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市场导向下的工业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学案(江苏专用)
专题(十) 市场导向下的工业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主旨解读] 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雏形出现: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获得较大发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进一步拓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初具规模: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近代城市兴起,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最终形成: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线索1 大国崛起——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连成一体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 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8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崛起 (1)荷兰 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 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更替 (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商业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的局面。 (6)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 2.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革命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及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文明 史观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近代化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社会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真题例证] 1.(2013·江苏高考)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A、B两项不符合史实,西班牙并没有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C项也不符合史实;黄金大量流入西班牙,导致物价上涨,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衰落,所以答案是D项。 2.(200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选C 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C项正确。 [聚焦命题热点] 1.美洲很多国家将10月12日命名为“哥伦布日” ,并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在美国一些地区,如加州伯克利,这一天被称为“原住民日”。委内瑞拉从2002年开始把这个节日称作“原住民抵抗日”。这说明( ) A.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历史是非模糊莫辨 C.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D.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解析:选C 材料显示出了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态度,并非没有客观标准,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1451~1504年)在遗嘱里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使印第安土著皈依我们神圣的宗教,派传教士、神甫和有知识的人去教导他们,培养他们好的品德。”由此可见,西班牙殖民扩张( ) A.源于传播神圣的宗教 B.欺诈贸易为主要手段 C.不排除精神动力因素 D.培养了虔诚的新教信徒 解析:选C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宗教只是推动因素,精神动力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16世纪中期,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大帆船满载亚洲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解析:选D 迪亚士的航行是从欧洲到达非洲最南端,排除A项;达·伽马的航行是从欧洲到达印度,排除B项;哥伦布的航行是从欧洲到达美洲,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这是一条从墨西哥到中国的商路,这条商路的开通得益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4.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基地 B.清政府鼓励商人与英商开展茶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了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与华贸易遭英国排挤 解析:选D 收复台湾是在17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但从1765年开始,英国已逐渐拥有对华贸易优势,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夺得与华贸易的主导权,故D项正确。 5.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 D.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解析:选D 英国通过《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打击奴隶贸易,客观上保障了黑人的人权和自由,这是人道主义的胜利,体现了人类文明曲折发展中的进步的方向,故D项正确。 线索2 狂飙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确立了工厂制 ②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③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 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②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深化历史理解] 1.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特点;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格局 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文学、绘画 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萌动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生存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真题例证] 1.(2018·江苏高考)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解析:选B 材料说明由于棉布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良,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棉布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机器的发明,不是源于人们的无意发现,A项错误。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未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D项错误。 2.(2016·江苏高考)如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制造业、煤矿业等迅速发展,商品的空前增多促进了海外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海外殖民收入也增多。由此可见,经济收入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基本吻合的,答案选D项。A项中的“稳定增长”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均不符合图片和工业革命的史实,排除。 [聚焦命题热点] 1.据学者德·弗雷斯记载,“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 000~30 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解析:选D 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城市化开始和发展的时代,材料中小城市和城镇人口急剧增多是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开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的工作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工厂和车间,女工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工业革命后妇女( ) A.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 C.政治地位仍未提高 D.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解析:选A 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工作场所、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提及。 3.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年和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 年代阶层(职业)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解析:选C 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上层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B项错误;英国社会有产阶级的识字率的提高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广大农民、雇工、佃仆的识字率变化不大,故D项错误。 4.“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保证了商人获利最大化,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产品购销垄断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产品占世界商品交易的比重问题,故D项错误。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英国19%,美国12%,德国13%”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后起的美、德发展较快,紧随英国,故A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说明世界市场形成,国家间依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需求增长和工业品增长的比较,故D项错误。 [典例] (2014·江苏高考)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 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命题之“源”] 本题以圈地运动为切入点,探讨了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圈地运动与英国的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紧密相连,以此为载体和切入点,有利于考查英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特点,也有利于整合相关的内容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三则材料以英国经济现代化为主题,展现了圈地运动—农业变革—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及其关系。材料一与英国圈地运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关,材料二与圈地运动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关,材料三与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的内容有关。设问也从主题出发,要求考生就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概括和分析。 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和工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土地流转引起了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革命,加快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加速了农业技术革命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农业变革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则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起步,与圈地运动所导致的农业变革密切相关。以往教材中的圈地运动,大多突出“羊吃人”的内容,体现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特点。试题从肯定圈地运动的积极作用入手选择材料,反映了史学研究成果和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失误之“因”] 本题相对简单,失分主要集中在第(3)(4)问上。 第(3)问,多数考生能从材料中找出“大农场”的得分点,但无法从小自耕农破产成为雇佣工人的现象中推断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信息,这一失误比较普遍。从材料看,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集中表明原有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大农场既是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变革的一个表现,也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第(4)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理解设问中“纵横交错”的含义。工业革命和农业变革间的横向联系,考生基本都可以表述出互相促进的意思。但纵向的联系,几乎没有考生能够用现代化的视角去看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和工业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另一方面,这种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存在着差异性。 [满分之“答”]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表现: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专题过关高分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5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开始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解析:选A 材料中“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排除B、C两项;“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排除D项;由材料“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可知选 A项。 2.“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描述的是( )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指传统商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项正确。 3.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选A 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商业革命,不仅商品种类增加,商业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A项正确;B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价格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 4.下列近代世界经济史图示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 A.朝贡贸易的发展 B.黑奴贸易的兴衰 C.世界工厂的出现 D.世界物产的传播 解析:选D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都有往来,各地的物产在各大洲之间流通,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黑奴贸易主要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故B项排除。 5.《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 ) 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 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选B 材料说明殖民贸易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导致封建势力逐渐走向崩溃,故B项正确;此时主要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是主要力量,故A、C两项错误;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6.1651年10月,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进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此条例( )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违背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C.适应了自由主义的要求 D.标志着英国确立了霸权 解析:选A 随着英国《航海条例》的颁布,英国与荷兰的矛盾日益尖锐并直接导致了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条例的规定不难看出,这是英国政府在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鼓励和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依旧是一种典型的重商主义,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商业政策,故C项错误;英国是在18世纪中后期经过与法国的“七年战争”才正式确立了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故D项错误。 7.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解析:选B 据材料中“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 8.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科学理论的发展 B.自由主义的影响 C.专利政策的保护 D.市场需求的推动 解析:选D 蒸汽机发明之前工厂必须建立在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的地方,蒸汽机发明实现了这一状况的改变,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扩大,需要工厂靠近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一需求导致蒸汽机的出现,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9.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 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解析:选B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排除A项;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B项正确;C、D两项与题意不符。 10.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18世纪4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1811~1821年的1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 ) A.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 B.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 C.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 D.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 解析:选A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前提,故选A项;海外的殖民扩张从17世纪初就开始了,不只适用于18世纪中期及其以后,故排除B项;当时的英国还不是福利国家,故排除C项;英国的人口变化不可能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故排除D项。 11.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解析:选D 1796年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的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故选D项。 12.埃菲尔铁塔于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3月31日竣工,铁塔的总重量约 7 000 吨,由 18 038 个精密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诗人保罗·韦莱纳竟说它“简直像个长脖子妖妇”,破坏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形象。下列对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说法正确的有( ) ①体现了工业革命成就 ②反映了建筑材料重大变革 ③赢得了国人一致认同 ④印证了工业化多元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埃菲尔铁塔建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体现了工业革命成就,建筑材料主要是钢铁,反映了建筑材料重大变革,①②正确;根据“破坏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形象”,表明对埃菲尔铁塔存在不同看法,体现了工业化的多元影响,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项。 13.下面是美国部分年代棉花产量和出口量变化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准确的是,当时美国( ) A.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B.尚未完成工业革命 C.棉纺织业发展迅猛 D.加紧对外资本输出 解析:选A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以满足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体现了美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A项正确;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出口,不能得出其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 14.“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这一现象表明了( ) A.蒸汽时代到来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工厂制度形成 D.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D 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19世纪中期完成,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工厂制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15.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 3 000 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有利的条件,故C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 5 000 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得出为了运送物资;根据材料“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可得出蒸汽机车发明与应用;根据材料“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生产成本低和政府支持。第(2)问,根据材料“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可知铁路修建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流通速度,对生产消费等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可知铁路修建对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答案:(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应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高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