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泸州市高2019级高一学年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卷前考生务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不但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太多。 任何一位小说家,毫无问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但是,这种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它的诞生需要足够苛刻的条件,除了生活的积淀,思想的指引和艺术的支撑,还要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更为重要的是,恐怕还要等待天赐良机,或者说灵感来袭。总之,这种完美的小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 既然完美的小说一时半会难以写出来,那小说家们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因此,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思想价值,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本来,我不想因为自己喜欢有意思的小说就去故意贬低那些只有意义的小说,但有意思的小说的确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首先,意义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肯定比理性的东西显得直观,因此更具审美性;其次,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意思则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带来的美感显然比大同小异更加丰富多样;第三,意义一般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而意思却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与意义相比,意思就多了一种形式感,而形式感正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摘编自晓苏《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完美的小说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这种所谓的完美小说仅仅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B.小说家只要拥有生活的积淀,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拥有灵感,就能写出有意义有意思的小说。 C.作者认为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可遇不可求,相比于有意义无意思的小说,作者更喜欢有意思的小说。 D.最差的小说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这种小说不值一读,而只有意义没有意思的小说也不被读者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阐述了“有意义”“有意思”两个概念,指出了完美小说中“意义”和“意思”两者的关系。 B.作者将有意思的小说和有意义的小说进行对比,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什么前者优于后者。 C.文章末段对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较充分。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展开论证,思维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作者对小说的评判标准,许多被称为完美的或优秀的小说,其实并算不上真正最好的小说。 B.有意思的小说不看重意义的建构,不追求宏大和深刻,只求有情调和趣味,因此更受读者喜欢。 C.有意思的小说崇尚感性美学,看重日常生活,进而彰显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D因为形式感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小说如果缺乏这种形式感,其审美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4-7题。 甲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 兰亭十三跋(节选) 赵孟頫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况修短随化 化:造化 C.无虑数十百本 虑:考虑 D.分毫不爽 爽:违背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B.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C.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D.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时的情形,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是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B.乙文是作者对所得兰亭帖的题跋,有叙述,有议论,既体现了作者对所得拓本的喜爱,也展现了其高深的书法造诣。 C.甲文语言或骈或散,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错落优美。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D.乙文提到,兰亭帖传刻版本众多,实难分辨真伪。赵孟頫所得到的兰亭帖五字未损本,的确是世间最好的版本。 7.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8-9题 忆秦娥·秋萧索 宋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上阕视听结合,描写深秋的景物。 B.“离愁不管人飘泊”,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离愁”对诗人的折磨。 C.词中“西风恶”“黄花约”两处巧用叠句抒情,起强调作用。 D.“年年孤负黄花约”,写出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的伤感。 E.两个“几重”,写出词人居住环境的幽静,同时表达出词人的孤寂。 9本词上阕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的渺小。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鸟”和“鱼”表现洞庭湖生机盎然景象的两句是“ ,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是乡村复制品 李光彪 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悟。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那些百里挑一的树木,仿佛是从乡村筛选出来选送部队的精兵,栽在街道旁,或是公园、广场、机关,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装点城市的容妆。那些如牛巨石,也被选美似的运进城市,立在显眼的地方,并镌刻上名人的题字,成为了城市文化瑰宝的象征。回到家里,看看锅里煮的,碗里端的,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酒、肉、菜、油、盐,以及很多生活用品,都来自于乡村,都是农民耕耘土地奉献的硕果。即便是那些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用具,或是瓷器、篾器、石器等家具什物,虽然从它们的身上已闻不到泥土的气息,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加工制作得再精美,最初的原料还是产自于乡村的泥土。就连自己的住房,所需的砖、瓦、砂、石,同样还是来自于乡村山川的给予,并且都是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淘金的农民兄弟亲手建盖。 转眼,我在挤压的城市里打拼了三十年,不知不觉,在习以为常的岁月里老去,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反而开始厌倦城市的喧嚣、污染与拥挤,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道路、村庄、老人、特产等很多事物。偶尔踏入乡土,住上几天,吃着有泥土芳香的农家菜饭,听着鸡啼狗咬,雀鸟叽喳,虫蚁啾,看着牛羊吵闹,不停蹄的驴骡马,憨厚拱槽的猪,就倍感亲切。生于斯,长于斯,依存于乡村泥土的一切,原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其实,人是泥土的后裔。每个人不管走多远,离开乡村多久,不论穷富贵贱,不论官商庶民,心中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老家,灵魂永远被牢牢拴在了乡村,那片泥土永远是自己的衣胞。直至生命终极的那一刻,尸骨仍然会像一粒种子,埋入乡村的泥土,坟头上再生的草木,就是自己的化身。 乡村逃兵、城市俘虏的我,像模像样住着村庄一样的别墅,开着飞鸟一样的汽车。可是,早已脱掉布鞋穿上皮鞋,脱掉粗布衣裳穿上西装的我,总是割舍不下乡村的很多事物,有时总想把自己还原成乡村人的样子。试图复制一些乡村的事物,养过鸡猫狗兔,或多或少都栽着来自乡村的桃梨果木,种着萝卜瓜菜。在一茬茬泥土的问候中模拟着一缕缕乡愁。人生易老天难老,少小离家老难回。溺入城市的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来生回不去乡村的我,透过记忆的反光镜,不断地反复梳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才恍然大悟: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被城市翻版,变成了乡下人的复制品。(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与感悟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性情,又能引起现代人乡土寻根的共鸣。 B.本文通过对大量农村事物与城市事物的描写,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眷恋乡村,悔恨进入城市的情感。 C.本文构思精巧,既有按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安排,也有以地点转换为思路的局部设计,深刻地诠释了“乡村复制品”的内涵。 D.作者久居城市,但仍从乡土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E.溺入城市的作者多次追问自己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答案。既照应文章开头,又凸显了现代人在城乡转换中的不知所措。 12请简要回答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3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1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我是乡村复制品”的含义。 第Ⅱ卷 表达题 四、积累与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面对美方 的“断供”风波,华为表现得处变不惊的原因,( )。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华为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所以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越高端,‘备胎’越充分”,华为长期打造的创新“备胎”一夜转正,赢得一片点赞。“备胎”的背后是坚持底线思维,永远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所谓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上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这正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创新能力的比拼是终极的较量。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从来也不当“独行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和配置, 行不通,包打天下也不现实。包括华为芯片在内的创新成果,始终建立在利用和共享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之上。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三两天的奋发,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只要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始终才会动力澎湃。板凳要坐十年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企业抓创新、抓研发 ,“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就有了无比深厚的底气,任它惊涛骇浪,我自闲庭信步。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起彼伏 曲突徙薪 闭门造车 蔚然成风 B.不绝如缕 运筹帷幄 抱残守缺 风靡一时 C.此起彼伏 运筹帷幄 抱残守缺 风靡一时 D.不绝如缕 曲突徙薪 闭门造车 蔚然成风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持续投人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始终就会动力澎湃。 B.只有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才会始终动力澎湃。 C.只有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始终就会动力澎湃。 D.只要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才会始终动力澎湃。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因为有底气、有准备。 B.是有底气、有准备,而不是故作姿态。 C.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有底气、有准备。 D.不是因为故作姿态,而是有底气有准备。 18.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纤细(qiān) 力能扛鼎(gāng) 首屈一指 迫不及待 B连累(lěi) 咎由自取(jiū) 独出新裁 仗义执言 C.哺育(bǔ) 方枘圆凿(ruì) 金瓯无缺 绵里藏针 D.禅让(shàn) 铩羽而归(shā) 豹窥一斑 再接再励 19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1)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出小说中的三个人物。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刻画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高家的长房长孙 ,有追求平等爱情的丫环 ,有“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 (2)根据第(1)题所填人物,请任选一人,用第三人称写一段话介绍该人物。要求:要有具体的事例,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20我市某高中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的演讲比赛,下面是一位学生演讲稿的一个片段,其中有4处用语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各位同仁,疫情当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应该以广大逆行者为榜样,践行并学习他们的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攻坚战,中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作文。 21.请以“2020年,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超过5字;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严禁抄袭,不得套作; (4)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