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一、选择题(共50小题,共60分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1分))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4.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5.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7.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碳单质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9.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11.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12.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C. D. 13.如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14.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6.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17.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18.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9.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20.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A. B. C. D. 21.如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Ⅰ B.Ⅲ C.Ⅳ D.Ⅴ 22.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A.食物网 B.捕食 C.种间关系 D.生态系统 23.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24.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27.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情况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8.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30.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3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32.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能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消化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33.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肾小球肾炎 C.毛细血管透性增加 D.毛细淋巴管受阻 34.人患急性胃肠炎,往往会有抽搐的症状,原因是( ) A.失水过多 B.炎症造成人体吸收糖类减少 C.炎症造成人体吸收Ca2+减少 D.炎症造成人体吸收氨基酸减少 35.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 A.cde B.abcde C.abc D.bcde 3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37.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建筑工人在工地工作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 ) A.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B.汗腺分泌增强 C.皮肤血管收缩 D.汗腺分泌减少 38.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39.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下列分析与该生理过程最相符的是(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40.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41.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给予图中刺激条件下,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A.a B.b C.c D.d 42.丘脑下部具有感受血液中溶质浓度变化的感受器,一旦浓度升高,这些感受器便刺激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ADH),其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喝水可以增加ADH的释放 B.体内ADH过少的人,会产生过多的尿 C.细胞外液中溶质浓度的降低,会使垂体受到的刺激减弱 D.通过抑制ADH的分泌能使尿量增加 4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44.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疤脱落 切除胸腺 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4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46.根冠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生长角度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47.图乙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图一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最大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4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49.当一只凶恶的狼捕食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狼破坏了生态平衡 C.藏羚羊不能适应环境 D.藏羚羊的能量流向了狼 5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利用价值的是( ) A.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而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佳句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 . (2)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 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或 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 .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 融合经 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 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细胞器).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5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A→B,由于 ,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导致该种群的 降低, 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 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种群数量 ,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 左右. 5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可以占有两个及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 . (2)猫头鹰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 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 kg.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 联系. (3)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会 .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 等. 54.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图.请据图回答: (1)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经研究发现,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 (3)比较曲线1、3、4可知 (激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该激素通过促进侧芽的 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 (4)秋季来临,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 . (5)综上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 的结果.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小题,共60分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1分))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血浆中. 【解答】解:A、血液内含有血细胞,并非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A错误; B、体液含有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只有细胞外液才是细胞生活的环境,B错误; C、肌肉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 D、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非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D错误. 故选:C.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3.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4.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胰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且只存在于消化道内,故A错误; B、吃糖后,消化道中的胰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属于血浆成分,故B错误; C、吃糖后血糖浓度会升高,则血液中的胰岛素会增加,降低血糖的,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故C正确; D、吃糖后血糖浓度升高,则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5.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考点】尿糖的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 【解答】解:由于糖尿病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糖类,在排出葡萄糖时,需要用水溶解,因而尿量增加. 故选:D. 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调节人体饮水,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7.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碳单质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 【解答】解: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 B、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B正确; 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可以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C错误; D、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解答】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 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D. 9.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BC、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 D、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图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扦插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C错误; D、题目给出的数据,显示了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是20~25mg/L,D正确. 故选:D. 11.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降低,解除顶端优势. 【解答】解:A、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去掉顶芽可以解除,A正确; B、去掉顶芽放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和没有去除顶芽的效果是一样的,不能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 C、去掉顶芽放含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C正确; D、去掉顶芽,只放琼脂小块,可以解除顶端优势,D正确. 故选:B. 12.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的生长素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促进植物生长,其证据之一就是植物具有向光性.造成植物向光生长的外因是必须具有单侧光,内因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线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注意,不是细胞分裂得快),结果茎就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一侧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一固定光源照射开一小窗的暗箱,如果幼苗固定不动,此为单侧光,可引起幼苗弯向光源生长.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因此,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单侧光照射,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小窗是它能接受到光线的唯一来源.因而,无论间隔多长时间接受到光,它都会一直弯向小窗生长. 故选:B 13.如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生长素运输受单侧光影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 【解答】解:甲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所以甲直立生长不弯曲; 乙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乙不生长不弯曲; 丙图云母片阻断了右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则左侧浓度高于右侧长得快,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所以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故选:A. 14.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生长素影响根生长的曲线最靠近纵轴. 【解答】解:A、生长素对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茎对应的曲线错误,A错误; B、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根对应的曲线错误,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与曲线相符,C正确; D、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根对应的曲线错误,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16.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解答】解: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选:C. 17.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 【解答】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 故选:C. 18.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过敏反应、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特定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属于免疫的过程,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不属于免疫. 【解答】解: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C错误; D、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肺炎双球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不属于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D. 19.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这是利用尿液和粪便中的某种特殊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 (2)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其中电属于物理信息; (3)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其中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故选:C. 20.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 故选:B. 21.如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Ⅰ B.Ⅲ C.Ⅳ D.Ⅴ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有两种:(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往往连续增长,如图中的曲线V. (2)“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存在对环境和食物等的竞争,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底,死亡率高,从而是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植(以K表示),种群数量将会停止增长.假设种群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将种群的增长方式用坐标表示出来就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图中的曲线I,Ⅲ.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原因是牛个体比羊大,需要能量多,消耗有机物较多,则同样数量生产者可以养活更多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是曲线Ⅰ. 故选:A. 22.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A.食物网 B.捕食 C.种间关系 D.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答】解:一个完整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空气、水等,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如图所示成分有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D. 23.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传递效率问题,至少消耗多少是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如果是最大耗多少是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消耗植物的重量为:20g÷20%÷20%═500g. 【解答】解:A、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A错误; B、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B错误; C、消耗植物的重量为:20g÷20%÷20%═500g,C正确; D、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0g,D错误. 故选:C. 24.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主要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答】解:抗体都是蛋白质,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浆细胞(效应B细胞)是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 故选:A.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 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答】解: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A错误;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和基石,C正确; D、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错误. 故选:C.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指阳光、水、空气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诗句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提到,只缺少分解者. 故选:D. 27.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情况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 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双重性,B正确; C、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C错误;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B. 28.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寄生生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动物. 【解答】解: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蚯蚓营腐生生活,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作为食物,并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故选:D. 30.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种保护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此题应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切入. 【解答】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种保护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很多,是就地保护的措施,依据题意是保护生态系统,题干没有明确说保护哪个物种. 故选:D. 3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产物,通过扩散进入内环境,③正确; ④无机盐(如钠离子等)属于内化境成分,④正确; ⑤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则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D. 32.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能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消化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据此答题. 【解答】解:A、消化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错误; C、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直接从血浆获取葡萄糖,C正确; D、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C. 33.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肾小球肾炎 C.毛细血管透性增加 D.毛细淋巴管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而不是组织水肿,A错误; B、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故选:A. 34.人患急性胃肠炎,往往会有抽搐的症状,原因是( ) A.失水过多 B.炎症造成人体吸收糖类减少 C.炎症造成人体吸收Ca2+减少 D.炎症造成人体吸收氨基酸减少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K+ 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缺乏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解答】解:分析题干的信息,“人患急性胃肠炎,往往会有抽搐的症状”,抽搐是由于钙离子浓度过低,所以是由于炎症造成人体吸收Ca2+减少造成的. 故选:C. 35.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 A.cde B.abcde C.abc D.bcde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a、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c、d形成一个突触,d、e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3、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 (2)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c传向d、e; (3)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 故选:D. 3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其中,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答】解:突触小体是指神经纤维轴突末端膨大成球状或杯状的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所以突触小体接受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化学信号,其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故选:B 37.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建筑工人在工地工作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 ) A.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B.汗腺分泌增强 C.皮肤血管收缩 D.汗腺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强,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故选:B. 38.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体中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故选:D. 39.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下列分析与该生理过程最相符的是(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消化和清除属于第二道防线. 故选:B. 40.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时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所以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 C、细胞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所以吞噬细胞不参与合成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41.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给予图中刺激条件下,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四个神经元;a为双向传导到每个神经元,b为单向传导,c为双向传导到两个神经元,d为双向传导到三个神经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所以B不正确;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所以A不正确;但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是D. 故选:D. 42.丘脑下部具有感受血液中溶质浓度变化的感受器,一旦浓度升高,这些感受器便刺激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ADH),其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喝水可以增加ADH的释放 B.体内ADH过少的人,会产生过多的尿 C.细胞外液中溶质浓度的降低,会使垂体受到的刺激减弱 D.通过抑制ADH的分泌能使尿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喝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ADH的释放减少,尿量增加,A错误; B、体内ADH过少的人,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会产生过多的尿,B正确; C、细胞外液中溶质浓度的降低,下丘脑合成的ADH减少,则会使垂体受到的刺激减弱,C正确; D、通过抑制ADH的分泌,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则能使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4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 【解答】解:A、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A正确;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n﹣36%n﹣48%n=16%n,B错误; C、根据题意,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一部分,小于16%n,C错误;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10~20%,D错误. 故选:A. 44.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疤脱落 切除胸腺 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甲、乙、丙及小鼠丁不属于同一品系,因此在器官移植时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移植免疫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表中甲不做任何处理,因此会发生正常的免疫排斥反应;将丁的皮肤移植到乙的体表上,由移植皮肤(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影响,移植皮肤14天后脱落,这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而丙切除胸腺,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这将导致丙鼠体内T细胞数量减少,进而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解答】 解:在器官移植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将丁的皮肤移植到乙的体表上,由移植皮肤(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影响,移植皮肤14天后脱落,这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移植丁的皮肤到乙的体表上,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切除胸腺后丙影响T细胞的分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成活. 故选B. 4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由图可知,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故C正确; D、从图中不能判断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灵敏程度,D错误. 故选:D. 46.根冠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生长角度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根冠内含有脱落酸,能够抑制根的生长,根据脱落酸上下两侧的浓度的高低判断其生长状况. 【解答】解:A、下侧被云母片阻挡,脱落酸不能向生长部位运输,即不能抑制其生长,上侧有脱落酸会抑制其生长,所以向上弯曲生长,故A错误; B、上侧被云母片阻挡,脱落酸不能向生长部位运输,即不能抑制其生长,下侧有脱落酸会抑制其生长,所以向下弯曲生长,同时上侧生长素浓度也较低促进生长,下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两种激素共同作用弯曲程度要高于C选项,故B正确; C、两侧脱落酸浓度基本不受重力影响,浓度相同,向下弯曲生长只受生长素一种激素作用,弯曲程度低于B选项,故C错误; D、下侧切去一半根冠,下侧没有脱落酸,不抑制生长,上侧有脱落酸抑制生长,所以向上弯曲生长,故D错误. 故选:B. 47.图乙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图一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最大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1分析,甲曲线为J型曲线,乙为S型曲线,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c点为处,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据图2分析,曲线图的变化特点是呈“此消彼长”,一般不会出现一方消失,代表的是捕食关系,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为c→b→a. 【解答】解:A、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图二表示三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c→b→a,种群a在第3~6年间大幅度增加个体数,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同时因群c个体数急剧减少,加剧了种群b的种内斗争,C正确; D、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而b种群开始一段时间可以看做是J型增长,但后来数量迅速下降,不符合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4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解答】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错误;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故B错误;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49.当一只凶恶的狼捕食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狼破坏了生态平衡 C.藏羚羊不能适应环境 D.藏羚羊的能量流向了狼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狼捕食藏羚羊后,藏羚羊中的物质流入狼体内,但这并不能完成物质循环,A错误; B、狼捕食藏羚羊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不是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 C、狼捕食藏羚羊并不是因为藏羚羊不能适应环境,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因此狼捕食藏羚羊后,藏羚羊的能量流向了狼,D正确. 故选:D. 5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利用价值的是( ) A.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而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佳句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起是调节作用,直接价值为食用、药用、工业原料以及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 C、科学研究属于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 D、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属于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故选:B.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 效应器 . (2)图乙是图甲中 c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 2 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膜 或 胞体 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 组织液 .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高尔基体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 胞吐 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 ATP 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线粒体 (细胞器).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甲: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a→b→d→e→f. 分析图乙:该图是突触结构,其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前膜,⑥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1)由分析知,f是效应器. (2)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即图甲中的c结构;图甲中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2个突触结构. (3)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组织液. (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需要消耗ATP,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因此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 (6)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2)c 2 (3)细胞体 树突 组织液 (4)高尔基体 胞吐 (5)ATP 线粒体 (6)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A→B,由于 需对新环境的适应 ,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种内竞争 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导致该种群的 出生率 降低, 死亡率 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 稳定 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0 ,种群数量 相对稳定 ,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 2000只 左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处,种群增长率最大,E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解:(1)A→B,由于需对新环境适应,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稳定期,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其种群净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看图可知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2000只左右. 故答案为: (1)需对新环境的适应 (2)种内竞争 出生率 死亡率 (3)稳定 0 相对稳定 2000只 5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 10 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猫头鹰 .可以占有两个及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 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 (2)猫头鹰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 四 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 25 kg.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 食物 联系. (3)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会 增多 .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草 ,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解答】解:(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因此由图可知,在此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猫头鹰.可以占有两个及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2)猫头鹰在食物网中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4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最少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猫头鹰所处的食物链最短,且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最少需要生产者草:1÷20%÷20%=25kg.据图可知蛇不但是猫头鹰的食物,同时蛇与猫头鹰有共同的食物﹣﹣鼠,因此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食物联系. (3)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由于缺少天敌,其数量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增多.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草(生产者);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外,还必须有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等. 故答案为: (1)10 猫头鹰 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2)四 25 竞争和捕食 食物 (3)增多 (4)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54.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图.请据图回答: (1)比较曲线 1、4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 1、2、4 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经研究发现,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 (3)比较曲线1、3、4可知 细胞分裂素 (激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该激素通过促进侧芽的 细胞分裂 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 (4)秋季来临,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 脱落酸 . (5)综上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 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的结果.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比较曲线1、4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1、2、4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1)曲线1、4,区别为有无顶芽,故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1、2、4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3)比较曲线1、3、4可知细胞分裂素 (激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该激素通过促进侧芽的细胞分裂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 (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故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脱落酸. (5)由曲线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故答案为: (1)1、4 1、2、4 (2)主动运输 (3)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 (4)脱落酸 (5)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2017年2月3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