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浙江卷用)(5)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颖①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②,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 ①毛颖: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 辄:就 D.拂拭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答案 B 解析 一:全,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都是助词,相当于“的”。A项连词,表目的/连词,因而。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答案 C 解析 没有写人,都是在写物——毛笔,文章看似为写人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 拜 中 书 令 与 上 益 狎 上 尝 呼 为 中 书 君 上 亲 决 事 以 衡 石 自 程 虽 宫 人 不 得 立 左 右 独 颖 与 执 烛 者 常 侍 上 休 方 罢 答案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 (2)秦灭诸侯,毛颖参与其事立有功劳,但赏赐不足以酬报他的功绩,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姮娥、骑蟾蜍入月 窃:拐骗 B.围毛氏之族,拔其豪 豪:同“毫”,毫毛 C.惟不喜武士,然见请, 亦时往 时:经常 D.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 中国:同今天的“中国” 答案 D 解析 “中国”指中原地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介词,到/引出对象,不译。C项代词,它的/代词,它。D项代词,它/代词,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毛颖的身世,百余字中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等于一体,是一篇精彩的“兔传”。文中没有一个“兔”字,但句句不离兔,妙趣横生。 B.第二段表面写发明制造毛笔的过程,即蒙恬围猎打来兔子,拔下毫毛,绑缚起来,安在笔管上,实际上是毛颖其人为蒙恬所俘而献给秦王的经过,满含辛酸。 C.本文写毛颖一生,峰峦叠起,从俘虏而得封爵,至“将有任使”的巅峰,却正近“不任吾用”的谷底。寓庄于谐,独出机杼。 D.本文是一篇借历史人物传记之体裁,用为毛笔立传之形式,抒发作者心中积愤的千古奇文。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矛盾”,构成了文章的诙谐幽默。 答案 B 解析 B项实际上是写毛笔的产生过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战 国 时 有 毛 公 毛 遂 独 中 山 之 族 不 知 其 本 所 出 子 孙 最 为 蕃 昌 《春 秋》 之 成 见 绝 于 孔 子 而 非 其 罪 答案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天所猎获的,不长角也不生牙,是穿着粗布短衣的人。 (2)天下大概就会统一文字,秦国就会兼并诸侯吧! 参考译文 毛颖,是中山人。他的祖先明眎,辅助禹治理东方的土地,养育万物有功,因而封在卯地,死后当了十二生肖神之一。明眎曾经说:“我的子孙是神灵的后代,不可与其他东西一样,应当从口中生出子女。”后来果然如此。明眎第八代孙毛羺,世人传言在殷朝时住在中山,获得了神仙之术,能够隐形于光天化日之下,用法术去驱使各种东西,拐走了嫦娥,骑着蟾蜍到了月亮上,他的后代于是隐居起来不出去做官。住在东郊的叫毛,狡黠而善跑,与一个叫韩卢的名犬比试高低,韩卢追不上他。韩卢愤怒,与另一个叫宋鹊的名犬合谋杀死了他,把他的家人都剁成肉酱。 秦始皇时,蒙恬将军往南方去攻打楚国,驻扎在中山,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猎,来使楚国畏惧。召来左庶长、右庶长与军尉,用《连山》占卜这件事,得到了一个天运、人事的预兆。占卜的人祝贺说:“今天所猎获的,不长角也不生牙,是穿着粗布短衣的人,口缺须长,有八孔,盘腿坐在脚背上。只选取他们中的佼佼者,书写竹简就依靠这些人。天下大概就会统一文字,秦国就会兼并诸侯吧!”于是去打猎,围住毛氏家族,选出他们中的佼佼者,用车子载着毛颖回来,在章台宫向秦始皇献上俘虏,使他的家族聚居在一起,加以管制。秦始皇恩赐让蒙恬将它放入汤池沐浴(暗指毛笔之沐于砚中),并赐它封地:管城(暗指:做成毛笔,必需竹管),(赐)名字:管城子(子:尊敬的意思,先生),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阴阳、卜卦、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山川的记载、地志、字和书法、图画、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天下的书,乃至佛学、老子、外国的各种学说,全都详细地记下。还通晓当代的各种事务,官府公函,市井中货物钱财的账目记录,全都为皇上服务。从秦始皇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官名)赵高,下到国民百姓,没有不爱重他的。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的,全都随人的意。虽然有时被废弃(一边),始终沉默但不泄气。惟有(一点)不喜欢武士,但是如果被请也经常前往。 毛颖长期被封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密,皇上曾经称他为中书君。皇上亲自决断公事,每天阅览公文以达到规定的重量来限定自己,就是宫里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边,惟独毛颖和拿蜡烛的奴仆经常在旁边侍奉,皇上休息时才完。毛颖和绛县人陈玄(陈:旧。玄:黑。指墨。墨以时间久为好。绛县以产墨著名。)、弘农县(当时产砚台)的陶泓(砚台)和会稽县(当时产纸)褚先生(指纸)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出现的地方必定互相偕同。皇上召见毛颖,(他们)三人不等皇帝召见,就一起前往,皇上从没怪罪过他们。 后来一次进见时,皇上要任用差遣,就拿起笔拂拭,于是脱下帽子谢恩。皇上看见他的头发秃了,并且所画的画不能如皇上的意。皇上讥笑道:“中书君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我曾经称您是中书(中:中用。书:书写。),您现在是不中书啊?”回答说:“我就是尽心啦(暗指:用尽笔心)。”于是(皇上)不再召见,(他)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国和外地,都冒充是管城人,惟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 太史公(《太史》作者)说:毛家有两族。其中一族是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封为毛,就是所谓的鲁、卫、毛、聃。战国的时候,有毛公、毛遂(人名)。惟有中山这一族,不知道他们的祖宗,子孙最兴旺。孔子作《春秋》,是见捉到麟而停笔的,而不是他(毛颖)的罪过(孔子当时正在写《春秋》,听到这个消息,认为麟出现不是时候,于是绝笔,停止写《春秋》)。蒙将军拔中山(兔子)的毛,秦始皇赐封管城,于是世代有名,而姬姓的毛族默默无闻。毛颖起始于俘虏的样子出现,完结于任命和重用。秦灭诸侯,毛颖参与其事立有功劳,但赏赐不足以酬报他的功绩,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毅论 苏 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第一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求亡之不暇 暇:悠闲 B.援桴进兵 援:拿起 C.治其政令 治:治理 D.不王则审所处 审:明白 答案 A 解析 暇:空闲的时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其均为代词,指自己。B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立业的大计。 C.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答案 A 解析 A项与原文“虽欲霸,可得乎?”语意相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当 战 国 时 兵 强 相 吞 者 岂 独 在 我 以 燕、齐 之 众 压 其 城 而 急 攻 之 可 灭 此 而 后 食 其 谁 曰 不 可 呜 呼 答案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2)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 第二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之解而东 解:解放 B.燕之并齐 并:兼并 C.反其田里 田里:家乡 D.不王则审所处 王:称王 答案 A 解析 解:突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就。A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B项助词,所字结构/与“为”一起表被动。D项代词,他的/连词,表选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最终灭亡,原因在于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B.乐毅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滥施行义,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C.本文借古讽今。结尾的感叹句特别令人追昔而思今。 D.文中多次使用问句与感叹句,既使文章活泼、有气势,又在说理过程中融入深深的感情色彩。 答案 B 解析 乐毅失败的原因很多,“滥施……良机”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太 公 曰 天 下 非 一 人 之 天 下 乃 天 下 之 天 下 也 同 天 下 之 利 者 则 得 天 下 擅 天 下 之 利 者 则 失 天 下 天 有 时 地 有 财 能 与 人 共 之 者 仁 也 仁 之 所 在 天 下 归 之。(选自《六韬·文韬·文师》) 答案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们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这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