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顺德区容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容山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考试时务必诚信考试,在父母的监督下答题; 2. 考前15分钟推送试题,考试结束后迅速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拍照上传到智学网上相应答题区域内。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治朝”、“燕朝”,后两者合称“内朝”。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外朝”的设置( ) A.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 B.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 C.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 D.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 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4.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天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 C.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 D.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 5.在教育宗旨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强调“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是后天的过程,应“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墨子突出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韩非则积极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 B.儒家在私学中占主导地位 C.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 D.官学受到私学的巨大冲击 6.庄子《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的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这说明他( ) A.崇尚“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B.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 C.信仰“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淡泊名利、追求精神逍遥自由 7.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8.汉代司法审判遵循“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的原则。这一原则( ) A.导致了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 B.促进了宗法制的复兴 C.否定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 9.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而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等问题。这反映了西汉( ) A.私营手工业成为市场主体 B.政府支配市场 C.官营手工业技术相对落后 D.家庭手工业发展缓慢 10.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 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11.从西晋开始,中国历代法律都禁止民间非法编造印刷历法,禁止私自学习观测天文和按照天象预测吉凶的方法,禁止私藏天文图书和观测天文的仪器。这些规定( ) 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是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C.意在确保儒学独尊的地位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2.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阮籍,无情鞭挞那些自命为君子的礼法之士,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实现各无所求的“至德之世”。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 B.儒学失去社会影响力 C.传统纲常名教受到质疑 D.先秦民本思想的复苏 13.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 ) A.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 C.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 D.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14.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 ) A.方便查询工人信息 B.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C.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加强管控特殊地区 15.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16.有学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学者意在强调( ) A.选官制度还没有基本定型 B.皇室干预朝廷人事任免权 C.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D.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渺茫 17.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 A.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18.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 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 19.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20.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B.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21.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经济困难倡导节俭 B.儒学世俗化的加深 C.佛教文化流行较广 D.重商思想重视现实 22.宋代理学家在编纂儒家经典“五经”时,着眼于文献性,而编纂“四书”则偏重于思想性。同“五经”相比,“四书”文本更为简洁。这( ) A.体现经学编纂者的不同价值取向 B.表明传统思想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说明“四书”影响力高于“五经” D.便于对儒经的阅读和作义理发挥 23.朱熹向宋孝宗进谏说:“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24.与宋代话本相比,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广泛而深入,普遍把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写入作品,甚至将其塑造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这反映出元杂剧( ) A.超越了宋词的地位 B.世俗化倾向更明显 C.取材和用词较通俗 D.艺术水准大为下降 25.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 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26.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27.明代《广东新语》卷十五记载:“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人,掘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余艘。”据此可推知该地( ) A.出现了初期的垄断行为 B.雇佣劳动成为普遍现象 C.民营冶矿业进入了高潮 D.出现较为完整的生产线 28.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见下表 1570—1579年 28.5万两 1580—1589年 88.9万两 1590—1599年 70.3万两 1600—1609年 104.1万两 1610—1619年 103.7万两 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大进步 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日益显现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29.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这表明( ) 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 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 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 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 30.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31.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中国”、“南朝”等词都用于对明朝的称呼。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政治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1767年,乾隆皇帝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 B.“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 C.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 D.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差异 3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普遍实行 B.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 C.军机处的正式设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 33.下表是《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据表可知当时( ) 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3年一康熙61年 22 14 50 15 雍正元年一雍正13年 1 0 138 10 乾隆元年一乾隆18年 0 1 178 10 总计 23 14 156 15 A.广州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政府不断放松对外贸易管理 C.沿海地区丧失了贸易自主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出现 34.1645年,顾炎武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被称作“乙酉四论”。在《日知录》中更有众多条目,涉及经济问题。这体现了顾炎武( ) A.针砭时弊经世致用的主张 B.发展经济改良习俗的愿望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D.消除弊端治理社会的诉求 35.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这种认识( ) A.体现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B.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因素 C.是朱熹“理气”思想的继承发展 D.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36.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 C.冲击了宋明理学的地位 D.开阔了士人认识世界的视野 37.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 ) A.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B.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 38.下图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这表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 B.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 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9.《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是个由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作为猴子,他极端好动,永不安生;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作者借悟空形象( ) A.反对传统追求个性 B.痛恨叛逆维护等级 C.争取自由逃避现实 D.推崇礼教歌颂仁义 40.有学者认为,(某种)书法成为文人的艺术,部分是因为书法的线条成为书写者身体动作的一种直接延展,它下笔可以很快,但随后演化为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让每个书写者都能够发展自己的风格。下列作品特征与之相符的是( ) A. 《仇锷碑》 B.《会稽刻石》 C.《松风阁》 D.《自言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40分,其中41题20分,42题8分,43题12分) 41.(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官方学校,二是私人学校。官方学校包括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它们以各自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推动思想教化向全社会普及。汉初统治者意识到一味地钳制人们的思想只会如秦朝一样短命,同时,官学又不能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要,因此放宽了对民间办学的限制,使得私学教育在西汉民间迅速发展。伏生、高堂生、吴章、翟宣、董仲舒等人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 ——摘编自郑志伟《西汉儒学思想教化及其启示》 材料二 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宜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兴办学校教育的特点与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兴盛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的三个时期(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3.(12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代之前,大多数上流社会家庭里都有受过医疗训练的仆人。政府机构里雇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内科医生,但他们的医疗和解剖知识与那些世代行医之家的郎中也许微有不同。这些郎中世代以卖药和从事按摩为生,社会地位相当低。 材料二 1026年,宋仁宗下令在开封的太医院和相国寺铸造两座真人大小的表面刻有全身穴位(354个穴位)和经络图的人体模型。1044年政府设立太医局,开始建立体制化的医疗教育制度,10年间医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200人;1061年,课程仿照太医局的地方医疗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其目的在于为地方培养训练有素的医生;宋徽宗在国子监设立“医学”,目的在于改善医疗体制;1115年,州县也建立了“医学”的分支机构。宋初开封的东部和西部有两家医院,称为福田院。他们的设立是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弃婴,以及病饿者。两院都由和尚打理,后来才成为政府机构。1063年,开封南北又各增设了一家。每家福田院有病人300名,这意味着开封的医院系统总共可以容纳1200人。北宋末期,政府在京城和其他6个地区城镇设立了“居养院”。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前后医疗保健领域的变化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宋代在医疗慈善领域的成果并概述其意义。(8分) 容山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可知“外朝”向民众咨询意见,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故选A项;西周至春秋时期尚未出现皇权,排除B项;“外朝”的作用在于咨询意见、宣讲政令,不能体现对王权及“内朝”的制约,排除C项;西周至春秋时期官僚体制尚未形成,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故选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可知,西周礼制有了丝织品的痕迹,反映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故选D项;“等级意义”是通过丝织品使用的等级差别体现的,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失去”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A项;西周礼制是一种等级制度,礼制的破坏体现在等级秩序的破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开始”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桑蚕文化自原始社会我国祖先养蚕种桑就开始了,并非起源于礼制,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公羊学派和儒家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消除了华夷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故选D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所述主旨华夷关系不符,排除A项;道家思想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与材料主体“公羊学派和儒家”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体现了思想同中求同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人对于“教育宗旨”的不同观点,说明在该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多元化,故选C项;题干仅是列举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人对于“教育宗旨”的不同观点,不能扩大为该时期的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涉及了儒家学派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不同教育宗旨,不能据此扩大为儒家在该时期的私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仅是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人对于“教育宗旨”的不同观点,并没有涉及“官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庄子拒绝做楚威王的宰相,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说明其淡泊名利、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故选D项;“小国寡民”指?人民少,土地小的国家,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体现伦理纲常观念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中“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体现的法律强化道德观念,而不是对立,排除A项;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法律的方面,与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农具质量差且强买强卖,原因在于政府支配市场,垄断铁器经营,故选B项;汉代官营手工业是市场主体,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农具由官营手工业生产,与家庭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的语句”可知民间订立契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出现官府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完全符合”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并未提及城市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历代法律长期禁止民间科技发展,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天文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科技发明方面,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政府对天文历法的垄断影响天文历法的进步,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体现传统纲常名教受到质疑,故选C项;魏晋时期仍以儒家思想治国,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儒学受到冲击,但没有失去社会影响力,排除B项;先秦民本思想主要是儒家,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体现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稳定,排除B项;地权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加大贫富差距,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表明仍然实行地主土地私有,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唐代政府对刀枪等制造的严格管控,旨在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故选C项;A项是表面现象,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唐代政府的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唐朝政府管控的范围,无法体现出对特殊地区的管控,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可知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由重视门第到重视才学,故选C项;汉唐两朝,儒家经学均占据正统地位,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唐朝仍有“高门士族”“士族家族”,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庶族地主,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李白未曾参加科举”,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可知,皇帝的直接征召也是一种选拔官员的一种途径,故选C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到唐朝已经基本定型,排除A项;玉真公主只是推荐而已,最终的采纳与否还是由皇帝决定,排除B项;科举制是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为寒门子弟入仕提供了众多机会,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可知元朝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提出契丹族都是炎帝和黄帝之子,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已被彻底打破”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材料“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可知强调的是民族认同的观念而非探寻契丹族的起源,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对契丹族的族源存在多种说法,但是元朝强调契丹族都是炎帝和黄帝之子,“本同出也”,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由苏轼商人杭州知州,带头抗疫和号召建设医院,说明宋代疫病防治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杭州因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指的是受暑热与湿气而引起的疾病,并没有其他疫情灾害发生,排除A项;从题干并未不能直观看到宋皇室对疫情的态度,但是根据常识,苏轼作为杭州知州须将地方疫情汇报中央,排除B项;疫情自古有之,汉朝就有华佗为受黄河水灾后疫疾诊治的说法,宋朝并非第一个开始中医治疗疫疾,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手工业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国内并非用于出口,排除B项;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主旨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手工业,与对外贸易不符,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意思是宋代的商人可以结姻于帝族,表明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变动,故选C项;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下,商人群体在宋代不可能控制国家政治,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的主流观点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代流行厚葬而宋代提倡薄葬,体现宋明理学灭人欲的观念被接受,故选B项;据所学可是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学,材料中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为著名儒学家,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一直为重农抑商,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同‘五经’相比,‘四书’文本更为简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这样做的原因是“四书”便于对儒经的阅读和作义理发挥,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巩固政权的价值取向相同,排除A项;宋代理学思想占正统地位,传统思想正统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排除C项。 2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体现宋明理学中践行正君心的理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中没有限制君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提出“人主”,即君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没有体现遏制臣民的欲求,排除B项;材料是对君主本人的道德要求,并非对臣民而言,故与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无关,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元代杂剧普遍把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塑造为正面人物,体现世俗化倾向,故选B项;材料并无反映元杂剧超越宋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作品选材世俗化,与用词无关,排除C项;选取普通民众作为素材是艺术内容的变化,不能说明艺术水准下降,排除D项。 25.【答案】A 【解析】据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知识可知,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A项;内阁始终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军机处在形式上也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二者并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排除B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因此,材料中的做法与提高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了官员之间的制衡机制,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D项。 26.【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可知强调小农经济因简单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调其顽强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强性而非脆弱性,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部分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精耕细作下的小农经济使得粮食作物和人口实现增长,但并不是快速增长,排除D项。 27.【答案】D 【解析】“司炉者……掘矿者……汲者、烧炭者……驮者……载者……”表明炉场里有较为细致的分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生产线,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炉场的生产场景,没有涉及垄断行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炉场的生产场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现象,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炉场的生产场景,没有涉及是否是民营,排除C项。 28.【答案】D 【解析】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表格数据表明外国白银输入中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传统经济有一定的活力,能够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故选D项;材料说明的是贸易问题,手工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大进步无法体现,排除A项;开放海禁是暂时的,闭关锁国政策没有被废除,鸦片战争前夕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贸易问题,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日益显现无法体现,排除C项。 29.【答案】C 【解析】官府干预民间与西人之间的赠书等活动,“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反映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等观念阻碍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故选C项;闽省渔户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是一种合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排除A项;渔户与西人之间“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并没有损害国家主权,排除B项;“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强调的是清政府对正常的民间与外商交流的限制和否定,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随时以供召对……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 可知,军机处行政效率高,而军机处自设立后逐渐成为中枢机关,这一规定反映军机处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故选C项;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通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体现的,而不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项;吏治清明指为官者清正廉洁少有贪污腐败现象,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是通过皇帝的做法体现的,但材料中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无从体现,排除D项。 31.【答案】B 【解析】由后金政权称呼明朝为中国,到顺治及康乾时期自称中国,反映到随着政治大一统的完成,清朝统治者逐渐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朝由把自身看做中国之外到把自身看成中国的观念的转变,并非单纯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宋朝基本解决,另外题干涉及的是民族融合促进了清朝统治者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感跟中央地方的矛盾毫不相干,排除C项;清朝统一中国会加强民族融合,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都保留着本民族特色,民族差异不会随民族交流消除,排除D项。 32.【答案】D 【解析】“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机制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故选D项;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是在秦朝,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郡县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有所变化,排除A项;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军机处的正式设立是在清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33.【答案】A 【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段是1664年到1753年,即鸦片战争前夕,通过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间段中,东印度公司来广州贸易的船只呈现绝对增长态势,据此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逐渐成为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中心,故选A项;通过题干表格中东印度公司来厦门、舟山、澳门贸易船只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加强,而不是放松,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沿海地区的贸易自主权才开始丧失,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就已经开始出现雏形,排除D项。 3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被称作“乙酉四论”。在《日知录》中更有众多条目,涉及经济问题”可知顾炎武从弘光政权立国南京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和军制诸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些解救危难的应急措施,这体现了其针砭时弊经世致用的主张,故选A项;“《军制论》《形势论》”涉及军制诸方面的积弊,与“发展经济改良习俗”无关,排除B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所述“乙酉四论”中改良积弊的主张无关,排除C项;“消除弊端”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35.【答案】B 【解析】王夫之指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否定了程朱理学压制人的欲求、强化纲常等级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反封建因素,故选B项;“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而材料分析的是“珍生”与“贵义”的关系,排除A项;朱熹“理气”思想强调理生气,理先气后,材料没涉及王夫之的“理气”思想,排除C项;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排除D项。 36.【答案】D 【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其主要内容是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近代科学,这些书籍被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所了解之后,使得他们的视野有所扩大,故选D项;题干中述及的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诸多书籍,这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华夷观念才开始被打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期,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题干中所述书籍没有对宋明理学产生冲击,排除C项。 37.【答案】D 【解析】由材料“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可知明末儒学家对心学崇尚空谈心性的批判,在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促使儒学焕发生机,故选D项;明朝灭亡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而非宋明理学,排除B项;明清之际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经世致用思想并未成为主流,排除C项。 3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 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体西用思想确立起来,与材料所述时间“1442年”不符,排除A项;清朝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经济文化交流只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发生在近代,与材料所述时间“1442年”不符,排除D项。 3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可知其主张反对传统纲常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故选A项;根据材料“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可知其主张叛逆,反对等级,排除B项;根据材料“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可知其主张反对传统纲常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并非“逃避现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可知其反对礼教歌颂自由,并非“推崇礼教”,排除D项。 4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部分是因为书法的线条成为书写者身体动作的一种直接延展,……但随后演化为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让每个书写者都能够发展自己的风格”可知这种书法为最具艺术性的草书,故选D项;《仇锷碑》属于楷书,排除A项;《会稽刻石》属于小篆,排除B项;《松风阁》属于行书,排除C项。 41.【答案】 (1)特点:既有官办又有私立;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系统;鲜明的政治目的。 (一点2分,总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目的:广教化,育贤才;稳定社会,长治久安;满足文化阶层;复兴儒学。 (一点2分,总分6分) (2)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开明的文化政策(科举的发展);杰出人士的推动;重文轻武的国策。(一点2分,总分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影响:文化下移(促进教育向平民转移);推动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涌现大批人才;避免政治动乱。(一点2分,总分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一“同时,官学又不能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要,因此放宽了对民间办学的限制,使得私学教育在西汉民间迅速发展”可得广教化,育贤才;满足文化阶层;复兴儒学;据材料一“汉初统治者意识到一味地钳制人们的思想只会如秦朝一样短命”可得稳定社会,长治久安。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局等角度可得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据材料二“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可得开明的文化政策(科举的发展);杰出人士的推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可得文化下移(促进教育向平民转移);据材料二“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可得推动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涌现大批人才;据材料二“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宜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可得避免政治动乱。 42.【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 (1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 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私田增多;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出现个体小农经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经济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2分) 第二,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走向统一。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2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 (或者答: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1分) 【参考答案】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1分) 论述: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封建社会形态,其社会转型表现为量变。 首先,在政治领域,选官制度上科举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这发展了文官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2分) 其次,在经济领域,农业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宋代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转为雇募制;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完成;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城市布局逐渐突破了市坊制;金融领域出现了纸币等,但是小农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辅助和补充。(2分)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伴随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领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2分) 总之,唐末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繁盛时期,尽管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一种量变。(1分) 【参考答案】示例三 论题:明清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 (1分) 论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出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但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首先,政治方面,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族关系上,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分) 其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贸方面,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刺激资本扩张,促成工业革命的契机。(2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并未成为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小说兴起,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使文学更加大众化,深入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潮流。(2分) 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型中的量变。(1分) 【解析】第一步审题,通读材料可知,材料提出了两种社会转型的观点,即广义的社会转型和狭义的社会转型,并对其进行了阐述,题干给出三个限定时期要求从中任选一个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步立论,选择题干中的任一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判断其属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转型,确定自己的论题;第三步论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反面展开,注意史论结合;第四步结论,即总结得出所定论题。 43.【答案】 (1)变化:由只有政府机构有专门训练的内科医生到全国范围内医疗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体系化。从医人员由祖传、自学等途径获得医学知识到通过系统的教育成为专业的医学工作者。医生的社会地位由低到高。(4分) (2)成果:基本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医疗慈善的体系机构;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医院等的建立和官方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关注社会民众的疾苦。(4分)意义:促使医疗、慈善事业的官方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赡养老人、抚养弃婴,促进社会安定和谐。(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1)通过材料“1044年政府设立太医局”、“1061年,课程仿照太医局的地方医疗教育机构纷纷建立”、“1115年,州县也建立了“医学”的分支机构”,可以得知其变化有以下两点,其一,由只有政府机构有专门训练的内科医生到全国范围内医疗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体系化,其二,从医人员由祖传、自学等途径获得医学知识到通过系统的教育成为专业的医学工作者;通过材料中“社会地位相当低”、“成为政府机构”,我们可以得出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即“由低到高”。 (2)第一小问成果,根据材料“1044年政府设立太医局”、“1061年,课程仿照太医局的地方医疗教育机构纷纷建立”、“1115年,州县也建立了‘医学’的分支机构”,可以得出基本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医疗慈善的体系机构;根据材料“两家医院,称为福田院。……后来才成为政府机构”,可以得知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医院等的建立和官方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关注社会民众的疾苦。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宋代在医疗慈善领域的具体举措,可以得出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使医疗、慈善事业的官方化;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第三,有利于赡养老人、抚养弃婴,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