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 A. 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 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 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 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可以看出“周礼”融合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深远,说明它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 A项不全面,应排除。 加强皇权的需要是在秦朝以后,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周礼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周礼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 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1.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所以B不选;“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朝重视进士科而不是以此尊贵,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点是科举制,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科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照、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 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 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 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答案】D 【解析】“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可稍安颐养”表明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可稍安颐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3. 马克思指出: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执掌国家权力的是”由十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来管理的,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材料意在说明,在古代雅典( ) A. 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 D. 分权制衡体制已初步显现 【答案】D 【解析】A.每个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享有投票权,并不能说明他们拥有广泛的民主政治权。 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是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 C.材料也没有反映,最高官员的执政权力有限。 D.从材料可以看出,每个雅典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反映了雅典已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分权的雏形。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来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公民大会……此外,有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行政、司法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实际;根据“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可知罗马法不专尚理论的特点,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 D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是奴隶制的法制体系。 2. 公元3世纪晚期的罗马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假如你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一件价值较高的物品,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 A.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D. 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 【答案】D 【解析】“假如你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一件价值较高的物品,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反映了古代罗马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假如你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一件价值较高的物品,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坚持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1.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材料中描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文件是( )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A 【解析】A.材料体现的应该是用温和的手段,用渐进的方式来进行革命和进步,1689年《权利法案》是在光荣革命的基础之上颁布的,体现了和平渐进的特征。 B.美国的宪法没有体现出顺着经验走的特征。 C.德国宪法是在激烈的统一战争以后颁布的。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在经过曲折的共和道路挣扎以后才颁布的,走了很多的弯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影响和君主立宪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特点。 2.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三权分立制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反映了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这属于联邦制的影响。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本题学生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联邦制是一种复合制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由宪法明文规定,除非通过修宪,不能任意变更。双方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不受对方干预。在双方法律发生冲突时,联邦宪法及法律高于地方宪法及法律。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 3. 1902 年,美国总统决定提名霍姆斯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 ) A. 任期 6 年,可连任 B. 任职需要参议院批准 C. 被授予最高立法权 D. 由选民按每州两名选出 【答案】B 【解析】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需经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即可,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大法官的产生方式:有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法官均由美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 1. 1901年7 月24 日,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的上谕正式颁布。上谕指出:“现当重订合约至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额,以专责成。”这反映了清廷( ) A. 承认传统交涉机构存在弊端 B. 充当西方列强治华工具 C. 主动调整外交推动社会转型 D. 发展平等外交挽救危机 【答案】A 【解析】“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额,以专责成”表明清廷承认传统交涉机构存在弊端,故A正确; B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 主动调整、平等外交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是“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额,以专责成”。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 l5.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B. 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成戊变法 C.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答案】A 【解析】A.由于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才会开始进行洋务运动,进行制度改革,选项的搭配是错误的。 B.明治维新日本势力壮大,发动甲午战争,促使中国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C.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又促进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D.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及西方工业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及洋务运动的背景,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3. 太平天国推行科考取士制度,考前张贴告示,向军民示以试期,土子要在规定的日子到“典诏命”衙报名,不报名者不得与考,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据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 ) A. 体现政权的封建化 B.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试图扩大统治基础 D. 借助儒学收揽人才 【答案】C 【解析】“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表明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试图扩大统治基础,故C正确; 政权的封建化、形式主义、儒学收揽人才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指的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 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这主要反映了( ) A. 教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表明革命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表明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革命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 新文化运动是1915--1923年,其影响并未减弱,排除C; D是在1927年,故D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1. 下表反映了1928~1930 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1928 年6 月 10.9% 1929 年12 月 7% 1930 年7 月 5.5% 1930年9月 1.6% A. 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 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D. 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中共的革命重心已经转型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人的比例在不断减少,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明显错误,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1937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发表的《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讲到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义胜过一切之例证”,表示愿“接纳”全国各党派共同御侮。蒋介石的这一表态 说明( ) A. 国民党欲以全面抗战路线指导全国抗战 B. 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已完全消除 C.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逋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D. 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答案】D 【解析】“民族意义胜过一切之例证”“表示愿“接纳”全国各党派共同御侮”表明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故D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B太过绝对,排除; C错在“开始”,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民族意义胜过一切之例证”“表示愿“接纳”全国各党派共同御侮”。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 1959 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奉行中立主义对外政 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 达国家。”这反映出( ) A. 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 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 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 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答案】B 【解析】“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表明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故B正确; 缩小了冷战的范围、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争霸,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1. 如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派”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A 【解析】“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表明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故A正确; BC太过绝对,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 1956年~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B. 联合印度夹击中国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A.印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不是为了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B.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主要是为了和美国对抗,而不是为了夹击中国。 C.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发起国,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不可能,抵制不结盟运动。 D.从材料中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比例超过了美国,英国对印度的援助比例,可以看出苏联的措施是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要求学生结合美苏争霸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苏争霸的时代,还要搞清楚美苏争霸的阶段特点。 2. 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 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面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 欧共体国家摆放经济困境 B. 发展中国家一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 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 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B 【解析】“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面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表明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正确; A材料未涉及,排除; C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 D是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面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3.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千涉和压力。”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 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 建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D.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A.不结盟运动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1961年。 B.材料没有体现出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建成新的国际秩序。 D.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过程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不结盟运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错误; 欧洲为主导、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表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题的关键是“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2. 《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可以看出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故B项正确。 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故A项错误。 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查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需要学生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准确理解。 1. 《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规定( ) A. 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 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D. 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 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是“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这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2. 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 A.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B. 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 C. 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 D. 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 【答案】A 【解析】A.材料“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反映了宪法的制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说明宪法草案工作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 B.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并不限于宪法草案工作,故B错误; C.社会主义原则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并未涉及,故C错误; D.材料没有反映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大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人大制度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人大制度形成的过程和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如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 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 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而是强调制定计划的方式特征。 B.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 C.从材料可以看出决策方式从个人决策,逐渐走向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和协商决策,说明我国的决策方式逐渐走向民主。 D.材料只是体现出,决策方式的特点,体现不出政府职能的削弱。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共的组织原则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1. 广西河池市屏南乡合寨村在1980年革彻了我国第-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成立之初,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瓦管理、相互支持,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使村民专心搞农业生产。这反映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 政治协商制度到得了巩固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D. 基层民之政治的实践尝试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是反映出人大制度的发展。 B.也体现不出政协制度的发展表现。 C.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 D.材料反映的是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的表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基层民主的发展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 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 735 57.30 13.90 54.60 1992 6 430 270.60 55.43 298.70 1993 10 945 70.20 99.03 79.90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1992年“一个中国”共识达成,故B正确; “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并未产生这样的效果,故A错误; C错在“开始”,排除; D是在1979年,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有史学家认为: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以下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 A. 不结盟”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诸客”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对西方列强”、“强硬的姿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不结盟”主要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还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正确。 C.“求同存异”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明显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中“强硬的姿态”不符,直接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等。 本题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如图为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 ) A. 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 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C. 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 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答案】B 【解析】A.材料看不出不结盟的特征。 B.从材料可以看出,80年代以前对外援助,包括常规性发展援助,外国侵略的援助,以及自然灾害的援助,还有内战内乱的援助,但是80年代以后开始增加了没有表明原因的一些援助,说明我国对外援助出现了多远的趋势,而在这之前,对外援助更多的倾向于政治要求,是为了发展同世界各国政治关系。 C.材料反映的是百分比的变化,并没有看出绝对数值的变化。 D.材料看不出,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是主要的。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外交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80年代前后外交关系的发展情况和外交政策的特点,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来综合分析材料。 1. 下列诗词句中,描述了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的是( )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答案】C 【解析】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是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A项“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1927年秋收起义,排除; B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30年代长征,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C项“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是解放战争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是1949年渡江战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具体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过程、影响。 2. 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被军队普遍接受 B. 军队革命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因 C. 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 D. 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B项说法错误,清朝灭亡的主因是它的腐朽统治,故排除B项。 “46名北洋将领联名”“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不能说明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清朝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武昌起义后,东南各省纷纷独立,各省立宪派竭力响应援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但是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了地方政权并参与了临时政府,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3. 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这些材料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美苏冷战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由此可知,主题是在冷战阴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以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为切入点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主题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表现。 1.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况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力大的国家 B. “化”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 C.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孕育于两极格局瓦解之后 D.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力量相同的政治经济中心并相互制衡 【答案】B 【解析】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故A错误; 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故B正确; 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故C错误;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來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我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我们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四: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的政治设计是指什么。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体现。 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性质有何不同。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民主政体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1)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一“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可以得出观点是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第二小问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可知,政治设计是君主立宪。第三小问的控制,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体现,依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不同,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中华民国的政治特点解答即可。 (3)第一小问的政体,结合中华民国的性质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中华民国的局限性解答即可。第三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故答案为: (1)观点: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或明清的君主专制是独裁的)。 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控制: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 (2)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同: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3)民主共和制。 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吴晗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以及“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的政治设计和有效控制“控制者”的表现;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以及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性质的不同;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民主政体以及钱穆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和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演进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和特点;中华民国的性质、特点以及局限性。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顿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中“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得出特点为位卑权重;“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得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得出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得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表明君权的不断加强。所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这一系列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材料中“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体现了定期投票;“雅典人投票放逐”体现了直接民主,即公民的监督;“一种预防犯罪的”体现了预防为主。 (3)美国1787宪法确定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主要通过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 (1)特点:“以小驭大”、“位卑权重”;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2)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 (3)①以宪法来避免绝对权力(实行权力制衡),从体制上扼制腐败的产生; ②制定反腐败法律,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 ③实行独立的舆论监督; ④加强道德规范。 【解析】(1)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所给的信息“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得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其原因; (2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雅典民主政治入手,分析材料信息进行思考; (3)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结合美国的民主政治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监察制度以及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设计范围广,知识面大。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熟记,调动,运用的能力以及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 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从沉抢到复兴的艰辛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的今昔》 此画登在那桓秋《抗建通俗面刊》上,左图的桑叶是中国,蚕是日本。下图的鸡是中国,毛虫是日本,注:《抗建通俗面刊》是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刊物 材料二 (1)结合史实,为材料一中的图片撰写说明(包括两幅图的寓意、“今昔”变化的原因等)。 (2)结合材料二图片及所学,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答案】(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去”反映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占领土,攫取利益。“现在”反映了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和取得胜利的决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 故答案为: (1)寓意:“过去”反映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占领土,攫取利益。“现在”反映了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和取得胜利的决心。 原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建树: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两幅图的寓意及变化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及原因,需结合抗日战争、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抗日战争、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