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强化训练13
13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文阅读(考点专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勾结/勾当 扫除/扫帚 咽气/狼吞虎咽 兴奋/兴高采烈 B.奔跑/投奔 空气/空闲 累赘/罪行累累 丧礼/丧心病狂 C.栏杆/竹竿 侪辈/肚脐 投缘/不容置喙 俘虏/饿殍遍野 D.宣布/渲染 悽怆/呛人 旺盛/矫枉过正 假装/久假不归 解析 A.ɡōu/ɡòu,sǎo/sào,yàn,xīnɡ/xìnɡ;B.bēn/bèn,kōnɡ/kònɡ,léi/lěi,sānɡ/sànɡ;C.ɡān,chái/qí,yuán/huì,fú/piǎo;D.xuān/xuàn,chuànɡ/qiànɡ,wànɡ/wǎnɡ,jiǎ。 答案 B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 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 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 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解析 A.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属于褒贬颠倒。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符合语境。C.电光石火:比喻瞬息即逝的事物。属于对象误用。D.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属于对象误用,逻辑错误。 答案 B 3.(2013·山东济宁一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据专业人士介绍,热气球的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近年来发生的热气球事 故大多是因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 B.随着2015年5月京杭大运河济宁——泰安北延工程的完工,济宁以北至 东平段99公里主航道也将全面复航。 C.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光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出现资金 链断裂,运营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 D.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 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解析 A.结构混乱,可删去“因”或“造成的”。C.成分残缺,可在“困难”后加“的状况”。D.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改为“不管中国观众对于李安获奖……”。 答案 B 4.(2013·山西四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消息,写一则120字左右的新闻评述。 (6分) 中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几天前,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于没能“人赃并获”,气愤之余,颜先生把这件事发到了微博上,微博上说:“今日,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就得剁你的手。” 随后立刻引来骂声一片,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甚至扬言要“人肉”此人。于是,“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这句话便流行开了。 事后,颜先生也坦言,当初发帖的本意并不是想“人肉”刻字的游客,而是希望借此提醒更多人注意保护文物。故宫负责人22日回应称,经核实,此缸位于太和殿广场弘义阁前檐台基下南侧,是清宫遗存的铁缸。现在字迹已被工作人员清理,未对铁缸本身造成损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述” 的部分在所给消息中已有表述,故意在“评”,即评论相应的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 答案 (示例)“某某到此一游”,这样恶俗的题词几乎在中国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能看到。文化大家、巨匠们的题词本身就是艺术,它们和文物、建筑交相辉映,和作者的名字一起成为不朽。而一些普通游客也信手涂鸦,无异于东施效颦,他们以为可以芳名远播,却不知,那不叫流芳,而叫遗臭。为了尊重自己,一定要尊重文化。 二、名句默写(6分)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千古江山,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养生丧死无憾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迷花倚石忽已暝 术业有专攻 (3)人比黄花瘦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考点专练:论述文阅读(24分,每小题4分) (一)(2013·湖北黄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力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说:“习惯使我们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他又说:“我感到它有如暴君般地在我的身旁,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他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认为“道德使人愚昧,它是创造新的更好的习惯的障碍”,并视基督教道德为“意志的疾病”的产物。 当尼采谈论精神自由的时候,他总是针对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所造成的人的不自由而发的。尼采也指出了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西方人的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人们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主见性、自尊心和自信力。可见,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基督教的灰黯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使人郁闷、禁锢的。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在讲人的精神自由的时候,首先,庄子认为,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是人为的因素,即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文化传统方面,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而在社会关系方面,他批评各种学派之偏见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心灵得不到开放。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已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给人划上了许多框格规范,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其次,庄子认为,还有自为的因素,也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这种自为的因素,是由人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造成的。所谓自我封闭心灵,也就是《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成心”是指人们具有主观成见,这种主观成见形成了人的自我局限的格局。“蓬心”是指人的视野的短浅,胸襟的褊狭,这种短浅视野和褊狭胸襟形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是没有精神上的自由的。 为了从人为和自为的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庄子借助鹏鲲来打开广阔的世界,从宇宙的广场来安排人的精神活动。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有视野开阔,心灵开放,才能使自己达到“精神四达并流”,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摘编自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 6.下列对于庄子和尼采所说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和尼采所说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而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 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 B.庄子哲学和尼采哲学的精神自由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可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由哲学。 C.尼采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主张改 变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D.庄子认为,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以及人的 自我封闭心灵,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 解析 原文的表述是“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并不是 “改变”。 答案 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认为习惯使我们的双手灵巧而头脑 迟滞,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B.尼采指出,西方人失去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力,所以思想 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 C.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人的不自由,尼采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 隶式的道德。 D.基督教灰黯的使人郁闷的、禁锢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 迫,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这种人生观。 解析 因果颠倒。 答案 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认为,人为的因素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 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B.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智违反了人的自然 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 C.《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和《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造成了 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 D.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要视野开阔,心灵开放,就能从人为和自为因 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解析 “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 ,“只要……就” 表示条件非唯一。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根植“正能量” 若 尘 “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其网络意思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 最近,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总是充满了“负面消息”,如职校生频繁跳槽、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贩卖者、顶岗实习乱象丛生、生源危机让部分职业院校濒临倒闭等。似乎,社会舆论环境并没有给职业院校正常发展、职校生进步根植“正能量”,相反,这些新闻报道正在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判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职校生也被社会另眼相看。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和公众对职业教育正常、合理的判断。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整个职业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劳动用人部门对职业教育最不满意的是人文教育,认为我们的学生不会做人。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的信心、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比技能更重要。 暑假过后,经历了中、高考,又将有一批初、高中生走进中职和高职的大门。相对于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来说,他们是中、高考的“失败者”,也许,带着失落与挫败感,他们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如果学校不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们的内心不能充满着“正能量”,这势必影响到职校生未来的发展。 职业教育产出的应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好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最好说明。在职业教育整体“正能量”匮乏的大背景下,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实属不易,甚至还有些聊以自慰的感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不得不在如此困难中迎头而上。 所谓的“正能量”,它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素。笔者以为,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 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依托舆论环境的包容与进步,媒体对于职业教育正面形象的塑造,通过舆论的氛围加以引导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等;另一方面,要靠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让职校生重拾这些积极的心态。学校自然义不容辞,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 首先,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学者认为,与职业技能的传授相比,学校亟须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本就不少,人文课程的实施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无法保证,但是,依照笔者对教学的理解,这类课程的开设很多甚至大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最终通过考试来衡量,很多知识也不过是考过即忘,与提高人文素养有多大相关,难以衡量。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校园文化的浸染、社团活动的辐射、各类人文讲座的熏陶、各种技能竞赛的历练、毕业生的声名远扬等,缺一不可。职校生内心的“正能量”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中逐渐地重塑。 其次,落实到教育活动最实际的实施者身上,作为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往往会采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因而职校生渐渐适应了表扬的、理想化的教育环境,甚至学生把实习想得很美:实习就是工作,实习就是拿钱,实习就是彻底脱离苦海。这种脱离现实的教育,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等到学生真正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发觉,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很大。 当然,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学校自然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给他们点儿阳光,他们也会灿烂。 (节选自2012年8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9.下列对于“正能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 福的动力和感情。 B.“正能量”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 素。 C.如果职校生的内心不能充满着“正能量”,这势必毁灭他们未来的发展。 D.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毁灭”过分加重了语意,原文是“影响到”。 答案 C 10.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对于需要避免的“片面理解”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 A.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B,避免知识灌输,要重视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 C.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 D.教师要避免脱离现实的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避免知识灌输,要重视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不属于需要避免的片面理解。 答案 B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媒体对职业教育“负面消息”的报道不利于职校生根植“正能量”。 B.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 足的“正能量”。 C.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 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 D.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媒体舆论氛围的引导以及评价体系 的转变起着主要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起着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学校。 答案 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