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质量试题 (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质量试题 一、选择题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公”“侯”“伯”“子”“男”等,这些是贵族爵位等级制度,这说明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B项错误。 2.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A. 贵族执政 B. 层级严密 C. 尊卑有秩 D. 代远情疏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故D正确,贵族执政、层级严密、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B、C。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4.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B. 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A项正确;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 ‘投牒自举’ 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D项错误。 5.元朝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省区即军区”,“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由此可知,元朝设行省的根本目的是 A. 开拓疆域,藩卫中央 B. 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 C. 维持治安,发展经济 D. 确保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依据“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元朝的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协调中央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郡县制下是官僚的世袭制度被取代,由皇帝来任免官吏,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的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内阁属于秘书机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的法定决策和行政机构,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7.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议事会成员均通过抽签选举。这种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 动摇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说明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答案】C 【解析】古希腊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忽视了参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打击部落贵族势力击,故A错误;当时公民实行财产等级制,故B错误;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 8.《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 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D.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的这种规定在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注意到对日常生活中合乎情理的行为和现象的保护,表明《十二铜表法》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故答案为C项,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一些规定,并非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排除A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入议会中去,经过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政权中心。C正确;由于受到财产限制,无产阶级还没有被选举权,A错误;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B错误;垄断资本产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错误。故选C。 10.1789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 D. 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三项规定,体现了总统和国务卿的互相制约,故D项正确;“共和”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绝对权威的前提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互相独立, 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B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故C选项错误。 12.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并促成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德国出现领导力量“错位”的主要表现是 A. 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B. 俾斯麦的雄才大略,推行“铁血政策” C. 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D. 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由于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不充分,导致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最终领导德意志向现代过渡的是旧的容克地主贵族,材料中德国领导力量“错位”的表现即为C。 1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坚持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见《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时认为暴力革命是达到无产阶级目的的唯一手段,但是在1895年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民主制度随之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实现阶级目标的手段发生了变法,在此背景下恩格斯肯定了和平斗争的重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选项B正确;恩格斯看到合法斗争的重要性,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的信息,排除C;材料只是恩格斯的个人意见,不能代表各国工人政党的意见,排除D。 14.(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15.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 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 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 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 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马克思认为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发动战争的侵略者,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 16.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A. 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 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 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 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国”干脆淘汰,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中立,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B项错误;让其靠边站,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17.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B.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答案为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A错误;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D错误。 18.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帮着清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以华制华。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19.辛亥革命前,梁启超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它反映了 A. 梁启超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B.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相互合作推动了辛亥革命 C. 革命派与立宪派斗争方式不同而目标相同 D. 梁启超认识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效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革命派和立宪派互相促进从而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故B项正确;梁启超是立宪派的领导人,故A项错误;革命派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而立宪派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故C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共产党,故D项错误。 20.五四运动中火烧曹汝霖住宅发生后,梁漱溟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梁漱溟认为 A. 学生是爱国的行为,不应该制裁他们 B. 审判完学生后,应该将他们全部释放 C. 非理性的行为,应该以法律加以规范 D. 借着国民意思行为都应受法律制裁 【答案】C 【解析】 梁漱溟认为即使是爱国的行为,如果使用暴力侵犯他人,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 21.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 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 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B 【解析】1937年中国的全面抗战才刚开始,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无法反映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故A项错误。 题干中“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该时期中共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北成为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心。因此可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故B项正确。 该书引起国际关注无法反映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故C项错误。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描述红军长征的内容,但题干中的现象无法反映红军长征的意义,故D项错误。 2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以判断是国美在1946年发动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与重庆谈判在时间上不合,故A项排除;材料所述发生在挑起内战之后,故B项排除;“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是对材料中省略号前半部分的分析,故C项排除;材料中“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因此在此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 23.1950年1月18日 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答案】B 【解析】“一边倒”政策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的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意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根据“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我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求同存异”原则是周恩来于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排除D项。 24.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 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 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和“文字改革”保证了代表各种不同利益的民主阶级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能够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从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B项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A、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2008年2月7目的《新德意志报》载文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当代中国民主的特殊性表现为 A. 是大国独有的特殊民主 B.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基 C. 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型 D. 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当代中国民主的特殊性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决定的,排除A项;当代中国民主已经成型处于进一步发展完善之中,排除C项;当代中国民主是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D项说法错误,排除。 26.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访问团时强调:“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盛世荣景,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为此,两岸必须 A. 实现直接“三通” B.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解析】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则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故答案为D项。2008年已实现直接“三通”,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方面的接受,排除B项;C项与“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关系不大,排除。 27.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答案】B 【解析】依据“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结合所学可知,“另一种温和的选择”是指上海合作组织互惠互利、不结盟新型国家关系的宗旨,故选B;上合组织没有提出反殖反霸的任务和宗旨,排除A;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原则,排除C;上合组织不仅仅是经济合作关系,还有地区安全、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排除D。 28.如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 C. 马歇尔计划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分析可知,材料中体现了美国纳税人帮助欧洲走向自立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计划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欧洲,①应该是马歇尔计划,故选C;①处有益于欧洲走向自立,而且应该是美国的举措,铁幕演说是英国丘吉尔的反共演说,主要是要求美国承担起反共的历史任务,A选项不符合漫画意思,排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政治领域的冷战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领域的冷战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D。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 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 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结合所学,六七十年代,欧洲加强了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说明两极格局被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所取代,A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0. 1991年12月,随着苏联分崩离析,统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终结。各国决策者们突然发现,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正在迅速变成一堆历史垃圾。这里的“历史垃圾”是指 A. 热战对峙,局部战争 B. 经济封锁,区域联合 C. 军事遏制,政治对抗 D. 和平演变,意识渗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均是冷战所留下的“历史垃圾”,也是当时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是冷战而非热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区域联合不是“历史垃圾”,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演变,意识渗透不属于国防基本战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拥有票拟之权,但没有决策权,也不负责执行;德性高尚、政治业务精湛;学识渊博,但品级较低;处理事务较为公平、客观。 意义:能够缓冲皇帝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的矛盾,协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本质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变化:内阁从私密化转向公开化、正式化;从国王的御用咨询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过渡;内阁制度逐渐合法化。 不同:明代内阁没有行政决策权力,也不具备执行权,只是皇帝决策的咨询机构;英国内阁则逐渐演化成事实上的政府机构,掌握行政权,甚至可以影响议会。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得出阁员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根据材料一“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得出内阁虽拥有票拟之权但没有决策权,也不负责执行;根据材料一“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得出阁员德性高尚、政治业务精湛,虽其品级较低但学识渊博,处理事务较为公平、客观。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得出能够缓冲皇帝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的矛盾,协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但究其本质依旧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御用机构。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得出近代英国内阁从私密化转向公开化、正式化,从国王的御用咨询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过渡,内阁制度逐渐合法化。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明朝内阁的特点分析,拥有票拟之权,但没有决策权,也不负责执行,内阁是专制政体下的制度;根据材料二“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英国是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得出明代内阁没有行政决策权力,也不具备执行权,只是皇帝决策的咨询机构;英国内阁则逐渐演化成事实上的政府机构,掌握行政权,甚至可以影响议会。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作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对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的原因。 (2)结合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1)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国内建设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2)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解析】 (1)“原因”主要从中国的角度分析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因素,如改善国际地位、解决台湾问题、应对苏联的威胁和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外部条件等。 (2)根据材料中信息“与……邻国保持和平关系”、“国际体系”、“真正独立的角色”、“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等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表现作答即可。 三、选做题 33.材料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推行“住院式照顾”社会养老模式。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批评。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方式,推行新型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式的”环境中供养人们。 ——摘编自唐忠新《社区照顾:英国养老主要方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养老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区养老模式出现的影响。 【答案】(1)政府主导;由住院式养老到社区养老,逐渐优化完善;体现人文关怀;法制化。 (2)影响:推动了养老服务更趋专业化;有利于照顾老年人精神需求;有利于缓解英国老龄化现象;为其他国家养老模式提供借鉴。 【解析】 (1)根据“英国政府推行‘住院式照顾’社会养老模式”得出政府主导;根据“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方式,推行新型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得出由住院式养老到社区养老,逐渐优化完善;根据“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熟悉的社区”得出体现人文关怀;根据“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法令”得出法制化。 (2)影响:根据“住院式照顾”“自己的家或像家式的”得出推动了养老服务更趋专业化;根据“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熟悉的社区”得出有利于照顾老年人精神需求;还可从有利于缓解英国老龄化现象、为其他国家养老模式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总结。 3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1年底,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1921年6月初,《远东评论》主编密勒致函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哈定,指出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一般美国公众也认为,共和党人出身的哈定总统“有义务帮助中国”,因为他“主要是靠山东问题而当选总统的”0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因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而引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众运动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之间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变化:英日同盟被拆散;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中国有条件地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打一张;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 (1)变化:根据“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可得出英日同盟被拆散。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可得出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等角度概括。 35.材料一 说到晚清政局和近代变革,都不能不提到翁同龢。翁氏一生参与了7件重大朝政活动:第一件,极力支持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第二件,亲授光绪帝读书;第三件,参与收回伊犁交涉;第四件,在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后,为巩固西北边防筹措军饷;第五件,在中法战争中,奋力抗争,坚决主战;第六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加强战备对日抵抗,决心“佐少主,张国威”;第七件,极力支持戊戌变法。 ——摘编自李侃《翁同龢略论》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谕令将翁同龢开缺回籍。慈禧因翁的主战与节减庆典经费的主张,积憾已非一日,加上刚毅、荣禄日进谗言,其盛怒亦可想见,所以翁同龢遭谴是必然的。但翁同龢毕竟是两朝帝师,又无明确罪状,西太后只能处以开缺回籍而未被押拿入狱,但最后处分仍以光绪的谕旨宣布,这是亲政后的合法程序。 ——摘编自俞炳坤《翁同龢罢官缘由考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翁同龢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翁同龢被开缺的主要原因。 【答案】(1)贡献: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筹措军饷巩固边防;极力支持维新变法。 (2)原因:甲午战争中主张对日作战;减少慈禧太后生日庆典经费开支,被慈禧厌弃;保守派官员的谗言;顾忌其以帝师身份与光绪联手等。 【解析】 (1)贡献:根据“在中法战争中,奋力抗争,坚决主战”“力主加强战备对日抵抗”得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根据“为巩固西北边防筹措军饷”得出筹措军饷巩固边防;根据“极力支持戊戌变法”得出极力支持维新变法。 (2)原因:根据“慈禧因翁的主战与节减庆典经费的主张,积憾已非一日”得出甲午战争中主张对日作战,减少慈禧太后生日庆典经费开支,被慈禧厌弃;根据“加上刚毅、荣禄日进谗言”得出保守派官员的谗言;根据“翁同龢毕竟是两朝帝师”“最后处分仍以光绪的谕旨宣布”得出顾忌其以帝师身份与光绪联手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