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A卷)
1 。 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 A卷) 考试范围: (必修二全册)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意的) 1.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 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该材料说明当时 A. 苏州商业发展繁盛 B. 徽州商帮逐渐兴起 C. 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 A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D,应注意判断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依据是产生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 355 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 257 万多匹,占全国 2 /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 125 万多匹,占全国 1/3 以上,丝绵则超过 2/3 ,而北方各地仅占 1/4 。据此可 知,北宋中期 A.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B.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C.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2 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答案】 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丝织业产品主要来自于四川和浙江等南方地区,说明丝织业重心向南方转 移,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发展或衰落的信息, B 不正确;南北经济持平是在魏晋时期, C不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不能得出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信息, D不正确。 点睛:本题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华文明起源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时期南北经 济发展持平;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材料现象的出现即与经济重心的 南移密切相关。 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 农具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4.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 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 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C.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D. 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陕北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杭嘉湖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而闽广地区则 以海上运输或渔业为生,说明当时已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故答案为 B 项。 A 项不 3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蒙克莱斯钦在《贸易的经济政策》中写道:“第一个说金钱是战争之本的人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尽管金 钱不是唯一的因素,优秀的战士也是绝对必需,然而几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金钱总是主要的。很多时 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据此判断,蒙氏所说的贸易的经济政策是指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出处“《贸易的经济政策》”可知,这是关于贸易的经济政策,再根据题干中的“金钱总 是主要的。很多时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可以知道,这是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注意金钱的积累,结 合所学可知,这是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即鼓励出口和减少进口,故选 B;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1860 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 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 是 A. 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 B. 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 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答案】 A 7.1841 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 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 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李斯 特旨在 A. 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 ,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 4 B. 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 C. 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 D. 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 C 8.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 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 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因为工业革命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 快了城市化进程,故 C 项正确。商业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不 符,排除 A。B项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但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 了统治地位,而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排除 D。 9.1945 年 9 月 9 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 12 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 兑换率定为 1:200。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 1 元约合伪币 50 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 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 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C. 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 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答案】 C 【解析】按照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 1 元约合伪币 50 元。但国民党却规定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 换率为 1:200,导致伪币大幅贬值,因此这一规定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故答案为 C 项。 A 项材料不 能反映,排除;法币与日伪币的兑换比率同国民党军费问题的解决无关,排除 B 项;这一规定与国统区的 5 经济恢复无关,排除 D项。 10. 1928 年 10 月,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训政时期施政》 ,提出“进行经济建设之原则,必以个人企业 与国家企业之性质而定其趋向。凡夫产之可以委诸个人经营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由个人为之,政 府当予以充分之鼓励及保护,使其获得健全发展之利益。”这一政策 A. 违背了节制资本原则 B.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官僚资本产生 D. 体现政府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答案】 D 11.1904-1907 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 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 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的“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来看,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与中国人民挽救 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故答案为 D 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 除 A 项; 1904-1907 年不属于民国时期,排除 B 项;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 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 C项。 12. 20 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 《矿业条例》等, 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 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6 C. 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答案】 A 【解析】材料涉及政府颁布相关法律促进实业的发展,相关条文的提出使得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相关法律文 件的保护, A 符合题意;材料与地址外来侵略无关, B 不正确; C 与材料无关; D 说法与史实不符,近代中 国经济的主题依然是自然经济。 13. 195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3278 亿斤,比 1949 年增长 44.8%。但从 1952 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 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到了 1953 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 A. 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 B. 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C. 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 D. 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答案】 B 14. 1962 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 克服“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C. 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 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针对三年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指引下, 1962 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 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是要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选 D;A与材料无关,排除;农业合作 化运动在 1956 年结束,排除 C;“大跃进”运动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规模,排除 B。 7 15.胡耀邦在 1977 年 12 月 2 日的中央党校党委会上明确提出这十几年的历史,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 同志讲话,还要看实践,要用真正的毛主席思想,通过实践检验分析。这一讲话 A. 标志若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 B. 彻底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C. 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D. 为思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答案】 D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同志讲话,还要看实践,要用真正的毛主席思想, 通过实践检验分析”的理解,并结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关知识加以考虑。 16.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中,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曾遭遇了重大挫 折,其根本原因在于 A.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B. 急于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C. 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D.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 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 D项正确;两者都没有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故 A 项排除; B 项是指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C项是指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17.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 " 再到“参与”的过程。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 穿西装, 慢慢地西装村衫、 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准。 20 世纪 30 年代,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 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A. 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B. 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 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D. 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8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人们对西式服装的态度的转变可以得出,上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 A 正确;从材料 来看西式服装被人们接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B说法不正确; C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服装的 优劣, D不正确。 18.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 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 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答案】 A 19.下面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 ,对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 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农业发展缓慢,国家经济明显出现了严重滞涨 D. 大力发展第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D 【解析】表格显示联邦德国和美国在第三产业的投入上比例上升,和农业和工业相比,体现出经济结构的 重大变化, D 正确; 20 世纪 70 年代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A 错误;社会福利政策表格没有体现, B 错误; 国民经济并不是衰退, C错误。 点睛:第三产业包括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 9 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 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 20.1929 年后,世界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1933 年 6 月,66 个国家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 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以失败告终,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无法调节 B. 自由放任仍是当时世界的主流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缺乏协调机制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效不大 【答案】 A 21. 21.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自本,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 富分配。这反映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竞争 C. 培养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 D 【解析】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社会福利 制度,故 D项正确。 A 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模式; B和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 1961 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 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 100 万美元的巨富,收人增加 134%,年收入 4000 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 5.6%,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 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 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 D. 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10 【答案】 C 23.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 : “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运用信息网络等 现代技术 , 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 , 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C. 英美的“混合经济” D. 英国“新经济”模式 【答案】 D 【解析】从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技术发展特点来看,符合美国的“新经济”模式,因此本题选择 D选项。 A 选项错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并没有信息技术的内容; 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福利”问题; C选项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理念。 2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 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 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 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答案】 B 【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 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有 益的东西,故 B项正确; AC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交代说明; D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 25.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 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11 【答案】 A 【解析】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农业方面 的政策深得民心,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制的实行,故 选 A; BD都得益于 A, 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CD。 26.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 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 这表明列宁 A. 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 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 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答案】 A 27.20 世纪 20 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 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 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即使他们赚 150% 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A. 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 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 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 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答案】 C 【解析】“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 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 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可见这位领导人在恢复与发展经济、 维护与巩固苏维埃政权这一问题上对利用外资的关注与重视,符合列宁时期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 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C正确;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排除; B 是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合题 12 意,排除; 20 世纪 20 年代,苏俄推行型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缓解政治、经济危机, 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20 世纪 20 年代”“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 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目的分析 解答。 28.“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 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 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上述现象表明 A. 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C. 欧洲民主进程放慢 D. 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 【答案】 A 29.1960 年,石油资源富集的中东地区成立了以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与繁荣为宗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它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控制原油产量和价格、保障石油生产国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 年,美、 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构( 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 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 20 世纪后半期 A. 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对应 D. 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两个组织的建立均体现了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是经济 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B符合题意;在集团内部的合作,对集团以外的国家不再适用,实际上也是新的壁垒的 形成, A不正确;两大组织形成时没有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变化, C不正确;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旨在摆脱 大国的控制, D不正确。 13 点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二者是密切联系的,集 团化的全球化的表现,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是集团化的归属,这也是近年高考的常考点,要求学 生对全球化的表现,实质及存在的问题等有所掌握。 30.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 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 的在于 A. 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B. 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C. 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D. 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答案】 C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 1944 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此之外,美国 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 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 25 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以及导致了大约 5 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与跨国公司相比,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公司其他的所有机构, 以寻求尽可能低的运作成本。 ——(美)杰里 ?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一些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求得自身生存,不得不按照 有利于别人的规则行事,处处受制于人。美国等西方强国即是全球化游戏的主角,又是全球化游戏规则的 制定者⋯⋯因此,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化。我们认为,把全球化的实质等同于西方化乃至美国化是片面 的,但这种看法的产生有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并非空穴来风。 14 ——《从“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界 90 年代以来促使这一现象 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请就材料二的一种观点或多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全球公司出现。原因:两极格局的瓦 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基本的技术手段;绝大多数国家实 行市场经济体制;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2)赞同观点一: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化。理由: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在 全球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开看,存在国际经济不平衡秩序,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 国家占主导的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赞同观点二: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化。理由:从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看,美国主导着世界经济体系; 从二战后的政治格局看,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赞同观点三: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国之间的 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理由:全球化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合理的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 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吸收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生成国际化等。 二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化。依据可以从二战后美国的综合实力的变化得出。“把全球化的实质等同于西方 化乃至美国化是片面的”可知,观点三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依据从全球 化产生的影响可知。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 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琼州附近的文昌, 在 1882 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 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 “文 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 1893 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 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 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 5 万两,从日 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 40 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 1897 年,据 9 月 21 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 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材料四 1897 年 4 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 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 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 有普遍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 背景下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 (1)模式:自然经济。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洋纱的涌入。 (3)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背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创办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4)国家政策、外国竞争、技术、劳动力、资金等。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