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荀况《荀子·儒效》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据此推断卫国的开国国君属于下列哪一分封类型 A.功臣 B.昆弟 C.古代帝王的后代 D.甥舅 ‎3.“周王室到了后来是一代不如一代,自身的不争气,怪不得诸侯到了东周时期可以任意凌辱周王室,甚至郑国射中了周桓王,如此大逆不道,但是郑国仅仅是派了使者道歉了事”。“导致诸侯到了东周时期可以任意凌辱周王室”的政治因素是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宗法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世官制的沿袭 ‎4.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宜臼最终成为周王。宜臼能得到绝大部分诸侯支持最主要是因为他 A.最受周幽王生前喜爱 B.长得最像周幽王 C.是周幽王的嫡长子 D.才能远超伯服 ‎5.2018年4月5日第三届汉服汉礼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两百余名海内外华夏儿女身着玄端祭服公祭轩辕黄帝。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礼记·丧服小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尊祖故敬宗”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阻碍社会进步 C.禁锢人们思想 D.传承中华传统 ‎7.‎ 西汉政论家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发生在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C.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8.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这最能说明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嫡长子继承 D.古代人愚昧无知 周王 诸侯 诸卿,认真管理自己的郡县去吧!莫让朕失望啊!‎ ‎9.对下面两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由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转变 B.由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C.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由郡县制向行省制转变 ‎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 A.封建 B.行省 C.郡国 D.郡县 ‎11.史书上说:“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是 A.上传奏章,下达诏令 B.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12.“徐州”为九州之一,在某一时期徐州下辖“东海、下邳两郡及琅邪、彭城、广陵三国,县六十二。”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13.汉武帝时,“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14.韩绛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要职,后官至司空、检校太尉,封康国公。韩绛生活在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唐朝某中央机构“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皆审署申覆而施行焉。”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使 ‎16.司马懿认为“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与之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17.李怀孔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评论说:“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是对下列哪一地方制度的评论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8.“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这段史料最有可能出自 A.《汉书》 B.《唐史》‎ C.《宋史》 D.《元史》‎ ‎19.余秋雨评论说:“它支撑了中国千余年社会管理人才的有序选拔,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有效延续,而且,它又塑造了中国文人的集体人格。”余秋雨评论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A.宗法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皇帝制 ‎20.对下图中唐、明两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分析最准确的是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刑部 礼部 兵部 户部 吏部 唐中央官制 明中央官制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A.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 B.反映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反映了相权进一步强化 ‎21.“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朕”是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雍正帝 ‎22.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间,接近30年不上朝听政。他虽然不上朝,但他却做了一些上朝的皇帝都没做到过的功绩。这主要得益于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23.《皇明大政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史料中的“辅臣”是指 A.三司使 B.御史大夫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24.“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尚书省 B.三司使 C.内阁 D.军机处 ‎25.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A.裁决军国大事 B.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C.草拟审批政令 D.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商君书》‎ 材料二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对秦国的积极影响。(6分)‎ ‎(2)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6分)‎ ‎27.(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8.(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士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但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 材料三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说明“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 ‎29.(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初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展变法。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因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同时他十分重视工商业,“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管子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务本饬末则富”。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这种“准平”制,平衡粮价,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管仲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俗称“齐刀”。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归纳管仲经济改革的举措。(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意义。(6分)‎ 高二历史期中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A C B D D B C D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D D C B C C C D D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 ‎(1)主张:奖励军功;(2分)赏罚分明。(2分)‎ 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2分)‎ ‎(2)措施:不允许粮食买卖;大幅提高酒肉的价格,按原价征课十倍的捐税;命令百姓不得擅自迁居;加重商品的流通税(提高关税、市场税收)。(任答2点,给4分)‎ 思想:重农抑商。(2分)‎ ‎27.(12分)‎ ‎(1)焦点:要不要“理财”。(2分)‎ 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任答4点,得4分)‎ ‎(2)原因: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新法执行过程偏离改革设计意图,出现地方官员乘机贪污现象;缺乏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对派势力强大。(6分,答对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8.(14分)‎ ‎(1)原因:地位高、责任大;经济贫困;冒险精神。(任答2点,得4分)‎ ‎(2)表现:废除等级制(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3分)‎ 说明:成功领导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发展。(3分)‎ ‎(3)目的:实现国家富强;提高国民素质。(任答2点,得4分)‎ ‎29.(12分)‎ ‎(1)举措:重视农业发展;兼顾农、工、商业;平衡粮价,强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注重消费。(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增强了齐国实力,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6分,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