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昌十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综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试卷总分:300分 第 I卷 选择题(共 140分) 一、本卷共 3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的。 2016 年 11 月,某湖泊形成了上万亩的“草原”景观。下图为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是()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2. 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文 D. 生物 3. 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整体性 C. 差异性 D. 开放性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首先湖泊面积大,深度较深,水量大,即图③所示;然后湖水中生物繁盛,生物遗体和遗物等营养素大量沉积,湖泊水面面积缩小,水深变浅,即图④所示;随着沉积作用进一步加强,湖水逐渐变少至消失,湖泊淤泥上长满草本植被,即图①所示;草本植物大量生长,蒸腾作用加强,土壤中水分减少,上层土壤中水分逐渐适合森林生长,当地出现大量木本植物,即图②所示。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2题详解】 - 11 -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主要是生物营养素沉积,因此其主导因素是生物的活动,选项D符合题意。题中并没有信息表明,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有明显变化,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3题详解】 图示演变过程,主要生物、水体、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选项B符合题意。图示演变过程与区域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关系不大,排除A、C、D。 2019年 7月 19日昌赣高铁(南昌-赣州)引入南昌铁路枢纽下行线施工顺利完成,正式接入“八纵八横” 国家高铁网络。昌赣高铁全长 415.73千米,桥隧比为 75.9%,设计时速 350千米。 下图为昌赣客专站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昌赣高铁桥隧比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势起伏 B. 湖泊密度 C. 城镇分布 D. 耕地分布 5. 高铁修建将首先影响赣州( ) A. 产业转移 B. 客货运量 C. 服务范围 D. 空间结构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昌赣高铁经过江西境内井冈山山区,沿线地势起伏较大,为保证高速行车及安全,修建较多桥梁和隧道。沿线湖泊少,城镇和耕地分布对修建隧道没有影响,故选A。 【5题详解】 高铁的开通为旅客进出赣州提供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利于其他运输方式腾出运力提高货运能力,因而首要影响赣州的客货运量。高铁修建对城市空间结构,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相对缓慢,使其服务范围变化较小。故选B。 - 11 - 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以此来命名城市,且沿用至今。下图为山、河的南北两侧太阳光照示意图。 据此完成问题。 6. 在古代,衡阳因靠近衡山得名,洛阳因临近洛水得名。甲、乙、丙、丁四城市能代表衡阳、洛阳位置的是 A. 甲—衡阳、丙一洛阳 B. 乙一衡阳、丁一洛阳 C. 乙一衡阳、丙一洛阳 D. 甲—衡阳、丁一洛阳 7. 夏至日正午,下列山体北坡为阳的是 A. 山东泰山 B. 陕西华山 C. 湖南衡山 D. 海南五指山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无太阳直射机会,正午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当太阳高度角小于北坡坡度时,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谓之“阳”,山的北面则不能被照到谓之“阴”。中国的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大河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南岸易被侵蚀且偏湿润谓之“阴”,反之河流北岸为“阳”。 衡阳因山得名,据左图可知衡阳应位于山南的乙,洛阳因临近洛水得名,据右图可知洛阳应位于河北岸的丙。故选C。 【7题详解】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山的南坡为阳坡;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山的北坡为阳坡。A、B、C三个选项三座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海南五指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山的北坡为阳坡,D正确。故选D。 【点睛】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看下图。 - 11 - 2019年11月25日,江苏南京迎来了第一场小雪。下图为南京市11月20~30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该地此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 A. 寒潮 B. 气旋 C. 冷锋 D. 准静止锋 9. 与25日相比,26日气温更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强冷空气影响 ② 融雪消耗热量 ③ 地面辐射强 ④ 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据图可知,江苏此次降雪还伴随着气温下降的天气,并且发生于冬春季节,故为冷空气南下,为冷锋系统过境导致,故C正确。对于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该地此次降雪不满足寒潮的标准,故A错误。气旋和准静止锋带来降雪的可能性小,故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为冷锋,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降低,融雪消耗热量,①②正确;地面覆盖着雪,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地面辐射弱,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③④错。 故选:A。 - 11 - 等流时线是流域内的降雨汇流到该流域出口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下图为黄山径流试验区等流时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以等流时线为界,①段支流较②段支流( ) A. 结冰期长 B. 河床宽 C. 流量大 D 流速快 11. 图中甲线最可能是( ) A. 山脊线 B. 山谷线 C. 断层线 D. 等高线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区为黄山地区,纬度低,海拔不高,冬季气温不低,无结冰期,排除A。 图中显示,①段支流位于上游,②段支流位于下游,上游河水流速快,下蚀为主,河床较窄,排除B。①段支流位于上游,流域较小,流量较小,②段支流位于下游,支流较多,流域较大,流量较大,排除河水流速快,下蚀为主,河床较窄,排除C。 根据等流时线疏密可以看出,与②段支流相比,①段支流3小时流程较长,说明流速快,D符合题意。故选:D。 【11题详解】 图中甲线以西,等流时线21-12的变化南北变化东西延伸,说明由北向南坡度变化,河流由北向南流;甲线以东,等流时线数值由北向南减小,说明河流由北向南流;甲线是流域内两条支流的分水岭,即山脊线;两条支流由北向南流,在最南端汇合向东流出。故选: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60分) - 11 -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丹是位于亚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水能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是其经济支柱之一,不丹的水电站多为发电设施位于地下的地下水电站。 材料二 左图 为不丹略图,右图 为地下水电站工作原理图。 (1)简述不丹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与大坝式水电站相比,不丹建设地下水电站的利弊分别有哪些。 (3)不丹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请以不丹的某种地质灾害为例,简述该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防御该灾害的主要措施。 【答案】(1)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气温垂直变化大;降水丰富;河流多流量大,流速快;植被茂密,类型多样;土壤种类多,垂直差异明显。 (2)利:地下水电站对周边自然环境影响小;几乎无需进行库区移民;弊:建设所需资金多;建设周期长。 (3)地震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 提高地下水电站防震等级;加强对断层活动的监测,尽量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 地震多,岩石较破碎;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集中;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加强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地区的监测;保护天然林;修建导水沟;修建挡土墙。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不丹地下水电站为背景,考查地下水电站建设的利弊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 11 - 【详解】(1)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地图可见,不丹位于27-28°N附近,再结合经度可知,该国位于青藏高原南侧,为热带季风气候向高原高山气候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国家内河流密布,流量较大,且流速快,水能丰富。 (2)分析地下水电站的利弊需要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别考虑。为了把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降到最小化,不丹毅然选择发展地下水电。地上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库,对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地下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几乎无需进行库区移民。但是地下水电站对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建造周期长。 (3)不丹的自然灾害主要从地形、气候、地处板块的位置等方面考虑。不丹因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且处于板块交界处,因此易发生地震。对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断层活动的监测,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水电站,从工程技术角度提高地下水电站防震等级。多滑坡、泥石流,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处,岩石较破碎;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能力强,对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地区的监测;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林,修建导水沟,修建挡土墙。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无花果在我国为小众水果,以塔里木盆地西缘阿图什地区品质最优。无花果植株喜暖湿、喜光、不耐寒、较耐干旱,鲜果保鲜期极短。四川盆地中部威远县无花果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来以个体经营为主,产业发展缓慢。2012年开始,该县推行农业“BOT”模式,即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实现“生产一销售”一体化,租期满后再将土地和农作物移交给农户。采用该模式后威远无花果产业增长迅速,已成为该县特色产业。如图为威远区域图。 (1)和阿图什相比,说明威远种植无花果有利气候条件。 - 11 - (2)分析2012年前威远无花果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3)分析农业“BOT”模式对加快威远无花果产业发展的作用。 (4)试为威远无花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措施。 【答案】(1)和阿图什相比,威远降水丰富,气候湿润;纬度较低,冬季气温高;位于盆地内部,受冷空气影响小,低温冻害少。 (2)无花果为小众水果,市场需求小;交通较落后,外运困难;鲜果保鲜期短,保存困难;个体经营为主,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产量少)。 (3)集中种植,利于规模化生产,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保证产品质量;生产一销售一体化便于建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4)延长产业链,实现无花果深加工;加强产品宣传推广,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水果;加大技术投入,重视产品保鲜。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中无花果的生长习性分析,“无花果植株喜暖湿、喜光、不耐寒”,阿图什地处我国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威远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北侧山地阻挡冬季风南下受寒潮影响小。 (2)由题意可知,无花果为小众水果,市场需求量小,鲜果保鲜期极短不便于保存和运输,威远县无花果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来以个体经营为主,技术落后市场规模小,产业发展缓慢。 (3)“BOT”模式即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实现“生产一销售”一体化,租期满后再将土地和农作物移交给农户。因此可以由企业集中土地种植无花果,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有利于公司统一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保证无花果品质。从无花果的生产管理、再到市场推广、销售、运输等都可以统一品牌运营,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从农产品品质、农产品的深加工、品牌推广、储存和运输销售等方面考虑。如无花果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广告宣传,打造知名品牌;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提高无花果品质;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提高无花果的保鲜期,防止运输损伤等措施。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11 - 燥石村(下图)地处江西省新干县七琴镇海拔600多米的山上,距县城40多千米,“十三五”期间该村“脱贫摘帽”的压力非常大。村内最高峰石砻山海拔1 082米,平均海拔580米,属于低矮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4. 6%,负氧离子高,非常适宜避暑。燥石村到处都是“宝”:石头是宝,千年风雨将岩石雕琢得千姿百态,惹人遐想;花海是宝,山石之间,高山杜鹃烂漫,红豆杉、黄檀等古树名木众多;人文是宝,村庄有400多年历史,文人辈出,良诗佳段流传,石头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近年来,燥石村多方筹集资金,促进旅游开发。 分析燥石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并指出其旅游开发的方向。 【答案】开发条件:原生态环境,风景优美,质量优;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民居风格独特,吸引力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接待能力差。(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开发方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任答其中2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江西贫困村燥石村旅游业发展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发展方向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 11 - 【详解】燥石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原生态环境,风景优美,质量优;燥石村到处都是“宝”:石头是宝,千年风雨将岩石雕琢得千姿百态,惹人遐想;花海是宝,山石之间,高山杜鹃烂漫,红豆杉、黄檀等古树名木众多;人文是宝,村庄有400多年历史,文人辈出,良诗佳段流传,石头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民居风格独特,吸引力强;地处江西省新干县七琴镇海拔600多米的山上,距县城40多千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接待能力差是其不利的条件。开发方向:生态环境好可发展生态旅游;村庄有400多年历史,可发展文化旅游;地处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优美,可发展乡村旅游。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霾是当空气相对干燥时,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悬浮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低于10km的现象。下图为“华北某地霾天气各月天数分布示意图”。 描述该城市出现霾天气的季节分布特点及霾天数极值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季节分布特点:冬春季节多,夏(秋)季少。极小值形成原因:8月该地雨水多,对大气中悬浮颗粒有沉降作用,霾天数少;极大值形成原因:12月该地降水少,降尘作用小;天气寒冷,燃煤取暖增加大气中的悬浮颗粒,霾天数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霾”的相关材料与背景,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与描述以及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霾天气冬春季节较多,夏秋季节较少。霾天数形成的极值,既有极大值,也有极小值。读图可知极大值出现在12月,极小值出现在8月。极大值形成的原因: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12月该地降水较少,空气干燥,降尘作用小;且12月为华北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燃煤取暖增加了大气中的悬浮颗粒,所以霾天数多。极小值形成的原因: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8月降水较多,对大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沉降作用,所以霾天数少。 - 11 -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