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一中、八十三中、八十九中、庆安十中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八十三中、八十九中、庆安十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40道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后写在答题卡上)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2.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3.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4.下列物质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 ) A.生长素 B.乙烯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人体中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6.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7.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平衡 9.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10.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荫,其依据的原理是(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顶端优势 D.光合作用 11.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 12.古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3.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加 1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1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小脑 ②脑干 ③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 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17.能够影响公鸡形态特征和交配行为的物质是( ) A.雄性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1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②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19.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里都含有B细胞和T细胞 C.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处理、呈递抗原 D.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2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层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⑥⑦ D.②③⑦ 2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了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C.科学家根据苍蝇的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导航仪 D.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24.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氨基酸; 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血糖;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5.下列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内环境 D.血浆、组织液、淋巴 26.不属于生长素运输特点的是( ) A.主动运输 B.极性运输 C.从形态学下端到形态学上端 D.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7.植物体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其体内产生的多种激素共同完成,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激素种类也不同,在种子萌发、果实成熟和叶脱落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B.赤霉素、乙烯、脱落酸 C.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D.脱落酸、乙烯、赤霉素 2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的是( )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B.肝糖原的合成 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D.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29.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相似处的叙述,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 A.它们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它们都是由专门的腺体产生的 C.它们的分泌量都极其微小 D.它们都是有机物 30.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31.下列各组中,均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狼吃羊、噬菌体侵染细菌 B.狐狸吃兔子、大鲈鱼吃小鲈鱼 C.蛇吃鼠、牛喝水 D.鸟吃虫、羊吃草 3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 C.群落水平上研究是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个新的岛屿,后又逐渐长出了许多植物 B.弃耕农田长出杂草,几十年后形成小树林 C.河流因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3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35.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36.在调查草原上田鼠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在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则该田鼠的种群密度是每公顷几只?( ) A.40只 B.80只 C.120只 D.160只 37.下面所给的现象中,不能说明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的是( ) A.顶端优势 B.植物的向光性 C.横卧根的向地性 D.单子叶农作物农田中,用除草剂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 3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39.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40.下列有关器官和其分泌的化学物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胃、胰液 B.胰岛、胰液 C.胰腺、促胰液素 D.小肠、促胰液素 二、非选择题: 41.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突触结构由 、 、 构成. 42.如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过程示意图,a、b表示相关激素,请据图回答: (1)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来源有 、 非糖类物质转化.正常值是 g/l. (2)激素a﹣表示 ,激素a与肝细胞结合后,可以引起肝细胞内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但是该激素对骨骼肌不发挥作用,从细胞结构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 (3)血糖调节过程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饭后半小时激素b的分泌量增加,b激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是抑制肝糖原的水解、抑制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促进 及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和脂肪. 4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表示 乙表示 丙表示 .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 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 44.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C为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 .这种免疫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物质A是 由效应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的效应 细胞 (3)T细胞由 分裂分化,在 里发育成熟,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T细胞在人体免疫应答中除具有图示的功能外,还能参与 .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 ,并使其 发生改变,最终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与 结合,由 吞噬处理,将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动物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浆细胞是由 分裂分化而来.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八十三中、八十九中、庆安十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40道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后写在答题卡上)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外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考查.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 C、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 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 故选:B. 3.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肌肉突触和神经﹣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大致相同,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其作用机理是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解答】解: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低甚至丧失,但不影响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 故选:A. 4.下列物质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 ) A.生长素 B.乙烯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乙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人体中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②错误; ③血糖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会使血浆中水分增多,组织液中水分减少,③错误; ④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蛋白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6.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 【解答】解:A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体温升高、耗氧量增加,AB错误; C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C正确;D错误. 故选:C. 7.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1)清除田间稗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 故选:C.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平衡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故选:B. 9.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解答】解: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故选:A. 10.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荫,其依据的原理是(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顶端优势 D.光合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解答】 解:行道树主干的顶端存在时,顶端优先生长,而侧枝的生长受到抑制,即具有顶端优势,故剪去主干的顶端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能更好的遮荫. 故选:C. 11.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 【解答】解:A、细胞2的细胞膜上有激素的受体、细胞4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它们都是糖蛋白,能识别信息,A正确;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通过神经调节,信息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通过体液调节,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B正确;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垂体细胞,C错误;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D正确. 故选:C. 12.古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解答】解: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C. 13.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 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1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解答】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D. 1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1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小脑 ②脑干 ③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 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 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 【解答】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是③; 走路不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是①; 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是②. 故选:C. 17.能够影响公鸡形态特征和交配行为的物质是( ) A.雄性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激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解答】解:A、雄性激素促进雄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A正确;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 D、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D错误. 故选:A. 1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②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解答】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A正确; B、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 C、图中①是树突,接受信息并将之传给胞体,再通过②轴突将接收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这决定了神经传导的方向只能是:从①→②→③,这就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反射弧不完整了,刺激③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是不能称为是反射,D正确. 故选:B. 19.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里都含有B细胞和T细胞 C.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处理、呈递抗原 D.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各种免疫细胞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解答】解: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不包括吞噬细胞,A错误; B、血液和淋巴液里都含有B细胞和T细胞,B正确; C、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处理、呈递抗原,C正确; D、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A.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A错误; B、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B正确; C、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C正确; D、过敏反应是由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D正确. 故选:A. 2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 行为信息:也是借光、声及化学物质等信息传递,同类生物相迁时常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信息传递.如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物理信息:以物理因素引起生物之间感应作用的一类信息.如光信息、声信息、接触信息等.化学信息: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而传递. 【解答】解:萤火虫通过闪光﹣﹣物理信息来识别同伴;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为雌鸟发出信号;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化学信息,经过分析可知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 故选:B. 2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层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⑥⑦ D.②③⑦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解答】解:①温室效应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有关. ②赤潮是水中的氮、磷元素浓度过大造成的水污染,会导致藻类疯长,引起水中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③酸雨是大量排放SO2等酸性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有关. ④光化学污染是氮的氧化物和有机烃类在光作用下的一系列复杂变化,与环境污染有关. ⑤臭氧空洞是氟里昂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与环境污染有关. ⑥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与环境污染无关. ⑦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大,与环境污染无关. 故选:C. 2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了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C.科学家根据苍蝇的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导航仪 D.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起是调节作用,直接价值为食用、药用、工业原料以及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科学研究属于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 D、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24.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氨基酸; 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血糖;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也是唯一一个能降血糖的激素,它的功能是:促进血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等组织细胞变成脂肪.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解答】解: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故①正确.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人体内的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必需从食物中摄取;故②错误. 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故③错误.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故④正确. 故选C. 25.下列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内环境 D.血浆、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体液的相关概念的考查,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细胞外液与内环境属于同一概念,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与细胞内液属于并列关系,因此A、B、C、D选项中B与ACD的差异最大. 故选:B. 26.不属于生长素运输特点的是( ) A.主动运输 B.极性运输 C.从形态学下端到形态学上端 D.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在未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2、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 3、在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生长素能发生横向运输. 4、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D、在未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BD错误; C、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但不属于生长素运输特点,C正确. 故选:C. 27.植物体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其体内产生的多种激素共同完成,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激素种类也不同,在种子萌发、果实成熟和叶脱落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B.赤霉素、乙烯、脱落酸 C.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D.脱落酸、乙烯、赤霉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解答】解:赤霉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脱落.在种子萌发、果实成熟和叶脱落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依次为赤霉素、乙烯、脱落酸.B正确. 故选:B. 2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的是( )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B.肝糖原的合成 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D.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 【解答】解: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肝糖原的合成在肝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29.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相似处的叙述,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 A.它们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它们都是由专门的腺体产生的 C.它们的分泌量都极其微小 D.它们都是有机物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A正确; B、植物激素由植物的一定部位分泌,无专门的腺体,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B错误; C、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分泌量都极其微小,都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30.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31.下列各组中,均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狼吃羊、噬菌体侵染细菌 B.狐狸吃兔子、大鲈鱼吃小鲈鱼 C.蛇吃鼠、牛喝水 D.鸟吃虫、羊吃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为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解答】解:A、狼吃羊属于捕食关系,噬菌体侵染细菌属于寄生关系,A错误; B、狐狸吃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B错误; C、蛇吃鼠属于捕食关系,牛喝水不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鸟吃虫、羊吃草都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D. 3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 C.群落水平上研究是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解答】解:A、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正确;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了丰富度还有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C错误; D、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故选:C. 3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个新的岛屿,后又逐渐长出了许多植物 B.弃耕农田长出杂草,几十年后形成小树林 C.河流因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演替的类型: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例如,在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地、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原生演替. 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例如,在发生过火灾或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解答】解: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个新的岛屿,后又逐渐长出了许多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弃耕农田长出杂草,几十年后形成小树林,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河流因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3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震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解答】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B正确;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B. 35.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摄入能=该营养级的同化能+该营养级的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某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 【解答】解: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属于兔子的同化能,A正确;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同化能,B错误;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兔子的同化能,C正确; D、流入到狐狸体内属于兔子的同化能,D正确. 故选:B. 36.在调查草原上田鼠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在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则该田鼠的种群密度是每公顷几只?( ) A.40只 B.80只 C.120只 D.16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30:15,N=80只.由于是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因此该草场中田鼠的种群数量为40只/公顷. 故选:A. 37.下面所给的现象中,不能说明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的是( ) A.顶端优势 B.植物的向光性 C.横卧根的向地性 D.单子叶农作物农田中,用除草剂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解答】解:A、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中向光侧和背光侧都体现出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C、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效应,浓度过高会抑制生根,所以横卧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可做为单子叶植物田里的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D错误. 故选:B. 3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B. 39.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1)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是渗透压调节中枢,能维持水代谢平衡; (2)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 (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故选:B. 40.下列有关器官和其分泌的化学物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胃、胰液 B.胰岛、胰液 C.胰腺、促胰液素 D.小肠、促胰液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胃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错误; C、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C错误; D、小肠粘膜能够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神经中枢 ,b是 传入神经 c是 传出神经 ,d是 效应器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大脑皮层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轴突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细胞体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突触结构由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 构成.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解:图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图中与肺牵张感受器相连的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b为传入神经、c为传出神经、d为效应器. 图b为两个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神经元①的末端膨大部分成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构成了该突触的突触前膜;突触小体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相接触,因此突触后膜为神经元②的胞体膜. 【解答】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图中与肺牵张感受器相连的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效应器. (2)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3)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由图b可知,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42.如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过程示意图,a、b表示相关激素,请据图回答: (1)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来源有 消化吸收 、 肝糖原分解 非糖类物质转化.正常值是 0.8﹣﹣﹣1.2g/l g/l. (2)激素a﹣表示 胰高血糖素 ,激素a与肝细胞结合后,可以引起肝细胞内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但是该激素对骨骼肌不发挥作用,从细胞结构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肌细胞膜表面上没有该激素的受体 . (3)血糖调节过程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饭后半小时激素b的分泌量增加,b激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是抑制肝糖原的水解、抑制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促进 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及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和脂肪.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1)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来源有 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 非糖类物质转化.正常值是 0.8﹣﹣﹣1.2g/lg/l. (2)激素a为胰高血糖素,它主要通过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的含量.该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而不能作用于肌细胞主要是因为肌细胞表面没有识别该激素的受体. (3)b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是通过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 (1)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0.8﹣﹣﹣1.2 g/l (2)胰高血糖素 肌细胞膜表面上没有该激素的受体 (3)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4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表示 消费者 乙表示 分解者 丙表示 生产者 .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光合作用 ; 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呼吸作用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分析图碳循环模式图,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生产者.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解答】解:(1)图中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4.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C为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 .这种免疫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物质A是 淋巴因子 由效应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的效应 T 细胞 (3)T细胞由 造血干细胞 分裂分化,在 胸腺 里发育成熟,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T细胞在人体免疫应答中除具有图示的功能外,还能参与 体液免疫 .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 溶酶体酶 ,并使其 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渗透压 发生改变,最终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与 抗体 结合,由 吞噬细胞 吞噬处理,将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动物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浆细胞 .浆细胞是由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分裂分化而来.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物质表示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B物质表示效应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解答】解:(1)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图中过程中发生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接触,靶细胞裂解过程,可推断出这种免疫叫细胞免疫. (2)物质A是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的效应T 细胞 (3)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在胸腺里发育成熟,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T细胞在人体免疫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并使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渗透压发生改变,最终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与抗体结合,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将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动物体内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故答案为: (1)糖蛋白 细胞免疫 (2)淋巴因子 T (3)造血干细胞 胸腺 体液免疫 (4)溶酶体酶 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渗透压 抗体 吞噬细胞 浆细胞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