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 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D. 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地进行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A错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增殖,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错误;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选择D。‎ ‎【点睛】‎ ‎2.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 淀粉、半乳糖、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 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答案】B ‎【解析】脂肪酸、糖类、脂肪只有CHO三种元素,酶蛋白质类激素具有N元素,核苷酸具有N、P元素所以B选项中都是糖类,元素组成相同。‎ ‎3.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质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外部。这属于( )‎ A. 主动运输 B. 协助扩散 C. 胞吐 D. 胞吞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囊泡与神经细胞的质膜融合”与“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外部”可知:将该物质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名师点睛】熟记并理解细胞摄取或排出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方式、原理、特点、方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如图所示,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则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应是 ‎ ‎【答案】C ‎【解析】略 ‎5.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 A.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 B.降低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C.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D.酶提供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6.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 B. ②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0)‎ D. 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 ‎【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光反应阶段,水分解形成了②和还原氢,因此②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正确;图中③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有机物,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④是ATP,ATP形成与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过程 ‎【名师点睛】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逐渐减少 B.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C.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仅发生于成熟个体体内 D.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如新生儿体中也有衰老凋亡的细胞,BC错误;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8.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错误;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③二氧化碳和氧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④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⑤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9.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菌同时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B. 昆虫与细菌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 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D. 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狐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食物网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含分解者,故A错误;昆虫和细菌没有种间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含有2条食物链,故C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草含有的能量最多,狐狸含有的能量最少,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10.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 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 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 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B正确;产生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的功能,C错误;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1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减少到零,说明种群数量先迅速增加,后来增长减慢,最后基本不变,呈“S”型增长,故A错误;如果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因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约为K/2,故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t1,故C错误;在t1-t2时,虽然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上升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 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选择C。‎ ‎14.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兔的长毛和短毛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棉纤维的长和粗 ‎ D.马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答案】A ‎【解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兔的长毛和短毛,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A正确;米的黄粒和圆粒、棉纤维的长和粗,都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C错误;马的白毛和鼠的褐毛,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15.一般人对苯硫脲感觉有苦味,由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也有人对其无味觉,叫味盲,由隐性遗传因子b控制。统计味盲家族,若三对夫妇的子女味盲的概率各是25%、50%和100%,则这三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 ‎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 ⑤Bb×bb ⑥BB×Bb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④②⑤‎ D.④⑤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人对苯硫脲感觉有无苦味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其中有苦味对无苦味为显性,若子女味盲的概率是25%,则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Bb×Bb;若子女味盲的概率是50%,则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Bb×bb;若子女味盲的概率是100%,则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bb×bb;所以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6.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 B. 每个小桶内的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遗传因子不同的配子 C. 在抓取小球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同时抓取,会使结果更加准确 D. 实验中所用小桶必须同等大小 ‎【答案】D ‎【解析】实验中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的彩球代表一对等位基因,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含不同基因的配子,如D和d,B正确;在抓取小球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同时抓取,会使结果更加准确,C正确;实验中所用小桶不必同等大小,D错误。选择D。‎ ‎17.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 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 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兔子能够生育多次,可以利用测交鉴别是否纯合;②小麦自交可以自然进行,若为杂合子,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很容易鉴别,若测交则需要人为操作,显然自交比测交方案更好;③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利用连续自交的方式,使得杂合子的比例逐渐减少,以提高水稻、小麦、豌豆等植物的纯合度;④要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利用不同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杂合子,逐代自交三次,F3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9/16‎ ‎【答案】B ‎【解析】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是1-(1/2)n。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其基因型为Aa,自交三次,所以在F3中纯合体比例为1-(1/2)3=7/8,故选B。‎ ‎19.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子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子粒。原因是( )‎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 C.显性具有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答案】B ‎【解析】在纯种甜玉米中,产生的配子都含控制甜这种性状的基因,但结的子粒中有非甜的,说明接受了非甜的花粉后,子粒中含有的非甜基因被表达出来,所以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而表现为非甜性状,则说明非甜是显性。同理,在纯种非甜玉米中,也有接受了甜玉米花粉的个体,它们的子粒中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也表现出非甜性状,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20.如果在一个种群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已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失去了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则自由交配一代后,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 1/16 B. 1/9 C. 1/8 D. 1/6‎ ‎【答案】B ‎【解析】如果在一个种群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比例占25%,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比例占50%,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比例占25%。已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1/3,Aa占2/3.随机交配的后代能出现aa的,只有2/3Aax2/3Aa,故aa出现的概率=1/4x2/3x2/3=1/9,选择B。‎ ‎21.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让杂合的红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黄果番茄,利用F1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其后代RR、Rr、rr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是(  )‎ A. 1∶2∶1 B. 4∶4∶1 C. 3∶2∶1 D. 9∶3∶1‎ ‎【答案】C ‎【解析】利用F1中的红果番茄自交,1/3RR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Rr 自交发生性状分离,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RR、1/2Rr、1/4rr,即RR、Rr、rr三种基因所占比例分别是1/3+2/3×1/4=1/2、2/3×1/2=1/3、2/3×1/4=1/6,所有RR、Rr、rr三种基因之比为3:2:1,选择C。‎ ‎22.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答案】B ‎【解析】①F1代为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1:1,①正确; ‎ ‎②F1表现型只有一种,②错误; ‎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1:1,③正确; ‎ ‎④F2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④错误; ‎ ‎⑤F2基因型有9种,⑤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纯种黄色圆粒×绿色皱粒豌豆→F1:均为黄色圆粒,其自交产生的F2: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同时孟德尔还做了反交实验,结果与正交实验的结果相同.‎ ‎2、测交实验过程:F1黄色圆粒×纯种绿色皱粒→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23.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 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某南瓜”的基因型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白色:黄色=3:1,亲本杂交方式为Aa×Aa;盘状:球状=1:1,亲本杂交方式为Bb×bb,已知一个亲本为AaBb,另一个亲本为Aabb,故A错B正确。只考虑颜色这一对性状,子代基因型为AA、Aa、aa,AA的频率为1/4,而A的频率为1/2,故C错误。A与B位于两等同源染色体,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4.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下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2∶2∶1∶1 B.1∶1∶1∶1‎ C.9∶3∶3∶1 D.3∶1∶3∶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由F1代圆粒∶皱粒=3∶1,知亲代相应基因型为Rr×Rr;由F1代黄色∶绿色=1∶1,知亲代相应基因型为Yy×yy;故亲代基因型为YyRr×yyRr,F1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YyRR、2/3YyRr,F1代中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可以求得F2中黄色:绿色为1:1,圆粒:皱粒=2:1,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2:1:1,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遗传因子组成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豌豆杂交,在3对遗传因子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性状表现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 1/4 B. 3/8 C. 5/8 D. 3/4‎ ‎【答案】C ‎【解析】双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ddEeFf(隐显显)和DdEeff(显显隐),要求子代性状表现性与两个亲本相同,可一对一对等位基因分别计算即可.双亲ddEeFf×DdEeff子代隐显显出现的比例:1/2×3/4×1/2=3/16;双亲ddEeFf×DdEeff子代显显隐出现的比例:1/2×3/4×1/2=3/16;所以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1-3/16-3/16=10/16=5/8.故选:C.‎ ‎26.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并且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后代表现型种类=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1/2×1/2×1/2=1/8,A错误;后代表现型应为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4×1/2×1/4=1/32,B错误;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2×1/2×1/4=1/16,C错误;后代表现型应为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4×1/2×1/2=1/16,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和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27.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由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可知F1为双杂合体(AaBb)。‎ ‎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28.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 )‎ A. 3种,9∶6∶1 B. 4种,9∶3∶3∶1‎ C. 5种,1∶4∶6∶4∶1 D. 6种,1∶4∶3∶3∶4∶1‎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即AABB×aabb,子代为中等红色AaBb的个体,AaBb自交,子代基因型为(1AA:2Aa:1aa)(1BB:2Bb:1bb),其中AABB(1/16),aabb(1/16),有3个显性基因的为AABb(2/16)、AaBB(2/16),2个显性基因的为AAbb(1/16)、aaBB(1/16)、AaBb(4/16),1个显性基因的为Aabb(2/16)、aaBb(2/16),故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为6种,比例分别是1∶4∶6∶4∶1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9.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之比和DNA含量之比分别是 A.2:1和2:1 B.1:1和2:‎1 C.4:1和4;1 D.4:1和2: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设某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m,DNA含量为n,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为m,DNA含量为2n,进入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不分离,1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2个DNA,这时染色体数为m,DNA量为2n。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为m/2,DNA含量也减半,为n。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染色单体分离,1条染色体含1个DNA,这时细胞染色体数暂时增倍,为m,DNA含量仍然为n。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之比和DNA含量之比分别是m/m=1:1;2n/n=2:1.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0.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的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分别是 ( )‎ A. 16、0、32、32 B. 32、8、32、64‎ C. 16、8、32、32 D. 32、16、64、64‎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变化特点可知,有出现四分体的细胞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期细胞),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DNA分子的个数比是2:1:4:4。根据题干信息,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可判断初级精母细胞中有染色体32条,根据上述比例可推知题干所问各项数值依次为32、16、64、64,所以本题选D。‎ 考点: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四分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31.如图表示同一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在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 A. BC.D.‎ ‎【答案】C ‎【解析】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A错误;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B错误;图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不可能在动物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C正确;图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因此能在动物的卵巢中观察到该细胞,D错误.故选:C.‎ ‎【点睛】‎ ‎32.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自交一代之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分别占( )‎ A. 42%、22% B. 60%、40%‎ C. 36%、42% D. 24%、22%‎ ‎【答案】A ‎【解析】自交一代之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4%+72%×(1/4)=4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1/4)+4%=22%。 选A。‎ ‎3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状、大小相似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B.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C. 减Ⅰ前期,联会的每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D. 减Ⅰ前期,每条染色体都含有4个DNA分子,叫做四分体 ‎【答案】C ‎【解析】形状、大小相似的染色体可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如果形态不同,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减Ⅰ前期,联会的每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C项正确,D项错误。‎ ‎34.如图是同一种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上图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乙、丙、丁 B. 图乙只能表示初级卵母细胞 C. 图丙只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 D. 图丁只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甲中细胞每一极含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乙、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中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项正确;图乙细胞质分裂不均等,只能表示初级卵母细胞,B项正确;图丙细胞质分裂均等,只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C项正确;图丁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障碍在于:误认为该生物可能是雄性或雌性动物。该动物应是雌雄同体的低等动物。所以B项、C项不相互矛盾,可以同时成立。‎ ‎3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及其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不支持萨顿的假说 B. 摩尔根等人提出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C. F1 中红眼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一半含红眼基因,一半不含红眼基因 D. F1 中红眼雌果蝇和F2 中白眼雄果蝇交配,可通过眼色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答案】C ‎【解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支持萨顿的假说,A项错误;摩尔根等人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项错误;F1 中红眼果蝇基因型为XRXr、XRY,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均是一半含红眼基因,一半不含红眼基因,C项正确;F1 中红眼雌果蝇和F2 ‎ 中白眼雄果蝇交配,后代雌雄果蝇均一半是红眼,一半是白眼,不能通过眼色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项错误。‎ ‎36.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A.第一次分裂结束 B.第二次分裂结束 C.着丝点分裂 D.联会 ‎【答案】 A ‎【解析】第一次减数分裂末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结束时。‎ ‎37.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下面哪一种是正确的 A. 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B. 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C.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答案】A ‎【解析】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着丝点不分裂,故A正确;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着丝点不分裂,故B错误;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但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已经分开不在一个细胞中,即不含同源染色体,故C错误;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故D错误;选择A。‎ ‎38.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亲本连续自交,某代的纯合子所占比例达95%以上,则该比例最早出现在 A. 子3代 B. 子4代 C. 子5代 D. 子6代 ‎【答案】C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亲本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n是自交代数.要某代的纯合子所占比例达95%以上,即1-(1/2)n≥0.95,解得n最少为5,即该比例最早出现在第5代.故选:C.‎ ‎39.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 A. 4个着丝点 B. 2条姐妹染色单体 C. 4个DNA分子 D. 2对染色体 ‎【答案】C ‎【解析】一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即两个着丝点,A错误;一个四分体包含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一个四分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4个双链DNA分子,C正确;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考点定位】四分体 ‎【名师点睛】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40.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如以人为例,男性一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而女性一次一般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所以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雄性个体形成的配子中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而雌性个体形成的配子全部是X,没有Y,B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XX)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全部是X,雄性个体(XY)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雄配子X和Y,这两种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的机会也相等,所以产生的两种性别的个体比例为1:1,C正确;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含X的卵细胞要远少于含Y的精子,D错误.‎ ‎【考点定位】 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 二、综合题 ‎41.Ⅰ、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红种皮 抗病白种皮 感病红种皮 感病白种皮 ‎①‎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②‎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③‎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1)对于是否抗病,根据第__________组杂交结果,可判断________对________为显性。 ‎ ‎(2)设A、a控制是否抗病,B、b控制种皮颜色,则三个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Ⅱ、葫芦科植物喷瓜的自然种群中有雄性、雌性和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雄性,a基因决定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雌株,A对a、a-为显性。现有喷瓜植株甲(雄株)、乙(雌株)、丙(两性植株)、丁(两性植株),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甲╳乙 → F1雄株:雌株=1:1 ‎ 实验2:丙自交 → F1全为两性植株 实验3:丁自交 → F1两性植株:雌株=3:1 ‎ 实验4:甲╳丁 → F1雄株:雌株:两性植株=2:1:1‎ 实验5:丁╳乙 → F1两性植株:雌株=1:1‎ 请回答:‎ ‎(1)根据实验结果对a-、a的显隐性关系作出相应的推断___________ 。‎ ‎(2)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__ 种,雌株的基因型有______ 种。‎ ‎(3)将植株丙与雌株乙间行种植,F1基因型为_______ 。将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 。‎ ‎(4)丁自交后代出现两性植株和雌株这种想象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_ 。‎ ‎【答案】 ③ 感病 抗病 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 a>a- 2 1 aa、aa- 两性:雌性=3:1 性状分离 ‎【解析】I 分析可知:组合一中,无芒×无芒→后代出现有芒,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无芒相对于有芒为显性性状;组合三中,抗病×抗病→后代出现感病,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抗病相对于感病为显性性状.‎ ‎(1) 根据分析,从组合一和组合三分别判断无芒和抗病为显性性状。 ‎ ‎(2)组合一子代感病:抗病=1:1,红种皮:白种皮=3: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 组合二子代感病:抗病=1: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 组合三子代感病:抗病=3: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 II 分析:甲植株是雄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乙植株是雌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丙植株是两性植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根据实验结果和可能的基因型进行推理判断出甲、乙、丙的基因型及a和a-的显隐性关系。‎ ‎(1)实验3可知,丁自交→F1两性植株:雌株=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因此丁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a对a-是显性.‎ ‎(2)由题意知,A基因决定雄株,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a-基因决定雌株,且由实验3可知,a对a-是显性,因此雌株的基因型只有a-a-一种.‎ ‎(3)实验2可知,丙进行自交,子一代植株全是两性,因此丙的基因型是aa,雌株的基因型是a-a-,将植株丙与雌株乙间行种植,如果是杂交,则基因型是aa-,如果是两性植株丙自交,基因型是aa,因此F1基因型为aa-、aa;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的基因型是aa-,将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两性植株:雌株=3:1。‎ ‎(4)丁自交后代出现两性植株和雌株这种想象遗传学上叫性状分离。‎ ‎42.图1是某个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同一器官内的的细胞分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不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填字母),发生场所为_______。‎ ‎(2)图1中A所示的细胞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B与C所示的细胞中的DNA含量之比为_________,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 ‎(3)该动物体细胞内有______条染色体。该生物如果进行减数分裂有几个______ 四分体。正常情况下图1中 B细胞的下一时期移向一极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移向另一极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 ‎(4)图1中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位于图2的___________段内。正常情况下图1中C细胞移向一极的基因组成是Ab,则移向另一极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 ‎(5)图2 C点降到D原因是 _____________ 。‎ ‎【答案】 B 睾丸 2 2:1 C 4 2 A、a、B、b (或AaBb) A、a、B、b(或AaBb) 次级精母细胞 DE Ab 着丝点分裂 ‎【解析】分析图1: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CD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因此不属于减数分裂的是B.该器官既可进行减数分裂又可进行有丝分裂,且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是均等分裂,故推断发生场所为雄性动物的睾丸。‎ ‎(2)图1中A所示的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B与C所示的细胞中的DNA含量之比为2: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即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C.‎ ‎(3)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该动物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有几个2四分体。正常情况下图1中 B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下一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一极的基因组成是 A、a、B、b (或AaBb),移向另一极的基因组成是A、a、B、b (或AaBb)。‎ ‎(4)图1中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的DE段.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正常情况下图1中C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相同,若该细胞移向一极的基因组成是Ab,则移向另一极的基因组成是Ab.‎ ‎(5)图2 C点降到D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43.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卵圆形果实的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另选两种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 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4) 现有一包种子基因型为AaBB,将其种下所得果实性状应为____________,让其与结卵圆形果实的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F1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得F2种子(每棵植株所结种子数量相等),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约为_______。‎ ‎【答案】 aabb AABB和aabb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 AAbb和aaBB 7/15 AaBb、Aabb和aaBb 三角形 AaBb: aaBb=1:1 27:5(或5:27)‎ ‎【解析】分析:F2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角形和卵圆形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此还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三角形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_,卵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 ‎(1)卵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 ‎(2)F2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三角形果实是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AaBb表现为三角形果实,aaBb、Aabb和aabb表现为圆形果实,三角形:卵圆形=3:1.另选两种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说明F1基因型为AaBb,推断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3)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然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的基因型特点是不同时具有a和b的个体自交的子代都是三角形的,有以下基因型:AABB1/16、AABb2/16、AaBB2/16、aaBB1/16、AAbb1/16它们总共占总数的7/16,但是占15份三角形中的7份即7/15.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AaBb、Aabb和aaBb。‎ ‎(4) 现有一包种子基因型为AaBB,将其种下所得果实性状应为三角形,AaBB 与卵圆形果实(aabb)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 aaBb=1:1。AaBb自交,F2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15:1;aaBb自交,F2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F1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得F2种子(每棵植株所结种子数量相等),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约为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1/2x15/16+1/2x3/4): (1/2x1/16+1/2x1/4)=27:5.‎ ‎【点睛】‎ 生物的性状与基因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是一对基因对多个性状有影响,也可以是一个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同时,许多基因间还可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等制约关系,从而导致表现型复杂化,进而导致呈现许多特殊分离比。‎ 一般的,两个不同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 F1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F1自交 ,在 F2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如果分离比加起来等于 4,如 1:2:1中 l+2+l=4,那么此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分离比加起来等于16,如 15:1中 15+1=16,那么此性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