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作业
专题限时集训(五)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954 年 9 月 21 日《人民日报》报道:“(20 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 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 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由题干信息“1954 年”及“伟大文献”可知,这指的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 会通过了该部宪法,故选 C 项。] 2.(2019·襄阳二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表 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 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 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 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颁布于 1949 年,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 B 项;材 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 D 项。] 3.(2019·南昌一模)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 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 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D [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 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强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故 选 D 项;社会主义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义,排除 A 项;材料仅反 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方面,排除 B 项;1954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不同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临时地位性质,排除 C 项。] 4.(2019·南充一模)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表中 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原因是( )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C [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故选 C 项;我国最早提出和 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1979 年,排除 A 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 2008 年,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2019·南通二模)1954 年 7 月 7 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 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 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 A [不关门且“参加国际事务”体现重视国家利益外交,体现 1953 年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 A 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 除 B 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是错误的,它也是外交的一个影响因 素,排除 C 项;万隆会议是在 1955 年,排除 D 项。] 6.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甚至连美国国务 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 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 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B [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可知 B 项正确;A、D 两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C 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故排除。] 7.(2019·洛阳一模)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 个阵营的对抗。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 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A [由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 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可知弱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 展对外交流,故选 A 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B 项;多极化趋势 的出现突破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 C 项;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缓和 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 D 项。] 8.(2019·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 地位,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 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 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C [依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 延伸”,是“预先注定”的,可知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 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 C 项。] 9.(2019·株洲一模)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 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国际上掀 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 C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1971 年,我国恢复了联合 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B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 D 项。] 10.(2019·徐州一模)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 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 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由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说的“公报”是指 1972 年的《中美联合公报》。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指的是日内瓦会议,故 A 项错误;使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 1971 年第 26 届联大,故 B 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是在 1979 年,故 C 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故 D 项正确。] 11.(2019·南充一模)国务院《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 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 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 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D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 求合作、求发展,故选 D 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不 合题意,排除 A 项;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排 除 B 项;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 C 项。] 12.(2019·德阳二模)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 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 年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 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A [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贸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等 18 个,从材料上看,其罗列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均 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外交,故选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奉行独 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 B 项;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不符合 史实,排除 C 项;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武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 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 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 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 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 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 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 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 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 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 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 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 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 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 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 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 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 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 史影响。(12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6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 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 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 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可得出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第 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 使节向明朝求援”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根据材 料一“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 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和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 与西方贸易增多,获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 会危机严重,国力受到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当中 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可得出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 被动转型的特征,根据材料二“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 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可得出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第二小 问“评析”,联系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的历史地位,客观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 面进行论述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 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 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可得出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据材料三“与非社会主义国 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可 得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 [答案] (1)变化: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1 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与西方贸易增多,获 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国力受 到影响。(6 分,每点 2 分) (2)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 实转变。(6 分)评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外交理念的变革;开阔了国人视野,增强了国 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流,客 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6 分,任意一 点 3 分,两点 6 分。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言之成 理、持之有据、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 (3)新态势: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 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思想更趋成熟,“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6 分) 14.(2019·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 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 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 “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 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 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 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合乎的外 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 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材料中提到四类国家,即晚清、强国(美国)、小国、 曾发动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除了强国美国认为实力强大无需外交外,其他三 种类型国家的外交均与国家发展有重大关系,因此论题可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 之间的关系来拟定,外交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外交失败或错误的外交政 策会阻碍或延缓国家的发展,正确的外交政策可以极大促进国家的发展等,题 目要求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因此可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国家来拟定,如 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新中国的外交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壮 大等。其次进行阐述,主要就所选国家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用具体的史实 来进行阐述,注意表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 行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2 分) 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 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从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清政府被推翻的 70 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 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 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 因此,晚清的失败绝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 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10 分) 示例二 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2 分) 论述:1949 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 应的安全环境和资源。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 年亚非 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的关系 奠定了基础。1970 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 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 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0 分) 示例三 观点: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解体。(2 分) 论述: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 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 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这些国家。 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的将资源投入到相关的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 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都没有从 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 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严重影响其国际 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10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