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试题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文综-试题 24.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主要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25.甲骨文的笔画较为简单,入刀出刀处常见锋迹,笔画转折处多方折。刻者的用刀都是一刀顺下,不加修饰,线条显得流畅、自然、质朴,虽然刀有钝有锐,骨有细硬有疏松,刻出的笔画有粗有细,但整体以瘦硬为主。这反映出甲骨文 A.与占卜活动有关 B.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C.带有图案的特征 D.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 26.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A.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 B.生产具有标准化的特征 C.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 D.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27.西汉盛行比武、斗兽、狩猎等危险、激烈的体育娱乐活动,数量众多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文人也亲身参与。由此可见,当时 A.军事形势严峻 B.世风阳刚劲健 C.贵族引领时尚 D.弃文从武成风 28.氾胜之强调坚硬强地黑垆土耕后必须及时“平摩其块”,“勿令有块”;土性松散的土壤耕后必须“蔺(镇压)之”“重蔺之”。“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B.生产工具的革新 C.对精耕细作的重视 D.耕作技术的进步 29.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D. 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30.《旧唐书·桓彦范传》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 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 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 C.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 D.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 31.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 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32.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应该“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能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千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 A.经世致用 B.修身明理 C.鉴戒资政 D.知行合一 33.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引起货币流通量扩大 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34.《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如表是《武林旧事》(卷10·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项目 小说 角抵 杂剧 杂扮 唱赚 演史 唱耍令 说经 说浑话 嘌唱 鼓板 弹唱因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14 14 11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D.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35.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可以用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话本和散曲 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元曲和京剧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1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9分) 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 ,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二)选考题:共25分。 42.[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汤山温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日出水量5千吨,常年水温 60°C~65°C,含3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皮肤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疗效。汤山温泉度假村占地13公顷, 是目前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项目最具特色的 温泉健康休闲养生基地。度假村露天温泉区建筑与环境自然融合,在山林与溪水旁,层叠错落,和谐有致。 简析南京汤山温泉度假村开发的优势条件。(10分) 4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汉)明帝即位之初,下诏:“今选举不实,邪怪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又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赢弱,先急下贫。其务在均平,无令枉刻。”从慎重选举官吏着手,对吏治进行整顿。……明帝统治时代多次下诏减免赋税摇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他即位之初,即下诏“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故史称永平之世,“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登稽,百姓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汉明帝即位后治国的主要措施。(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治国措施的主要作用。(7分) 参考答案 24-25AB 26-30ABCDC 31-35DABDC 24.A 周王原本是天下的大宗,具有最高权威,而此时却需要通过交换人质来取得诸侯的信任,这反映出周王已经不能有效控制诸侯,故选A项。 25. B 由材料“线条显得流畅、自然、质……以瘦硬为主”等信息可知甲骨文具有 一定的审美价值,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敬鬼神的占卜活动排除A;题干主旨是甲骨文的笔画、手法和字体风格特征,未涉及图案,排除C;甲骨文词汇数量较多,能组成文章,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在甲骨文中均有所体现,所以认为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但材料仅涉及甲骨文的字体风格,与成熟与否无关,故D项错误。 26.A 根据材料中的“百姓”“平民”“分茧理丝”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领域丝织业生产盛行,故选A项;故材料没有反映出标准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地域分工,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生产是面向市场,看不出商品化趋势明显,排除D项。 27.B 28.C 材料信息是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耕后的处理和下雪后对土地的处理,这样做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属于古代精耕细作的范畴,故C项正确。 29.D 在纯粹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货币基本没有用武之地,材料中虽然两晋政权在一个半世纪里没有铸造铜钱,但各种旧钱并行,尤其民间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说明在当时仍然有大量货币流通,有大量货币的流通就显示商品交流还有活力,故C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30.C 材料“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竟不纳”,看出宰相合理的建议,皇帝有时也不予采纳,这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正确;从材料看不出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排除A; 宰相建议皇帝不采纳,相权受到制约,B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 材料主要是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没体现方术破坏了国家秩序,排除D。 31.D 32.A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明理学。据材料可知,朱熹、陆九渊都重视历史教育,认为读史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于世,而经世致用指学问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故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经世致用,不涉及修身明理,故B选项错误;学生不一定都走上仕途,所以“鉴戒资政”缩小了二者的教学理念,故C选项错误;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而材料强调学以致用,故D选项错误。 33. B 结合材料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使用“与钞参行“的情况,说明市场上货币流通增多,而不能得出纸币正式取代通宝的结论,也没有“货币使用情况混乱”的内容表述,人口内容也只字未提,与材料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4.D 35.C 40.(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6分)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每点2分,四点及以上10分,共10分)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9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特征及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政府为了便于控制”等信息归纳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作用。依据材料二中“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不能造纸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41. 示例一: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3分)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9分) 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分)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特征。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44.(1)措施: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8分)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的稳定(7分) 解析 依据材料“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对吏治进行整顿”“减免赋税摇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天下安平,人无摇役,岁比登稽,百姓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矛盾、经济以及政治角度思考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