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 元 综 合 测 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一次被占领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结合知识可知,北京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三次被列强占领。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咸丰皇帝留下恭亲王奕留守,自己跑到承德,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了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城,致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年底占领当时的首都南京。故选B。]‎ ‎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 ‎【导学号:84162123】‎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C [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C项。]‎ ‎3.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材料看出清朝不愿接受和西方平等交往的要求,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4.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分田”的规定的实质是(  ) ‎ - 10 -‎ ‎【导学号:84162124】‎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C.贯彻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B [A、C两项虽有体现但不是实质,D项是目的不是实质,均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中“分田”的规定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 ‎5.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注重对人才的选拔 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D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可知,选拔的人才并不局限于知识分子,故B、C两项错误;“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 ‎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 ‎②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③国家获得了一种更广泛的权力 ‎④在长时间内有效地制止特权的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可以判断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行经济平等措施以及圣库制度的特点,同时政府具有广泛的统治能力,故①②③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7.有绅民曾向官员呈递血书:“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其背景是(  ) ‎ ‎【导学号:84162125】‎ 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甲午战争惨败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义和团运动爆发 - 10 -‎ B [材料反映的是被割占地区的百姓宁死不服从倭人(日本人)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誓死抵抗。故排除A、C、D三项,选B项。]‎ ‎8.1840—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的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 [材料中的三次战争分别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三次战争都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都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A、B、C均是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符合题意;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D。]‎ ‎9.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D [结合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可知,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③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恶劣影响,这两项均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选D项。]‎ ‎10.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 (  )‎ A.加速清朝统治覆灭 B.加快中国独立步伐 C.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D.推进近代化进程 A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孙中山以“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加速了清朝统治覆灭,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夸大了这一妥协的作用,排除。]‎ ‎11.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 10 -‎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故答案选择C项。]‎ ‎12.“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项错误;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是完成,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制度,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 ‎13.一份向美国使馆递交的说帖称:“中国与日本,国际之处置有甚悖和平正义者。……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 ‎ ‎【导学号:84162126】‎ A.辛亥革命 B.卢沟桥事变 C.五四运动 D.九一八事变 C [据题干信息可知,此事件与中国、日本、美国共同参加的国际会议有关,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事件与国际会议无关,故选C项。]‎ ‎1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5.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 - 10 -‎ A.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斗争纲领 B.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召开八七会议,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B [依据题干中国民革命歌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国民大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是因为国共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16.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暗夜南湖亮斗星”是指中共一大召开,A项错误;“燎原烈火向天明”是指土地革命,共产党发动了一百多次武装暴动,开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根据地,B项正确;“征程二万经风雨”是指红军长征的胜利,C项错误;“宝塔擎旗进北京”是指共产党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政治中心从延安转到北京,指代的历史现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错误。]‎ ‎17.下图是中共中央某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连环画,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站起来,手里拿着那份毛边纸的铅笔记录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指出李德是‘瞎指挥’”。下列各项符合这次会议的是(  ) ‎ ‎【导学号:84162127】‎ A.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D.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A [据“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路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18.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 10 -‎ A.太平天国北伐、西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中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 [红军的帽徽是“红星”。依据“大迁移”“武装宣传”可以判断这是红军长征,因此D项正确。其余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1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全面抗战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才使得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应该指的是全面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A项仍在晚清,仍是家族;B、D两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 ‎20.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B [由题目中的信息“1937年,日本……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可知这应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故本题选择B项。]‎ ‎21.英国《每日先驱报》曾对1937年的中国某军事行动作了如下评价:“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它所评价的军事行动(  ) ‎ ‎【导学号:84162128】‎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作战计划 B.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胜利 C.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胜利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全面到来 C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英国报纸评论的是平型关大捷。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与此相关的是C项。]‎ - 10 -‎ ‎2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根据材料“以扩大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军队又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故选D项。]‎ ‎23.下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B [“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可知这次战役是在渡江战役之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后勤支持,所以B项正确。]‎ ‎24.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D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都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排除A、B两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并没有消除各阶级的社会差别,排除C项。故选D项。]‎ ‎25.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 ‎ - 10 -‎ ‎[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可知题干所述军事举动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它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的是淮海战役,故C项错误。‎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三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8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兼顾考查史学理论。第(1)问,正确解答本问的关键要紧扣“偶然与必然”主题,要运用材料一所涉及的相关词汇,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2)问,本问考查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 ‎[答案] (1)写作示例: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必然性)。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 ‎(2)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 10 -‎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对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方案分析。第(2)问革命道路联系工农武装割据。关键提取“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的信息概括。‎ ‎[答案]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或“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4分)‎ ‎(2)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1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回答。第二小问从三个阶级探索真理的内容、依靠的革命力量、结果方面回答。‎ ‎[答案] (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 10 -‎ ‎(2)努力:①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②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特点:①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②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启示: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