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61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提起线条,便想起怀素。他的狂草在字形分布、笔势往复上呈高昂回翔之态,在整体上呈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书法的线条之美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出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 24 -‎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 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写一手好字,以此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谈道。‎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依然紧迫。‎ ‎“一是开课普及率与年龄段成反比,小学开得很好,初中相对弱,高中就更加薄弱;二是书法教师缺口十分巨大,难以支撑中小学全面开展书法教育的需求,书法教师培养体系和成长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明显不足,与其他学科师资建设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白榆介绍。‎ ‎“师资困难目前仍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此外,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谈道。‎ 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未来,书法教育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需对症下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书法之美,美在简约,在布局,更在线条,如怀素的狂草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线条美。‎ B. 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要求书写更加便捷,书法顺应变化,产生多种书体、书写风格。‎ C. 近些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传承发扬书法文化,书法也因此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 D. 对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利于培养其书写技能,也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黑色的墨、白色的纸、红色的印章,这极其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独特的美,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 B. ‎ - 24 -‎ 书法兼有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用各种书体、书写风格把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C.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较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成为书法爱好者。‎ D. 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紧迫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师资困难,书法教师缺口很大。‎ ‎3. 根据材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 C 2. A ‎ ‎3. ①推进书法进课堂,提髙开课普及率。②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书法教师培养和成长体系。③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专业环境。⑤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C项,“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分析不正确,材料二中是说“特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书法走入课堂已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了书法文化,从书法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可见,题干中的“全面”属过分解读文本。‎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A项,“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不正确。从材料一“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可知,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线条。也就是说,笔墨、线条更能影响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 故选A。‎ ‎【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以及“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因此应围绕材料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围绕题干的要求,从材料的相关内容中筛选出要点,整合成答案即可。本题答案可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得出。从材料二第一段可得出:推进书法进课堂,提髙开课普及率。从材料三第二段可得出: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书法教师培养和成长体系。从材料三第三段“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可得出: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从材料三第三段“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可得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专业环境。从材料三最后一段“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可得出: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薇花对紫微郎 肖复兴 ‎①以前老北京的院子里,种海棠、丁香、榆叶梅、石榴树的多,种夹竹桃的也有,很少种紫薇的。如今,紫薇被普及,几乎所有的公园和新建的居民小区里,都种上了紫薇,前些年,北京植物园还集中载种一百多棵紫薇,特别开辟了一座“紫薇图”。‎ ‎②之所以如今对紫蔽情有独钟,是因为相对于娇贵的树种,紫蔽很皮实,容易成活,而且,开的花很鲜艳,紫红色的花朵遍布枝叶之间。在这一点上,和它同期开花的木槿就差很多。论好看,木槿也不差,花瓣比紫薇大,但有些稀疏,藏在枝叶下面,不如紫藏繁茂。老远一看,木槿是叶多花少,紫薇则是紫嘟嘟一片,像一片云霞。关键一点,紫薇花期长,能够开满整整一个夏季,即使到了初秋,也能看到它的花影摇曳。如果在南方,到了寒露,还能见到它的花开。所以,人们又叫紫薇为百日红。‎ - 24 -‎ ‎③不少作家曾经为紫薇写过文章,比如苏州的周瘦鹃。写得最搞笑的,当属郭沫若。在《百花齐放》中,他应景为一百种花写诗,写到紫薇时,他这样写道:“皮上轻轻一搔,全身就会摇动;人们因此又爱叫做怕痒花;其实我们倒不痒,并也不怕;只是告诚人们要规矩一些,为什么对于花木用手乱抓?”新诗从《天狗》《天上的街市》乱抓乱写到这份上,真的叫人无语。不过,紫薇又叫做怕痒花,倒是从这首诗里知道的。那时,我正读中学,夏天到来的时候,曾经专门到公园里找到过紫薇,带有好奇又神奇的心思,用手在树干上摸了摸,然后抬头看看树,枝头上的紫薇花还真的动了动。‎ ‎④去年夏天,孙子从美国回来,我带他到公园玩,看到紫薇,对他说:这树也叫做怕痒树,你只要用手在树干上摸一摸,枝子上的花就会轻轻摇动。孙子不信,用手轻轻地摸了摸树干,枝头上的花一动不动。再用点儿劲儿摸,花还是不见动静,急得他使劲儿地摇动起树干来,紫薇花瓣不仅动了,还落在他身上几瓣。‎ ‎⑤后来,我查书,发现紫薇树皮容易脱落,露出里面树干的嫩肉来,再用手去摸,枝头上的花才会像过了电一样地动。就像俗话说的那样,隔着衣服,很难摸着麻筋儿,当然,花就不会动了。想想中学时候,我摸摸树干,紫薇花动的情景,想一定是当时有风,被风吹动罢了,我以为真的花动了呢。‎ ‎⑥为紫薇花著文,写得最漂亮的,得数汪曾祺。他写紫薇花开得茂盛繁密:“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一连串干净简洁的短句子,最后一个比喻,通感,用声音形容花的繁茂火爆。起码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没有见过对紫薇如此精彩的书写。‎ ‎⑦为紫薇写诗,写得最有名的,要属白居易。他那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传颂了千年之久。不过,对此诗的误读也最多。紫微郎本来指的是白居易自己,他在宫里的紫微省做中书侍郎,又叫做紫微郎。本是枯坐宫里寂寞难耐,却让我们望文生义,照汪曾祺所说“更易使人产生这是一首情诗的感觉。”‎ ‎⑧紫薇是一种古老的树木,白居易为紫薇写过诗,杜牧也写过,说明早在唐朝紫薇就存在了。在北京,有很多开花的古树,至今依然存活在古寺和皇家园林里,比如玉兰。但没听说过有老紫薇树。‎ ‎⑨我唯一见过的古老的紫薇树,是前些天到广东中山市的小榄镇,那里新近开辟了一片湿地公园,园里的一片坡地上,种着好多棵老紫薇树。我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年头有多古老,只知道一年能开两季。和我见过的紫薇树完全不同,粗大的树干,高耸的梢头,沧桑的枝叶,可以和古松古柏相媲美,以前所在北京见过的紫薇,都显得那样地纤柔,那样地小儿科了。‎ ‎⑩那一片坡地被围了起来,和我们北京植物园里的“紫薇园”一样,这里也叫做“紫薇园”。不过,此紫薇和彼紫薇,却大不一样,就像白居易心中的“紫薇花对紫微郎”,和我们想象的“紫薇花对紫微郎”大不一样。‎ ‎(有删改)‎ - 24 -‎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薇花又名“百日红”,因为紫薇花花期长;在南方,到了寒露时节,还能见到紫薇花开。‎ B. 紫薇花又叫怕痒花,这种叫法最早出自郭沫若的《百花齐放》中“皮上轻轻一搔,全身就会摇动”‎ C. 作者细数了郭沫若、汪曾祺、白居易等书写紫薇花的诗文,使得文章弥漫着厚重而温馨的人文气息。‎ D. 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将“我”的所见所读所为所感结合起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感情真实自然。‎ ‎5.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6. 文章以“紫薇花对紫微郎”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第①段写“以前”“如今”“前些年”种紫薇情形的对比;写出近年来人们对紫薇花的喜爱,为下文写紫薇做铺垫。(2)第②段通过和木槿花对比;写出紫薇生命力顽强,花朵颜色鲜艳、花期长,点明我对紫薇情有独钟的原因。(3)第③④段写孙子使劲摸紫薇的树干不见花动,和我中学时摸紫薇树干的情形对比;说明紫薇花动的真相。(4)北京植物园里的“紫薇园”和广东小榄镇的“紫薇园”对比,突出南方紫薇古树的粗大、沧桑。 ‎ ‎6. (1)以白居易的这句诗为题,文题富有诗意。(2)这句诗容易让人误读成情诗,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全文以“紫薇花”为线索,既引出了历代名人关于紫薇花的诗文,又写出了自己的经历,使得文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B项,据原文“紫薇又叫做怕痒花,倒是从这首诗里知道的”可知,作者是从郭沫若的《百花齐放》中知道“怕痒花”这个名字的,但并未标明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何时、何处。‎ 故选B。‎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文章多处运用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回答时,先要准确找到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对比的作用。‎ 本题,第①段,“以前老北京的院子里,种海棠、丁香、榆叶梅、石榴树的多,种夹竹桃的也有,很少种紫薇的。如今,紫薇被普及,几乎所有的公园和新建的居民小区里,都种上了紫薇,前些年,北京植物园还集中载种一百多棵紫薇,特别开辟了一座‘紫薇图’”,此处把“以前”“如今”“前些年”种紫薇的不同情形进行对比,内容上写出近年来人们对紫薇花的喜爱,结构上为下文写紫薇做铺垫。‎ 第②段,“②之所以如今对紫蔽情有独钟,是因为相对于娇贵的树种,紫蔽很皮实,容易成活,而且,开的花很鲜艳,紫红色的花朵遍布枝叶之间。在这一点上,和它同期开花的木槿就差很多。论好看,木槿也不差,花瓣比紫薇大,但有些稀疏,藏在枝叶下面,不如紫藏繁茂。老远一看,木槿是叶多花少,紫薇则是紫嘟嘟一片,像一片云霞。关键一点,紫薇花期长,能够开满整整一个夏季,即使到了初秋,也能看到它的花影摇曳。如果在南方,到了寒露,还能见到它的花开”,此处把紫薇花和木槿花进行对比,写出了紫薇花花朵颜色鲜艳、花期长的特点,突出了紫薇花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点明“我”对紫薇情有独钟的原因。‎ 第③段写“我……用手在树干上摸了摸,然后抬头看看树,枝头上的紫薇花还真的动了动”,第④段写“孙子不信,用手轻轻地摸了摸树干,枝头上的花一动不动。再用点儿劲儿摸,花还是不见动静,急得他使劲儿地摇动起树干来,紫薇花瓣不仅动了,还落在他身上几瓣”,这两处写“我”中学时摸紫薇树干花动的情形孙子使劲摸紫薇的树干花也不动形成对比,是为了说明紫薇花动的真正原因是“紫薇树皮容易脱落,露出里面树干的嫩肉来,再用手去摸,枝头上的花才会像过了电一样地动”。‎ 第⑨节中“我唯一见过的古老的紫薇树,是前些天到广东中山市的小榄镇……和我见过的紫薇树完全不同,粗大的树干,高耸的梢头,沧桑的枝叶,可以和古松古柏相媲美,以前所在北京见过的紫薇,都显得那样地纤柔,那样地小儿科了”,此处把北京植物园里的“紫薇园”和广东小榄镇的“紫薇园”进行对比,突出南方紫薇古树具有粗大、沧桑的特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态度;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回答本标题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主旨、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角度分析。‎ - 24 -‎ 首先是内容上的作用:据文章第⑦段中“为紫薇写诗,写得最有名的,要属白居易。他那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传颂了千年之久”可知,本文的标题“紫薇花对紫微郎”来自白居易的这句诗,以古代诗句为题,这样文题富有诗意。其次是艺术效果方面的作用:文中围绕这句诗作者还说“对此诗的误读也最多。紫微郎本来指的是白居易自己,他在宫里的紫微省做中书侍郎,又叫做紫微郎。本是枯坐宫里寂寞难耐,却让我们望文生义,照汪曾祺所说‘更易使人产生这是一首情诗的感觉’”,所以,用这样一句容易让人误读成情诗的诗句为题,会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全文不论是写历代名人关于紫薇花的诗文,还是写出自己的经历,都是与紫薇有关的,所以全文以“紫薇花”为线索,既引出了,使得文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举以予人 予:送 B. 此言得之 得:得当 C. 始速祸焉 速:加速 D. 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8. 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有尺寸之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 B. 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D.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9.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B. 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 C.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D. 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答案】7. C 8. D 9. A 10. D ‎ ‎11. (1)送给(秦国)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这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24 -‎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速:招致,如“不速之客”。‎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D项,都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A项,前为介词,“才”;后为介词,“用”。B项,前为连词,“和”;后为介词,表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C项,前为代词,指土地;后为结构助词,“的”。‎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相同,“数”“理”后应断开,排除B、C、D三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错误,应为“选文语言以散文为主,间杂骈句”。‎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弥:越;愈:越;与:交好;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参考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 - 24 -‎ 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4 -‎ A. 诗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渴望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 ‎13.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答案】12. B 13. 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分析综合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线索、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借景抒情,“烽火”“秋雁”的意象均使人愁。颈联直抒胸臆,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点睛】‎ - 24 -‎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的少,含蓄隐晦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直接抒情的句子最容易看出主题。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更为准确深入。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7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 ‎(2)《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能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此或有相通之处。‎ ‎(3)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覆辙。‎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人生如梦,________。”‎ ‎【答案】 (1). 封狼居胥 (2). 赢得仓皇北顾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 - 24 -‎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胥、赢、仓、誉、沮、鉴、亦、尊、酹。‎ 第II卷 表达题(8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5G热度逐步攀升。‎5G,又称为笫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果说‎3G让人们跨入了互联网门槛,能够在网络上 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活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4G刺激了互联网应用的繁荣,即时消息、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在线视频等等应用 ;那么,‎5G则带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等都将不再是电影里的虚构。‎5G网络具有速率极高,容量极大和时延极低三个特征,( )。‎ ‎5G牵动着许多企业的神经,足以改变移动通信产业的格局,甚至关及国家利益,其作用 。因而,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我国自成立“IMT-2020推进组”以来,‎5G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目前,金球最大的‎5G试验网已建成,而华为的多项关键技术已被采纳为‎5G国际核心标准。中国成为 的‎5G领跑者。‎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刃有余 蔚然成风 举足轻重 名不虚传 B. 随心所欲 蔚然成风 不可或缺 当之无愧 C. 游刃有余 层出不穷 不可或缺 名不虚传 D. 随心所欲 层出不穷 举足轻重 当之无愧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户可以获得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多场景的一致服务,“零”时延使用体验,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B. 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用户可以获得“零”时延使用体验,多场景的一致服务,光纤般的接入速率 C. 可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多场景的一致服务,“零”时延使用体验,实现“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的愿景 D. 可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使用体验,多场景的一致服务,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 24 -‎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在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B. 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在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C.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D. 许多国家包括各大科技公司在纷纷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 ‎【答案】15. D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语境是说‎3G让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应选“随心所欲”。‎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语境是说‎4G让各种应用不断出现,应选“层出不穷”。‎ 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语境是说‎5G的作用十分重要,应选“举足轻重”。‎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惭愧。语境是说中国担得起‎5G领跑者的称号,应选“当之无愧”。‎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说的是‎5G网络,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括号内主语也应是“‎5G”,排除AB项;并列短语与前面三个特征应当照应,由具体功能到宏大愿景;另外“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应是现实的愿景,才能与前面搭配,排除D。‎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看原句,查看有无明显错误标志,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 24 -‎ ‎“许多国家”和“各大科技公司”不是包含关系;“纷纷”应放在“在”之前;“抢抓”与“先机”搭配,“占领”与“制高点”搭配。都改对的是A项。‎ 故选A。‎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应对雨雪天气,铁路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查维护设备,组建打冰扫雪突击队,保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确保线路畅通。‎ B.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 C. 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D. 某种角度,学术批评乃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组建打冰扫雪突击队,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查维护设备”。‎ C项,搭配不当,“尽管是……还有……”关联词不搭配,把“尽管”改为“不仅”。‎ - 24 -‎ D项,成分残缺,“某种角度”缺少介词,改为“从某种角度说”。‎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下,人们一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对各种评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 B. 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鲁滨逊’。”‎ C. 翻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艰难创业时往往背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怕筚路蓝缕;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会疏于律己,贪图奢华。‎ D. 势不可挡的春节返乡大潮也带来了其他思索,那就是,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致使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不得不背井离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A项,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此处评论春节晚会,与“正义”无关,使用错误。‎ B项,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使用正确。‎ C项,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使用正确。‎ D项,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多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正确。‎ 故选A。‎ ‎【点睛】‎ - 24 -‎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表达得体。‎ B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自己水平不高。此处用于“出了差错”“道歉”,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对不起”或“请原谅”。‎ 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用于自己询问别人,用错对象。‎ D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用于称别人的妻子,用错对象。‎ 故选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注意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 24 -‎ ‎21.下面这则应用文在文字和表达上有五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招领启示 各位同学们:‎ 本人于‎9月26日下午放学后捡到红色钱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伍拾圆,请失主速与高一(9)班张宇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 高三(8)班,张宇 ‎2018年9月26日 ‎【答案】①“启示”应为“启事”。②“各位同学们”重复,去掉“各位”或“们”。③应写明拾物地点。④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⑤去掉“本人十分感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和连贯的综合表达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此题综合考核以上内容,注意话题的一致,代词的替代。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要注意从用词、简明、文体、谦敬等角度进行考虑,例如“启示”使用错误,应该用“启事”;简明 “各位同学们”语义的重复;“本人十分感谢”就不符合语言场景的得体,因为是“失物招领”。‎ ‎22.下面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①构图要素:一轮明月;一位对月吟咏的诗人;一卷长长的卷轴。②寓意:明月,是中国古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象征了中国古诗词丰富的内涵。对月吟咏的诗人,体现了对中国诗词的吟咏和赏析。长长的卷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中国诗词文化。‎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解答本题要仔细研究图形,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图中有一轮明月,一位对月吟咏的诗人,一卷长长的卷轴,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样,答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即可,寓意可以就自己对会徽的理解,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开设的用意来谈。‎ ‎【点睛】徽标:即徽章、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是具有指代意义、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①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外形、色彩、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涉及的时间、事物等。②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联想(行业特点)→图标的创意(含义)→象征义、寓意(要有关联性)。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得体:准确、简明、平实、清(说明性语言)。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主席发问。‎ 习近平主席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此言一出,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热烈反响。‎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当前抗击新冠病毒的时代精神,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无我”之境界谋亿万人之幸福 ‎《道德经》有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而圣人效法天地,无我无私,同样可与日月同辉。这是因为一个德行圆满的人,其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习主席的“无我”之论,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也展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胸怀和担当。‎ - 24 -‎ 风里雨里,百姓在心里。当前疫情期间,群众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记挂在心间。不管是突发状况下句句不离人民生命安全的应急指示,还是对于困难群众生活状况的时时关心;不管是脱贫的雄心,还是带领近14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举,无不彰显一个大国领袖的“无我境界,诠释一个共产党领导人的铁骨担当。‎ 习近平之“无我”,是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忘我担当,其中饱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理念。‎ 在‎2月23日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从科学救治到研判疫情,从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从“揭榜挂帅”到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从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总书记多次在疫情防控的指示中强调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 粗略回顾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抗疫的关切可见一斑。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根据全国一盘棋的部署,从前期的病毒溯源、疫情研判到此后的药物和疫苗研发,再到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总书记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立体,涉及科技攻关的方方面面。‎ 心无小我,才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如果说我将无我是一种豁达、崇高的人生境界,那么“不负人民”则更具实干内涵。“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担当就是责任。回想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何尝不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七年时间,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腔赤诚溢于言表,以“无我”之大境界,谋亿万民众之大幸福。我们该庆幸有这样一个“领路人”,带领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稳稳地驶向幸福的彼岸。我们也当以“无我”之境界自勉,让自己成长为一个于社会、于国家有用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 24 -‎ 材料主要讲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时候,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的内容,得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名言,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热烈反响。题干要求“结合当前抗击新冠病毒的时代精神,谈谈你的看法”,必须联系抗击新冠病毒的时代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民的无限担当,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祖国和人民,心怀“无我”的赤诚,秉持“不负”的信念,以百姓心为己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 ‎“无我”的境界不仅需要考生认同,更需要考生学习、践行。翻看中外思想经典,一些宗教文化中不乏“无我无私奉献牺牲”的提法,都有教人向善的美好意图。但与此不同,习近平主席讲的“无我”是忘我,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俗话说,境界决定格局。《党章》的总纲有规定:“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可以说,共产党人的“无我不仅仅是体现为心中无私,更是体现在“心中有民”。‎ 参考立意:责任与担当;生命的责任是奉献,为民担当忠诚;心中无我,心系人民;我将无我,诠释了奉献的新境界;人民领袖,人民情怀;心怀天下,奉献一生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悟无我境界,寻人生价值》。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阐述,引出“要悟出‘无我’的内涵,追寻其价值所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无我境界需要我们去领悟,并做到由此及彼,寻找人生价值所在;无我之境,需要以文化知识为底蕴;无我之境,更需要崇高的家国情怀等。可以结合屠呦呦、钟扬等人物分析。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如“无论是国家的领导者还是平凡的人民,都会显得价值无穷。这是真正领悟了‘无我’之境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素材】诗人艾青有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个回答彰显了习近平主席心系人民的一腔赤诚历久弥新。这是一份庄重承诺,也是一种公开勉励。‎ 大境界造就大胸怀。“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拳拳之心,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铮铮之誓,再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初心之诺,无不蕴含着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宏大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能全心全意爱民、贴心交心亲民,锻造出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 - 24 -‎ 大格局成就大作为。“无我”是一种大格局,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的自我要求,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再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的庄严宣示,无不彰显着枝叶关情、人民至上的远大格局。有了这种格局,才能诚心诚意为民、公平公正惠民,引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壮阔征程。‎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经世济民历来被奉为入仕为官的正道。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碰到大旱饥荒,遂感慨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白居易在县尉任上,察知百姓拾穗充饥肠时,不由产生“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自责。‎ 人民情怀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只有在基层吃过苦、受过累,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芝麻官,千钧担”,担当起这个责任,就得心中装着人民、脚下沾满泥土、肩上扛起责任、手里握有办法。新时代,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勇立潮头,不是立在金字塔塔尖,不是钻进象牙塔塔心,更不是凌空蹈虚飘在云中进行“云计算”。而是率先扎到基层、冲在一线,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怀揣着拜民为师的谦虚态度,怀揣着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深入到基层一线去,汲取推动改革的智慧,找寻破解难题的答案。‎ ‎“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从正定的县委书记到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念兹在兹,心系人民。这也是我们这片古老又常新的土地上,“人民”是不变的价值指向,为人民是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价值底色的生动写照。‎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4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