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三)‎ 一、选择题 ‎1.‎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C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A项说法夸大了事实,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敌国,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D项。]‎ ‎2.(2019·安徽亳州质检)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一流大学完成;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6位,在国外都有一定成就。这说明(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C.近现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C [根据材料可知,近现代教育使“两弹一星”元勋们受到了较好的本科教育,为元勋们留学深造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爱国主义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事实,排除;“两弹一星”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研制成功,D项错误。]‎ ‎3.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当时中国正值(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C [根据所学,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正值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4.(2019·江苏宿迁高三调研)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  )‎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B [材料是对“双百”方针的贯彻,与教育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确立后才有此言论,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的战略在90年代才提出,故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80年代才制订,故D项错误。]‎ ‎5.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C [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D [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景象,中国电影史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中,故D项正确。]‎ ‎7.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 类别 时段    ‎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他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A [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理工农医”大为增加相符,故A项正确。]‎ ‎8.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B [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我国注重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84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将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因此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9.(2019·河北唐山模拟)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B [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 ‎10.“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句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和平演变的阵地 ‎ B.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世界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 D.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B [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判断,这是改革开放后体现邓小平同志重视教育的一句话,根本依据应该从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这个角度来分析,故选B。]‎ ‎11.(2019·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A [材料中“职教”招生的绝对数值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在淡化,故D项错误。]‎ ‎12.右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图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 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 C.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根据图片可知,2008年以来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选D项。A项只是对图片反映现象的表述,排除;B项是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图片无法反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匮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已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述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 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各类人才都较为短缺;根据材料“人才缺乏,已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可知,人才短缺现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不熟悉”可知,知识分子思想受到落后、陈旧等观念影响,对革命事业尚不熟悉。第(2)题根据材料“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文艺繁荣、学术自由的景象;根据材料“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可知,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答案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文化建设百废待兴;国内知识分子数量极为有限,人才短缺;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知识分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 ‎(2)作用:促进经济技术的发展、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文艺繁荣、学术自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北京)‎ 派遣留学生 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明确设问,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进行阐述”‎ 等。其次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主题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民国时期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最后提炼论题,可以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拟题。联系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述,注意需要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 阐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新式学堂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二 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 阐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维新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立宪变法。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用人才和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与内容同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