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湘潭县一中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9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 28 -‎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相对应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⑦小满,春光谢过,初夏来临。时令的更替,亦如绿肥红瘦。此刻,每一片中国土地也都种下“小满”的期待。‎ ‎(选编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与“小满不满,干断思坎”中,“满”均形容雨水的盈缺。‎ B. 5月间北方冷空气深入,遇上强暖湿气流,是造成华南一带暴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C. 小满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生长发育的现象,因此人体生理活动此时处于最旺盛时期。‎ D. 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用身体语言来把握时空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小满与雨水、农事、生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论说了人们对小满的观察与理解。‎ B. 文章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的生命逻辑。‎ C. 第⑤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D. 第⑥段采用议论方式,由苦味在时空坐标中的意义推及谈其在生命坐标中的意义。‎ ‎3. 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是 A.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D.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8 -‎ A项,“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中的“满”指“冬小麦灌浆不饱满”,而不是形容雨水的盈缺。‎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并未说“主要原因”。‎ C项,强加因果,原文“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对文中引用论证的分析不当。文中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证明“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而不是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 A项,翁卷《乡村四月》春夏之交,人们的劳动与繁忙,对生活的向往。‎ C项,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描写初夏江南田园景色,农民劳动的情况,对生活的追寻。‎ D项,欧阳修《小满》,描写小满时节景象,麦子“笑”,表达内心的喜悦、期盼。‎ - 28 -‎ B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并没有展现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纪录片是人们了解社会、国家政策和形势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宣传政策、推广经验、介绍先进人物等的重要途径。《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为中国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国家处于百业待兴之时,纪录片更多地以民族精神为主题,呼唤家国情怀。《望长城》记录两千多年来长城的修建和变迁,记录长城两边韩城司马迁祠下修鞋的大爷、临洮中学腼腆而好奇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调查秦长城起点的老师、用手讲价的赶集人等,被看作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进入 21 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同时,电影电视产品日益丰富,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和平台在坚持人文关怀和记录时代社会功能前提下,探索更能吸引大众的纪录片呈现方式。“如今,新媒体对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说,创新传播方式让受众更加多样,这使得许多纪录片在拍摄时就考虑到电视、院线以外多种渠道传播的可能性。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收视率并不突出,但在互联网播出后迅速爆红,圈粉无数。‎ ‎(摘编自《纪录片:70 年家国烙印》)‎ 材料二 从观众构成来看,15~34 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和青年群体占受众总数超过 - 28 -‎ ‎ 20%,并且,在互联网方面,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受到了 80 后、90 后网友的热议。2015 年 4 月份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第三极》是一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首部4K 超高清纪录片,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第三极》的人群中,80 后占 53.66%,90 后占 33.41%。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通过讲故事来代替原有空洞的说教,通过讲述方式的戏剧化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量的集中和可看性,加快讲述的节奏。同时运用大量的风格化摄影,如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动植物物种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摘编自《2015 年电视纪录片播出与收视数据报告》)‎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从对外传播的“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采用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文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4. 下列对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中国的诞生》记载开国大典,铭刻了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使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 B. 《望长城》中人文色彩浓厚,人们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历经沧桑的长城,也可以感受长城两边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 C.‎ - 28 -‎ ‎ 进入21世纪,人们熟悉的《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开始在互联网传播和推广。‎ D. 从黑白到彩色,从大银幕到移动端,中国纪录片记录着时代的变化,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家国记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记录手段 B. 当下纪录片的制作应该考虑多渠道传播的可能性,从而能使影片受众更加多样。‎ C. 中国首部 4K 超高清纪录片《第三极》的观众群体超八成以上为 80 后、90 后。‎ D. 纪录片的讲故事方式、戏剧化镜头、快节奏、风格化摄影颇受年轻观众喜爱。‎ ‎6. 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美丽中国》的介绍,并根据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全球 60 个国家 180 多个机构播出,在第 30 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礼中,荣获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影片历时 4 年,踏过 2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 56 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 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 30 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影片力求最大程度展示中国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 ‎【答案】4. A 5. C ‎ ‎6. ①中英制片方以中国为题材,探寻“人与自然”这一当下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②以中国为题材,充分展示了中国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的风貌,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③采用“合作式的制播融合”方式,由中英合作拍摄,全球60个国家,180多个机构播出。④叙述记录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探寻“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 ‎【解析】‎ ‎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强加因果,原文“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开始”,并无“使得”之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C项,曲解文意,原文“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第三极》的人群中”而非观众群体。‎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材料三中: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美丽中国》由中英两方合作,所选的话题是全球共性的话题——“人与自然”。其次,《美丽中国》影片历时 4 年,踏过 2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 56 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 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 30 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影片力求最大程度展示中国之美,这正符合材料三中: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即体现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是《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全球 60个国家 180 多个机构播出,在第 30 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礼中,荣获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这体现了材料三中: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采用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总之,要用材料三中的语句,佐证纪录片《美丽中国》的成功正是符合其观点的。‎ - 28 -‎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 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 5 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 300 年一种,兽类平均 8000 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 28 -‎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 1997 年 12 月 10 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 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 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 28 -‎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引出下文对“古典场景”消失的描述,营造诗意的氛围,暗示主题。‎ B. 文章依据现状猜想将来语文课上,孩子们将面临憧憬“山光水色、鱼跃鸟鸣”,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它们身影的尴尬。‎ C. 文章第⑤段运用排比、反问、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古典场景”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惋惜之情。‎ D. 汉语中类似于“蒹葭”“雎鸠”的一类词,不仅是物的名称,也包含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8.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 ‎9. 文章中作者面对“古典之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 ‎【答案】7. B 8. ①文章第3段三组“现实场景”与“古典场景”的对比,突出现实场景中已经找不到古典场景的影子,却要孩子们体会那早已“荡然无存的”的场景,无奈之情跃然纸上。②文章第4段将地质时代与当今时代自然物种消亡的速度对比,突出今天物种消亡速度之惊人,表达了深深的忧患之情。③文章第10段两则保护树木的报道与“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儿童欠缺“审美”和“信仰”教育的深深忧虑。 ‎ ‎9. ①对古典场景、风物,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消失的悲痛。②为现在的孩子不能走进《诗经》等古典文学的灵魂而哀悼。③呼吁教育应当在“审美”和“信仰”培养上下功夫,在童年的课堂即树立起一代人“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 28 -‎ B项,依据文意,文章猜测将来语文课的尴尬是“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它们的身影,却还要孩子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朗读、抄写、体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手法,品味其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凸显作者要侧重表现的事物,使之更鲜明、更形象,更深刻。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题干要求选择三处简要赏析。文章第三自然段: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其实是将古典诗词中的自然之美与现实的荒芜、衰颓、残破进行对比,说明了让这些孩子们在昔日风景已经荡然无存的现实中,体会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是非常滑稽的。第四自然段,“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 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 5 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将古今生物种类的多寡进行对比,凸显物种的消失令人痛心。再如第9自然段“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和第10自然段,为保护树的新闻。国内和国外的两则新闻进行对比,表现了部分国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的淡薄,迫切需要加强教育的必要性。‎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作者创作意图(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题干要求回答:文章中作者面对“古典之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从文章中“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等语句可看出作者内心是惋惜、伤感的、忧虑的。从“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等语句可看出面对“古典之殇”作者是痛心疾首的。他的思考即他的想法和建议: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简言之,从孩子抓起,从教育培养开始,要将“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等的精神理念植根孩子的心田。‎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于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斫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灿灿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暇向阙 - 28 -‎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邪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僰。旋轸有日,犯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 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确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 B.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 C.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 D.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出为嘉州刺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宫体,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也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B. 冠族,指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C. 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也可指进士及第授官。‎ D.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也指运筹帷幕之大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朝文风改雕饰为朴实,肤浅浮泛之风渐渐改变,有作者将典雅古朴风格加入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媲美“建安风骨”。‎ B. 岑参出生冠族,曾祖父、祖父、伯父都是凭学术德望,官至“三公宰辅”级别。他幼年丧父,家贫,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炼。‎ C. 岑参擅长写作,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大多境界高妙,人们纷纷传抄,吟诵熟读。当时评论家将他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 D. 杜确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章,让他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这篇序言表达了他对岑参的怀念、敬仰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 ‎(2)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暇向阙。‎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1)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 ‎(2)答案: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庇护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 28 -‎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原文译为“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出京做嘉州刺史”。‎ ‎“藩邸” 为“潜龙”宾语,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D;“以书奏之任”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语序为“以书奏之任委公”,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那么“书”“奏”中间不能断开;“之任”与“书奏”也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BD。‎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而不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媲美‘建安风骨’”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近建安之遗范矣”接近建安时期的风范。‎ - 28 -‎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敦尚”, 推崇、崇尚;“规正”使动用法,使文风规正;“为……所”表被动;“重”,看重。‎ 第(2)句采分点:“故”,变故;“小康”,安宁;“躬”,自己;“阙”,朝廷。‎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庾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 - 28 -‎ ‎ 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 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的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义,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岁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练。. 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皇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社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肝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 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 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岁家世交深受文章之 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撰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如 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推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 其五 )‎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 28 -‎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塞虏”“天兵”,措词即含褒贬,表明诗人鲜明的情感态度。‎ B. 颔联承“天兵”,描写将士进军神速、深入敌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C. 尾联直接引用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典故来抒情。‎ D. 诗歌充满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回避了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 ‎15. 请结合颈联赏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之意境的? ‎ ‎【答案】14. C 15. 颈联描写“胡霜”、“边月”,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营造一派“朦胧苍凉”的边塞风光。战士的行动“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展现出“愉快豪迈”的战斗生活。 “随”和“拂”这样两个动词将“朦胧苍凉”之景与“愉快豪迈”之情结合,使静与动,景与人融为一体,生机勃勃,于异彩中显飘逸。‎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直接引用”错误,诗中为反用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征人对少妇的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 故选C。‎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高超语言艺术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请结合颈联赏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之意境的?其实本题的意思就是颈联中的诗句是如何体现了评价的那句话的。“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一联,运用“边月”“胡霜”反映了特定场合的风景——边关霜月。茫茫边关,霜月当空,为戍守边关的将士出场营造了苍茫、壮美的意境。而“弓影”“剑花”描写了厮杀的激烈,“弓影”绰绰,“剑花”闪闪,加上“随”“拂”两个动词,作者用这两个动词,赋予了边关霜月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显得轻盈飘逸而灵动。‎ ‎【点睛】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凝练、简约、含蓄。我们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把钥匙去打开作家的心灵,去感受描述的意象(物象、人物形象)、意境,去剖读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感、旨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伏清白以死直兮 (2). 固前圣之所厚 (3). (2)沉舟侧畔千帆过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 (3)东风不与周郎便 (6).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清白”“厚”“侧畔”“病树”“周郎”“铜雀”“二乔”等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 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令人惊讶的是:在最终完成的定稿中,起初所有的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 )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 )。创作中,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 )。他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 ),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修正 救赎 见微知著 洗心革面 B. 修改 拯救 洞幽烛微 洗心革面 C. 修改 救赎 见微知著 脱胎换骨 D. 修正 拯救 洞幽烛微 脱胎换骨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 B.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的小说。‎ C.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名妇女背叛的新闻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的小说。‎ D.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经验作者的感觉指引下,以一名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愤怒地表达自己社会责任而开始创作。‎ ‎19. 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 28 -‎ ‎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修正:改正,修改使正确。修改:改动、删节或增添,改正。此处“偏见和局限性”与“修改”不搭,应选“修正”,从而排除BC。‎ 第二处:救赎:偿还,清偿,赎罪。拯救: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此处“拯救”更合语境“托尔斯泰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帮助、援助”,故应选“拯救”,从而排除A。‎ 第三处: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洞幽烛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此处强调作者对“挑战”的感知,洞察,应选“洞幽烛微”。‎ 第四处: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偏重于根本转变。洗心革面:清除坏思想,改变旧面貌,偏重于彻底悔改。此处强调作品的“根本转变”,故应选“脱胎换骨”。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原句有三处毛病:“以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作为题材”有误,“以……作为”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妇女”或“一个新闻”,改为“一名妇女背叛的新闻”;全句缺宾语的中心语,加“小说”。‎ A项,还存在歧义和宾语中心语缺失的毛病,故排除。‎ - 28 -‎ B项,有句式杂糅和歧义现象毛病。‎ D项,存在句式杂糅和缺宾语中心语的问题。‎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题干要求选择: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 三个句子中“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在创作之始,排第一;“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在“动机”之后,排第二;最后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排第三。这三个句子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先有触发写作动机的个体经验,然后才是创作意图,最后是通过作品体现出作者的各种修养。‎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其中②、③处补写请引用俗语或成语,要求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社会公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①‎ - 28 -‎ ‎____,但不辞“小善”才能成大德。习近平总书记说:“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同样,_____。如果我们不共同抵制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每个公民都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抛弃_____的道德冷漠态度,冲破社会公德建设的藩篱。‎ ‎【答案】 (1). ①社会公德看起来事小 (2).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 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①处从前文话题,推知此句应以“社会公德”为叙述对象,从后文句意的转折,‎ 推知此处应该言“社会公德”之“小”“不起眼”意:②处从后文假设论证的内容“不共同抵制,那么每个人最终都会受到损害”推知,此处应该言“灾难面前,人人都不能幸免”,类似于“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的意思,选择符合此意的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处前文讲述“个人与社会关系,才能真正抛弃”应该补宾语“抛弃的对象”,后文明显已有宾语的中心语“道德冷漠态度”,即此处应给“道德冷漠态度”补上定语,结合“冷漠”意,故可选用俗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是《光明网·时评频道》刊发的一幅漫画,请描述漫画内容并对这种现象进行简要点评。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20 字。‎ - 28 -‎ ‎【答案】某评选活动参与者通过手机发出“请给我投一票”的请求,拉人投票。如此“拉票式”评选,其参考价值势必大打折扣,如此“盲投”,等于让评选对象比拼人脉资源,其结果往往是“感情压倒公平”,既影响评选的公正和质量,还给人们带来“情感绑架”的不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题干要求描述漫画内容并对这种现象进行简要点评。画面是两个人,一个是某评选活动的参与者,正通过手机要求他人为他的参评投上一票。画面中被拉的人是惊愕的,拉人者显得理直气壮。这其实折射的就是当前网络投票的弊端,那就是违背了评选活动的初衷,没有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这种网络“盲投”的方式比拼的是人脉,比拼的是投票背后的红包大战和打“情感牌”等等。这种方式助长了社会的歪风,既有损主办方的形象,破坏评选的公正和质量,又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90 后”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曾以“90 后”为关键词,分析631 条网络新闻后发现:舆论对“90 后”的负评超过一半。可是在 2020‎ - 28 -‎ ‎ 年新冠病毒肆虐武汉,蔓延全国时,在抗疫战争吹响号角时,90 后们争先恐后奔赴一线,成为了抗疫主力军。‎ ‎“00 后”新世纪的宠儿,更具自由精神和开放思想,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同时让社会担忧的是:他们中出现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熊孩子”,叛逆,爱闯祸。‎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在 00 后、90 后、家长、新闻记者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青年成长”问题的态度与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奋斗书写青春成长的华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00后,我们正在茁壮成长。我们稚嫩的肩膀开始变得强壮,因为我们肩上渐渐有了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人生路漫长,我们怎样才能书写青春成长的华章?‎ 青年健康成长,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选择了去当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学校地处偏僻,路没有修好,张玉滚靠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大山。常年的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却点燃了无数山区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成为全国青年的楷模。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种下理想的种子,人生才有根基,生命之花才能开得绚丽多彩。因此,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青年茁壮成长,需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广西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时间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致贫原因,帮助百坭村脱贫致富。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的尽责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榜样。因此,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 28 -‎ 青年迅速成长,需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济南小伙王进,作为一线工人,在其自知理论水平不能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他在工作之余不断注重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凭借着高架线路带电检修练出的本领,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台,成就了事业的成功。他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过硬本领能够促进青年很好的成长。因此,青年要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我是00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积极拥抱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文章无论选择哪一身份,都应以辩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思考“青年成长”问题,相信青年、肯定“00后”在精神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在支持青年的基础上发现、分析、解决成长中的类似“熊孩子”的问题,为青年的发展出谋划策,描绘蓝图。例如:选择“90后”身份,可联系03年“非典”中的被呵护到今天“抗疫”中的守护世界,谈青年自身的成长体验,给“00后”提出成长建议等;选择“00后”身份,可联系生活,反思自身成长中的优势与不足,从“90后”抗疫中的成长经历,寻找和发现自己成长中的动力和支持等:选择家长身份,可以联系生活思考家庭在青年成长中的作用,长者该如何对待“熊孩子”等成长问题。选择记者身份,可以选择站在更广、更高的角度,叙述和思考青年成长的社会问题。‎ 立意角度:‎ ‎1.青少年的成长不仅是关乎个人,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 ‎2.不同时代的青年,都有各自的时代特点,但都应学会担当,勇于担当。 ‎ ‎3.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奋斗是自我成长的助推器。‎ - 28 -‎ ‎4.责任、使命、奋斗让青春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结构层次:‎ 题干要求从00 后、90 后、家长、新闻记者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青年成长”问题的态度与思考。范文《以奋斗书写青春华章》,紧扣材料的“青年成长”来写。开篇写到:作为00后,我们正在茁壮成长。我们稚嫩的肩膀开始变得强壮,因为我们肩上渐渐有了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切题自然顺畅,而且第一段结尾提出问题:人生路漫长,我们怎样才能书写青春成长的华章?正文部分用了三个分论点:青年健康成长,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茁壮成长,需要有责任担当意识;青年迅速成长,需要练就过硬本领。最后一段再次,强调作为00后,要积极拥抱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总之,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观点鲜明,堪称议论文的典范。‎ 素材积累:‎ ‎1.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2.青春是热情奔放,责任却坚定如山;青春是神采飞扬,责任却使人眉字紧锁;青春的你有时以挥霍光阴来显示洒脱,责任却让人感叹人生的厚重与珍贵。青春和责任就这样看似矛盾,但最后统一到了我们青年身上。‎ ‎3.青春,是责任的标志,这份责任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只是岩石般的冷峻。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礼物真真切切地落在了我们身上,它是一个你不得不给予细心呵护的孩子,而他给予你的,是心灵的指引和行事的标准。‎ ‎4.“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一句话脱口而出,刘家怡双眼充满认真。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是惠州市惠城区中医院的一名护士。2月9日,不满20岁的刘家怡,毅然投身于武汉方舱医院的战“疫”现场。‎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 28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