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这说明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 强调民本观念 B. 强化等级秩序 C. 缓和社会矛盾 D. 规范统治行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孔子认为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即统治阶级也应该像父母子女之间一样有等级伦理规则,可见礼乐制度有利于规范统治行为,维护统治秩序。D符合题意,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 2.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 正确;古代政治不是民主,A错误;古代政治是专制,现代是民主,B错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D错误。 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 C. 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说明在作者眼中,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B正确。A项描述与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转变的描述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国家行政机构的演变,故无法得出行政机构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军机处属于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结合所学便轻易作出判断,提醒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尊重材料才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4.有学者认为,古罗马雕刻在艺术创造性上弱于古希腊。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当中加入了纯粹的功利性因素。这表明 A.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 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C. 希腊文明的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D. 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答案】A 【解析】 古希腊作品闪烁着人性 光芒是民主政治带来的结果;古罗马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受到专制统治的影响,因此这一现象体现了政治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绝对,民主氛围会影响人文主义发展的方向,但不是决定因素,且古罗马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古希腊、罗马文明没有程度高低之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罗马艺术风格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 【点睛】古希腊民主化的政治氛围在古希腊深入人心,人们无论对待艺术还是外界的文明都保持一种纯朴简单的情怀,并具体到雕刻艺术中,他们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完美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因此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而古罗马的共和与帝国专制制度则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使得人民的自我意识薄弱,臣服并听命于君主,因此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一些歌功颂德的题材,带有功利性色彩。 5.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B. 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C.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答案】B 【解析】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工业革命后它成为陈旧的制度而被淘汰,说明光荣革命只是确立了民主原则,故B项正确;“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大,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专权的局面,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史实分析解答。 6.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体现以上规则的通行做法是 A. 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B. 改革完善议会民主制度 C. 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 D. 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都离不开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其通行做法都是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故D正确;A不符合美国和德国,排除;B不符合德国,排除;C不属于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排除。 7.有学者认为:“近代的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们曾先后信仰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学说,并为此流血战斗,建立政权制度,正是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引导着法国人民一直高举着革命的旗帜。”该学者旨在 A. 说明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 B. 揭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替的原因 C. 肯定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 D. 说明大革命加剧了法国的社会动荡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这引导法国人民“一直”进行“革命”,即法国政体在多元化的思想引导下频繁地更替,故选B。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AC都不能体现政治设计的多元化,排除;材料强调思想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动荡,而不是大革命,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法国政体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 8.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 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 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 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 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答案】B 【解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正确;近代中国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9.“《资政新篇》比《天朝田亩制度》‘新’,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来临的征候”,《资政新篇》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 A. 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B. 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C. 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 反抗西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开创性意义,故C正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农民阶级的施政纲领,A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错误;《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并非为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资政新篇》的时代精神”,联系所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10.19世纪末期,晚晴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 A. 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B. 奋发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 C. 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D. “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提示的时间和事件来看,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议和,日本提出了割地赔款的苛刻要求。材料中,朝臣和士大夫分析了答应日本要求的可能后果,即按照日本要求签约将会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由此可见,材料中朝臣和士大夫对当时中外时局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朝臣和士大夫分析预测了法英俄等将会纷起瓜分中国的形势;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12.《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 A. 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 D. 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如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 “血与火”的方式等,故C正确;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思想启蒙,而且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A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而不是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D错误。 13.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A. 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 B. 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 土地革命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 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答案】B 【解析】 井冈山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共产国际主张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说明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故B项正确;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不同,故A项错误;C项错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排除;D项错在“分歧消失”,当时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还存在分歧,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联系所学“井冈山道路”的内涵分析解答。 14.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有计划的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允许被割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1941年4月,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办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建立印钞厂,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中共的这些举措 A. 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B. 挫败了日寇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C. 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D. 使抗币成为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与敌人发行伪币与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发行抗币,并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等信息来看,中共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稳定抗日根据地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故答案为C项。中共是在抗日根据地发行抗币,与沦陷区和国统区无关,排除A、B项;抗币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不是国民政府的合法货币,排除D项。 15.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答案】B 【解析】 根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D。 16.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华南地区,准备解放香港,毛泽东指示停止进军,周恩来指示要保证香港的饮用水供应。毛泽东说过,香港,他有点用处。当时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意在 A. 践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C. 促使英美同盟战略重心转移 D. 准备和平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答案】B 【解析】 中国政府为了巩固年轻的共和国,为了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外交关系上采取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把香港问题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考虑,作出了“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战略决策,以保留香港这一“传统”的“国际通道”作为新中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联系的“桥梁”,故选B。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如果践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理应收回香港,排除A;二战后美英同盟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如果武力收回香港促使美英同盟战略重心转移,对中国反而不利,排除C;暂时搁置不是因为统一方式的转变,而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充分考量,排除D。 【点睛】本题设置的难度偏大,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加以解决问题。 17.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限制 B.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C. 该趋势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出现 D. 各大国共同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可以看出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限制。而多极化趋势在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出现,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故ABC三项理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想要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18.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A. 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D.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可知,由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进而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C正确;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据材料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不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B错误;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 19.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它是具有国家职能的,对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垄断的商业公司。1669年,它发展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公司,拥有150条商船、40条战舰,50000名员工、10000人私人武装,收益率达40%。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 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掠夺贸易垄断 C. 商业革命带来世界贸易的巨大商机 D.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欧洲国际贸易日益拓展,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红利下逐步走向壮大,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相关信息,排除A;没有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即使具有贸易垄断特权也无济于事,故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20.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提出了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一国出口最大比较利益的商品,进口最小比较利益商品,该国就能获利。他建议英国大量进口粮食,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大得多。这一建议的实施 ①体现了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②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应当进口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主张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含有①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1.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件》,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是由于 A.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B.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 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D. 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 【答案】A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资产阶级实力进一步壮大,工业比商业利润更大,商业资产阶级贩卖鸦片使中国白银外流,使中国百姓因贫困而购买力降低,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工业制品在华扩大市场,损害英国在华企业的利益,故禁售鸦片,故A正确;英国自十八世纪中后期就已经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但一直对华出售鸦片,所以此项不是引起变化的原因,故B错误;自由主义提倡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主张政府不应干预经济,与政府禁售鸦片不符,故C错误;鸦片贩卖是暴利行业,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件》”,联系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22.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 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小农经济日渐解体 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国外生产的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致“弃土布而不用”的现象。根据所学可知,这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出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外国洋布的挤压,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棉纺织业彻底衰败,因为材料看不出全国的整体形势,只能体现出当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棉纺织业受到,机器大生产的冲击,没有体现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 23.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的中共七大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艰苦的需要 B. 说明中共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之路 C. 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D. 反映出中共对外经济政策成熟 【答案】C 【解析】 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项;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故A项错误;对外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并非对外开放之路,故B项错误;党当时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故D项错误。 24.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这一政策 A. 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已正式建立 C. 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实际需求 D. 适应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要求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故选C。在粮食的统购统销实施过程中,价格由国家制定,一般来说偏低,这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A;1953年三大改造并未完成,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粮食的统购统销牺牲了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换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这一政策与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是不匹配的,排除D。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 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 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知,材料强调由于党政不分,导致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因此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B正确;据材料“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可知,不单指城市,还有农业,故A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权力下放问题,没有涉及发展市场经济,C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D错误。 26.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 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 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 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 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等信息可知,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转变,C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到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D错误。 27.针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危机”一词包含的意思中获得信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危害和机会两方面的因素。由此通过这两方面的提示表明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解决了危机且得到了发展。因此选B. 考点:1929年经济危机 点评: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28.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 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 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 开创了国家干顶经济的先河 D. 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可知,材料实际上体现的是罗斯福调整经济的措施特征,那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故B正确;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但材料中说他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说明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排除C;罗斯福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并不是学习苏联的排斥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分析解答。 29.英国学者丹尼尔.R.布劳尔指出,不能过高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但他没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庞大的现代化军队。这说明新经济过早夭折的重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 B. 不适应国家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C. 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D. 无产阶级政权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但他没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庞大的现代化军队”可知,英国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能有效地促进苏俄的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而新经济政策推行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知识分析比较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共三大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裂求。 材料一 秦朝严厉处置商人,加请戍。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然乘车”惠帝、高后“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并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武帝时出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货,实则兼及中等商人。哀帝时重中商贾不得为吏,“犯者以律论”,东汉亦如此,桓谭说:“锢商货不得宜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摘编自郑学檬等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 材料二 1912年,北京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逐步建立,同年11月,全国工商会议委求“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领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的规定,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从而既有利于促进发明与创断,又在事实上取消了前清时期设厂的所谓垄断“专利”权,有利于鼓励竞争。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三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的示范收获非常显著,许多地方自行推广试点企业的作法和四川省的经验。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文件,并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试点。 ——摘编自郭德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的措施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期经济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正式下达扩大企业自主权文件的意义。 【答案】(1)政治措施:规定商人政治法律地位低人一等;营造“法律贱商人”的社会舆论。 目的: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主要内容:提倡发展实业,保障商业发展;废弃不当束缚、鼓励自由竞争;促进发明与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积极作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3)意义:顺应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和统一领导各地的试点工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措施”,根据材料“令贾人不得农丝乘车”“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等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目的”,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作答。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抓住“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者可以申请专利”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抓住“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既有利于促进发明与创……有利于鼓励竞争”等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3)抓住“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非常显著,许多地方自行推广试点企业的做法,借鉴四川省的经验”“1979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北关于园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文件”等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时,把新经济政策划分为两个时期,认为如果从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时期必须从农业开始来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从1926年就进入了“直接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属于这个问题。 ——摘编自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材料二 二战后的一个时期,英国奉行凯思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此时撒切尔夫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英国应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切实保障人民工作的权利、花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总之,是要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摘编自《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试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进人“直接工业化时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答案】(1)原因: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发展经济,提升国防力量的要求迫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影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但过度的干预也束缚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理解:经济发展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应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 【解析】 (1)原因: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因此发展经济,提升国防力量,巩固政权;同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影响:据材料“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可知,推动了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据所学可知,凯恩斯主义也束缚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理解:据所学可从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应根据各国国情不断进行调整、经济发展要尊重经济客观规律等角度分析。 3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1928—1937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居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从材料中提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并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历史现象: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述: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评价: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强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存在压制农民、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现象,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示例二:历史现象: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陷于困境。 概述: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际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大萧条。 评价:经济危机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引起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法西斯势力猛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世界局势紧张。 示例三:历史现象:1929—1937年,苏联社会经济成就巨大,而西方经济陷于困境。 概述:1929—1937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际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大萧条。 评价: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存在严重弊端,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危机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世界局势紧张。 【解析】 首先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得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概述,结合所学课本知识,主要强调两个五年计划的影响。评价,积极方面,主要强调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斯大林模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主要强调斯大林模式的发展造成经济发展出现弊端,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不唯一,归纳其他历史现象也可,注意概述和评价时一定要对应所列出的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