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三表格式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课时 课题 8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教学磁带、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9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9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 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释义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9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1.数 例句 出处 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2.直 例句 出处 释义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3. 发 例句 出处 释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4. 兵 5.胜 9 例句 出处 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阅读训练(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洒: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 “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 教师注释疑难词句。 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 9 ,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认真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 注释: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样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⑤浡(bō)蓬勃的样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养,这里引申为治理。⑦由:同“犹”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 9 教学后记 9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