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氨和铵盐作业
氨和铵盐 1.为了在实验室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 NH4Cl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 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2.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3.下图所示的装置最适宜于干燥、收集的气体是 A. NO B. HC1 C. NO2 D. NH3 4.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做NH3的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5.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图1:少量氨气的尾气吸收装置 B. 图2: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C. 图3:制备和收集氨气 D. 图4:收集NO气体 6.氨气可以做喷泉实验,这是利用氨气下列性质中的( ) A. 易液化 B. 比空气轻 C. 极易溶于水 D. 有刺激性气味 7.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 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 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 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 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8.如图,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①>② B. ①<② C. ①=② D. 不能确定 9.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 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 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 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 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10.某同学仿照喷泉实验原理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喷烟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烧瓶中分别装入X、Y两种无色气体,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实验时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挤入甲烧瓶中,然后打开弹簧夹,便可看到甲烧瓶中的导管喷出白色的烟,同时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后褪为无色。则X、Y分别为( ) A. NH3和HCl B. HCl和NH3 C. SO2和HCl D. NO和HCl 11.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列对这些实验或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某同学将收集到的一大试管氨气倒扣在盛满水的烧杯中,充分吸收后试管中还有少量气体,该同学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该气体中可能含有氨气 B. 氨水中滴入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气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因氨水中的氨主要以NH3·H2O的形式存在,故25%的氨水是指每100 g氨水中含NH3·H2O 25 g D. NH3·H2O的热不稳定性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加热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 12.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13.在探究氨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氨水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中含有氨分子。 B. 向氨水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说明氨水中含有OH- C. 向氨水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氨水中含有NH D. 浓氨水和浓盐酸靠近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氨气与氯化氢容易反应。 14.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的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 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 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15.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16.探究氨气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 将pH=11的氨水稀释1 000倍,测得pH>8,说明NH3·H2O为弱碱 C. 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受热不稳定 D. 将红热的Pt丝伸入下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气的氧化产物为NO2 17.下列各组物质中,气体X和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溶液Z的洗气瓶中(如下图所示),一定没有沉淀生成的是 ( ) 18.有关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NH3是4核10电子分子,具有还原性 B. NH3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液化,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 氨气是非电解质,NH3·H2O是电解质 D. 铵盐受热都易分解,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19.铵盐是一类重要的氮的化合物,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NH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B. NH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作氧化剂 C. 0.1 L 3 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等于0.6NA D. 硫酸铵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而氯化铵中只含有离子键 20.下列反应中说明NH3既有还原性,又有碱性的是 ( ) A. 4NH3+5O24NO+6H2O B. NH3+HNO3===NH4NO3 C. 8NH3+3Cl2===N2+6NH4Cl D. 2NH3+3CuO3Cu+N2+3H2O 21.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 ) A. 浓硫酸 B. 碱石灰 C. 氯化钙 D. 五氧化二磷 22.检验氨气可选用( ) A.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C. 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D.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23.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4.科学家预测,氨有望取代氢能,成为重要的新一代绿色能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是4NH3+5O24NO+6H2O B. 液氨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液氨泄漏 C. 氨气比空气轻,标准状况下密度约为0.76 g·L-1 D. 氨气与氢气相比,优点在于氨气不容易发生爆炸,使用时更安全 25.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 B. “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C. “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 D. “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 26.将下列固体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冷却后又聚集为原来的物质的是( ) A. 碘片 B. 氯化铵 C. 碘化铵 D. 碳酸钠 27.氯化铵和氯化钠可用下列哪一种方法分离 ( ) A. 加入氢氧化钠 B. 加入AgNO3溶液 C. 加热法 D. 加入一种合适的酸 28.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 ) A. NH4HCO3 B. NH4Cl C. (NH4)2CO3 D. NH4NO3 29.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收集产生的气体 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C.将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________。 (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与氧气反应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集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图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他们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还可用加热NH4HCO3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判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能否用NH4Cl固体代替?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1.如图所示分别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用氨气进行喷泉实验的三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图所示的装置可制备干燥的NH3: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中收集NH3的试管口放置棉花团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干燥管中干燥剂能否改用无水CaCl2?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B图所示的装置可快速制取较大量NH3: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浓氨水滴入CaO中有大量NH3逸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NH3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某校化学小组学生用下列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等略去)进行有关氨气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________,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小组成员设计了⑧、⑨装置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将产生的氨气和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⑧(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⑧中两个止水夹。一段时间后,将试管侵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过量的氧气与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⑨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 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作干燥剂。 (3)用如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甲中,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 ①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E.NO2和H2O ②若用D组合做喷泉实验,烧杯中的液体一定是NaOH溶液吗?。 ③用A组合做喷泉实验时,若烧瓶中充满HCl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中c (HCl)=________mol·L-1(设溶质不扩散)。 ④若用E组合做喷泉实验时,则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mol·L-1。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甲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35.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某学生课外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后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时通入氨气的速率过快,在烧瓶中会出现白烟,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该小组同学以氨气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备碳酸氢铵。甲同学先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再通入氨气;乙同学先将氨气通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再通入二氧化碳。请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说明原因。 38.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1)A处是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的试剂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 ①硝酸铵;②碳酸铵;③碳酸氢铵;④氯化铵;⑤熟石灰;⑥氢氧化钠。 若A中制取气体时只用了一种药品,则该药品可以是________(填选项编号),在只用一种药品制取氨气时,图中空白处所需仪器应为__________(选填下列仪器编号,固定装置省略)。 (2)该装置补充完整后,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试从安全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对该装置进行改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A,B处试剂足量,则装置D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NH4Cl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H2SO4(浓)(NH4)2SO4+2HCl↑;B项,属于NH3的工业制法,不是实验室简便制取NH3的方法;C项,NH3·H2ONH3↑+H2O,NH3能用碱石灰干燥;D项,NH4HCO3NH3↑+CO2↑+H2O↑,制得的NH3不纯,且不能用P2O5干燥NH3。选C。 2.【答案】C 【解析】①项收集NH3装置中无棉花;②项NH3通入CCl4中,NH3不溶于CCl4,不会引起倒吸,逸出的NH3又可被稀H2SO4吸收;③项向长颈漏斗中加一定量水,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关闭止水夹,再加一定量的水,烧瓶内液面停止在某一高度不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可说明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不好;④项,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长进短出。 3.【答案】D 【解析】A项,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项,HCl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采用集气瓶收集时应长进短出,图中装置为短进长出,故B错误;C项,NO2溶于水生成NO,不能用排水法吸收尾气,故C错误;D项,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且具有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水吸收尾气,故D正确。 4.【答案】C 【解析】A项,水的密度比四氯化碳小,浮在四氯化碳的上面,四氯化碳不能和氨气反应,也不溶解氨气,该装置既能够吸收易溶性气体,又能够防止倒吸。故A正确;B项,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连漏斗,漏斗的边缘紧靠液面,易吸收易溶性气体,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C项,吸收装置中的导气管插入到液面,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但产生倒吸,故C错误;D项,吸收装置中的导管没直接伸入到液体中,而是与干燥管连接紧密,易吸收易溶性气体,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5.【答案】C 【解析】C项,收集NH3导气管应插入到试管底部。 6.【答案】C 【解析】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气压差,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当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内时,氨气大量溶于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剩余氨气又溶于进入瓶中的水,最终水充满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氨气可以做喷泉实验,与沸点的高低、密度、气味等无关。 7.【答案】A 【解析】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发生电离生成OH-,遇酚酞使之显红色;H2S和CuSO4反应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和AgNO3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A不正确。 8.【答案】C 【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L,该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VmL·mol-1,烧瓶①中NH3全部溶解,充满烧瓶,则c(NH3)==mol·L-1;烧瓶②中发生3NO2+H2O===2HNO3+NO的反应,溶质为HNO3,最后烧瓶中溶液体积为VL,则c(HNO3)==mol·L-1。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要发生喷泉现象,必须使烧瓶中压强迅速下降,导致外界压强大于烧瓶中的压强,从而使烧杯(锥形瓶)中的液体进入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①中的Cl2易溶于CCl4,③中的NH3易溶于水,所以可以使烧瓶中压强迅速下降,产生喷泉现象,④中HCl和浓氨水反应(首先是浓硫酸注入水中放热使浓氨水放出氨气),同样也会导致烧瓶中压强减小,而②中H2不溶于NaOH溶液,也不与NaOH反应,所以不能发生喷泉现象。选B。 10.【答案】A 【解析】 要想产生“喷烟”现象,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形成压强差,二是两种气体反应会生成白烟,排除C、D项。根据甲中溶液颜色发生的变化,结合题给条件“胶头滴管中盛有含酚酞的NaOH溶液”可知,甲中气体显碱性,即X为NH3,故Y为HCl。 11.【答案】D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 体积的水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故A项中剩余气体中不含氨气,错误;氨水显碱性的原因是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B项错误;虽然氨在其水溶液中主要以一水合氨的形式存在,但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是氨气,C项错误;NH3·H2O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向浓氨水中加入氧化钙制取氨气的原因之一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消耗水以及反应放热。选D。 12.【答案】A 【解析】A错误,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进入淀粉KI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KI氧化为I2,I2 遇淀粉变蓝色。B正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进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仍为无色。C正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氯化铝溶液,一水合氨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D正确,饱和氯水挥发出氯气,氯气与湿润红纸条接触,氯气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使湿润红纸条褪色。 13.【答案】C 【解析】A项,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氨水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中存在氨分子,正确;B项,碱使酚酞变红色,氨水可使酚酞变红色,说明氨水中存在氢氧根离子,正确;C项,因为氨水中存在氨分子,加热氨气逸出,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能证明是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氨气,错误;D项,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产生氨气和氯化氢,二者靠近产生大量白烟,该白烟是氯化铵,说明氨气与氯化氢容易反应,正确。 14.【答案】C 【解析】A项中硫酸不是挥发性酸;B、C、D三项中由于NH3的摩尔质量小,扩散速度快,所以离白色烟环远的甲为浓氨水,故C正确。 15.【答案】A 【解析】NH3能与HCl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白色固体,NH3也能与H2SO4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2SO4;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该氯化物可以是氯化铝、氯化镁等;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碱,NH3是氢化物。 16.【答案】D 【解析】D项,4NH3+5O24NO+6H2O,2NO+O2===2NO2,NH3的氧化产物应为NO。 17.【答案】D 【解析】A项,二氧化氮易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还原性,所以二氧化硫能被硝酸氧化成硫酸,硫酸和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故A不符合;B项,氨气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分解生成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但不溶于弱碱,所以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故B不符合;C项,氨气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所以能和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铵,碳酸铵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C不符合;D项,CO2和SO2通入到CaCl2溶液中根本不发生反应,无沉淀现象,故D符合。 18.【答案】D 【解析】A项,氨气为10电子微粒,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因而具有还原性,正确; B项,正确;C项,液氨不导电,氨水能导电是因为生成的NH3·H2O电离产生NH、OH-因而氨气是非电解质,NH3·H2O是电解质正确;D项,硝酸铵等受热分解产物很复杂,一般都为氧化还原反应。 19.【答案】C 【解析】1个NH中含有10个电子,A错;NH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化合价最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作还原剂;B错误;0.1 L 3 mol·L-1的NH4NO3溶液中的氮原子数为0.6NA;C正确;铵根离子中,氮与氢原子之间为共价键,D错。 20.【答案】C 【解析】在A,D两项中,参加反应的NH3全部被氧化,NH3只体现还原性,所以这两项错误。B项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NH3只体现碱性,所以该项错。C项中参加反应的8 mol NH3有2 mol被氧化,NH3既体现碱性又体现还原性,所该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不能用酸性干燥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干燥;与氯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用氯化钙干燥,氨气的的干燥用碱石灰。 22.【答案】D 【解析】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故氨气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23.【答案】B 【解析】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温度,并且分解产生的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能使幕布不易着火。 24.【答案】A 【解析】反应生成的NO是大气污染物,故该反应不是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A错误;液氨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液氨泄漏,B正确;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空气,因此氨气比空气轻,标准状况下密度约为≈0.76 g·L-1,C正确;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易发生爆炸,因此氨气与氢气相比,优点在于氨气不容易发生爆炸,使用时更安全,D正确。 25.【答案】B 【解析】 A项,氨水中的微粒有NH3·H2O、H2O、NH3三种分子和NH、OH-、H+三种离子,氯水中有Cl2、HClO、H2O三种分子和Cl-、ClO-、H+、OH-四种离子,所以微粒的种类、数目均不相同;C项,氨水没有漂白性,不能漂白有机色素;D项,“两水”的变质原因不相同,氨水因挥发而“变质”,而氯水主要因HClO分解而变质。 26.【答案】B 【解析】A项,碘片受热升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项,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后NH3和HCl又反应生成NH4Cl,符合题意;C项,碘化铵受热首先分解生成NH3和HI,HI受热后进一步分解生成H2和I2(g),冷却后I2(g)凝华成固体I2,不符合题意;D项,Na2CO3受热不分解。 27.【答案】C 【解析】分离可根据物理性质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比如根据各组分的溶解性不同,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根据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根据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也可根据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加入某些试剂,采取一定的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根据以上分析,题目所给NaCl和NH4Cl只能用化学方法分离,又因为两种物质中都含Cl-,所以加AgNO3或加酸都起不到分离的作用,加入NaOH,只能鉴别NH4Cl和NaCl,而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利用铵盐的不稳定性及NH3的化学性质,可以选用加热法。 28.【答案】A 【解析】因产生的两种气体一种为NH3,一种为CO2,故A、C符合,而加入BaCl2溶液后,无明显变化,C选项与BaCl2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为NH4HCO3。选A。 29.【答案】(1)BC (2)CD (3)②④ (4)d 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解析】 (1)加热氯化铵产生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不能制取氨气,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制氨气时,将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更方便操作,而且节约氨水的用量。(2)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制氨气用C装置,将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制氨气选用D装置。(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密度、气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与其他性质无关。(4)氨气极易溶于水,故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0.【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 (3)乙 (4)丙 不能 【解析】(1)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2)NH3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集气法,但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 (3)乙同学所用装置把产生的NH3通入到浓H2SO4中,NH3被吸收。 (4)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CO2+H2O。丙同学所用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吸收CO2和H2O,所以丙可达到目的。NH4Cl受热分解为NH3和HCl,但冷却后又重新化合生成NH4Cl,所以不能用NH4Cl固体代替NH4HCO3固体。 31.【答案】(1)①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减小空气对流,使NH3充满试管 ②不能 CaCl2+8NH3===CaCl2·8NH3 (2)①CaO+H2O===Ca(OH)2,反应放热,NH3·H2ONH3↑+H2O ②用蘸取少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产生白烟,说明容器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解析】(1)①A图所示的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为了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确保收集满纯净的氨气,故用棉花团堵住试管口;②CaCl2虽然是中性干燥剂,但是CaCl2能与NH3发生反应:CaCl2+8NH3===CaCl2·8NH3,故不能用无水CaCl2来吸收氨气中的水蒸气。(2)①虽然一水合氨与生石灰不反应,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剧烈且放热,使大量氨气逸出:NH3·H2ONH3↑+H2O。②用蘸取少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产生白烟,说明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3)先打开止水夹,然后将胶头滴管中的水快速挤出即可,这是因为NH3极易溶于水,胶头滴管中挤出的水吸收了大量的氨气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 32.【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③⑦ 氨气难溶于该试剂,且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2)CaO(或NaOH或碱石灰) 浓氨水(或浓NH4Cl溶液) ⑥ (3)①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②2NO2(g)鸠馧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部分红棕色NO2转化为无色N2O4 (4)①先通入O2,后通入NH3 若先通氨气,氨在空气中不能点燃,逸出造成污染 ②4NH3+3O22N2+6H2O 【解析】(1)装置①适用于“固+固”加热制取气体,制取NH3时试剂是NH4Cl和Ca(OH)2。若测定NH3的体积,必须用排液体法,而NH3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所用的液体必须不与NH3反应,也不溶解NH3才行。 (2)装置②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装置,制取NH3时,可用浓氨水和碱石灰作用。 (3)氨的催化氧化生成的NO遇氧气生成二氧化氮,为红棕色。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存在如下平衡:2NO2(g)鸠馧2O4(g)+热量,降温平衡会正向移动,生成更多无色的四氧化二氮。 (4)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能燃烧,故需先通氧气,形成高浓度的氧气环境,且可避免不能燃烧的氨气污染环境。 33.【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2)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解析】前两问根据已学知识可以作答。后两问喷泉实验的原理主要是使盛有氨气的烧瓶内压强降低,利用内外压强差形成喷泉,无论是图1还是图2要引发喷泉,想办法使氨气溶解于水即可。 34.【答案】(1)①B ②不一定,只要胶头滴管中盛有足够的浓碱溶液足以把烧瓶中的CO2吸收即可 ③ ④ (2)①D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NH4HCO3+HCl===NH4Cl+CO2↑+H2O,随着CO2气体的产生,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②A 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③减小 增大 (3)图乙 【解析】(1)①中O2难溶于水,不能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②只要胶头滴管中物质能把CO2几乎完全吸收,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即可形成喷泉。(2)①NH4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②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挥发,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35.【答案】(1)选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 选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 【解析】(1)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 (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气压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流向烧瓶Ⅱ中,且与NH3化合生成NH4Cl而产生白烟。 (3)在(2)的基础上,若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若打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 36.【答案】(1)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氨气逸出,所以溶液颜色变浅(2)溶有SO2的品红溶液 SO2 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解析】(1)氨水呈碱性,滴有酚酞的氨水呈红色,加热滴有酚酞的氨水,NH3·H2O不稳定会分解逸出NH3,溶液的碱性减弱,故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NH3又溶于水中,溶液的碱性增强,溶液又恢复红色。 (2)SO2具有漂白性,故溶有SO2的品红溶液呈无色,加热溶液,溶液中的SO2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冷却后,SO2又溶于水中,使品红溶液褪色,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7.【答案】(1)4NH3+5O24NO+6H2O (2)NH4NO3 (3)乙同学方案正确;CO2在水中溶解度小,先通CO2再通NH3生成的NH4HCO3的量少,而且易生成(NH4)2CO3,先通NH3至饱和再通CO2至过量,保证产物量大,且全部是NH4HCO3溶液。 【解析】 38.【答案】(1)②或③ e,f,g,h (2)①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 ②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3)①吸收CO2和水蒸气,并生成O2 ②4NH3+5O24NO+6H2O ③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题目对制取氨气的药品有限制条件。(2)根据实验的药品特点选择仪器和分析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