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 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祭祀家族列祖列宗 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3.“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削弱相权 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6.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7. 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 … … 若新法有害于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若控告成立,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法律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 B.法律具有不稳定性,存在朝令夕改的随意性 C.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庄重且具有神圣地位 D.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君主权力的制约 8.古罗马法律裁判官曾宣告:“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这表明罗马法( ) A.注重法律程序 B.追求公平正义 C.保护公民人格权 D.已经十分完善 9.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光荣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10.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说:“宪法(指1787年宪法)体现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以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其目的是( ) A.避免出现军事独裁 B.防止出现专制统治 C.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D.分权制衡 11.托克维尔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历史国情 C.联邦宪法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 D.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 1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临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这说明法国1791年宪法( ) A.带有明显的启蒙思想特征 B.体现了民主与共和的原则 C.仿效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 D.在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可议决德国的一切政策、法令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14.17到18世纪被称为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等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都否定了君主制度 B.改革和革命是建立新制度的主要方式 C.都成为当代一切民主制度的典范 D.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15.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曾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看到英国军事上的弱点 D.战争初期中国取得一定的胜利 16.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井上馨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所以,想到现在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一赔款( ) A.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 B.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C.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D.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 B.效仿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路线 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 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 18.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下列事件最能反映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19.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20.洪仁玕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等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些主要说明了(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21.《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22.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23.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现时已经要使一般工人农民知道:到了建设国民革命政府的时候,没收土地的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假使土地不没收交给农民,假使几万万中国农民因而不能参加革命,政府必定不能巩固政权。”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中国共产党开始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重要性认识加深 D.中国共产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4.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的主要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 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标志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官职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的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的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8分) (2) 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 材料二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评析。(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I卷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B B D C C D A B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C D C C A B D C A 第II卷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 25、(1)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汉代:察举征辟制。(4分) 发展:士人集于中央接受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遴选、任命(中央集权)。(4分) (2)变化: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2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4分) 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26、(1)政治转型: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起步。(2分) 思想转型: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2分) (2)信息:左图反映18世纪末,英国派使者访华,希望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而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右图反映19世纪末,中国政府已经被西方列强所控制,清廷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6分) 评析:①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急需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2分) ②中国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抱着“天朝上国”的迂腐观念,坚持“闭关锁国”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2分) ③ 通过近代以来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廷已经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了。(2分) 27、【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酌情赋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帝国自身具有很强的修复力(或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2分) 论证: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全面统一和局部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割据的时间。在选官用官制度上,长期实行科举制,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标准,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客观上要求维持集中统一。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独尊地位,成为维护大一统的有力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沿用数千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适时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8分,能够从三个角度论证即可) 综上所述,中华帝国长期处于“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其自身修复力更强。(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