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达利教育卓越奖”初二语文试题
2018年“达利教育卓越奖”初中学科竞赛 初二年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①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②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③,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节选自《勾践灭吴》) 【注】①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②仇讎:仇人。③上党之国:中原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撤退 B.夫虽无四方之忧 忧:指外患 C.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武士 D.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 妻孥: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我攻而胜之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 C.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 D.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2)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 (3)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 (4)此其利也( )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4分) (2)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2分) 6.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越王栖于会稽山之后才开始寻求谋臣。 B.选文第一段,大夫文种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越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以备用时。 C.伍子胥认为:吴国和越国是世代的仇敌,势不两立。 D.越王勾践对大夫文种的意见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早已备足谋臣,以应对吴国。 7.伍子胥认为吴国不能与越国订立和约,其理由是什么?请概括出来。(3分)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错 位 之 思 凸 凹 ⑴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①。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⑵她自己都笑,自嘲道:“这是人手吗?” ⑶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酷暑天,买来的T恤都黏在身上,让人心烦。她笑笑,拿过一块家常白布,转眼之间就给我裁剪出一袭褡裢②,穿上之后,在大堤上散步,既爽身又典雅,有老北京人的气派,很文化。 ⑷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乡下人管这种身姿叫“风摆柳”,能让男人产生联想。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⑸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⑹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⑺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塑料袋、包装盒、易拉罐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⑻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⑼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就如母亲的手,美丽时笨,丑陋时巧;也如她的身姿,袅娜时应该花前月下,却负重,滞重时应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 ⑽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地顺应,到主动地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拾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此中意味——虽然她浑然不知,但我知。 ⑾儿时的我,矮小而瘦,胆子却出奇的大。遇邻里纠纷,我会抢先冲出去,争辩不过,就动拳脚,甚至还有更极端的行动。譬如十二岁那年,夏季缺粮,人们饿,山杏进了场院,人们便抢食充饥。母亲与队长素有不和,便把她独从人群中赶出。我闻讯从墙上摘下猎枪,愤然指向队长。队长说,你甭拿枪吓唬我,我不吃这一套。我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一道火舌擦着队长的头皮蹿过去(这自然是我算计好了的角度)。队长被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很久说不出话来。队长从此留下后遗症,只要我一走近他,他就手足无措,面带谄笑。 ⑿怕我惹祸,再遇争执,母亲总是把我夹在腋下、拢在胯间。这就产生了奇特的感觉——因为是从母亲的胯下看人,明明是上蹿下跳的人影,却总是半个身子,一点也不显威武;明明是面红耳赤、高声叫嚷,却听不清声音,只看到嘴唇夸张却徒劳地翕动,也不觉惊心。心中的旺火便没了冲腾的理由,渐渐熄了下去,最后竟觉得对方有些许可怜,轻蔑地一笑,扯淡。 ⒀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我对她说:“有我在,你会省不少力气。” ⒁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呵呵地笑起来: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⒂“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 ⒃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也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⒄“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⒅ 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⒆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⒇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 【注释】 ①女红:也称为女事,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②褡裢,读dā liɑn,此处指中间开口,两侧缝合,,可搭在肩上的挂衣,类似背心。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8日 24 版) 8.作者就母亲的经历,体验到哪些人生错位?请概括。(4分) 9.从哪些反应,看出母亲总是“内心洒满阳光”?请分析。(6分) 10.儿时的我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4分) 11.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5分) (1)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从用词角度,2分) (2)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从修辞角度,3分) 12.文末说,“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这句话有应怎么理解?(3分) 13.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中的旺火便没了冲腾的理由,渐渐熄了下去,最后竟觉得对方有些许可怜,轻蔑地一笑,扯淡。”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以“跨下看人”这一独特视角表现“我”年少时轻狂无知,蔑视一切的稚气。 B.“错位”是指母亲在岁月中生活状态出现的错位,“思”指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思索。文章以“错位之思”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C.文中的母亲一生热爱劳动,顺应生活,心地宽广,乐天知命。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哲人般的人生见解。 D.文中第⑽段的议论既切合题意“错位之思”,又具体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思考的具体感受,立意明朗。 三、写作(5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年龄可达70岁。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无力飞翔。此时,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万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如选后者,它必须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个一个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之后,它会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经历漫长的五个月之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开始飞翔了,于是获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