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验部)卷·2018届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实验部)卷·2018届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2016

1.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 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 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 为“启蒙”就是 A.社会契约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民    D.人身的自由 2. 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 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 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 C.主权在民 D.公共意志 3. “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 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 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 4. 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一一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 求宗 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家 教之解放” 体现在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权在民” 5. 意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到:“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 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 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 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对材料理解错误的 是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 D.崇尚理性主义及独立判断 6. 这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失利、僭主执政的时期。他与他的老师、 他的学生并称为希腊三贤。在哲学领域,他认为宇宙间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是( ) A.自我 B.物质 C.逻辑 D.理念 7.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 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8. 《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 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 )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9. “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 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戈拉 B 老子 C 孔子 D 苏格拉底 10.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11.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 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12.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13.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 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懦家思想对人的束纯 C 主张自由晴絲经典 D.否定了“六经”权威地位 14.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題 15. “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 最进步 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 ( ) 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 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 16.1842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 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17. 1876 年英国人傅兰雅于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 务”。特别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不仅“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最 能体现该书院( )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C.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D.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18. 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 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兴利除弊,变能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19. 晚淸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 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这反映了郭嵩焘( ) A.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放弃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 C.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 D.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 20.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 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 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网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 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21.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 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 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22.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革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 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 张旨在( ) A.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23.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 ) A.“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24. 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 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该言论意在强调( ) A.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B.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C.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D.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25.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 1898 年出版后,10 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 30 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热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26.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 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 A.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賦 B.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C.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D.小说通俗昜懂利于思想启蒙 27. —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 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 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 学主流 C.新文化运动提侣“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 人唾弃 28.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 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 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 A.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 29.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 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 启蒙。”“这场运动”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30. 有学者认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并非孙中山所首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 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列各项能为此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盐铁官营 ③方田均税 ④闭关锁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1.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 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 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伐战争的发动 32. 1920 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 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 尤其在 1921 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表明 A.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同的国情 B.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 C. 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D.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 33.《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 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 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 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34.“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 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 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垴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 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35.19 世纪 60 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 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 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己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36. 材料一 18 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思想化和政治制度推崇最力、影响最大的推伏尔 泰。伏尔泰仰慕儒家伦理道德及宽容精神,痛斥教会神学,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伏尔 泰倡导的是一种道徳化的理性宗教,因而他把儒家学说视为与欧洲“神示宗教”截然不 同的具有崇尚理性、 合乎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与伏尔泰齐名的孟徳斯鸠,对当 时很多人赞美中国的政治制度、 社会道徳的做法提出异议,他认为中国作为专制国家, 以恐怖为原则,“实行棍棒统治”。“一个国家只有实行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有 什么荣誉可说呢?” ——摘编自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待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两人的不同态度 分别出于什么目的?(8 分) 材料二 从 1916 年开始,《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指 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破坏了以懦家思想为 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国事丧失、精神破产。对此,陈独秀进 行了严厉批驳,他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 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任选一人的观点进行 评述。(9 分) 37. 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促使人文主义不断深化、发展。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曲》的形式及许多内容无法摆脱宗教的影响。甚至于书中充满了宗教神学 说教,仍然披上宗教的外衣。……在中世纪的沼泽中跋涉过来的但丁,脚上仍然带着旧 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了新时代的彼岸,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在他的眼中,在 他的笔下铺陈了一片绚烂的朝霞,这正是《神曲》的不朽与伟大。 ——宗教的外衣下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神曲》的交杂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休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 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 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 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 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行出“脚上仍然带着新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 新时代的彼岸”的含义。(5 分) (2)据材料二,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怎样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材料三中“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体现了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 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4 分) 38、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 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 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 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 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 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 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 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 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 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 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 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 者不同的社会根源。(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 分)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4 分) 1-10:BDCCD DBDCB 11-20:CAADB CBCCA 21-30:CCABD DCCBB 31-35:CDBCD 36.(1)态度:伏尔泰推崇中国文化,孟德斯鸠批评中国的专制政体(4 分) 目的:伏尔泰借鉴儒家思想,反对教会神学;宣传理性主义。孟德斯鸠通过批评中国专 制统治对人民的束缚,反对专制政体。(4 分) (2)观点:杜亚泉:反对新文化运动,认为新思想传入会导致思想混乱。(2 分) 陈独秀:否定传统文化,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2 分) 答案一:陈独秀的主张是合理的。 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但当时的守旧势力掀起尊 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主张用西方文化彻底改造中国文化,猛烈抨击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旧思想、旧文化,虽然存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但表现 出了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思想解放。(5 分) 答案二:杜亚泉的观点是错误的。 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势 在必行,这种尊孔复古的观点与强调民主、科学的时代潮流不相符,他从维护儒家思想 的统治地位出 发,反对新思想的传入,否定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要维护专制制度、维 护旧道德、旧礼教。(6 分) 37. (1)含义:披着宗教的外衣,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影响,但实质上强调了人性,宣扬 人文主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5 分) (2)体现: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性,主张个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因 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 的宣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4 分) (3)体现:反教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迷信,崇尚科学、理性,建立资产阶级理 性王国。(4 分) 38.(1)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 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根源: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10 分) (2)影响: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 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9 分) (3)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 底线。(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