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张颐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 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 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 “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 “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 “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 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B.“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C.“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 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D.“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 2.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 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 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 “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斯年的几件往事,多角度展示了他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 B.傅斯年说:“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这说明他在“五四”时期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C.文章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D.在史学研究方面,傅斯年写出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 A.傅斯年和胡适都不愿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B.傅斯年先生很有魄力,不惧豪门,他曾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在当时博得了不少人的赞赏。 C.傅斯年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近代化。 D.傅斯年对宋子文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子文的下台。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6.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中的土地 费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B.题目中的“土地”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在黄州时耕种的那一片坡地,又指人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C.文章引用苏轼《东坡》一诗,让读者深刻地够受到苏轼已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D.那一片坡地,让苏轼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8.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 9.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14-15题。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15.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包含了宫殿依旧、宫女衰容之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②大伙觉得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十分庸俗。 ③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擢发难数。 ④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无疑又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⑤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都是诺贝尔奖的热门竞争者,但是每次都与奖项失之交臂。 ⑥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B.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C.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八强争夺赛中,中国女排遇到了最没有获胜机会的东道主队,顽强的女排姑娘苦战五局,出乎意料地以三比二力克东道主巴西队。 D.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赢得超高口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 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20.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不得超过15个字。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① 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歌,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得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 2019年6月9日,享誉中外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我国清华大学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中外数学家齐聚清华园,共同探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幕式揭晓和颁发了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三大奖项:2019年ICCM数学奖、陈省身奖和ICCM国际合作奖。这些奖项旨在鼓励杰出的数学家和专家,以表彰他们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上的非凡成就以及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推动数学发展的精神。其中,ICCM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表彰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及在促进数学事业发展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华人数学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参与《开门大吉》节目的选手面对8扇大门,每按响一个门铃,会听到一段音乐,答对歌曲名字,即可获得该扇门对应的家庭梦想基金。一旦答错,所获奖金将被清零;每个选手答题过程中有一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 节目播出后,观众对选手的做法有这样一些评价: 甲说,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后就不再继续比赛的选手太不自信,尤其那些求助后就停下脚步的人,依赖感太强; 乙说,所获奖金已经可以实现家庭梦想还继续向前走的选手太贪婪,已经失去了参加节目的意义; 丙说,觉得奖金不够,使用过求助机会,依然前进而最终空手而归的选手,值得尊敬; 丁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依靠这类节目实现梦想,是不劳而获的表现。 对此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BD 6.【答案】①学养深厚、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主编《新潮》杂志,影响深远。 ②为人谦虚,受到毛泽东称道,称自己是陈胜、吴广。 ③爱护学生,视学生如子女。④很有胆魄,猛烈抨击孔、宋豪门,为台大师生担保。 ⑤保持名节,不肯从政,拒绝做国府委员。⑥维护学术自由、重视学术研究。 7.【答案】A 8.【答案】①对比(反衬),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衬托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 ②使饱含深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 ③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9.【答案】①生活上,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 ②精神上,给诗人带来了满足和快乐(或“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③思想上,躬耕东坡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为成熟,从而成为一位思想家; ④文学上,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①(我们)已经出来了,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享那游玩的乐趣。 ②有了志向与力量,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松懈,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14.【答案】B 15.【答案】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 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 ②诗人自折一枝, 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 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 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 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 16.【答案】(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①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 ②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③他还收集了700余份戏单。 21.【答案】①2019年6月9日,②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开幕,③颁发了三大奖项,④最高奖项ICCM数学奖表彰45岁以下的数学家。 22.【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