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 B. 公正至上 C. 以民为本 D. 以德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以德、劳、能等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体现了公正至上的思想,B项正确。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主张,而是强调公正至上,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德,但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错误。‎ ‎2.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思想家还主张 A. 民贵君轻 B. 以法治国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 ‎3.“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仁和礼,A选项符合题意。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B选项排除。墨家强调的是兼爱和非攻,C选项排除。法家强调的是严刑酷法,D选项排除。‎ ‎4.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主张“仁”和“仁政”,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排除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排除B。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以法治国正是法家的观点,故选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 ‎5.牌头中学高一(15)班学生自创班级节目,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台词应该是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属于心学的代表,强调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C选项符合题意。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主张,A选项排除。B选项属于张载的主张,排除。D选项属于王阳明的主张,排除。‎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 儒家、道家、法家 B. 儒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儒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民贵君轻”观点;依据材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依据材料“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但漫长的求学、应试的历程不仅要耗费大量钱财,而且要经过科举经典的长期熏陶,公平竞争的结果多使富家弟子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这表明,古代科举制的录取结果 A. 扩大了隋唐以来社会统治基础 B. 打破宗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 C. 保证了录取对象的政治可靠性 D. 有利于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经过科举经典的长期熏陶”和“多使富家弟子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可见录取对象参加科举考试要经历长期的儒家经典的熏陶以保证政治上的可靠,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族门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录取结果而不是强调科举制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抓住关键信息“长期熏陶”和“富家弟子中的佼佼者”等来回答。科举制的影响根据已学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士族门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也会带来束缚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的负面作用。‎ ‎8.在《先秦诸子研究概要》中写道:“在(百家)争鸣中,儒与墨、儒与法、儒与道之间,固然是互相对立,但又互相摄取。……后来封建社会中的儒法合流,也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互相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下列哪种观点没有吸收他人观点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有教无类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吸收儒家、法家等思想后所倡导的,A不符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总结顾炎武的观点所提出的,B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没有吸收他人观点,C符合题意;“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所提出的,D不符合题意。‎ ‎9.2018年9月23日是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墨子是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代表,他的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对农业重视、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A. 兼爱 B. 非攻 C. 尚贤 D. 节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深刻的认识到战争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给人民生活带来无穷的苦难,所以墨子提出“非攻”思想,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农业生产的行为进行抨击,力图说服统治阶层放弃一些他认为伤农、害农的做法,尽可能地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因此B选项正确。兼爱指的是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没有差别等级;尚贤指的是任用贤能;节葬指的是墨家的薄葬主张,它们都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不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下列语句所含思想类似于“仁者爱人”的是 A.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D.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仁者爱人”的含义是仁慈的人爱人,“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意思是说和别人友好的相处,比布帛还要温暖,符合材料主旨,B正确;A是说明只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办事情就会迎刃而解,A错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主张中央集权的思想,C错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提倡节俭的思想,D错误。‎ ‎1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韩非子墨子 B. 孔子韩非子老子 C. 老子孔子韩非子 D. 墨子孔子老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①反映了孔子复兴周礼的愿望,②体现了要求变革现状,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③要求个人自由,顺应自然,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 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 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率先提倡私学,私学使以前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做官的人大都是世袭,士这一阶级的出现使平民有了机会参与政治,像蔺相如,荆轲等等。“士”在当时大致分“文”、“武”两种。私学的兴起使更多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去做大官的幕僚,间接地参与政治,所以私学从一方面促进了“士”阶层崛起。而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正确;汉武帝后“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含义的发展变化,无法体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故D选项错误。‎ ‎13.“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人的感觉。”下列人物思想主张与该观点相似的是 A. 王阳明 B. 朱熹 C. 苏格拉底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以人为中心,人是判断事物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则是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与材料主旨相符,A正确;朱熹提倡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错误;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C错误;伏尔泰主张批判君主专制,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材料中“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人的感觉”的理解,结合王阳明的思想特点不难得出答案。‎ ‎14.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②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叛逆 ‎③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④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无法得出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故①错误。题干中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亵渎程朱理学,并非背叛儒学,儒学范围较大,并非只包括程朱理学。故②项错误。根据题干“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作为正宗,认为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亵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明显不同。故③、④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正确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朱熹在《小学》中指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法。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他主张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循序渐进求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朱熹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D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A;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天理与人欲的关系,C错误。‎ ‎16.“爱人,待周爱人尔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这一主张属于 A. “仁爱”的思想 B. “兼爱”的思想 C. “法治”的思想 D. “尚贤”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仁爱”思想出自于孔子,强调的是宽仁慈爱,有同情心,与题中思想不符,故A 错误;根据题中“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 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 矣”可以看出强调的是要爱尽天下之人,体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故选B; C、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 想学说,强调的是用礼维护等级秩序。题中“爱 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 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强调的是爱天下之 人,并未反映礼治思想,故C选项错误; D、“尚贤”思想是墨子的用人主张,反对任人 唯亲,主张任人唯贤。题中只强调了爱尽天下之 人,并未反映“尚贤”思想,故D选项错误 ‎17.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 A. 互相吸纳融合 B. 具有优劣之分 C. 展开思想争鸣 D. 具有不同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道家思想在哲学领域具有优势,这表明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传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并未体现两家相互吸纳融合;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道两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优势和特长,并未体现优劣之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道两家展开思想争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 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B.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C. 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D. 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反映了汉朝初期的修养生息政策,奖励农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因此出现了经济的繁荣,故选D;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而非儒家思想,排除A;我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开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方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 ‎19.理学家们吸收、利用传统的文明成果和外来的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道德信条式的传统儒学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说明理学 A. 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B. 成功地化危机为转机 C. 总结了前代哲学成果 D. 增强了文化的开放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理学家吸收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并且融合到了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新儒学的形成,并没有论述理学的作用,故排除B、D两项;总结前代哲学成果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20.在古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A. 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 加强君主专制的策略 C. 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的颁布实际上反映了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意统治天下,若天子违背天意,不仁不义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与警告,人君必须仿效天道进行统治,故“罪己诏”本质上属于加强皇权的思想策略,B项正确。A项为对材料的现象阐述,但未深入实质进行分析,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民本治国理念,排除。D项,题干现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21.《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 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 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 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 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由题意可知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唐代时士族子弟有较为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相对寒门士子更容易获得学习的机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是拥有学识的人才,并非专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选项错误,科举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是对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的否定;D选项错误,科举制的选拔范围面向整个社会,因而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点睛】本题结合材料中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士族子弟占绝大比重的信息结合科举制的特点等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的出答案。‎ ‎22.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A. 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 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 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了儒学,从而儒家思想地位的稳固,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趋向宗教化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排除B;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点睛】“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是关键信息。‎ ‎23.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当时 A. 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 B. 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 C. 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 D. 史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可知,当时文人比较重视人生的精神价值,故B项正确;世界本体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文中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权力,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修史的问题,故D项排除。‎ ‎24.李冰修建都江堰,“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千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留下了“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角堆截弯”的治水箴言。这反映了 A. 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秦汉各地农田水利系统成熟 C. 春秋时期的李冰是水利工程专家 D. 古人“道法自然”治水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修水利工程与“重农”有关,但与“抑商”无关,排除A;B项中的“秦汉各地”不准确,排除;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修建尊重自然法则,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故D正确。‎ ‎25.《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瞻仰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26.妇女书,是指妇女写的作品和有关论述妇女的著作。隋唐时期,妇女书远较前代为盛,但尽管撰写数量很大,这些书几乎无一流传下来。隋唐妇女书未能流传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 B. 新的印刷技术的成熟 C. 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D. 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思想形成,三纲五常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妇女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所以隋唐时的妇女书没有能都得到流传,故选A;新的印刷术的成熟应该有利于妇女书的流传,故排除B项;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应该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妇女书的流传,故排除C项;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开放,社会的开放也应该是有利于妇女书流传的,故排除D项。‎ ‎【点睛】程朱理学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了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束缚了社会思想,压制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不利于妇女书的流传。‎ ‎27.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他们的做法体现了 A. 宋朝学者的疑古学风 B. 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C. 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儒家体系的近代化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宋朝学者对儒学的部分内容的怀疑与否定,集中体现了宋朝学者有疑古之风,故A正确;儒学在北宋发展到理学阶段,其正统地位有所强化,故B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儒学,而不是佛道思想,故C排除;材料中的时期是宋朝时期,而儒家体系近代化主要是在中国近代,故D排除。‎ ‎28.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 A. 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 B. 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 C. 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 D. 是理学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道学中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政术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反映了理学中的伦理道德对皇权的约束,故B项正确。A项,张载思想旨在利用儒家“道学”限制君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儒法融合,排除。D项,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信息未涉及理学的基本范畴,排除。‎ 二、综合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施政的重点、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手段:推行教化。内容:仁义礼乐。‎ ‎(2)主要思想: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施行仁政 特色:儒学神学化;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更迎合现实政治的需要。‎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 ‎【解析】‎ ‎【详解】(1)重点:根据材料“人亦应以德政为主”可知施行德政。手段:根据材料“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可知推行教化。内容: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可知仁义礼乐。‎ ‎(2)主要思想:概括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是春秋大一统;概括材料“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可知是君权神授; 概括材料“以教化为大务”可知是施行仁政;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特色: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来分析,君权神授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统治的需求,更迎合现实政治的需;概括材料“正法度之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 ‎(3)理由:根据材料“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可知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根据材料“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 ‎ 巡守封禅……典礼”可知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根据材料“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可知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这顺应统治需要。‎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杭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答案】(1)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 ‎(3)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关于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可从传播对象、认识论方面回答不同点即可。第二小问,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方面回答意义即可。‎ ‎(2)根据材料一“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等信息即可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可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方面回答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即可。‎ ‎(3)关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方面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