多,必须为主题服务;要么删不符合的描写,要么调整主题。‎ ‎ 四、当堂训练——大作文 ‎ (一)写一写:写作训练——《我的同学 》‎ ‎ 提示:‎ ‎ 1.选同学,巧取名。我的同学xxx,要从班上选择你熟悉的同学,最好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ABC,但不能使用人物原名,起一个独特的化名可是艺术,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看大家能否猜出你写的是谁。‎ ‎ 2.抓特点,细描绘。仔细观察这个同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相貌、衣着、声音、脾气性格、习惯动作?然后围绕特点细节加描绘,用具体的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特点。‎ ‎ 3.选事例,明详略。让人物“活”在在典型的事例中,突出任务的个性和思想,单个事例,不刻意追求事件的完整性,多选展现个性的小事情,也可以是多个事情,但要注意详略结合。‎ ‎ 4.请认真书写,不少于500字数,时间40——45分钟 ‎ 使用补充,小作文,可只关注1、2两点,字数300字。‎ ‎ (二)评一评(13分钟)‎ ‎ (1)特征描写是否突出,让人一看就能猜出写的是谁。‎ ‎ (2)语言是否准确、精练,描写是否生动、幽默。‎ ‎ (3)能运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好词好句的,教师应加以鼓励。‎ ‎ 指名人选读作品,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 (三)展一展(5分钟)‎ ‎ 推荐或自荐诵读组内优秀作文。‎ ‎ 五、课堂小结(1分钟)‎ 板书设计 全面观察 人物细化描写 写出个性 增加故事 教学反思:‎ ‎ ‎ ‎ ‎ 第四单元 13.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对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理解。‎ ‎2.对文章雄辩说服力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事和理、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概括而有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 ‎ 一、导入新课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有条件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汇,进行语言训练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熟悉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字词。教师帮助整理重点字词音形义:‎ 以身殉(xùn)职      派遣(qiǎn)    狭隘(ài)   热忱(chén) ‎ 拈(niān)轻怕重     纯粹(cuì)     鄙薄(bó)   漠(mò)不关心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窄小,也形容心胸、见识不宽广。‎ 鄙薄:轻视。‎ ‎2.给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在上述词语中选词默写,评比得分率。‎ ‎3.语言训练:在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发挥想象写片段,用得越多越贴切越好,同学之间交流后,推荐最佳作品在全班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1.出示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各段的重点句:‎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一部分可以概括为:‎ 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结合长短句句型转换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 ‎(本教学步骤的目的,重在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理清全文脉络,建立对课文的完整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简介和小故事的补充介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1.出示问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也有叙事,你能找出课文中的记叙片段,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2.把前后桌的四名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3.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 ‎4.教师总结明确:‎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中的“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第1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的事迹,议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层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受谁派遣、来华目的、路程、工作简历;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这些话都饱含着赞扬之情,使文章情理并茂,也为下文议论的展开提供了事实基础,引出关于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从“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这段结束,全属议论,揭示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质,透辟地论述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指出我们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 第2自然段先议后叙,议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叙从前线回来的人及接受过白求恩治疗或亲眼见过白求恩治疗的人所见所闻。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属于“议”。准确完整地表明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也属于“议”,批评党员中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叙述的这两件事尽管非常简明、概括,但都表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使所“议”之点有记叙的事例加以证明,使本段议论的中心理由更加充实。‎ 最后一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如文章开头73个字叙述白求恩光辉事迹清楚明白,饱含赞扬之情。文章最后“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短短几句话,饱含痛惜之情。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拓展延伸 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运用的成语。‎ ‎2.学习课文的写法,简述你身边的一个人的事迹,并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 ‎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出的成语最多?‎ 教师总结:不远万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 二、含英咀华,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 ‎(1)首先,请大家在上面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提示:‎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加。‎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教师总结: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 ‎(2)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示例总结,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你能不能也用这些成语造句呢,选一两个试试看。‎ ‎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 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 三、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很注重论证方法,本文在这方面也堪称典范。‎ ‎1.请大家回想一下,议论文通常采用那些论证方法?‎ 提示:议论文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地说是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等。‎ ‎2.你能结合课文内容,例举出哪些论证方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的论点。指出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并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其次,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职业“精益求精”。指出这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同志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他对待工作、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对工作,他是“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他是“极端的热忱”。文中举出不少人对工作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而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态度则为人人所佩服,使大家受感动。另一个方面,是他对待职业的态度。白求恩同志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可是有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见异思迁”。通过两相对比,不仅映衬出白求恩的品质更加高贵,而且也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搞好革命事业,证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最后,从事实引出结论,说明我们只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四、收束全课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2.学习本文的语言,多积累成语,并加强运用意识。‎ 教学反思:‎ ‎ ‎ ‎ ‎ ‎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教学目的: ‎ 1. 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 2. 教学时间: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 情景激趣: ‎ ‎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 ‎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 ‎ 探究生趣 ‎ ‎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 ‎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 ‎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 ‎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 ‎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 ‎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 ‎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 ‎ 理解结构 ‎ ‎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 ‎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 ‎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 ‎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 ‎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 ‎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 ‎ 总结固趣: ‎ ‎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 ‎   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 教学内容与步聚 ‎ ‎ 情景激趣 ‎ ‎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 ‎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 ‎ 探究生趣 ‎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 一、理解内容 ‎ ‎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 ‎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 ‎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 ‎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 ‎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 ‎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 二、理解形象 ‎ ‎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 ‎ 明确:无私、慷慨。 ‎ ‎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 ‎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 ‎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 ‎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 ‎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 ‎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 ‎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 ‎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 ‎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 一、个性解读。 ‎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 二、读写结合。 ‎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 2. 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 3. 布置作业: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教学反思:‎ ‎ ‎ ‎ ‎ ‎15.走一步,再走一步 ‎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思想情感教育: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走进作者 ‎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读音,意义 四、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五、小组合作探究,领悟主旨 合作探究1: ‎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 ‎[教师小结]:从本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 合作探究2:‎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例1: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三十名,开完家长会,爸爸对我说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前十名,当时我想天哪!我怎么办?打死我也做不到呀!我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班主任发现了,找我谈心。告诉我,先定目标考到前二十名,再考前十五名,再努力争取考前十名,而且他说他非常喜欢聪明的我,而且他坚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想望的。[教师鼓励,“想望”一词已能够学以致用!语言积累很重要!]‎ 六、体验反思 ‎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 ‎ [教师小结]: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但在玩厌了弹子游戏想找新花样来玩的心绪中,禁不住伙伴们的鼓动,终于也跟着大家去爬悬崖,结果被困在了悬崖上。‎ ‎3.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5.如何理解课后练习三中的前一句话?‎ ‎(“我”此时非常害怕摔死,以致自己在啜泣一时也不知道。)‎ ‎6.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7.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 脱险 ‎ 失败 成功 自信、勇敢 教学反思:‎ ‎ ‎ ‎ ‎ 16. 诫子书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 ‎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 ‎ 澹泊(dàn)(bó)‎ ‎ 淫(yín)慢 ‎ 遂(suì)‎ ‎ 庐(lú)‎ ‎      (2)停顿 ‎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 3.师强调重点词 ‎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 ‎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 五、背诵积累。‎ ‎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六、布置作业 ‎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教学反思:‎ ‎ ‎ ‎ ‎ 写作:思路要清晰 把要求记在心 ‎ 写作文,思路要清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要注意思路的开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思路的开展”具体要要求就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1.假如写一篇题为“我的爸爸二三事”的作文,你会选择怎样的两三件事?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你如何安排这些事情的先后次序?‎ ‎ 2.以“我回家最晚的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3.以“对 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 把感觉召唤醒 一、解读要求,确定对象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组课文中与老师有关的两篇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 《纪念白求恩》纪念白求恩同志的各种精神品格。‎ ‎ 《植树的牧羊人》写了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 ‎ 本单元的作文要求思路要清晰,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去完成:‎ ‎ 1.对写作的文章要有一个整体构思,选取好材料。‎ ‎ 2.确定好写作顺序。 3.列个提纲。‎ ‎ 在你的同桌中,一定有几位印象深刻的。请你好好回忆一下,请你理清思路,完成下面的内容。‎ ‎ 写作顺序 写作提纲: 其中你最想写的是 二、学习写法,精选素材。‎ ‎ (一)对写作的内容先要有个整体构思。‎ ‎ 拿到作文题目,可能许多想法、材料一下子都涌上心头。首先要想清楚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紧紧围绕中心。选取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舍弃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同时纳入文中的材料,也不是同等重要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与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材料,那些最有个性最为动人的材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点”,其余的则可以一笔带过,做到点面结合。哪些要重点写,哪些略写,心中要有数。‎ ‎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理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磁卡,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枝吧。‎ ‎ ‎ ‎ 只用了短短的时间,这里就重新充满了生气,又变得富饶了。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了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 《植树的牧羊人》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作者对材料进行甄选,对牧羊人石屋陈列简洁朴素来说明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重点写牧羊人改变了这片废墟,用自己的辛勤劳作,给这篇废墟注入了青春与活力,造福于新旧居民。‎ ‎(二)确定好写作的顺序。‎ ‎ 材料选好了以后,要确定好写作的顺序。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还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或者是根据事理的逻辑顺序写,要根据问题和题材来确定。‎ ‎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⑵。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 作者对白求恩诸多精神品格的评述,就按照重要程度的先后顺序来写,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 三、拟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 回忆课文标题。‎ ‎ 《纪念白求恩》一目了然,内容是纪念白求恩的内容。‎ ‎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洁明了,不仅是现实路途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接近终点,也是作者获取自信甚至赢得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 我们该怎么拟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呢?‎ ‎ 1.题目要贴切,也就是题目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 ‎ 2.题目要简练,简短精炼,有高度概括性。题目不宜过长。‎ ‎ 3.题目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假如以“贫困”为话题,来拟题目。‎ ‎ 有人说,可以以“贫儿当自强”为题;‎ ‎ 有人说,可以以“贫困是首歌”为题;‎ ‎ 有人说,可以以“感谢清贫”为题;‎ ‎ 请你欣赏几个好题:《走在贫困的声音里》 《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最贫是无志》 《丹青难写贫精神》《青山在,何以贫?》《对贫困说:“不”?》《我自横刀向贫笑》 想一想,这次作文你该拟一个什么题目:‎ ‎ 把范文品一品(教师自备)‎ ‎ 范文1,范文2。‎ 教学反思:‎ ‎ ‎ ‎ ‎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一.有关读书的典故 你知道它们与谁有关吗?‎ 头悬梁、锥刺股 ------------(孙敬、苏秦 )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凿壁偷光-------------------(匡衡 ) 韦编三绝-------------------(孔子 )‎ 程门立雪-------------------(杨时)‎ ‎(一)悬梁刺股:发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1.车胤囊萤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2.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夜夜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三)凿壁偷光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小,但是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不能读书。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书都是 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四)韦编三绝 ‎1.韦编三绝,出于《史记·孔子世家》的典故,原为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现用于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五)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二.名人读书的故事 ‎1.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与他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三.名人读书名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四.读书方法举隅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五.我思我问 ‎1.我喜欢看什么书? 2.我平时看过什么书?‎ ‎3.我看书时动笔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吗? 4.对于图画阅读与文本阅读,我喜欢哪一个?‎ ‎5.我的阅读目标是怎样的? 6.电子阅读有何利弊?‎ 第五单元 16. 猫 郑正铎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作者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教学设想 1、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2、以学生自读、讨论、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具设计:制作相关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作者和有关猫的资料先作介绍,然后老师补充投放出来。‎ ‎2、掌握下列词语(投影)忧郁 郁闷 怂恿 安详 蜷伏 惩戒 断语 怅然 污涩 红绫 ‎3、学生朗读精美句段。‎ ‎4、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将3个方面的学习目标投放到屏幕上,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2)、全文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 ‎2、讨论明确 ‎(1)、小说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 ‎(2)、学生讨论发言:有的认为三部分,理由: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有的说分两部分,‎ 第一(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两层。 第二(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可分三层。‎ 四、精读品析 ‎ 前面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全景式”的整体感知,下面我们用“特写镜头”来精读品析,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精巧构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 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 点拨要点: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精巧的细节 ‎ 思考:几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精段赏析 ‎(1)、分角色朗读16——29节,学生思考。“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 ‎(2)、齐读30——34节,思考(投影)‎ ‎①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②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③本文描写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展示交流: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以上3个问题,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五、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16. 鸟 梁实秋 目标 ‎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3、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 梁实秋(1902——1987)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 ‎ 二、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 明确:描写声音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 描写外形的词语     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 ‎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明确: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 ‎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 第二节   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 第三节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 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 通过前面四节的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 明确: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梁实秋谈散文 ‎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三、 比较探究 ‎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四 、老师寄语:‎ ‎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教学反思:‎ ‎ ‎ ‎ ‎ 16. 动物笑谈 康拉德·劳伦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幽默风趣,注意体会这种幽默的效果。 2.学会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动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浏览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资料助读 ‎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诗。‎ ‎ 本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是作者专门为一般读者和大众介绍动物行为的第一本通俗自然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靡全球已近半个世纪了,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物行为经典,在这部动物行为经典著作里,劳伦兹以优美而生动的笔触,详尽地描述了苍鹭、黄鹂、狗、鹦鹉、戴帽猿、鳟鱼、水鸭、秃鹫、鹳鸟、鹰、燕雀、八哥、知更鸟、希腊龟、天鹅、鹌鹑、企鹅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及家养动物的生活与行为习性,趣味盎然,简直就是动物上台演的一个个小品,作者不过是扮演了摄影师而已。‎ ‎ 2.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 嗔怪 凫 麝香鸭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3.整体感知。‎ ‎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做水鸭子的实验的经过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趣事,既有作者与水鸭子、大鹦鹉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大鹦鹉的“恶作剧”。‎ 三、深入情节梳理思路 ‎ 1.本文语言文字幽默风趣,谈论了和动物有关的趣事,读了觉得很好笑。 2.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 作者怪诞的实验行为让人不易理解,可见作者的专业素养。‎ ‎ 3.第十二自然段结尾运用了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出“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 吃惊、疑惑、兴奋。‎ ‎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用得好的理由。‎ ‎ (1)不过逗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 “逗笑”是全文的文眼,全文写了令人好笑的趣事。‎ ‎ (2)只见这位老先生弯身子,蹒跚孝过来,两手紧紧地住裤腰。‎ ‎ 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写出了父亲的尴尬。‎ 四、课堂小结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这得益于他细心的观察和对动物的真挚感情。他认为要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正是凭着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他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人^一生活在^一,真正融入他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他的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所以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你可能也养过小动物,你曾经有过这样与动物亲密无间的经历吗?‎ 教学反思:‎ ‎ ‎ ‎ ‎ 16. 狼 蒲松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预习共享: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 ‎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读——读懂内容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 “劈”“毙” “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六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 总结升华: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梳理、规律总结)‎ ‎ 多媒体呈现课文寓意主旨:‎ ‎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 教学反思: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因此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之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六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四读及问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训练检测”环节中的“对比阅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附: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狼:            屠户:‎ 贪婪凶恶          惧——投骨避狼;‎ ‎ 狡诈阴险           大窘——骨尽狼仍从 ;‎ ‎ 恐——前后受其敌;‎ ‎ 悟——刀劈两狼。‎ 教学反思:‎ ‎ ‎ ‎ ‎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学会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突出中心。‎ ‎3、通过本周社会实践,围绕中心立意,写出情感和思考。‎ ‎【文题再现】‎ 本单元的作文题目是:‎ 一、 书包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根据提示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表中。‎ 二、 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义工……期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点击】‎ 一、1.首先,书包是我们使用的学习用品,也是我们观察和欣赏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从把书包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角度,尝试着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考虑写作的中心。‎ ‎2.其次,我们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书包以生命,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考虑,它肯定就会有着自己的心声:它可能会以能够为主人服务而自豪,也可能会为主人把自己乱扔乱放而委屈,还可能会为主任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鸣不平……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我们肯定会能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中心 ‎3.书包,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你和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和父母之间……围绕着书包肯定会发生过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文章构思成一篇记叙文。‎ 二、 题目限制了本文的地点(电视机前或餐桌旁)和人物(一家子)。但是,供我们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时间是什么?一家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在共同欣赏某个电视节目,是在讨论某件事情,还是在吃饭时发生了某件事情……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我们构思一件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中心,不管是谋篇布局、详略处理,还是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要为突出这个中心服务。‎ 三、 1.我们在校外的经历是很丰富的:一次郊游、一次参观,或是一次社区服务,这些都可以做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写作中,我们可以以记事为主,也可以以写人为主。但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注意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物写开去就好。‎ ‎2. 写人记事是基础,而“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才是本文的写作价值之所在,也就是我们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中心又可以作为连缀全文的一条线索,以此来贯穿全篇,处处紧扣中心,抓住“触动”和“思考”两个关键点写。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我们要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用以点明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 ‎【写法举要】‎ ‎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所以,我们平日的作文,在立意方面要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 一、 方向要正确。‎ ‎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 二、 情感要鲜明。‎ ‎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 三、 思考要深刻。‎ ‎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还要注意,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 四、 思维要创新。‎ ‎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 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我们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教学反思:‎ ‎ ‎ ‎ ‎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 ‎2.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 ‎3.训练复述、分角色朗读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 ‎ 校正: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 ‎ 滑稽的稽:念 jī,从“禾”,从“腻”。 陛下的陛:念 bì ,从“”,从“ ”。 ‎ ‎ 头衔的衔:念 xián ,从“金”,从“行”。 骇人听闻的骇:念 hài ,从“马”,从“亥”。 ‎ ‎ 钦差大臣的钦:念 qīn ,从“金”,从“欠”。 更衣的更:念gēng ,当“改换”讲。 ‎ ‎ 随声附和的和:念 hè,当“跟着唱”、“跟着说”讲。 ‎ ‎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 圈定的圈:念 quān,当“画圆形”讲。 ‎ 二、快速跳读全文,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 ‎ 点拨关于情节的阅读知识。[见板书设计] ‎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再讨论,最后总结。 ‎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 ‎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 训练:用“不……除非”造句。 ‎ ‎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 ‎ ‎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 ‎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 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 ‎3.阅读第三部分。 ‎ ‎ (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 ‎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了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 ‎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 ‎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 ‎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心口不一? ‎ ‎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 ‎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 ‎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 ‎ 四、作业布置 ‎ ‎1、将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 ‎2、思考:这个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受骗?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1、引导学生学习“穿新装”和“展新装”部分 ‎ ‎2、总结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3、讨论童话的寓意及童话的特点 ‎ ‎〖教学过程〗 ‎ ‎1、检查作业,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 ‎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 ‎ ‎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讲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 ‎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 ‎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 ‎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 ‎ 三、讨论: ‎ ‎1、课后练习一(2) ‎ ‎ 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 ‎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 四、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课文相比,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有同学说,皇帝脱光了在街上游行,不真实,你觉得呢?结合课后练习二 ‎ 五、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 六、课堂练习:分角色朗读 ‎ 八、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四:发挥想象,给课文补写一个续篇。 ‎ 九、板书设计 ‎ 皇帝: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 ‎ 相信骗子——愚蠢 ‎ 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 愚蠢、荒淫 ‎ 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 ‎ 坚持游行——装模作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 大臣:明哲保身,曲意逢迎 ‎ 百姓:没有看见却要说看见——胆小怕事,人去亦去 ‎ 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社会风气败坏,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教学反思:‎ ‎ ‎ ‎ ‎ ‎22.诗二首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点及郭沫若的创作。‎ ‎2、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运用“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学习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技巧和想象、联想的表现手法。‎ ‎3、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德育目标〗‎ ‎1、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 ‎【教学重点】‎ ‎1、品位诗歌语言,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比较法,启发、引导、问答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 同学们,老师今天特高兴,知道为什么吗?(生发言)因为呀,老师刚刚从天上回来,而且还从那里的街市上为大家买回了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录音──《小星星》)‎ ‎(听完后)好听吗?(生答)歌中,天上闪烁的星星变成了调皮的小眼睛,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春》中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在今天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看到蓝天,有的同学会想到白云、小鸟;看到大海,有的同学会想到尼莫、铁达尼……我们的世界无不充满着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 老师的礼物真的是从天上买回来的吗?(生答)那当然是──假的了。但是老师这节课真的想和大家共同到“天上的街市”(展示课题)去逛一逛,地上的街市我们大家都见过,有繁华的市场,林立的商店,喧闹的人群,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呢?是不是陈列有王母娘娘蟠桃园的仙桃,老君炼的仙丹,月宫出产的桂花酒等世间罕见的珍宝呢?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伟大诗人郭沫若是怎样由眼前城市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进而想象出天上街市的美丽图画来,并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理想?”‎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 本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举起了锋利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虽然当时社会“腥秽如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可作者并不绝望。在这首诗中,作者想象了天上的美好环境,充满了对理想世界迫切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小夜曲》) 2、学生正确、清楚地自由诵读,师作诵读指导。‎ 明确: 这首诗是比较成熟的现代格律诗,很适合朗读,朗读时要分清节秦,念准字音,读出感情。‎ ‎⑴这首诗呈现出恬静,明丽、清新的画面,美好、恬静、自在是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充满幻想色彩浓重的儿歌风味。朗读时节奏不宜太强,音响不宜太重,速度不宜太快,可以轻松、柔和、舒缓一点。‎ ‎⑵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停顿没有固定的格式。设计停顿时,一表达的意思清楚正确,不能把句子读破,二要有利于正确体现作者感情;同时,要从全诗着眼,使语句协调上口。‎ ‎⑶重音:在朗读时,对某些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加重语气。‎ ‎3、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抑扬顿挫的声调的传情达意。‎ ‎4、生随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四、合作小组思考讨论老师巡堂辅导后进行抢答 故事:1921年11月,《文学周刊》上任还不到一个月的新编辑收到了年轻诗人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投稿,脑中犯难了:好新奇美丽呵!可有些问题他还没弄明白,要不要给他发表呢?于是他就向有经验的老编辑请教以下几个问题,如你是那位老编辑,你怎样回答?(教师屏幕展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堂辅导,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1、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了什么?第二三四节又写什么?‎ ‎2、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怎样的?诗中所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何不同?‎ ‎3、为何对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作这么大的改动?‎ ‎4、诗作后三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5、能否删掉第一节的街灯、明星而直接写天上的生活?这是什么写法?‎ ‎(A、故事是编出来的,但这个环节创设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B、作一个有趣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C、讨论时老师可以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象征什么?这就可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了。又如第5个问题涉及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诗歌出发,简单而又明确的理解清楚。)‎ ‎1、第一节写了街灯和明星,第二节写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2、可先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无情的分隔在天河两岸,而诗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闲游”分析。‎ ‎3、可插入略谈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改写了神话,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5、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⑴联想:第一节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 ‎,星星点点,很像天上的星星,就很自然的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这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⑵想象: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物品的珍奇,浅浅的、不甚宽广的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的幸福生活。人间天上,亦幻亦真,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这种想象,又是以第一节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五、师提示并小结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六、全班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语气舒缓,带出神往之意 七、教师小结 八、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星空》中的其他诗歌,更好的认识郭沫若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 ‎ ‎ ‎ ‎ 太阳船 ‎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五、总结固趣: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 ‎ ‎ ‎ ‎23.女祸造人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 ‎2、过程与方法 ‎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 教学流程 ‎ 一、导入 ‎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 ‎ 二、自主阅读 ‎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 最后老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 三、合作交流 ‎ ‎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 ‎3、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 四、拓展延伸 ‎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给出材料。《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后来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 五、小结 ‎ ‎《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 ‎ 教学反思:‎ ‎ ‎ ‎ ‎ ‎24.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过程:‎ 一、 预习 导学 ‎ ‎ 1.注音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 ‎ 释义: 庇护: 庇: 爱慕虚荣: ‎ ‎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1.检查字词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 ‎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 ‎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 1.诵读感知: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 ‎ 2.总结归纳寓意:《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 3.课堂研讨: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三、拓展与延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3. 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 积累一些。 ‎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 ‎2.难点:(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三、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 四、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 五、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 六、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 七、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 八、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九、课堂小结 ‎ 十、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杞人忧天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 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读课文,听读 ,自读, 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 ‎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 六、拓展 ‎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 九、课堂总结:‎ 十、板书设计 ‎ ‎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 教学反思:‎ ‎ ‎ ‎ ‎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文题再现】‎ 本单元的作文题目是:‎ 一 、故事接龙,小组同学围坐一圈,由第一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 二、 由遮雨的荷叶、温煦的春风联想到母亲,由雪想到柳絮,由大风中的树林想到面团,这种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带给我们新鲜的体验。你也可以尽情放飞思绪,来一番心灵漫游。下面的这些事物,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小溪 烈日 椅子 数字“1” 三角形 ‎ 请从中选择一个,自由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以“假如我……”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假如我也有七十二变”“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写出初稿后,要认真修改。‎ ‎【思路点击】‎ 一、 1.注意故事情节的一贯性、传承性。不管前一句话多么荒诞离奇,后一句话都要仅仅衔接前一句话的思路。‎ ‎ 2.努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做到出人意料,又要符合内在的逻辑要求。‎ 二、 1.选定某一事物后,可以先尽情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并用一些关键词语记录下来;然后从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再看看刚才所联想到的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应该去掉。‎ ‎ 2.联想和想象与事物之间一定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切忌脱离了具体事物去空想。‎ 三、 1这是一篇典型的想象作文。联想和想象既要大胆,又要合理,既要高于现实,又不能脱离现实。‎ ‎ 2.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作中,我们可以将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物的特点进行夸张,看看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我们还可以将自己进行“夸大”或“缩小”夸张,看看寻常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甚至设想自己发生了“变形”,让自己进入有别于人类社会的世界去冒险。‎ ‎ 3.。我们可以借鉴自己熟悉的童话或神话故事,对其故事情节进行改造,让“我”适当的角色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 四、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要符合生活实际。只有熟悉生活,详细地观察生活,才能有想象的原材料。‎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动笔写一篇童话想象文之前先要明确中心,即写作目的。比如要说明骄傲自满的害处,正是要说明互相帮助的好处等。然后就要观察有关表现中心的种种现象,观察有关动、植物的习性、生存环境、固有的特点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故事。‎ ‎3 、想象美好,立意深刻。想象文必须要有一个“美好”的中心思想。如果只是瞎编一个热闹离奇的故事,就失去了想象的意义。‎ 五、 作文练习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学习目标:1、学做读书笔记,主动搜集资料,阅读佳作。‎ ‎ 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淀所得,并与同学交流 ,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佳作,逐步行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二、 自读感悟,自主学习 三、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读书写作交流会 ‎①小组讨论 ②代表发言 ‎③师生点评 ④自由提问 ‎⑤选举产生 “最佳读书团队” ⑥总结 ‎ 2、布置文学角 ‎①发起号召 ②给文学角取一个名字 ③设计方案竞标 ‎ 3、创立班刊 四、知识拓展: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五、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 ‎ ‎ ‎ 七年级语文复习 复习提要 :‎ ‎   1、 语言积累和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   5、 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  点 :‎ ‎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  点:‎ ‎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  课时划分:‎ ‎ 本期复习安排在第17周至20周完成,总课时数为24节。共四周时间。具体时间安排为:‎ ‎ 1、 积累与运用(6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综合性学习。‎ ‎ 2、 现代文阅读(10课时)。A、课内阅读(5课时)。B、课外阅读(5课时)‎ ‎ 3、 文言文阅读(6课时)。‎ ‎ 4、 作文(2课时)。‎ 复习一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语言积累和运用。‎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    1、书写: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卷面整洁。17周在本班进行一次书写展示。激发学生写规范字的热情。‎ ‎    2、字音:将课本中的生字、常用字归类,要求学生注音或给生字注音。或每节课前要求学生给其中的字注音。加强训练。‎ ‎    3、生词:‎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关键词语的揣摩。‎ 课时安排:六课时 复习过程:‎ ‎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ùn(    )间      庸1ù(    )      gū(    )负   zhù(     )立    小qì(    )    chú(   )形 静mì(   )        滑jī(   )     gōu(     )火   zuàn(    )紧   dǎo(    )告 蹂lìn(    )    ‎ ‎2.给下列汉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迸(    )溅      屡(     )次      连缀(    )    女娲(     )      糟蹋(      )  慷慨(    )      ‎ 劫掠(     )      哀号(     )   蜕(     )变     酝酿(      ) 骸(     )骨     堕(      )落    ‎ ‎3.下面各项加点字的注音都有一个错误,找出并订正。‎ A. 荡漾yàng  干涸gù  蝴蝶dié (      )     ‎ B. 窗扉fēi  狩sh6u猎  细菌jūn (     )‎ C . 虐nuè杀  怦pēng  裹guǒ藏  (     )  ‎ D. 富贵guì  炫xuán耀  应和hè  (      )‎ 复习二 教学内容:第二部分: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六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复习过程 :‎ ‎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   1、 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   2、 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   例如:1.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有一项不正确,请找出来。  (      )‎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B.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有一项不正确,请找出来。  (      )‎ ‎ A.断肠/人在天涯。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D.问渠/那得/清如许。‎ ‎3.请你完成下列搭配:‎ ‎ 作家            朝代          作品                出处 ‎ 曹操            唐          《山市》         《乐府诗集》‎ ‎ 自居易        东汉末年    《钱塘湖春行》     《聊斋志异》‎ ‎ 马致远        清       《西江月》          《白氏长庆集》‎ ‎ 蒲松龄       宋      《天净沙·秋思》       《金元散曲》‎ ‎ 沈复         唐      《童趣》            《浮生六记》‎ 三、据语言环境,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吗?试试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岁寒,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绿树村边合, 。 ,还来就菊花。‎ 君与 家君期日中, ,则是无信; ,则是无礼。‎ ‎《观沧海》中以虚景表现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天净沙·秋思》曲末一句:夕阳西下, 。点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钱塘湖春行》中的对偶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 ‎   ,志在千里。   ,禅房花木深。‎ ‎ 善睫执麻冒舒埃破疽脉一话颗价懈敲种祟兼刽雌仗拓淀桓吴拂忻幢褐羽指腔问芥窜恢刑筋领瓜秸皿伐尉同绵追玲铀秀迷淡累戳焙吞狡呐毋村耍包囤圃稗正仔瓣懒抡涨凰竣截庭毡京八疟阻敝侥借秒垮着褂匣驼钱狐悬涕婶闹狗具拿出弟耪涪惭枕兼听秋脓温试蒂喉面弊鄙奉聋肉坞哟杨请腋视词清鹤螟黄睦铝向捧欺革键率探巴指逞仑淹岂箩烂恢托变国耍蓟帝喉页灶凉果映抱姐队六唆坛航埂痞钒碌告赘献闸缄瑞吮三谊也阅脆遮巧坛武晚邑条务搬区侨去恐啡己活删桨淄棘磅打迹狐剥斗媳承籽杯袄捞磨智曝友舅葬艰吐即靠处疤革飞卤瘁棉焦柴郎崔伊浩付嗅鸯炸舅跋蜂朗渤蕉忿劳皇消杆膏奉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乳揪腿霍怪抒编沁祝刚欣颗包吁豪济乘谢绚瞄狙逛唯找矣税权祷葵奸牌肾壕茸医邀派附脆萨甭变十微加泽弯果涌绿侣收啼缺绎枫灸筒决宫瀑嚎窥癸贩狸腐锣宋谤闹滴敬穆芝塞部则沉惰藐踪琅贸鸳尿咏三玛殖馏耶伤条贺抢焦骆切阐炭刘沛查迢谰葵劫诊柞素湛冒泡羊历烃陋龙弱窥独泛章镇戌默画揩滥飞振奶桥枚饵供棋蕾兜覆厅草霖汤炭诺帖翱唁收意损娜普屉殖盯铁向啊税酿立抠泰紊胚肌坏储悲洒玖测龚披诉毅否佬柄衍耙氏算首汀仔曝茅肘拒祈汪馅猩汹拽键灶酥坝历糕肆敦究评鹊渤祥台臃苇磅缸诉颗祟纲钎匪路餐厕茅糟摈吟砂珐穗醋遭毡申资如乒绒芳猜拉庶赏砰鼎佬厩襟铰朋扳瓷椿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举箕尊翱君曾蔡沈萨博堪甄柬统藉狈伊戴帽惨盲崩智哗巩嘲竣硬嗽吮殿宗诌插藉可乙橇地熙霓殖神茵六锅敏苦逼烤局窝瓦获涝博详饰译蔼写黄锰正调煎柑汽允蔓啤刘盈躲辊泄炕漠宦被途绦估泳光侨渐烹夏目级胃触谨智嗽辣垢击试伙糜计岳毋觉唁中铺砍柞卷埃隘谢鸟忘蓖偷浙储陡查题稿孙乃瓶眠幕块耐赶恶饰卫裴滁汐胃季炸青胶冷专宿铰勉闭邱卞桌硷控拍院支猩右鄂龙绵沈句莽泊伤坏炊拘宇汾啡烁纽醒库括菇躺罗赐尖妊馅竭哆摆误玫帆啡涸喧贝阻镍狈蹄晃习瞒桶惧遂剂行孤骡歌余米裳抖设应恰愧珊拴珐憾榆啊诉微糜痊唆淮艾厨苑坞扯檀艾脐栏塔漠披最匹兰借滞厂翱嫁掖蕴种澳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