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三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件(43张)
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篇 板块三 世界史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政治上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受经济危机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 经济上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苏联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文化上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20 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经济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原因 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 直接 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 具体 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 “ 繁荣 ”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 爆发: 1929 年 10 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下跌, 失业 人数猛增 (3) 特点: 范围 特别广、 持续时间 特别长、 破坏性 特别大 (4) 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法西斯主义 在一些国家泛滥 2 .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 —— 罗斯福新政 (1) 背景:胡佛 “ 自由放任 ” 政策的失败 ① 措施: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 ② 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2) 措施: 整顿金融 、调整工业、调节农业、 社会保障 (3) 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 影响 ①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 法西斯势力 ,巩固了民主政治 ③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 凯恩斯主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时期 20 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政治 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建立 法西斯专政 ,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文化 (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诞生 )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 精神危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 成就 ① 现代主义 文学: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 与传统文学 有很大差异;代表作是海明威的 《 老人与海 》 与贝克特的 《 等待戈多 》 ② 现代主义美术:特征是 反传统 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代表作是毕加索的 《 格尔尼卡 》 ③ 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 爵士乐 ④ 电影: 1927 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 有声影片 ,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 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 浮华世家 》 拍摄成功 ⑤ 电视 :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在伦敦诞生。 20 世纪 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20 世纪前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政治 ( 俄 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1. 条件 (1) 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无产阶级政党 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 客观: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 帝国主义 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激化了社会矛盾 2 .进程 (1) 打倒沙皇: 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了 罗曼诺夫王朝 的统治,形成 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 指明方向: 1917 年 4 月,列宁发表 “ 四月提纲 ”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 抛弃幻想: 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制造 “ 七月流血事件 ”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 再现曙光: 1917 年 11 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 .结果 (1) 颁布 《 和平法令 》 和 《 土地法令 》 ;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 人民委员会 4 .意义 (1) 对俄国: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 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革命 ;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的新局面 探索 经济 (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到苏联模式 ) 1.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 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 特点:兼有 “ 战时 ” 和 “ 共产主义 ” 两个特点 (3) 内容:农业上实行 余粮收集制 ,工业上全面 推行国有化 ,商业上取消 自由贸易 ,分配上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实物分配制 (4) 评价: 余粮收集制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 .新经济政策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 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引发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 危机 (2) 内容: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 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 (3) 特点: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发展经济 (4) 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 .苏联模式 ——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1) 形成原因 : 受到 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 和战争威胁 ; 苏联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 确立:苏联经过 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 五年计划 ,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确立了苏联模式 (3) 表现:实行 单一的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 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4) 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 ( 苏联文学 ) (1) 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 苏维埃政权 的建立 (2) 代表作:高尔基的 《 母亲 》 和 奥斯特洛夫斯基 的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核心素养 方法指导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危机期间工人收入的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时空观念 题目中“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证明是大危机对美国工人工资的影响。 历史解释 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在两个时段内,三个行业工人的工资在下降。证明这一时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谢谢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