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联盟校 2020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题卷共 12 页,47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题卷、章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甲骨文记载,商代对犯罪人员实行“天罚”,也就是对需要审判的人,先通过占卜求问天 神,“兹人井(刑)不?”然后再依据上天的启示决定是否给予刑罚。这反映出商代 A. 统治者没有主见 B. 迷信思想很盛行 C. 借助神权来统治 D. 还没有刑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占卜,依据上天启示决定是否对犯罪人员给予刑罚的“天罚”,反映出商代借 助神权进行统治的特点,C 项正确;借助神权实行“天罚”不能说明统治者没有主见,A 项错 误;“迷信思想很盛行”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错误;“天罚”即是神权色彩包装的刑法制度, D 项错误。 2.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 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 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 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 2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 岁费数钜万。”等信息说明古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巨大,耗费较大,故选择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3.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 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 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A. 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 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 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主张格物致知,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 等问题的研究,目的是认识普遍的天理,故选 C;A 不符合朱熹对人类起源、中医的研究,排 除;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故 D 错误。 4. 明朝中期谢肇淛在《西吴枝乘》中说,蚕桑之事“湖人(指湖州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 资,视田几过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这反映了 A. 明朝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湖州的经营重心由农业转移到丝织 业 C. 明清时期民间重视种植业发展 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观念发生重大改 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湖人(指湖州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可知,湖州人非常 看重蚕桑之事,他们将这一事业看成是维持日常生计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故由此可以看出湖 州的经营重心由农业转移到了丝织业,故选 B;材料只是强调了蚕桑业对湖州人的重要性,却 并未提及雇佣关系的形成,故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材料显示湖州人是更重视丝织业的 发展的,而非种植业,且材料仅叙及湖州一地的状况,由此便得出全国情形,也未免过于武 - 3 - 断,排除 C;与 C 项相似,我们不能仅凭湖州一地的状况,就推知全国,D 项结论无法得出, 排除。 5. 下图为 1912 年 3 月 3 日,法国画报刊登的《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该图反映了 A. 袁世凯顺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袁世凯用行动证明赞同革命 D. 民众接受“剪辫子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在当时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结果,因此以“剪 辫”的方式来表明自己与清政府的决裂和对革命的支持是当下袁世凯想要担任临时大总统就 不得不做出的一种政治姿态,这是他顺应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故选 A;这幅图并不能反映民 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也不能真实反映袁世凯对革命的赞同,因为这次剪辫行为更多的是 算作一种政治作秀,它并非真心实意的结果,排除 BC;图画并未画出民众对“剪辫子革命” 的态度,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6. 下表是 1937 年和 1942 年某西部省份工业发展情况。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数量 占全国比例 资本额 工人 占国统区比 例 1937 10 0.25 27.5 4635 1.01 1942 385 10.24 105.3 23500 9.74 A. 政府对经济的政策指导 B. 民族工业的空间流动强 C. 美国参加二战的刺激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A - 4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2 年为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政策指导,再 加上沿海地区的沦陷,当时民族企业大量内迁至中西部区域,中西部地区得以开发和发展, 这也就有了材料所示的数据变化,故选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比较畸形的,它的空间 流动并不是特别强,此时它在空间上的转移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排除 B;美国在 1941 年才参 加二战,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内迁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就已逐步开始了,因此 C 项并不 是主要原因,排除;中国在 1937—1942 年还未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 D 项说法无从谈 起,排除。 7. 1954 年刘少奇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规定为国家的根本 政治制度,一切重大问题就都应当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做出决定。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就是这样能够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并能够监督共实施的国家权力机关。”材料强调的主要原 则是 A. 权力制衡 B. 人民民主 C. 社会主义 D. 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切重大问题就都应当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做出决定”可知,中国 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 B;材料并未提及其他 权力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牵制,故权力制衡原则无从体现,排除 A;材料并未描述中国的社 会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原则无从体现,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少数民族问题,民族平等原则无 从体现,排除 D。 8. 下表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的完成情况表 钢 原煤 电 机床 棉布 1957 年产量 535 万吨 1.31 亿吨 193 亿度 2.8 万台 50.6 亿尺 与 1952 年相比 增产近 3 倍 增长 98% 增长 164% 增产 17.7 倍 增长 33% 该数据表明我国 A. 主要依靠苏联援助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D. “工业化”战略成效显著 - 5 -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增产近 3 倍”“增长 98%”“增长 164%”等数据可知,中国“工业化”战 略的成效非常显著,国民经济增长明显,故选 D;材料并未提及苏联的帮助,且外因也不会是 主因,排除 A;要说明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如重大建设项目的建 成、国民经济的比例构成等数据,故 B 项并非最佳答案,排除;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间 是在 1949—1952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9. 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分贫富与职业,只要他能证明自己享有政治权利,没有欠国家债务, 其生活习惯良好,拥有合法婚姻。在阿卡提有田产,对父母尽子职,遵令出征,战役中未曾弃 城逃跑,那他就可以说话。材料表明了 A. 雅典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B. 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结合 C. 雅典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D.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必须能言善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分贫富与职业”“对父母尽子职,遵令出征,战役中 未曾弃城逃跑,那他就可以说话”等信息可知,雅典公民不仅仅享受权利,同时还要履行一 定的义务,这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故选 B;雅典公民并没有享有完全同等的政治权利, 如十将军的选拔就不是所有公民可以共享的,排除 A;雅典的妇女、奴隶、外邦人无权享受民 主权利,C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显示雅典公民想要享受政治权利的条件是履行一定的义务, 而非能言善辩,D 项说法错误,排除。 10. 《自由书自由祖国之祖》一书中曾写道:美国自 1828 年以后至 1883 年以前,其任用官吏 法殆如一市场。每当大统领易人之年,则联邦政府所属官吏,皆为之一空。 新统领若属异党, 则真如风吹落叶,无一留者,此实千古未闻之现象也。这一现象说明 A. 美国国家政策缺乏延续性 B. 美国实行两党政治制度 C.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D. 美国两党没有共同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新统领若属异党,则真如风吹落叶,无一留者”可知,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 政党的更替会影响到官员的任免,故选 B;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虽然隶属不同阵营,但他们 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都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其国家政策并不会缺乏延续性,排除 A; - 6 - 材料并未提及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架构问题,是否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 C; 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D 项说法错误,排除。 11. 列宁说:“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 余粮,而且是农民的一大部分必须的口粮。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 应该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列宁认 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实质是为了发展经济 B. 过程中严格遵循“余粮征集制” C.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性 D. 是苏俄政权的失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且是农民的 一大部分必须的口粮……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曾经发挥过其特有的价值,有效应对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是这 套政策的推行也是有限度的,把它当作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 会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 一种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军事非常手段,它的作用主要是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发 展经济,排除 A;如果选 B,那么列宁就不会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限度问题,故排除;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是苏俄政权的失误,它也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排除 D。 12. 自 1967 年欧共体成立以来,欧洲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2009 年的欧债危机,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所起的“带头作用”或许会引发“羊群效应”。据此说明,欧洲的一体化 A. 缺乏持续的物质基础 B. 主权让渡损害各国主权 C. 走上理性发展的轨道 D. 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09 年的欧债危机,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所起的‘带头作用’或许会 引发‘羊群效应’”可知,欧债危机和英国脱欧使得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故选 D;欧盟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工业基础好,它的发展并不缺乏持续的物质基础,排除 A;主权让渡是欧洲实行一体化的必要基础,它是符合其成员国发展的长远利益的,因此只要 不过度进行主权让渡,它是不会损害各国主权的,排除 B;英国脱欧并不是一种理性发展的结 果,这其中明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作祟,排除 C。 - 7 -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 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 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 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具有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涵,但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相比, 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所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不可能也没有成 为指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只能成为近代中国吸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进行社会革 命的思想资源。 ——潘起造《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材料二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他对中国文化极端赞扬,不论是中国的 哲学、道德、政治还是科学,他都视为尽善尽美。伏尔泰极端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比基督还 伟大,因为孔子从不以神或预言者自命。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基督从未说过 类似的话;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则更劝人行善;孔子要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伏 尔泰佩服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发达,尤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感兴趣,认为中国是世界上 唯一由哲学家国王治理的国家。认为中国不是专制政治,中国行政组织分工完备,官史考试 选拔,设有谏诤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组织。 ——冯华琴《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结合西方近代的民主观念分析 黄宗義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简要分析黄宗羲和伏 尔泰分别从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思想主张:君主是能维护他人利益,为天下人服务的君主;建立保障人民利益 的公天下理想社会,重视民众权益;“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法的作用大于人的 作用,要重视法律的制订,以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 历史局限:“天下为主,君为客”所表述的是君主的一种道德境界,并非关于国家制度的基 本理论;把社会改革的希望落在君权能够自我调节的基础之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改 - 8 - 革的理论。 (2)认识:高度赞誉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善尽美;肯定孔子的儒家思想;认可儒 家思想对人的关注和对个体的尊重;佩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赞誉中国政治制度;肯定中 国选官制度的公平性。 启示:黄宗羲借鉴儒家学说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 的基本权利。伏尔泰吸取儒家思想反对封建教会,提倡人生而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孔 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解析】 【分析】 【详解】(1)思想主张:由材料“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可 归纳为君主是能维护他人利益,为天下人服务的君主;由材料“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 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可归纳为建 立保障人民利益的公天下理想社会,重视民众权益;由材料“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 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可归纳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由材料“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可归纳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 作用,要重视法律的制订,以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 历史局限:所谓的民主,就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 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由此概念入手分析可知,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所表 述的不过是君主的一种道德境界,它并非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理论,且这种观点还把社会改 革的希望落在君主的自我调节能力上,这显然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民主政治改革的理论。 (2)认识:由材料“他对中国文化极端赞扬,不论是中国的哲学、道德、政治还是科学,他 都视为尽善尽美”可归纳为高度赞誉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善尽美;由材料“伏尔 泰极端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比基督还伟大”可归纳为肯定孔子的儒家思想;由材料“孔子说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基督从未说过类似的话;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则更劝人行 善;孔子要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归纳为认可儒家思想对人的关注和对个体的尊重; 由材料“伏尔泰佩服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发达”可归纳为佩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由 材料“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感兴趣,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哲学家国王治理的国家”可归纳 为赞誉中国政治制度;由材料“官史考试选拔,设有谏诤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组织” 可归纳为肯定中国选官制度的公平性。 - 9 - 启示:由材料“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可知,黄宗羲借鉴了 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 基本权利等主张;由材料“认为孔子比基督还伟大”“认为中国不是专制政治”并结合所学 可知,伏尔泰主要是想要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封建教会和君主专制,他更多的是将孔子思想 当作是一种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武器。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中最为激烈的两场危机。在冷战的大战略中, 美苏双方共同的出发点都是:尽可能不扩大或加深现有的危机,坚决不能把世界推向战争。 所以,肯尼迪总统没有在柏林危机和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向苏联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了克制。 同样,赫鲁晓夫也没有在导弹危机的白热化时刻,选择向柏林采取行动。在激烈对抗的同时, 美苏双方虽然都想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同时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力图避免事态的恶化, 竭力避免走向核战争。双方冷战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美苏双方都做出了一些让步,相互妥协, 维持原有的利益。 ——白秀娟《美苏冷战博弈》 材料提供了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观点一: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冷战是美苏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 立,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极力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 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在这种不可调和的分歧中,意识形态从社会制度上把世界划分为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又把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紧密 联系在一起。(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 国家利益的对立,使美苏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对抗,甚至以核武器 作为威胁,加剧了整个世界的紧张局势。 观点二: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基于冷战整体局势,美苏双方在应对危机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都是从冷战整体态势的 角度探寻自身的解决对策。危机发生时,美国没有在柏林危机和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向苏联 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了克制,苏联也没有在导弹危机的白热化时刻选择向柏林采取行动。美 - 10 - 苏之间和互牵制,相互联系,在激烈对抗的同时,又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最终以谈判、克 制、妥协的方式协商解决。(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 双方都在对抗中相互震慑了对方,使对方不敢再轻举妄动,避免使用武力,故在一定程度上 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中最为激烈 的两场危机”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美苏在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美苏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发生冲突和对抗等方面进行 说明。还可依据材料中“尽可能不扩大或加深现有的危机,坚决不能把世界推向战争”、“但 同时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力图避免事态的恶化,竭力避免走向核战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 得出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结合所学从美苏 双方都从冷战整体态势的角度探寻自身的解决对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都保持 克制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秦孝公三次召见卫鞅,问以治国之道。卫鞅先后以“帝、王、伯三术”应答。孝 公视“尧、舜、禹及汤、武之帝王术”为迂阔无用之谈,不宜适用。卫鞅遂以“伯术”进献, 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赏罚 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孝公曰:“善哉,此术寡人能行之。”鞅对曰:“夫 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 行。”“愿君熟思三日,以定可否,然后臣敢尽言。”至第三日,卫鞅复入见,孝公赐坐,请教, 其意甚切。拜卫鞍为左庶长,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 群臣肃然。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 (1)据材料及知识分析秦孝公为何重视“伯术”。 (2)归纳材料中体现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秦国地处偏远,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 中原各国;注重实用、进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在秦国盛行;诸侯国会盟,秦国被拒之门外,秦孝 公受到刺澈,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核心:富国强兵。 - 11 - 成功因素:变法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孝公支持下,变法措施执行坚决,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商鞅较策略得当,变法内 容深入人心;厉行法治,赏罚分明。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信息“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 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秦国落后 于中原各国、进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在秦国盛行、秦孝公发愤图强等角度分析。 (2)“核心”,依据材料信息“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 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得出:富国强兵。 “成功因素”,依据材料信息“拜卫鞍为左庶长,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 有违抗者,与逆旨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孝公支持、变 法措施执行坚决、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商鞅较策略得当、赏罚分明等角度 分析。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美国变成头号债权国,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一半,金融中心从伦敦转 移到纽约。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 管理它。”日本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但工业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国家,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 所占比例很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英国殖民地面积增加,垄断了 75%的世界石油资源。 但战争中英国损失巨大,战后的工业生产指数只及战前 80.8%。国外市场缩小,出口贸易比战前 减少了 45%。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22 年的《九国公约》有以下规定:(一)尊章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 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有力巩固之政府;(三)为适用在中国门户 开放,缔约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日、英三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展开激烈争夺的原因及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美日英三国争夺的焦点,分析华盛顿会议带给中国的影响。 【答案】(1)美国 原因:美国是一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巴黎和会上美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意图控制全球,夺取更多的世界原料产地;为扩大资本输出和实现经济扩张创造条件。 - 12 - 日本 原因: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张的野心也不断增强;与英、美全面对抗有困难。 目的:保住既得利益,进而夺取远东的霸权。 英国 原因:一战的打击下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英国的海外市场缩小。 目的:保住殖民帝国的巨大资源及霸主地位,力敌美,日,以挽救大英帝国的衰落。 (2)中国是华盛顿会议中美日英三国争夺的焦点。 影响: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子它国际协定 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收回山东的主权。实 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的程度。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一战后,美国变成头号债权国,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 的一半,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是一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 主义国家、巴黎和会上美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等角度分析美国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日 本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但工业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国家,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所占比例很 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实力的增强促使扩张的野心也不断增强、 与英美全面对抗有困难等角度分析日本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英国损失巨大,战后的工业 生产指数只及战前 80.8%。国外市场缩小,出口贸易比战前减少了 45%”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 战的打击下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英国的海外市场缩小等角度分析英国的原因。 “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 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意图控制全球、为扩大资本输出和实现经济 扩张创造条件等角度分析美国的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保住既得利益、进而夺取远东的霸权 分析日本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保住殖民帝国的巨大资源及霸主地位的角度分析英国的目 的。 (2)“焦点”,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中美日英三国争夺的焦点。 “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一)尊章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 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有力巩固之政府;(三)为适用在中国门户开放,缔约各国不得 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有利于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收回山东的主权、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 - 13 - 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等角度分析。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国内外纷纭复杂的形势,已经退离领导岗位的邓小平,1992 年来到广州、深圳 等地进行祝察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南方谈话”。除了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讨论姓 “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邓小平还捉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系列讲话 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重大思想问题,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编自诈耀桐《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恩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答案】(1)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内经济改革遇到瓶颈;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东欧剧变”;1991 年苏联解体;国内否定改革开放的声音逐渐抬头。 (2)影响:理清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稳定了国内改革的信心;推动了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确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面对国内外纷纭复杂的形势,已经退离领导岗位的邓 小平,1992 年来到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祝察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内经济改革遇到瓶颈、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1991 年苏联 解体、国内否定改革开放的声音逐渐抬头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信息“除了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讨论姓‘资’姓‘社’的标准等 问题外,邓小平还捉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系列讲话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重 大思想问题,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清了一系列 重大理论问题、稳定了国内改革的信心、推动了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角度分析。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