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 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 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2.《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A.西周时期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 D.已采用雇佣劳动生产 ‎3.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这说明明代 A.安徽人最善于经商 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 C.商业经济非常活跃 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 ‎4.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5.有学者统计列出了 1600 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 万~200 万磅 ‎300 万~400 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 万~65 万磅 ‎70 万~100 万磅 A.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 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6.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7.1700——1851年英国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居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 B.对海外市场依赖增强 C.改变了贸易逆差状况 ‎ D.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展 ‎8.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指出:“在近代……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钨丝灯泡的问世 B.蒸汽机的发明 C.纺纱机械的革新 D.飞梭的诞生 ‎9.1894年,汉阳铁厂开工投产,时人将其视为国家的“强弱转机”,并称其为张之洞“生平第一盛业”,而户部奏折更称其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亦为外人观听之所系”。这反映出 A.洋务运动重心发生转移 ‎ B.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扭转 C.政府积极应对中日冲突 ‎ D.国人对提高国力的愿望 ‎10.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 B.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C.开埠最早,小农经济瓦解最早 ‎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95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对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改为实行‘定息’制度……每年按股金给资本家固定的利息。”此规定实际上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全面完成 ‎ B.工商业的所有制形式已经改变 C.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扶植 ‎ D.资本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13.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 A.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 ‎ 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 D.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14.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5.在民国时期,有人改变了一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长辫反被短发替,婚纱成为新时尚。”这反映了 A.新服饰开始走向大众 ‎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社会抛弃 ‎ D.社会风俗改革蓬勃兴起 ‎16.南京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  青藏铁路           C.宝成铁路               D.唐胥铁路 ‎ ‎17.下面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1871年刊载内容的统计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年份 宗教 世俗消息 科技 比评与建议 ‎1868年 ‎48%‎ ‎26%‎ ‎22%‎ ‎4%‎ ‎1869年 ‎36%‎ ‎36%‎ ‎9%‎ ‎19%‎ ‎1870年 ‎18%‎ ‎68%‎ ‎5%‎ ‎9%‎ ‎1871年 ‎16%‎ ‎46%‎ ‎23%‎ ‎15%‎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 B.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C.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18.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全国人口数量增长了12%,工业制成品总产量则增加了30%。同时,美国本土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猪肉的平均价格分别下降了60%到80%不等。这表明当时美国 A.工农业经济结构失衡 ‎ B.注重保障民众生活 C.蕴含消费不足的风险 ‎ D.经济繁荣运行稳定 ‎19.有学者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得到了美国社会的一致认可 ‎ B.增强了人民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 C.以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 ‎ D.实现了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 ‎20.1933年底,美国一位国会议员在演讲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在成长……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的主旨在于 A.批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 B. 肯定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要求进一步强化民主制度 ‎ D.给予劳动者与雇主谈判权 ‎21.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22.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3.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符合历史事实的解释是 A.苏联的发展道路是模仿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物 ‎ B.苏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低 C.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 D.苏联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苏联政府的自吹自擂 ‎24.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农贸市场日趋繁荣。这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25.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他主张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A.恢复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 B.恢复欧洲人在世界上的优越感 C.增强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力量 D.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26.“鉴于目前全球间相互影响的水平,在解决全球问题中进行国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国际组织内和国际组织间的合作通常是不充分的,会议、对话和协商通常演变成争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追求互相冲突的社会和政治目标,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世界上的人进行对话非常困难。”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加强合作、求同存异 ‎ B.化解分歧、消除差异 C.组织重建、协商对话 ‎ D.目标一致、文化认同 ‎27.“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整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根据这一宗旨成立的国际组织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 ‎ D.顺应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28.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29.1964年,法国不顾美国反对,与中国签署建交公报。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不断增加军费支出并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上述现象体现出 A.美国“冷战”政策破产 ‎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C.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30.20世纪80年代,中国向日本政府贷款时,美元和日元汇率是1比360,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是1比2点多。到还款时,日元疯狂升值,升到了1比100多一点。人民币却贬值了,汇率成了1比8点多。这一来一去,中国还的钱成了当时贷款的9倍多。中国吃亏是由于 A.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日元结算的 ‎ B.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通货膨胀 C.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美元结算的 ‎ D.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人民币结算的 ‎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二 二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但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 ‎ ‎——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逆动”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及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提出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BACBA 6——10 DBADC 11——15 ABBCD 16——20 DDCCA ‎ ‎21——25 DCCDC 26——30 AADBC 二、材料题 ‎31.(1)原因: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2分)‎ 举措: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4分)‎ 弊端:用政府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分)‎ ‎(2)变化:从不直接干预经济的有限权力政府转变为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2分)‎ 影响:使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2分)‎ ‎(3)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影响: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32.(1)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6分)‎ ‎(2)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 (6分)‎ 原因: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