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兴仁市凤凰中学2020届高三(上)文科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科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 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B.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商人兄弟相及”“ 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可知,可知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度已经出现,但不够完善,故A正确,C错误;B与史实和材料“兄弟相及”不符,故排除B;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是在春秋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D。‎ ‎2.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便是人民未能直接承教于天,退而受教于王,因此王教化民众十分重要,故A正确;该题重点虽在强调教化民众,但并未说明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故B排除;本题并未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故C排除;本材料的重点不在论证“君权神授”的正当性,故D排除。‎ ‎3.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南北朝是割据的,但在隋唐修史时仍把分裂的南北政权归于中国,说明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D项正确。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故A错误。此时的南北方并不存在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国家统一,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错误。‎ ‎4.下图反映了南宋“会子”(南宋官方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占总货币量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 A. 成为古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 B. 成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的工具 C. 对于经济交易的基础性作用 D. 超发造成极其广泛的社会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宋官方发行量最大的纸币不等于古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排除A;才买没有反映多发行交子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交子超发的危害,排除D ‎;材料反映交子在总发行货币中占有优势,说明交子经济交易的起到基础性作用,故选C。‎ ‎5.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 A. 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 B. 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 C. 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 D. 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举措是清政府授权,不能说明A;“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严格的宗法制虽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但“家国同构”观念并未随之消弭,反而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要保证其子孙兴旺、富贵,必然需要一个坚定稳固的国家层面的行政体系进行庇护;而另一方面,国家要维护国家整个局面的平和与安定,捍卫君权的至高无上,同样需要将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家族宗法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模式,B正确;宗族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不能说“开始成为”,族权在政权控制中早已被利用,D错误。故选B。‎ ‎6.《十二铜表法》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说明罗马法 A. 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B. 有了刑法与民法的区分 C.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D. 有效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根据“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可知,《十二铜表法》根据是否主观故意分别处以死刑和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说明罗马法有了刑法与民法的区分,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7.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 B. 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美洲白银……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出资本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白银的流通问题,不能说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故B项错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故C项错误;白银在美洲、欧洲、亚洲之间流通,说明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故选D。‎ ‎8.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A. 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 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 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大量的文艺作品,在上层社会宣传启蒙思想还通过大量印刷报刊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和接受启蒙思想,由此可知,启蒙运动认识到了普通群众的力量,C项错误。材料反映启蒙运动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但不能说明启蒙运动起源于普通民众,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纯粹的文艺运动,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主义,不是浪漫主义,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A. 强调法律至上思想 B. 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C. 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D. 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宪法至上”等可知,这些政治家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C项正确;宪法“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不是在强调法律高于一切,A项错误;“宪法”高于“普通法律”是因为宪法是人民制定的,人民高于人民代表的国会,可知这并不是在强调中央集权,B项错误;“国会立法如果违宪”,“不能生效”突出的是民意而非议会至上,D项错误。‎ ‎10.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 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 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 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 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高昂,这就推动英国资本家进行技术创新来节约成本,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变革,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是劳动力成本上涨,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故C项排除。‎ ‎11.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所学内容可知,1777-1821年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成以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并未涉及城市化进程的内容;C选项错误,农业从业人数占比低于工业从业人数,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降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 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 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 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贵族、工商业资本家,工人和农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明工业革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要矛盾,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侵略扩张的问题,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各阶层对工业革命的积极响应,不是投机行为,C不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後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编自潘润涵《筒明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 ‎【答案】(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记住不断完善;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相同:都有分权与制衡。都起到科学决策提高效率的作用 不同: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皇权。‎ 责任内阁制:主要是有议会监督,责任内阁制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 ‎【解析】‎ ‎(1)本题依据材料一“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集权与制衡不断完善、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等方面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本题依据材料二“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权与制衡、科学决策提高效率等方面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相同点;再从加强君主专制、‎ 责任内阁制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等方面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不同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示例二:不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家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解析】‎ ‎【详解】见解:首先表明观点,即是否赞成材料观点“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本详解以赞成为例。表明观点:赞成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理由:首先要明确将17、18世纪作为分水岭的原因,即在这之前,社会变动有限,而17、18世纪社会变动剧烈。结合17、18世纪历史事件可知,应当从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即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说明,论证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如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理由,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