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内江市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的是( ) A. 葡萄糖 B. 氨基酸 C. 核苷酸 D. 脂肪酸 【答案】C 【解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 C、H、O、N 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 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 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 C、H、O,有些还含有 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 C、H、O。 【详解】A、丙酮酸的组成元素只含有 C、H、O,A 错误; B、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 C、H、O、N 元,不含有 P 元素,B 错误; C、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 C、H、O、N、P,C 正确; D、脂肪酸的组成元素只含有 C、H、O,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题干中各种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供能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2.细胞核中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 A. 核膜 B. 核仁 C. 核孔 D. 核基质 【答案】B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 RNA 通过的地方)、核 仁和染色质。 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 DNA 的主要载体。 【详解】A、核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与核糖体的形成 无关,A 错误; B、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正确; C、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控制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C 错误; D、核基质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 和酶等无形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 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D 错误。故选 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3.下列物质能分别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合成的是( ) A. RNA、DNA B. 多糖、蛋白质 C. 脂质、DNA D. 脂质、蛋白质 【答案】C 【解析】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 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 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内质网中不能合成 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 DNA 和 RNA,A 错误;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 错误; C、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复制合成 DNA,C 正确; D、内质网中可以合成脂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质网和细胞核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 4.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主要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 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C.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 维生素 D 能促进人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答案】A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除了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外,还有保温、缓 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 D 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 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 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A 错误; B、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B 正确; 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使动物细胞膜具有刚性,C 正确; D、维生素 D 能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 正确。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下列有关蛋白质功能与特定蛋白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免疫功能——胰岛素 B. 调节功能——性激素 C. 运输功能——载体蛋白 D. 催化功能——一少数 RNA 【答案】C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有 的蛋白质据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 白质;有的蛋白质据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 的 体。 【详解】A、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A 错误 B、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不是蛋白质,性激素不能体现蛋白质的调节功能,B 错误; C、载体蛋白运载物质,体现了蛋白质的运输功能,C 正确; D、RNA 是核酸,部分 RNA 可以起催化作用,D 错误。故选 C。 【点睛】对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和识记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准确识记典型实例,结合 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6.研究人员对腺嘌呤诱导的小鼠肾功能损伤进行了研究。给予小鼠高嘌呤饮食一段时间后, 观察到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肾脏中肾小球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该研究未关注的生命 系统结构层次是 A. 细胞 B. 器官 C. 个体 D. 种群 【答案】D 【解析】动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 层次为细胞→器官→组织→个体。 【详解】该实验中,小鼠所包含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肾 小管上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肾小球属于器官层次;小鼠属于个体层次;故该研究未关注的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种群。D 选项符合题意。 7.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B.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 年发现死亡的植 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 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 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 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A 错误; B、细胞学说没有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B 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 正确; D、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 容,明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 8.下图虚线框表示各氨基酸的某些基团,其中可以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是( ) A. ①和④ B. ③和④ C. ③和⑥ D. ①和⑤ 【答案】D 【解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 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详解】题图中虚线框①是第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虚线框②是第一个氨基酸的 R 基,虚线 框③是第一个氨基酸羧基的一部分,虚线框④是第二个氨基酸的 R 基的一部分,⑤是第二 个氨基酸的羧基,所以虚线框中结构可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是①和⑤。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 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9.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 ) A. 低温、干燥、低氧 B. 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 高温、干燥、高氧 D. 高温、湿度适中、高氧 【答案】B 【解析】储藏粮食、水果和蔬菜时,要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影响细胞呼 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氧气浓度、水分等。 【详解】粮食储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 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 效果,B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细胞呼吸 的因素,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 查。 10.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有 20 种,主要由 C、H、O、N 元素组成;核酸分 DNA 和 RNA,DNA 分子的碱基 有 A、G、C、T 四种,RNA 分子的碱基有 A、G、C、U 四种,由 C、H、O、N、P 元素组 成;DNA 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 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 C、H、O、N, 故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 错误;核酸包括 DNA 和 RNA,两者的合成都需 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 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 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 错误;高温会破坏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 错误。 11.关于下列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蓝藻 ④衣藻 ⑤金鱼藻 ⑥烟草花叶病毒 A. ①②③都是原核生物 B. ③④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除①②外,③④⑤⑥都有细胞壁 D. 上述生物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答案】B 【解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 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 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①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A 错误; B、蓝藻、衣藻、金鱼藻都可以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正确; CD、⑥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题中 各生物的类别,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1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Mg2+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必需微量元素 B. 人体血液中 Ca2+浓度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 C. 输液使用 0.9%的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D. 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这时应多喝淡盐水 【答案】A 【解析】细胞内的无机盐绝大多数是以离子态形式存在,少量以化合态存在。 1、化合态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 的组成成分,如 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 激素的成分。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 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 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 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 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缺镁叶片会发黄,镁是大量元素,A 错误; B、血液中 Ca2+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B 正确; C、生理盐水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C 正确; D、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水分,同时丢失大量无机盐,因此会导致人体水盐和酸碱平衡失调, 这时应多喝淡盐水来补充,D 正确。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盐的作用,要求学生能理解无机盐的存在形成和无机盐在细胞中发挥 的生理作用。 1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可用台盼蓝染色法鉴别细胞的死活 C. 内质网和中心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D.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答案】C 【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 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 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 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 正确; B、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可用台盼蓝染色法鉴别细胞的死活,若被台盼蓝染成 蓝色说明是死细胞,否则为活细胞,B 正确; C、中心体无膜结构,C 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D 正确;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识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掌握细胞膜功能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关于生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代谢 B. 黄瓜幼苗体内的水分占其鲜重的绝大部分 C. 处于休眠状态的小麦种子中通常不含水分 D. 不同的生物种类,其体内的含水量不同 【答案】C 【解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不同发育阶段 含水量不同,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 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 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 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水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代谢,如水参与光合作用、水可参与有氧呼吸,A 正确; B、细胞鲜重含量最高的是水,黄瓜幼苗体内的水分占其鲜重的绝大部分,B 正确; C、处于休眠状态的小麦种子含水量较少,但并非不含水分,C 错误; D、不同的生物体内含水量不同,有的生物如水母达 97%,有的生物如人达 70%左右,D 正 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水的作用,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中的作用,考查识记相关知 识的能力。 15.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 取的无色针状晶体,可用有机溶剂(乙醚)进行提取。它的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 自由基可与抗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以下说法错 误的是 A. 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 青蒿素可以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 C. 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D.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不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 【答案】D 【解析】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是真核需氧生物;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 统,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根据题干中,可用有机溶剂(乙醚)提取青蒿素,可知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A 正确; B、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 以裂解疟原虫,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B 正确; C、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破 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C 正确; D、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线粒体具有膜结构,有氧呼 吸的第三阶段位于线粒体内膜,因此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D 错误。 故选 D。 16.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 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 成熟的筛管细胞等)。 它主要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 等组成。 2、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 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 DNA 分子,而 DNA 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 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详解】A、染色体指的是 DNA+组蛋白→染色质经过一定的空间排列顺序之后形成的高度 折叠的很复杂的一个生物大分子,它只存在于细胞核中,A 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在细胞质,B 错误; C、细胞核功能:细胞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C 正确; D、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 DNA,DNA 上有遗传信息。DNA 通过复制合子代 DNA,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够 在试题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17.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①为某种化合物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 若②广泛分布在高等动物细胞内,则其一定 糖原 C. 若③为某种生物大分子,则其基本组成单位有 4 种 D. 若④为重要的储能物质,则动物和植物细胞都含有该物质 【答案】B 是 【解析】由题图可知,②、④含有 C、H、O 元素,可能是糖类或脂质中的脂肪或固醇;③ 的组成元素是 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 等;①的组成元素是 C、H、O、 N,可能是蛋白质。 【详解】A、①为某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则该化合物可能是蛋白质,①是氨基酸,A 正确; B、②的组成元素只有 C、H、O,可能是糖类也可能是是脂肪,B 错误; C、③如果是大分子,则可能是 DNA 或 RNA,他们的基本单位是 4 种脱氧核苷酸或者 4 种 核糖核苷酸,C 正确; D、④如果是储能物质,可能是脂肪,在动物组织以及植物的某些组织中都可能含有脂肪 (植物细胞如花生子叶等油料作物种子细胞富含脂肪),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核酸的分类和 分布,糖类的分类和分布,脂质的分类和分布,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 关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8.分别将人成熟的红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浸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现( ) A. 两种细胞都会失水皱缩 B. 两种细胞都会发生质壁分离 C. 前者会吸水胀破,后者会吸水适度膨胀 D. 前者会吸水胀破,后者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解析】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 差.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人红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大约为 0.9%,所以当红细胞置于液体浓度大于 0.9%的环境中,会失水而发生皱缩;当红细胞置于 清水中,则会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详解】分别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红细胞浸入清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清水,所以 细胞都吸水。由于洋葱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壁,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而人红细胞没有细胞壁的 保护,所以一段时间后,洋葱表皮细胞会吸水适度膨胀,人红细胞会吸水胀破。故选 C。 【点睛】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 向哪一边运输,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19.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膜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 C.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是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模型 D.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 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 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 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 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 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 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 错误;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 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 错误; C、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模型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C 错误;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 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研究的前沿信息,要求考生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图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数字代表结构、字母代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或过程。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类型细胞中①的分子结构不同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 a 相同 C. c 可表示植物细胞从外界吸收 K+的过程 D. b 和 d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双分子层。a 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 协助扩散;b 和 d 运输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c 运输过程需要载体 和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的 【详解】A、①是糖蛋白,具有特异性,不同类型细胞中①的分子结构不同,A 正确;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 代表物质转运方式为协助扩散,B 正确; C、c 显示的是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细胞,C 错误; D、b 和 d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为自由扩散,D 正确。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示意图,判断细胞膜结构及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21.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 CO2 B. 必须 有 O2 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 CO2,A 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 少量能量,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 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 错误;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反应速率受温度、pH 等影响,D 错误。故选 A。 22.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适合无氧呼吸、进行剧烈运动。白肌细胞内葡萄 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 ①酒精 ②乳酸 ③CO2 ④H2O ⑤ATP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 ATP,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 ATP; 人体白肌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故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 ②乳酸、③CO2、④H2O、⑤ATP,所以 D 正确,ABC 错误。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名师点睛】走出细胞呼吸认识上的四个误区: (1)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 ①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 (2)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ATP,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 (3)人体内产生的 CO2 只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人无氧呼吸产物的是乳酸,无 CO2。 (4)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 O2 的量≠产生 CO2 的量。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含 H 量高,因 此有氧呼吸消耗 O2 的量大于产生 CO2 的量。 23.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 A. 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的[H]来自水 B. 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会有 O2 的生成 C. 同一细胞中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 D. 白天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中 CO2 浓度:线粒体>叶绿体 【答案】D 【解析】1、有氧呼吸是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前 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在无氧条件下 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细胞呼吸产生的[H]来自葡萄糖,A 错误; B、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会有 O2 的生成,暗反应过程中不会有 O2 的生成,B 错误; C、同一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酶,C 错误; D、白天适宜条件下,水稻幼苗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细胞中 CO2 浓度:线粒体>叶绿体,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无氧呼吸的过程,理 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24.为研究酶的特性,某同学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 A 试管 B 1 加入 2%过氧化氢溶液 3mL 3mL 2 加入马铃薯匀浆 少许 — 3 加入二氧化锰 — 少许 4 检测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 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D. 也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依题文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酶的特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 是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依题文实验目的再结合图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 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2%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速率,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B 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因为二氧化锰不是酶,C 错误; D、也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因为鸡肝匀浆中也有过氧化氢酶,D 正确。 故选 C。 25.下列过程需 ATP 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 A.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C. 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发光 【答案】D 【解析】细胞中蛋白质、淀粉和多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无需消耗能量;生长素在幼嫩组织 中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光合 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不需要消耗 ATP 的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 酸分解成酒精和 CO2 或乳酸,都不消耗能量。 【详解】A、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形成麦芽糖,不消耗能量,A 错误; B、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也不需要 ATP 提供能量,B 错误; C、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需要光能,不需要 ATP 供能,C 错误; D、萤火虫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的能量由 ATP 提供,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细胞中不同的生理 活动的具体过程,来判断是否需要 ATP 功能。 26.下图为植物细胞内 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B. ATP 的水解过程通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上述相互转化过程属于细胞内的可逆反应 D. 上述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真核生物所特有 【答案】A 【解析】该反应为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若反应向右进行,ATP 水解,释放能量;若反 应向左进行,ADP 转化为 ATP,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和人来说,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对于 绿色植物来说,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详解】A、该反应为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存在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A 正确; B、放能反应一般与 ATP 合成的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水解相联系,B 错误; C、ATP 和 ADP 转化过程中酶不同、能量来源不同、场所不同,故反应不可逆,C 错误; D、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 错误。故选 A。 ATP ADP+→←酶 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 AT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在本题的基础上还可作适当的总结:ATP 和 ADP 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 1 是水解酶,酶 2 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 水解 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 ATP 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 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 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基质。 27.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 pH 约为 5 左右,细胞质基质的 pH 约 为 7.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高尔基体中合成 B. 溶酶体在执行功能时伴随着膜成分的更新 C.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少量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也会引起细胞损伤 D. 在正常生理功能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分为异噬溶酶(胞吞)体和自噬溶酶体,其中异噬 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外来的病原体,而自噬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 细胞器。 【详解】A、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小泡,内含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合成在核糖 体,A 错误; B、溶酶体执行功能需要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B 正确; C、溶酶体内的 pH 值为 5 左右,比细胞质基质要低,因此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 基质后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或甚至失活,因此不会引起细胞损伤,C 错误; 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也有分解作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 形成的,弄清楚异噬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的作用机理,能结合题干信息“其内部的 pH 为 5 左右”分析答题。 28.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D.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 ATP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 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 错误; B、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抑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减少,因此会减少酸 味的产生,B 错误;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 成乳酸,C 正确; 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是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成的,能生成 ATP 和[H],D 错误。故选 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9.将一株质量为 20g 的黄瓜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 40g,其 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 A. 光、水和空气 B. 光、矿质元素和水 C. 水矿质元素和土壤 D. 水矿质元素和空气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 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 【详解】黄瓜幼苗可以吸收水,增加鲜重;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合成相关的化合 物。也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细胞干重。植物光合作用将光 能转化成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没有增加黄瓜幼苗的质量,故黄瓜幼苗在光照下增加的质 量来自于水、矿质元素、空气。综上所述,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 【点睛】本题借助海尔蒙特的实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 程的记忆,难度不大。 30.在甲、乙、丙 3 支试管中分别放入未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经特殊处理的只含酵母菌 细胞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并向这 3 支试管内同时滴人等量、等浓度 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的条件下,能产生 CO2 的试管是( ) A. 甲 B. 丙 C. 甲和乙 D. 丙和乙 【答案】A 【解析】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 H2O 彻底分解为 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 O2 结合产生 H2O,释放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 酵母菌无氧呼吸分为 2 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 CO2,不释放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 【详解】由题意可知,甲试管中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 水; 乙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呼吸第一 阶段,产生丙酮酸和[H]; 丙试管中是线粒体和葡萄糖,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 二、第三阶段的反应,进入线粒体参与反应的是丙酮酸,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反应。 故选 A。 【点睛】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 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 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1.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实验的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 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结果说明蓝藻提取液没有叶绿素 b B. 若没有层析液,92 号汽油也可代用 C. 研磨时加入 CaCO3 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D.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 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 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 a 和胡萝卜素。 【详解】A、由图可知,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绿色 b,A 正确;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 92 号汽油代替,B 正确; C、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 C 正确; D、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D 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 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 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2.若将 n 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 n 株黄化苗。那么,与萌发前的这 n 粒干 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A. 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 B. 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 C. 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 D. 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 n 粒种子置于黑暗环境中使其萌发,得到 n 株黄化苗,该过 程中没有光照,所以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 成有机物,也不能合成叶绿素,所以幼苗是黄化苗。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储藏在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所以种子萌发过程 中,呼吸作用强度增加,而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消耗而总量不断减少。综上所述,BCD 不符 合题意,A 符合题意。故选 A。 33.将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 30%的蔗糖溶液数分钟后,结果如图所示,紫 色分布的区域和影响色素分布的结构分别是( ) A. ①和细胞膜 B. ①和细胞膜、液泡膜 C. ②和细胞膜、液泡膜 D. ②和细胞膜、液泡膜、细胞壁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细胞膜和液泡膜均为选择透过性膜,影响色素分布。 【详解】图中①为细胞膜与液泡膜之间的物质,②为细胞液,紫色色素分布在细胞液中,细 胞膜和液泡膜均为选择透过性膜,影响色素分布。故选 C。 34.以下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苏丹Ⅳ染液鉴定大豆种子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紫色 B.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 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便于染色剂进入细胞 D. 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黑藻叶片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答案】A 【解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 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 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 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 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2、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 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A、用苏丹Ⅲ鉴定大豆种子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橘黄色的颗粒,A 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不存在颜色干扰,可用于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 布,B 正确; C、用 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C 正确; D、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黑藻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分布情况,D 正确。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脂肪实验、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 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 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5.下图是研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组装置中,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B. 甲装置中 b、d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都是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是否产生 CO2 C. 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 B 瓶中会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 乙组 B 瓶先封闭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消耗瓶中 O2 以形成无氧环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装置甲是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其中瓶中质量分数为 10%NaOH 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瓶中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装置乙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方式,瓶中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检测 CO2 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该实验为对比实验,甲组和乙组都是实验组,相互对照,A 错误; B、甲装置中 b 澄清石灰水用来吸收空气中的 CO2,d 澄清石灰水用来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 是否产生 CO2,B 错误; C、将酸性的橙色重铬酸钾溶液滴入 B 瓶中,溶液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C 错误; D、由于 B 瓶中的空气内含有少量氧气,所以乙组 B 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 的氧气,以形成无氧的环境,然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 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 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二、非选择题 36.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于 1970 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共生起源 假说》书中提出了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她认为,细菌和蓝藻被原始真核 单细胞生物吞噬后有些未被消化,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下图所 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原始真核单细胞比较,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2)原始真核单细胞吞噬细菌、蓝藻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该特点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演化形成过程推测,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可能含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二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事实中,能为马古利斯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_________。 ①吞噬现象普遍存在,如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线粒体能大量集中在细胞代谢旺盛部位 ③叶绿体能在叶肉细胞内随着细胞质流动 ④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含有 DNA 和 RNA,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答案】无核膜(或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一定的流动性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 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核糖体 原始真核单细胞生物吞噬蓝藻或细菌时,细胞膜 内陷包裹蓝藻或细菌,与蓝藻或细菌自身的细胞膜一起形成双层膜结构 ①④ 【解析】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而且两者的外膜和内膜的功能不一样, 近些年来的内共生学说比较流行。关于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线粒体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 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 体。叶绿体也是双层膜,叶绿体的起源是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光合细菌,这种细菌和 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叶绿体 【详解】(1)从细胞类型上分类,细菌和蓝藻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其主要特征是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的过程中,细胞膜会凹陷变形,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 性。 (3)线粒体、叶绿体之所以具有双层膜结构,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成过程来看,因为原 始真核单细胞生物吞噬蓝藻或细菌时,细胞膜内陷包裹蓝藻或细菌,与蓝藻或细菌自身的细 胞膜一起形成双层膜结构。所以内层膜是被吞噬的单细胞生物的膜,其外层又包裹了原始真 核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由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成过程, 因此可以推测他们含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4)①吞噬现象普遍存在,这能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①正确; ②线粒体在细胞内可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这不能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 提供依据,②错误; ③叶绿体也是双层膜,叶绿体的起源是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光合细菌,这种细菌和前 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叶绿体,单但叶绿体在细胞质中流动不能为马 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提供依据,③错误; ④线粒体内含有 DNA 和 RNA,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为马古利斯的共生起源假说 提供依据,④正确。故选①④。 【点睛】本题通过图示过程考查叶绿体、线粒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课外资料中获 取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7.为探究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 进行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 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 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水浴锅 ⑤显微镜 (2)玉米萌发过程中胚乳的淀粉因被分解而逐渐减少。将不同萌发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 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观察并比较,发现不同萌发阶段的玉米籽粒胚乳呈蓝色块 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玉米籽粒萌发过程胚乳中淀粉的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某研究小组 设计了下列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做以下分析: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 1~4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 第二步:将上述 4 支试管同时置于 40℃条件下 30min 后,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观察记录 4 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分析:试管 3 中应加入的 X 是____________的提取液;若试管 4 未出现预期结果(其 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④ 碘液 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或颜色变浅) 斐林试剂并进行 60℃水浴加热 发芽玉米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 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 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 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还原性糖应该用斐林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 量的淀粉溶液、滴管滴加一定量的淀粉酶溶液、斐林试剂,该实验需要水浴锅水浴加热,不 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④。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 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实验步骤第二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 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到 60℃检测,会出现砖红 色沉淀。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 含有还原糖。 实验分析: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 号、4 号实验组分别加 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 2 号试管加的 X 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3 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 成了砖红色;如 4 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 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 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 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8.酚氧化酶(PPO)能将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物质,植物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将酚氧化 酶(PPO)与酚类物质分隔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防止果蔬褐变。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受损后,生物膜失去____________,释放酚氧化酶(PPO)将无色的酚氧化 生成褐色的物质,引起果蔬褐变。 (2)用含有酚氧化酶(PPO)的提取液按下表进行实验(加人缓冲液可以维持溶液的 pH 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试管 PPO 提取液的处理 加入缓冲液 加入酚类底物 实验后的颜色 A 不做处理,10 分钟 2mL 2mL 褐色 B 加入蛋白酶,10 分钟 2mL 2mL 无色 加人三氯乙酸(强酸),10 分钟 2mL 2mL ? 表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_________,推测实验后试管 C 中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树叶细胞中存在众多种类的酚类物质与 PPO,人们在制取绿茶时要进行热锅高温炒 制以防变色,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要充分揉捻,使茶 叶颜色变为褐色,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择透过性 A 与 B、A 与 C 无色 蛋白酶可催化 PPO 的分解(PPO 化 学本质为蛋白质);强酸能使 PPO 失去活性 高温使 PPO(或酚氧化酶)失活 破坏植 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使酚氧化酶(PPO)与酚类物质充分接触并将其氧化,得到褐色的物 质 【解析】(1)根据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别储存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可解答。茶叶的颜色 与酚类物质的氧化有关。 (2)根据不同试管的不同处理可得出结论。 【详解】(1)在正常情况下,酚氧化酶和底物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酚氧化酶在细胞质中, 其氧化底物在液泡中。液泡膜属于生物膜系统,植物细胞受损后,液泡释放酚氧化酶 (PPO)将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引起果蔬褐变。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酚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不处理、加入蛋白酶、加入三氯乙酸), 因变量是酶是否失活,A、C 试管对照,说明强酸条件下,酚氧化酶也会失去作用,试管 C 中的颜色是无色;试管 A、B 对照,说明酚氧化酶的化本质是蛋白质。 (3)茶树叶细胞中存在多种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关键过程热锅炒 制,其目的是高温使酚氧化酶失活。红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关键过程将细胞揉破,其目的是 破坏生物膜系统,使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接触,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 PPO 的作用, 使鲜叶中茶多酚大量减少,但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明显增加。 【点睛】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并结合实验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提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39.氮元素是藻类生长的必需元素,某种绿藻能利用光能将 H2O 分解为[H]和 O2,[H]可参与 暗反应;而在低氧环境中,该绿藻的叶绿体内产氢酶活性提高,则会将[H]转变为氢气。回 答下列问题: (1)绿藻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叶绿素 主要吸收____________光。 (2)绿藻细胞内,[H]参与暗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低氧环境中,将[H]转变为氢气 会使绿藻_____________(填“正常生长“或“生长不良”),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探究缺硫对低氧环境中绿藻产生氢气的影响,某同学利用该绿藻、完全培养液、缺 硫培养液等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①选取若干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藻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将甲、乙两组绿藻分别放在装有适量且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和缺硫培养液的装置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两组装置中的氢气产生总量。 【答案】 蛋白质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基质 生长不良 参与暗反应的[H]减少, 有机物生成量减少 将两组装置放在相同且低氧的环境中培养相同时间 【解析】本题是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 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回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与光合作 用相适应的特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然 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蛋白质。 叶绿体中的含氮的叶绿素是有机分子,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几乎不吸收绿光。 (2)由于光反应阶段产生[H],作为还原剂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暗反应利用,还原三碳化合物 形成有机物。衣藻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为 H2,会导致参与暗反应的[H]减少,有机物生成 量减少,导致绿藻生长不良。 (3)③探究缺硫对绿藻产生氢气的影响时,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硫,可设置完全培养 液和缺硫培养液进行对照,将两组装置均放在相同且低氧的环境中培养相同时间,一定时间 后检测各组产生氢气的总量。 【点睛】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 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利用 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0.研究发现,北欧鲫鱼在正常情况下的能量代谢过程与绝大多数动物一样,但在寒冷、缺 氧的环境中,有其特异的代谢途径(如下图中的①→②→⑤→⑥),使之能在冬季冰冻的小 池塘里生活数月之久(酒精在—80℃的状态下不会凝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入冬之前,北欧鲫鱼体内会合成较多的脂肪,脂肪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欧鲫鱼肌细胞中④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产生的能量去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冷、缺氧环境下,北欧鲫鱼经过其特异的代谢途径①→②→⑤→⑥产生的酒精随血 液流入鳃,再扩散到周围水环境中,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寒冷、缺氧环境下北欧鲫鱼除了具有特异的代谢途径外,鱼脑组织血流量 也会增加,该变化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缓冲减压;保温 线粒体内膜 一部分转化成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酒精凝固点低,使水环境不宜结冰,减少对鱼体的 伤害 保证脑细胞获得足够 O2,获取足够能量(或保证脑细胞产生的乳酸迅速运走,防 止对脑组织伤害) 【解析】图中①表示糖酵解,B 为丙酮酸,③为三羧酸循环,A 为[H],C 为水。 【详解】(1)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可作为备用能源进行分解利用供应能量,动物内 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2)据图分析可知,④有氧气参入,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该 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能量一部分转化成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3)缺氧时,北欧鲫鱼的肌细胞中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凝固点低,使水环境不 宜结冰,鱼通过鳃将酒精排出体外,减少酒精对自身的伤害。 (4)由图可知,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神经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在缺氧条件下,脑 部血流量会增大,故推测,在缺氧条件下,北欧鲫鱼通过增大脑补血流量,将无氧呼吸产生 的乳酸运走,避免乳酸积累过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 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 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 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