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滤纸条上出现的4条色素带中,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和色素带最宽的分别是 A. 叶黄素和叶绿素a 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C. 叶绿素 b和叶黄素 D. 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故可以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胡萝卜素溶解度最高,随层析液扩散速度最快;色素带最宽的叶绿素a含量最多。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的位置可以代表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高低;色素带的宽度可以表示各种色素的含量。 2.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种子发育成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动物克隆技术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蜜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了动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D.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植物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种子发育成植株属于正常的个体的发育,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动物克隆技术证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蜜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了动物的生殖细胞(卵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D错误。 故选C。 3.下列四幅图表示了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 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 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 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的数目逐渐增多,沉淀物放射性含量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时间,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因此沉淀物放射性含量逐渐减少,A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极少,B错误;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培养到一定时间,加入S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会出现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递增,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D错误。 4.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I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十分肥胖,而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一现象说明基因( ) A. 在DNA上 B. 在染色体上 C. 具有遗传效应 D. 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A、该题干中没有涉及基因和DNA的关系,A错误;B、该题干没有涉及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肥胖这一性状是由HMGIC基因决定的,说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D、该题干没有涉及基因的特性,D错误。故选:C. 5.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则下列各项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C.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 D. 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基因突变不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前后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始终为50%,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关于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⑥过程,可以发生于细胞核中 B. 若图1的①中A占23%、U占25%,则DNA片段中A占24% C. 图2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 正常情况下,图3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⑥⑦⑧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1表示转录,①表示mRNA;图2表示翻译,②表示mRNA,③表示核糖体;图3表示中心法则,⑤表示DNA复制,⑥表示转录,⑦表示逆转录,⑧表示RNA复制,⑨表示翻译。 【详解】A、图1表示转录,对应图3的⑥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正确; B、若图1的①即mRNA中A占23%、U占25%,则DNA片段模板链中A占25%,非模板链中A占23%,该DNA中A占(23%+25%)/2=24%,B正确; C、图2表示翻译,对应图3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图3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⑦逆转录,⑧RNA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逆转录和RNA复制只能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 7.为了鉴定个体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 比较个体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 B. 比较个体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 比较个体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 比较个体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44对常染色体+XX,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44对常染色体+XY。 【详解】AB、比较个体8的线粒体来自于母亲7号个体,7号的线粒体来自4号,故应比较8号和4号或7号的线粒体DNA序列,A、B错误; C、8号的Y染色体来自于6号,6号的Y染色体与1号和5号相同,故可以比较个体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C正确; D、8号的X染色体来自于7号,与2号X染色体无关,D错误。 故选C。 8.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杂交实验二没有应用“假说—演绎”法 B. 为解释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中的性状分离比 3∶1,孟德尔提出: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C.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 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D. 孟德尔测交实验的 64 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分离比接近 1∶1,属于演绎推理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主要步骤包括: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推理想像,提出假说→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测交验证,得出规律(结论)。 【详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一和二都应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的核心内容有: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而且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但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一词,B错误;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为什么F1始终只有一种表现型,而F2始终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的问题,C正确;孟德尔所做测交实验的64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分离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部分,D错误。 【点睛】注意:孟德尔提出两个遗传定律都是利用假说-演绎法,而假说-演绎法中演绎的内容是利用假说的内容对测交实验的推演过程。 9.已知果蝇的全翅(B)与残翅(b)为一对相对性状。为了确定基因B是否突变为基因b,通过X射线处理一批雄性果蝇,然后与未经处理的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若要通过F1的表现型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亲本杂交组合是 A. ♂全翅(BB)×♀残翅(bb) B. ♂全翅(Bb)×♀残翅(bb) C. ♂全翅(Bb)×♀全翅(Bb) D. ♂全翅(BB)×♀全翅(BB)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能根据题中信息推断B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亲本杂交组合,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杂交组合♂全翅(BB)×♀残翅(bb),若发生突变,则突变雄性的基因型为Bb,后代会出现bb残翅类型,是检验雄性是Bb的最佳方法,A正确;♂全翅(Bb)×♀残翅(bb),雄性可能部分发生基因突变,后代仍然是有全翅和残翅,现象不明显,B错误;♂全翅(Bb)×♀全翅(Bb),无论雄性发不发生基因突变,后代都有全翅和残翅,C错误;♂全翅(BB)×♀全翅(BB),无论雄性发不发生基因突变,后代全部是全翅,D错误。 10.科学家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9.3~38.6 h为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 B. 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C. 蚕豆根尖细胞中DNA分子加倍发生在2~19.3 h、21.3~38.6 h D. 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0~2 h、19.3~21.3 h、38.6~40.6 h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至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 【详解】A、细胞周期先分裂间期,后分裂期,2-21.3h,21.3-40.6h分别为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 B、蚕豆根尖细胞无叶绿体,B错误; C、蚕豆根尖细胞中DNA分子加倍发生在间期,如2~19.3 h、21.3~38.6 h,C正确; D、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间期,如2~19.3 h、21.3~38.6 h,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11.下列叙述不属于抗维生素D佝偻症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 A. 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不同 B. 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 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 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不同,A不符合题意;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说明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连续遗传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 D、抗维生素D佝偻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不会发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 ) ①核DNA→核DNA ②合成RNA聚合酶 ③mRNA→蛋白质 ④K+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⑤染色质→染色体 ⑥[H]+O2→H2O ⑦H2O→[H]+O2⑧渗透作用⑨核糖核苷酸→mRNA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考查对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基因传递、表达过程的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核DNA→核DNA 的DNA复制、染色质螺旋变粗成为染色体;有氧呼吸过程中发生[H]+O2→H2O,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H2O→[H]+O2。基因表达过程在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均会发生。 【详解】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因此不再进行①核DNA→核DNA、⑤染色质→染色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能进行⑦H2O→[H]+O2;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经主动运输吸收K+;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可以进行转录、翻译过程,可以进行②合成RNA聚合酶、③mRNA→蛋白质、⑨核糖核苷酸→mRNA,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进行⑥[H]+O2→H2O,成熟细胞中具有大液泡,可发生⑧渗透吸水,选C。 13.某类动物中,毛色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黑色为显性(W),白色为隐性(w)。如图表示两种交配,亲代动物A、B、P、Q均为纯合子,子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C与动物D的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 B. 动物C与动物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15℃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C. 动物C与动物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30℃中成长,表现型最可能的比例是1:1 D. 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动物A、B均为纯合子,所以动物C与动物D的基因型均为Ww,但两者的表现型不同,A正确;动物C(Ww)与动物R(ww)交配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Ww和ww,若子代在-15°C环境中成长,则Ww表现型为黑色,ww表现型为白色,比例是1:1,B正确;动物C(Ww)与动物R(ww)交配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Ww和ww,若子代在30°C环境中成长,则Ww和ww均表现型为白色,C错误;由图可知,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14.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类囊体膜上的类胡萝卜素能吸收红光用于光合作用 B. 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C. 线粒体内[H]与O2结合的过程能使ADP含量增加 D. 结核杆菌可以利用人体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异化作用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性。 【详解】A. 类囊体膜上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 B. 某些自养型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B正确。 C. 线粒体内[H]与O2结合的过程会同时产生ATP,能使ADP含量减少,C错误。 D. 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自身具有核糖体,D错误。 15.已知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比例为Ab∶aB∶AB∶ab = 4∶4∶1∶1,该植物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的双显性纯合体的比例为 A. 1/16 B. 1/64 C. 1/100 D. 1/16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AaBb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 = 4∶4∶1∶1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AB和ab的原因是交叉互换。 【详解】AaBb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 = 4∶4∶1∶1,雌雄配子中AB的比例均为1/10,故双显性纯合子AABB占1/10×1/10=1/100。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含腺嘌呤17%的DNA比含胞嘧啶15%的DNA耐热性高 D. 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DNA的分子骨架是由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构成,故A错误。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应是②③和下面的磷酸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故B错误。含腺嘌呤17%的DNA中G、C含量应是66%,因为G、C之间是三个氢键,而A、T之间是两个氢键,G、C含量高的热稳定高,故C正确。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名师点睛】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 2.DNA分子的结构 (1)主要特点 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7.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高而蔗糖含量低 B. 白化病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D. 很多囊性纤维病患者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其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 、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淀粉能吸水,蔗糖不能吸水,故表现为皱粒,A错误; B、白化病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酪氨酸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C、一种性状由一个或多个基因控制,C错误; D、很多囊性纤维病患者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其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D正确。 故选D。 18.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A有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最后一次复制消耗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12800个,该DNA分子共复制( ) A. 4次 B. 5次 C. 6次 D. 7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在进行DNA的复制时,两条链发生解旋,分别以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链,所以新合成的DNA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新合成的,一条是原来的母链,据此答题。 2、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2n-1)×m。 3、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2n-1×m。 【详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和亲代相同,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由于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A有600个,所以G占200个,该DNA分子最后一次复制消耗周围环境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2(n-1)×200=12800个,解得n=7,所以该DNA分子已经复制7次。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 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 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D. 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只有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要用不含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 B、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 D、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导致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上清液出现少量的放射性属于正常现象,与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对比可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20.自然状况下,鸡有时会发生性反转,如母鸡逐渐变为公鸡。已知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缺少染色体Z会致死。如果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并产生后代,后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 A. 1∶0 B. 1∶1 C. 2∶1 D. 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为ZZ。 【详解】性反转公鸡的性染色体为ZW,与正常的母鸡ZW交配,后代中:ZZ(公鸡):ZW(母鸡):WW(致死)=1:2:1。故后代中母鸡:公鸡=2:1。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注意性反转公鸡的染色体组成未改变,仍为ZW。 21.如图为某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同一细胞中,a、b、c基因都一定会表达 B.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密码子 D. c中碱基对若发生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同一细胞中,a、b、c基因不一定都会表达,A错误; B、b、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C错误; D、c中碱基对若发生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D正确。 故选D。 2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B. 二者都诱发了基因突变 C. 二者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二者都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 噬菌体侵染细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艾弗里的实验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 两个实验均未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 C. 二者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正确; D.艾弗里的实验可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3.下列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最难以确定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则“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为隐性;再依据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结合系谱图中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明辨致病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若无上述规律,则根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分别加以讨论。 【详解】图①的双亲均正常,儿子患病,据此可推知:①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图②的双亲均患病,女儿正常,说明②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③的母亲和儿子均患病,表明③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④的双亲均正常,女儿患病,据此可推知:④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上分析,遗传方式最难以确定的是③,A、B、D均错误,C正确。 24.关于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两条相同颜色的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 B.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都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C. 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活动中,新细胞中得到的两条染色体颜色必然相同、长短必然不同 D. 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可以模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详解】A、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两条相同颜色的染色体代表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都属于构建物理模型,B正确; C、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活动中,新细胞中得到的两条染色体颜色可能相同、长短必然不同,C错误; D、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可以模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25.如图表示核糖体上合成某蛋白质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进行过程中,A位点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会转移到位于P位点的tRNA上 B. 图示不规范,核糖体与mRNA结合部位应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C. 图中从E位点离开的tRNA不能再次转运氨基酸 D. 当终止密码进入A位点时,由于tRNA不携带氨基酸,导致翻译终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内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翻译进行过程中,P位点的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会转移到位于A位点的tRNA上,A错误; B、图示不规范,核糖体与mRNA结合部位应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B正确; C、图中从E位点离开的tRNA可以再去转运氨基酸,C错误; D、当终止密码进入A位点时,由于无对应的tRNA,导致翻译终止,D错误。 故选B。 26.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⑥细胞癌变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详解】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具有积极意义,细胞癌变对于生物体没有积极意义,①错误;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②错误;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④错误;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⑥细胞癌变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⑥正确; ⑦癌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周期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短,⑦错误。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7.如图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tRNA的主要作用是合成氨基酸 ②每种氨基酸都只有一种tRNA与之对应 ③tRNA虽然是单链,但也有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 ④mRNA上的密码子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也不一定改变 ⑤在原核细胞和完整的真核细胞内都有tRNA ⑥合成tRNA的结构是核糖体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tRNA可以运输氨基酸,mRNA是翻译的模板,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①tRNA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氨基酸,①错误; ②每种氨基酸有一种或多种tRNA与之对应,②错误; ③tRNA虽然是单链,但也有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③正确; ④mRNA上的密码子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④错误; ⑤在原核细胞和完整的真核细胞内都有tRNA,参与翻译过程,⑤正确; ⑥细胞内主要通过转录合成tRNA,主要的场所是细胞核,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⑥错误。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8.取小鼠的一个精原细胞(2n=40),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直至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80 条染色体带有标记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 0 或 1 或 2 条 Y 染色体带有 3H 标记 C. 至少有 4 个精细胞含有 3H 标记染色体 D. 所有精细胞的染色体中有 25%带有 3H 标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所以小鼠的睾丸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放射性标记。然后继续培养,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当完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一条链带标记,另一条链不带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两条链都不带标记。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只有40条染色体,A错误;根据试题分析,初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一条带有标记,一条不带标记,其随机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染色单体分开,但是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具有放射性,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0条、1条或2条Y染色体,其中最多只有1条Y染色体带有 3H 标记,B错误;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可能都含有放射性,也可能一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因此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最少有4个具有放射性,最多有8个含有放射性,C正确;姐妹染色单体是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精细胞中可能所有的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也可能所有的染色体都没有放射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DNA的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其特点,明确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一条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再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对产生的精子中放射性情况进行分析。 29.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 受精的实质是精子进入卵细胞中 C.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只能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A正确; B、受精的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B错误; C、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C正确; D、减数分裂(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能够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30.关于图遗传图解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中的③过程 B. ①②过程有A与a的分离,但不存在A与A的分离 C. A 与 a 在同源染色体上对应的位置相同 D. 若子代有 3 种表现型则说明 A 对 a 为完全显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②表示减数分裂,③表示受精作用。 【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③表示受精作用,A错误; B、①②过程有A与a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存在A与A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B错误; C、A 与 a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C正确; D、若子代有 3 种表现型,则说明A对a为不完全显性,D错误。 故选C。 31.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环境因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CO2浓度1大于CO2浓度2,若将CO2浓度改为温度,则此关系也成立 B. 若e点为正常植物的光饱和点,则缺镁植物的e点会右移 C. 图中c、d两点相比,d点植物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要高一些 D. a点植物叶肉细胞中NADPH和ATP比c点要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 【详解】A、图中CO2浓度1大于CO2浓度2,若将CO2浓度改为温度,则此关系不一定成立,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A错误; B、若e点为正常植物的光饱和点,缺镁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e点会左移,B错误; C、图中c、d两点相比,d点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二氧化碳的固定较慢,植物叶肉细胞中C5相对较高,C正确; D、a点光照强度较低,光反应较慢,植物叶肉细胞中NADPH和ATP比c点要少,D错误。 故选C。 3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 ①用同时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②用马铃薯块茎作材料,验证植物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CO2 ③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 ④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马铃薯块茎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琼脂块模拟细胞的大小,紫红色区域占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相当于相对表面积。 【详解】①分别用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①错误; ②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证明植物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CO2,②错误; ③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用的是8%盐酸,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浓度为15%,③错误; ④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对于不同的琼脂块,氢氧化钠进入琼脂块的速率相同,④错误。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3.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B. 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C. 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Y染色体上携带的任何基因,其遗传只限于雄性个体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Ⅰ是XY的同源区段,Ⅱ-1上的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Ⅱ-2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如红绿色盲在男性发病率较高,A正确; B、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雄性中)和Ⅱ-2片段(雌性中)都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 C、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雄性中)和Ⅱ-2片段(雌性中)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Y染色体上Ⅱ-1片段携带的任何基因,其遗传只限于雄性个体之间,但Ⅱ-2片段上的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也存在,故雌雄均会出现,D错误。 故选D。 34. 下图为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 B.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 C.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则c→d过程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个变成1个,但细胞中核DNA含量不变,A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则e点与a点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个DNA,B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d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35.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A. 四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②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③错误;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④错误;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⑥正确。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但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36.以下各项与基因重组无关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 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变为S型菌 D. 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不属于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 B、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变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不符合题意;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7.某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基因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l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得到如图2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X层全部是仅含14N的基因 B. 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3l50个 C. 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4 D. Z层与W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某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A的数目为35%×3000=1050个=T,则C=G=1500-1050=450。图1中X是中带DNA即杂合链即14N15N,重带DNA是15N15N。图2中Z是14N的脱氧核苷酸,W是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A、图1是DNA离心的结果,X层是中带DNA即杂合链即14N15N,A错误; B、W层中全部是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其中胞嘧啶的数目是450×(23-1)=3l50个,B正确; C、含14N的基因在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中带DNA有2个,重带DNA有6个,故X 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2/6=1/3,C错误; D、该基因复制3次后DNA数目为8个,Z层含2条14N的脱氧核苷酸链,W层含有14条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故Z层与W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2:14=1:7,D错误。 故选B。 38.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 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 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C 【解析】 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A错误;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C正确;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39.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在一块农田里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A与a分别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AA、Aa表现型相同且不存在致死现象).在收获的子代玉米中该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应接近( ) A. 1:3 B. 5:8 C. 1:1 D. 7:9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间行种植,为此他们之间存在着自交和杂交,由于aa个体的概率为1/2*1/2*1/2*2+1/2*1/2*1/4+1/2*1/2*1=9/16,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为1-9/16=7/16,故答案锁定为D。 考点:本题考查表现性概率计算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0.基因型AaBb个体的某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AB、aB、Ab、ab的4个精子,下列关于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及变异情况的分析成立的是 A. 遵循分离定律,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产生四种配子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D.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四个精子,若不考虑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产生的精子有2种类型。 【详解】A、若这两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 B、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3种精子,B错误; C、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3种精子,C错误; D、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四种精子,D正确。 故选D。 二、简答题 41.看图填空 (1)农业生产上,密植可提高光能、土壤中无机盐等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种植过密也可能造成减产。种植过密后,作物底层叶片有时会发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趋势如图。 ①环境CO2浓度为a时,叶绿体中ADP的转移方向是_______。若纵坐标表示氧气释放速率,环境CO2浓度为c时,植株甲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是植株乙的______倍;若空气中CO2浓度为0. 03%,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一般达不到最大光合速率。有地区夏季多为南风,若植物甲为夏季生长的高杆经济作物,挖畦应为______(填南北,东西)走向。 ②图中b点时,限制乙光合速率增加的内部因素为______;若在光照强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两种不同CO2补偿点的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是CO2补偿点 ____(填“低”或“高”)的植物,之后该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 (3)在干旱初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反应受阻。 【答案】 (1). 光照不足、无机盐缺乏、造成叶绿素合成速率小于分解速率 (2). 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3). 1. 5 (4). 南北 (5). 色素含量(C5含量、酶的活性或含量) (6). 高 (7). 降低至一定水平 (8). 暗反应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1)农业生产上,种植过密后,光照不足、无机盐缺乏、造成叶绿素合成速率小于分解速率,导致作物地层叶片会发黄。 (2)①环境CO2浓度为a时,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消耗ADP合成ATP,叶绿体基质会发生ATP的水解生成ADP,故叶绿体中ADP会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若纵坐标表示氧气释放速率,环境CO2浓度为c时,植株甲净光合速率为3.5,呼吸速率为1,总光合速率为3.5+1=4.5,植株乙净光合速率为2,呼吸速率为1,总光合速率为2+1=3,故甲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是植株乙的1.5倍;有地区夏季多为南风,若植物甲为夏季生长的高杆经济作物,挖畦应为南北走向,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②图中b点时,达到乙的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限制乙光合速率增加的内部因素为色素、酶等;若在光照强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两种不同CO2补偿点的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会出现下降,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是CO2补偿点高的植物,之后该密闭容器中CO2浓度会降低至一定水平。 (3)在干旱初期,缺水引起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通过影响暗反应引起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 【点睛】光照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反应影响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主要通过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速率。 42.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I-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II-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II-5与II-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II-5与a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儿子,该儿子是a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若已知该儿子表现型正常,则他是a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隐性遗传 (3). AaXBXb (4). A_XBY(AAXBY 或AaXBY) (5). 1/36 (6). 1/2 (7). 3/5 【解析】 【分析】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1)由于亲本正常,而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是伴X遗传,则其父应该患病而未患,所以是常染色体;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却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因此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①由于Ⅱ-2患甲病,Ⅱ-1患乙病,所以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Ⅱ-5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②Ⅱ-5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其中基因型为AaXBY的概率为2/3,Ⅱ-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概率各为1/2,因此Ⅱ-5与Ⅱ-6结婚,后代患甲病的孩子概率为2/3×2/3×1/4=1/9,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4,因此生一个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1/36。 ③由于双亲正常而有患甲病的姊妹,所以Ⅱ-5是Aa的频率为2/3,是AA的概率是1/3,他与Aa个体婚配,生育AA的概率是2/3×1/4+1/3×1/2=1/3,生育Aa的概率是1/2×2/3+1/3×1/2=1/2,所以表现型正常儿子中AA占2/5,Aa占3/5,故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3/5。 【点睛】能够根据遗传规律判断遗传方式,结合遗传系谱图判断相关个体具有的基因型,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43.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BCL2是一个抗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受MIR- 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A过程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物质有_______,B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是其意义是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miRNA调控BCL2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 (3)若MIR - 15a基因缺失,则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将________。 (4)癌变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准确复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正常细胞周期的维持都具有重要意义,抑癌基因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 (5)体外培养的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时,形态转变为_________。研究表明,癌细胞中线粒体表现为不同的多型性、肿胀及增生,从而导致功能障碍,由此推测,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细胞。 【答案】 (1). 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2). 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3). 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4). 上升 (5). 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准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的进行 (6). 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7). 球形 (8). 大于 【解析】 【分析】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内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1)A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ATP、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参与。B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可以提高翻译效率。 (2)据图分析可知,miRNA能与BCL2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3)若MIR - 15a基因缺失,BCL2基因可以正常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将上升。 (4)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准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的进行,故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准确复制。抑癌基因可以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5)体外培养的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时,形态转变为球形。研究表明,癌细胞中线粒体表现为不同的多型性、肿胀及增生,从而导致功能障碍,由此推测,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需要消耗较多的葡萄糖,故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大于正常细胞。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BCL2基因表达会抑制细胞凋亡,而MIR - 15a基因转录的miRNA会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保证细胞正常凋亡。 44.某种鱼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这种鱼有多对相对性状,如眼型有正常眼、非正常眼,尾鳍有单尾鳍、双尾鳍等。 (1)科学家发现一条纯种雌性鱼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由正常眼突变成为非正常眼,则显性性状是________,用上述鱼与正常眼雄鱼杂交,F1雌雄鱼中均有正常眼,也有非正常眼,据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控制眼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2)已知鱼单、双尾鳍由一对基因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若已证实控制尾鳍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单尾鳍对双尾鳍为显性。某养殖场出于生产的需求,需要通过杂交育种培养出一批通过尾鳍就能识别出雌雄的鱼苗。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的杂交方案: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正常眼 (2). 不能 (3). 取单尾鳍的雌雄鱼与双尾鳍的雌雄鱼,进行正交和反交(即单尾鳍♀×双尾鳍♂,双尾鳍♀×单尾鳍♂),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4). 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一致 (5). 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 (6). 单尾鳍♂×双尾鳍♀ 【解析】 【分析】 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A、a,纯种雌性鱼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由正常眼突变成为非正常眼,若正常眼是显性性状,则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后性状不改变;若正常眼是隐性性状,如aa,则突变后基因型为Aa,表现型会改变即为非正常眼。 【详解】(1 )纯种雌性鱼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由正常眼突变成为非正常眼,说明正常眼是显性性状。用上述鱼即Aa/XAXa与正常眼雄鱼aa/XaY杂交,无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F1雌雄鱼中均有正常眼,也有非正常眼,故不能确定控制眼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2)已知鱼的单、双尾鳍由一对基因控制,由于显隐性未知,需要进行正反交,即取单尾鳍的雌雄鱼与双尾鳍的雌雄鱼,进行正交和反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正、反交(BB×bb与bb×BB)后代性状表现一致,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XBXB×XbY与XbXb×XBY)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若已证实控制尾鳍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单尾鳍对双尾鳍为显性。可以让单尾鳍♂×双尾鳍♀即XbXb×XBY,后代中单尾鳍为雌性,双尾鳍为雄性。 【点睛】要确定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显隐性未知,可以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根据正反交后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进行判断;若显隐性已知,可以选择隐雌和显雄进行杂交,观察后代雌雄的表现型是否一致进行判断。 45.下图为某种雌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坐标图和细胞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过程为_______分裂,②表示_______数目变化。 (2)图甲中经常发生交叉互换的时期是______段(选填“CD”、“GH”、“IJ”、“JK”),c阶段中NO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LM段的生理过程称为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也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 (3)图乙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D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4)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乙中______所处的时期,A可能位于图甲中________(用图中大写字母表示)段。 (5)请在图丁中画出图丙分裂过程中对应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曲线_______。 【答案】 (1). 有丝 (2). 染色体 (3). GH (4). 着丝点分裂 (5). 受精作用 (6). 细胞间信息交流 (7). ABC (8). (第二)极体 (9). C (10). CD或OP (11).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甲中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含量变化;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 图乙中:A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图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量变化。 【详解】(1)由图可知,图甲中a过程DNA加倍一次,减半一次,为有丝分裂,②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2)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对应图甲GH段,c阶段中NO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LM段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也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图乙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有丝分裂的后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有丝分裂的中期。D均等分裂,故为次级第一极体,其子细胞为第二极体。 (4)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对应图乙中C图,A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图甲中CD或OP段。 (5)图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变化,该过程中间期经过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加倍为2,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减半为1,如图所示: 。 【点睛】核DNA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核DNA和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细胞分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