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上)5月期中考试卷 高一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 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据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可知,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有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B正确;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C正确; D、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所以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D正确。 故选:A。 2.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城区居民家中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无法正常饮用,据调查是由于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等因素导致蓝藻爆发。下列有关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蓝藻体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 C. 蓝球藻、颤藻、褐藻和衣藻等均属于蓝藻 D. 蓝藻细胞内能进行蛋白质合成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染色质,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前者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后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A、蓝藻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蓝藻不含线粒体,B错误; C、褐藻和衣藻不属于蓝藻,C错误; D、蓝藻细胞内含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3.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下列有关“蚕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组成蚕丝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 蚕丝服装可以用加酶洗衣粉清洗 C. 蚕丝形成过程一定有水产生 D. 蚕丝中一定含有化学元素C H O N P M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组成蚕丝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蛋白质水解破坏,故不可以用加酶洗衣粉清洗,B错误; C、蚕丝形成过程即脱水缩合的过程中一定有水产生,C正确; D、蚕丝中一定含有化学元素C、H、O、N,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水与生命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B. 种子萌发时,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大 C. 自由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含量越高,生物体的抗逆性越强 D. 水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A项正确; B、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活动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大,B项正确; C、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结合水含量越高,生物体的抗逆性越强,C项错误; D、水能参与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等许多化学反应,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中的水 (1)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3)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自由水/结合水 5.某学者正在研究青藏高原藏羚羊的繁殖行为,他的研究对象属于哪一生命层次 ( ) A. 个体 B. 生物群落 C. 种群 D. 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详解】青藏高原藏羚羊包含了该地区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属于种群层次。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抗体、胰岛素、性激素 B. ATP、DNA、RNA C. 核糖、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 D. 淀粉、淀粉酶、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详解】A、抗体、胰岛素是蛋白质,含有N元素,性激素是固醇类,不含N元素,A错误; B、ATP、DNA、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B正确; C、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C错误; D、淀粉的组成元素为C、H、O,淀粉酶是蛋白质,元素组成一定含C、H、O、N,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D错误。 故选B。 7. 一个蛋白质分子由三条肽链构成,共有366个氨基酸,则这个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目、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分别是 ( ) A. 366 、 3 、363 B. 3、 363、363 C. 363 、363 3 D. 3、3、363 【答案】D 【解析】 【详解】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该蛋白质分子由三条肽链构成,因此至少含有氨基和羧基数目均为3;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366-3=363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8.将DNA分子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 ( ) A.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单链 B. 四种脱氧核苷酸 C.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D. C、H、O、N、P五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大类,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详解】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即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T、C、G)。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核仁是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C. 核孔是m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核膜是双层膜,核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核仁是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细胞结构,位于细胞核内,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染色体,B正确; C、核孔是m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自由通过,具有选择性,C正确; D、核膜是双层膜,核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分布其中,D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质网膜向内连接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 B. 分泌蛋白分泌的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都是相似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A正确; B、分泌蛋白分泌的过程中有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错误; D、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均为磷脂和蛋白质,基本支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细胞内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水解后的产物均不具有还原性 B. 麦芽糖是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 C. 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单糖 D. 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蔗糖水解后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果糖不具有还原性,A错误; B、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B错误; C、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动植物细胞都有DNA,所以都有脱氧核糖,C正确; D、糖类物质并不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如五碳糖是核酸的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都不作为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温能改变酶的活性和结构 B. 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脂肪酶变性失活后加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D. 叶绿体基质中不存在ATP合成酶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但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A错误; B.有些酶的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如RNA,B正确; C.脂肪酶变性失活只是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仍有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C正确; D.ATP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只消耗ATP,而不合成ATP,D正确; 故选A。 13.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 ( ) A. 分子量最小 B. 分子量最大 C.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其中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说明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14.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禽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下 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 B. 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 需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才可以培养 D. 由于结构简单,只能通过无丝分裂方式繁衍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型流感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生命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存活,B正确; C、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生存,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B。 15. 温室栽培可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 增加室内CO2浓度 B. 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周围空气中的CO2含量,直接影响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适当增加温室内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A正确; B、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光合作用,因而能提高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C、光照强度: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增强光照强度有利于促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 D、光的不同成分:不同颜色的光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黄绿光则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因此采用绿色玻璃盖顶,则导致绿色植物只接受绿光照射,因此不能提高作物产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线粒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用蒸馏水制作装片,保持活细胞状态 B. 都需要用盐酸处理,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 都需要用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 都需要用酒精漂洗洗去浮色,便于观察 【答案】C 【解析】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用蒸馏水制作装片,但人口腔上皮细胞用蒸馏水处理,会出现吸水涨破的现象,因此人口腔上皮细胞需要用生理盐水处理,A错误。观察线粒体需要保持活细胞的状态,如加入盐酸,会使细胞死亡,B错误。健那绿能够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因此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到健那绿进行染色,C正确。观察线粒体,不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D错误。 17. 下图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可表示两个完整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 b和c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图中可表示两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b和cd,A正确; B、c表示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含量增加一倍;B正确; C、b和d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末期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给子细胞; D、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18.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详解】由图可知,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装置中的氢氧化钠能够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故该装置中气体减少,故A侧液面会下降,B侧液面会升高。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9. 下列实例中能反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K+的吸收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运动的流动性; 2、细胞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小分子.离子等不能通过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3、细胞核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细胞核的核孔实现了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①正确;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②正确;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③错误;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是核孔的功能,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④错误; 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⑤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理解和辨析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0. 维持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的结构基础分别是 ( ) A. 叶绿体内膜和线粒体内膜 B. 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和线粒体的类囊体膜 C.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和线粒体内膜 D. 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合作用光反应进行的结构基础是囊状结构薄膜,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是线粒体内膜处,C正确。 故选C。 21. 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B. 高等植物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C.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D. 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有三种,一是细胞与细胞直接接触,二是通过体液间接完成,三是通过胞间连丝的方式完成。B项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渗透失水,属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不是一种信息交流,B符合题意。 故选B。 22.如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则对甲、乙、丙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推测错误的是( ) A. 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 C. 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D. 叶绿体中不可能同时存在甲和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Mg; 血红蛋白组成元素是C、H、O、N、Fe; 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 【详解】A、甲含有C、H、O、N,Mg,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乙组成元素是C、H、O、N,还含有铁离子,可能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有运输氧气,B正确; C、丙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构成的是磷脂,构成生物膜,C正确; D、甲可能是叶绿素,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丙可能是磷脂,组成叶绿体的两层膜,故叶绿体中可能同时存在甲和丙,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元素组成,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3.某人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出了两种化合物A、B,其基本单位分别是a、b,经鉴定a是葡萄糖,B是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A和B合成时都产生了水 B. 若该组织是植物组织,则碘液一定能使A显蓝色 C. 物质B中一定含有氮元素,一定不含有硫元素 D. 可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分别鉴别物质a和物质b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涉及糖类和蛋白质的结构和鉴定,考查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程度。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因此B是蛋白质,b是氨基酸;A是二糖或多糖。 二糖、多糖和蛋白质都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合成,因此都产生了水,A正确. 植物组织的二糖和纤维素与碘液不变蓝色,B错误. 蛋白质中一定含有氮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C错误. 双缩脲试剂不能鉴别氨基酸, D错误. 【点睛】蛋白质都有C、H、O、N四种元素,有的含有S、P;双缩脲试剂鉴定含有肽键的物质,包括多肽和蛋白质。 24.生活在水深200m海洋中的电鳗能通过发出高达5000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保护自己、获取食物.电鳗发生生物电的能量直接来自 ( ) A. 脂肪的分解 B. ATP的分解 C. 蛋白质的分解 D. 葡萄糖的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重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 【详解】脂肪、蛋白质、葡萄糖中的能量都需要先经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ATP中的能量可以用于细胞分裂,发生生物电等。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5.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下列相关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将双缩脲试剂A和B等量混合后,加人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样液呈现紫色; B. 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III染液染色后,可以滴1~2滴50%酒精洗去浮色: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健那绿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可将其染成蓝绿色: D. 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使重铬酸钾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详解】A、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先加入氢氧化钠,再加入硫酸铜,A错误; B、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可以滴1~2滴50%酒精洗去浮色,便于观察,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用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错误; D、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使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26.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对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 A. 蓝绿光,红光,蓝紫光 B. 黄绿色,红光 C. 橙黄色,蓝紫光 D. 黄色,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越快,反之则越慢.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所以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是胡萝卜素,橙红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名师点睛】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1、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越快,反之则越慢. 2、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7.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 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 B、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清晰,B正确; C、分裂前期,核仁和核膜逐渐消失,C正确; D、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28.下列对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 B. 癌细胞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 C. 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有利于人体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态 D. 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的细胞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2)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4 )细胞呼吸速率减慢,核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的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抵御外界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 B癌细胞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粘性降低而容易发生扩散,B错误; C. 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有利于人体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的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抵御外界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正确; D. 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受损以及环境改变引起细胞损伤和死亡,D正确; 故选:B。 29.科学家将糖尿病患者的骨髓干细胞植入其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资料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骨髓干细胞移入胰腺后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骨髓干细胞能够植入胰腺说明其细胞形态与胰腺细胞相同 D. 胰岛样细胞与骨髓干细胞相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骨髓干细胞植入其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全能性,A错误; B、骨髓干细胞移入胰腺后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骨髓干细胞与胰腺细胞的形态不同,C错误; D、胰岛样细胞与骨髓干细胞相比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D选项的误判,究其原因是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遗传物质不变。 30. 科学家研究20℃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右图所示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c点后小麦光合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叶绿体 中酶的数量有关 B. 环境温度的升高,cd段位置不断上移 C. 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少量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 D. 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c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增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 【详解】A、据图可知,c点是光饱和点,c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大,此时影响的因素可能是色素含量、原料、酶的浓度等,A正确; B、20℃不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时,光合速率将增强,cd段位置会上移,但是超过一定的温度,cd段位置可能会下移,B错误; C、Mg是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必须元素,叶绿素在光合作用时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当缺少Mg元素时,叶绿素的合成就会受阻,从而使光合作用的强度降低,由于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受影响,所以要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就必须要增加光照强度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此b点右移,C正确; D、a点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3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胞吞 D. 胞吞、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大分子进出细胞是通过内吞和外排来完成的。 小分子的物质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来进出细胞,半乳糖是小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常见的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有:水、酒精、苯、固醇等。其它的小分子可以基本上理解为是通过主动运输来进出细胞的,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 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C.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 B、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B错误; C、曲线b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因此如果在B 点增加酶量增加,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C错误; D、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此时的酶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 3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 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 D. 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80,而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40,故A项正确;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相对含量在逐渐增加,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B项正确;在细胞分裂期中,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b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a峰处,所以C错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中b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DNA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 34.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成熟的体细胞比动物成熟的体细胞更容易实现全能性 B. 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C. 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 )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 )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植物成熟的体细胞比动物的成熟体细胞更容易实现全能性,A正确; B、卵细胞已经分化了,B错误; C、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 D、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故愈伤组织的形成不能说明离体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35.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 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 过程②中产生NADPH用于C3的还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为光合作用,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 B、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 C、过程②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错误; D、过程②产生的NADPH([H])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36.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夜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试管中,并向3个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的条件下,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A. 甲 B. 丙 C. 甲和乙 D. 丙和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产物是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甲试管只含有细胞质基质,在有氧时,只能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只能产生丙酮酸和[H];试管乙只含有细胞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试管丙中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7.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开花植物产生O2需要光和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A. ②③和①② B. ①②和①③ C. ②④和①③ D. ②③和③④ 【答案】A 【解析】 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有光或无光,植物属于无关变量,因此需要选择装置②③;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自变量是是否具有植物,光照条件是无关变量,因此需要选择①②装置,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38.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 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和多糖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不能合成三磷酸腺苷 【答案】A 【解析】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A正确。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无核孔,B错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C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然后合成三磷酸腺苷(ATP),D错误。 39.酵母菌的细胞呼吸途径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和②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 有氧条件下,过程③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 C.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02产生情况 【答案】C 【解析】 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有氧条件下,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有[H]的产生,第三阶段有[H]的消耗,B正确;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能量,合成ATP,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C错误;②③过程都能产生C02,相同时间产生的C02量不同,因此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以检测过程②、③中的C02产生情况,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特别要注意C选项,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会产生ATP。 4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物质运输效率随细胞的生长而降低 B. 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属于细胞分化 C. 癌细胞中的抑癌基因的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 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生长,相对表面积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会降低,A正确; B、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属于细胞分化,B正确; C、原癌基因可以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C。 4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 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 染色体数加倍和姐妹染色单体形成 C. 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 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末期,A错误; B、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发生在间期,B错误; C、细胞板在末期出现,纺锤体在前期出现,C错误; 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均在间期,D正确。 故选D。 【点睛】染色体复制、DNA复制、中心体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均发生在间期;染色体、纺锤体均在前期出现;着丝点在后期断裂。 42.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 C. 细胞内各种吸能反应一般需要消耗ATP D. ATP是由三个磷酸基团和一个腺嘌呤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A项正确;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B项正确;细胞内各种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连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C项正确;ATP是由三个磷酸基团和一个腺苷构成,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3.植物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有16个着丝点,则该植物细胞在下一时期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依次是 ( ) A. 16、32、32 B. 32、32、32 C. 32、0、32 D. 16、0、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特征: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适合观察染色体的特征。 【详解】有丝分裂中期含有16个着丝点,说明含有16条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条,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故有32个DNA分子。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该题的易错点:题目描述的是中期,需要考生注意问题是问的下一时期即后期相关物质的数目。 44.以下选项不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A. ①表示核糖核苷酸,②〜④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 B. ①表示固醇,②〜④分别表示胆固醇、脂肪、性激素 C. ①表示糖类,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D. ①表示细胞中含DNA的结构,②〜④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A.一分子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组成的,A符合; B.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不属于固醇,B不符合; C.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C符合; D.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都含有DNA,D符合; 答案选B。 45.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蛋白质,其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抑制PCNA的合成,细胞不能分裂 B. 只有增殖细胞中含有PCNA的基因 C. PCNA经核糖体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D. 检测PCNA的浓度变化,可以推测细胞周期的时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PCNA浓度在DNA复制时期(S期)达到最高峰,随着DNA复制完成,PCNA浓度快速下降,说明PCNA与DNA的复制有关,可能辅助DNA复制,所以抑制PCNA的合成,细胞不能分裂,A正确; B、每个细胞都含有PCNA的基因,只有增殖细胞中PCNA基因才进行表达,B错误; C、PCNA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PCNA经核糖体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正确; D、PCNA只有在S期含量最高,所以检测PCNA的含量变化,可以推测细胞周期的时间,D正确. 故选:B.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46.如图Ⅰ—Ⅳ是四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图中___________(填Ⅰ—Ⅳ)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图中结构③表示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类细胞中共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图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____(填Ⅰ—Ⅳ)。 (5)图中的___________(填Ⅰ—Ⅳ)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该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的某些蛋白质可通过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答案】 (1). Ⅲ (2). 中心体 (3).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5). Ⅱ、Ⅲ和Ⅳ (6). Ⅰ (7). 核孔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内质网、②线粒体、③中心体、④叶绿体、⑤液泡、⑥高尔基体。 【详解】(1)由图可知,Ⅲ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 (2)图中③是中心体,与细胞分裂相关。 (3)图中有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其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4)图中Ⅱ、Ⅲ和Ⅳ均含有光合色素,均可进行光合作用。 (5)胰岛B细胞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对应图Ⅰ,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 【点睛】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前者特有的结构是中心体,后者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7.甲图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乙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DNA数变化的关系,丙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在甲图A、B、C、D中,对应丙图BC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中代表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线”或“虚线”)。 (3)就甲图来说,作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还缺少处于______________期的细胞,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图中结构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2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CAD (2). B C (3).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 虚线 (5). (分裂)间期 (6). 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7). 细胞板 (8). 核膜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甲图: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分裂后期;B细胞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处于分裂前期;C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分裂中期;D细胞中出现细胞板,处于分裂末期。分析乙图:实线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分析丙图: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各个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正确排列顺序为B前期、C中期、A后期、D末期。 (2)图丙BC段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是2,表明有姐妹染色单体,可以表示图甲中的B、C细胞。丙图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减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的;乙图中的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 (3)甲图只有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还缺少细胞周期中的间期,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甲图D细胞中的结构1表示细胞板,结构2表示核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明确丙图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根据曲线的含量确定是否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进而判断不同段可以表示的分裂时期。 48.图甲是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其中Ⅰ、Ⅱ、Ⅲ表示不同的部位;图乙是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不同的物质。图丙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多种光合色素分布于结构________上(填图中序号)。在进行色素提取实验时,为保护叶绿素需要添加________。 (2)叶绿体中NADPH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请写出光合作用总反应式________。 (3)该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________。在某光照强度下,图丙装置中有色液滴向右移动,其原因是________。(假设空白对照组有色液滴不移动) 【答案】 (1). Ⅲ (2). 碳酸钙 (3). 类囊体膜 (4). 叶绿体基质 (5). (6). 调节灯泡亮度或调节灯泡与广口瓶的距离 (7). 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光合作用,涉及光合作用场所、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探究,考查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甲图是叶绿体,Ⅰ是叶绿体内外膜,Ⅱ是叶绿体基质,Ⅲ是基粒;乙图是光合作用暗反应图解,①是C3,②是C5,据此解答。 【详解】(1)光合色素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即Ⅲ上。碳酸钙可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故需要添加碳酸钙。 (2)叶绿体中NADPH产生于类囊体,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为C3还原供氢,所以的移动方向是从类囊体到叶绿体基质。总反应式:。 (3)该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所以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控制方法是调节灯泡亮度或调节灯泡与广口瓶的距离。装置中二氧化碳缓冲液使得容器中二氧化碳的量保持不变,所以液滴的移动是氧气的量的变化造成的,有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样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其原因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点睛】“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等实验中首先要弄清观测指标的变化是由什么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然后分析这种变化和生物的生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49.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 CO2 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 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 1 和滤液 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 U 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 1 和滤液 2 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等量的滤液 1 和滤液 2 分别倒入 U型管的 A、B 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答案】 (1). 有无氧气 (2).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3).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 A、B两侧液面 (5). A 侧液面上升,B 侧液面下降 (6). A 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图中有氧气,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乙图中,无氧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渗透装置中,半透膜两侧葡萄糖的浓度不同,浓度高的一侧液面会上升。 【详解】(1)由图可知,甲、乙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温度、培养液的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 (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以产生CO2,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3)由于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不相同,故可以取等量的滤液 1 和滤液 2 分别倒入 U型管的 A、B 两侧并标记,观察A、B侧液面的高度变化。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则A 侧滤液含葡萄糖多,液面上升,B 侧液面下降;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则A侧滤液含葡萄糖少,A 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点睛】本题要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 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需要考生注意,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较多,则甲组葡萄糖的剩余量较少;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较少,则甲组葡萄糖的剩余量较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