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秦皇岛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蔽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显然,王国维的意思是说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实行的必要性,不是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嫡长子继承制与其他权力交接制度优越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C.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施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冲击,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绝状态,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彻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发展,C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道数学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五人对猎物“以爵次分之”,爵位不同,分配到的猎物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道数学题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爵位在社会资源分配上享有的权利不等,D项正确;题中五人分五鹿的标准是“爵次”,不是年龄,A项错误;影响到分配的爵次是社会等级差异,不是数学概念,B项错误;五人按爵次分鹿,是爵次影响了分配,不是猎鹿成果或者行动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C项错误。‎ ‎4. 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铁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的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的意思是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府的所得而生活。这与材料反映的信息没有关系。④是错误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的作用 ‎5. 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有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②“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③“使民重死而不远迁”‎ ‎④“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古代农耕经济是小农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出安土重迁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体现出在家守着父母思想,“使民重死而不远迁”体现出安土重迁思想,①③符合题意;②倡导婚姻自由思想,违背父母之命;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排除②④,选择B正确。‎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宗周到秦朝,国家管理从“礼仪政治”发展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中,国家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C项正确;现代国家管理中礼仪有了新的标准,不是政治不再需要礼仪,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法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典型的人治,B项错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为君主服务,秦汉时期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起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项不符合史实。‎ ‎7.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D.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可以看出这是推恩令,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由所有子弟共同继承,封地越分越小,消除了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只是推行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分封制造成了西汉的七国之乱,并没有加强其统治;梁王和城阳王的封地缩小了,但不是最后的封王,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推恩令的内容 ‎ 点评:关于推恩令,还可以考查推恩令影响:加强中央权力,削弱了封国力量。另外和推恩令一起的附益之法也是常考的内容 ‎8.2012年3月,陕西考古发现西汉“官营”铸铁作坊,并出土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物,种类主要包括陶范与芯,其中铸器类别可辨者达数百件之多,主要是犁、锄等农业生产工具。此考古实证表明在汉代 A. 铸铁产品实行国家垄断性经营 B. 官营作坊主要服务于皇室 C. 官营手工业主要进行农具制作 D. 政府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考古实证,西汉时期“官营”铸铁作坊铸器以“犁、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铸铁作坊大量生产铁农具,体现的是西汉政府对农业经济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营铸铁作坊铸器的类别,没有提到国家对铸铁经营权的控制,A项错误;铸器以犁、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为主,不能说明官营作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高在上的皇室,B项错误;只官营铸铁作坊的生产,不能说明所有官营手工业都以农具制作为主,C项错误。‎ ‎9.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权就有一切”,结合所学,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0.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成这一情况的因素包括 ‎①两汉政权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 ‎②少数民族内迁使畜牧区域东移 ‎③中原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是由于中原政权对匈奴战争胜利提供较安定的环境为前提,并在中原人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的提高)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因素综合推动下产生的结果,①③④说法正确,D项符合题意;少数民族内迁使畜牧区域东移,会压缩农业区域,不利于农业发展,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1.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可知,题干主旨是强调三省六部制如何有效调节皇权和相权矛盾,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选项A正确;选项B中未体现出该制度对皇权的强化,排除;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并未消除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A. 禁锢了人们思想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答案】C ‎【解析】‎ 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 ‎13.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 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 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 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 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两则材料各自的时间不同,反映出初唐的法令不适应中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B解释不合理;C项错在是时间不同而不是地区不同。‎ 点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和分析作为载体和桥梁的题干知识的来龙去脉;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如识图读图、材料处理、计量、阅读和换算年代的技巧等;从分利用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发散思维。‎ ‎14.有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大发明”,其中有一现象发人深思:在这二十四项发明中,有四项出自史前、三项出自夏至春秋、七项出自战国秦汉时期,其他十项分属中古和近古,其中唐代两项,宋代六项,元明各一项,至清代便再也未出现任何原创性重大发明。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的原创力在战国秦汉时期时达到巅峰状态 B. 唐代仍具盛世气象,宋代承前朝遗泽、经济发达,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C. 元明已呈衰颓之象,清代不思进取亦无能进取,致酿成国弱民贫的百年落后局面 D. 以上现象不一定与所处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联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二十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和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现象科学发明的发展是与所处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联的,D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战国秦汉时期七项占了将近1/3中国人的原创力在战国秦汉时期时达到巅峰状态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两项,宋代六项”,唐代仍具盛世气象,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元明各一项,至清代便再也未出现任何原创性重大发明可知元明已呈衰颓之象,清代不思进取亦无能进取,致酿成国弱民贫的百年落后局面,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5.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 A. 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C. 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 D. 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归州……却隶属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行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种行政区划不利于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政区划 ‎1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西家卖丝籴新谷”说明“丝”和 “新谷”都成了商品,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选择A 项。B项明显错误;C项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是在春秋时期;D项说法错误,我国古达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经济形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产品商品化 ‎1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 A. 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 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 C. 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 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文中指出的“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要说明理学空谈性心,终会误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理学产生的必要性,A项错误;材料中指出的是理学的弊端,而不是说因为理学导致了中原遭受侵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分析了理学的于时无益,没有对其内容、实质等进行揭露,D项“全面”错误。‎ ‎18.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9. 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A. 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 B. 体现“闭关锁国”政策 C. 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 D. 反映“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海外贸易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可知当时贸易范围已经远至占城、琉球等地,即海外贸易日益发展,C项符合题意,正确;从材料信息看不出这是溢美之词,排除A;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海外贸易相关状况 ‎20.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庶民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B. 庶民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 庶民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 小说、京剧和文人画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与史实,而庶民文化仍属于我国的民众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主流仍然是儒家文化,同样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文人画不是明清庶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所以BCD说法错误,A说法正确。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庶民文化 ‎21.“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说明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雅典人为自己的公民身份而自豪,但并非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如十将军,因此③说法错误,①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中“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说明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说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故D项正确,排除ABC。‎ ‎22.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其意在强调 A. 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 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C. 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 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罗马法已在强调法要体现公共意志,C项正确;当时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排除A;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 ‎23.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材料“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反映了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故B项正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故D项错误。故选B。‎ ‎24. 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一中古一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该建议旨在强调( )‎ A.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B. 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D.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干,世界本来包括有人居住的大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但西方史学家提出“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基本上是以欧洲为中心代替整个人类历史,分析选项,题干没有体现“分散发展、整体”等信息,排除A。强调的资本主义,与题干“上古”没有关系。题干主旨没有强调“海外贸易”等信息,排除D。答案为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5.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 A. 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 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 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 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不能算作是通才教育,故A项错误;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不是材料反映信息,故B项错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文艺复兴宗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信息体现资本主义的时代发展的需求,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语句是“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对教育的要求,ABC都不是材料的主旨。‎ ‎26.‎ ‎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 官吏行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B.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只符合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正好与人民主权的观点相反,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人民对官吏的监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27.英国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斯对消费大唱赞歌,也认为人们对奇珍异品追求,刺激了人们努力地工作,如果人们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二者的观点 A. 都主张政府操控经济事务 B. 反映了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 C. 关注的重点都是流通领域 D. 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消费是工业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材料中的两位经济学家强调消费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都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28.‎ ‎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我们知道1875年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仅仅是一票的胜出。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故A正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故B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故C排除;共和派并不占绝对优势,故D排除。‎ ‎29.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 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联邦议会由各邦选出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由此可知BCD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0.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史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 ②资产阶级革命 ③海外扩张 ④工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的影响。“使生产工具,从而使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其分别从生产力、城市化、工业文明的角度说明其影响。结合历史事实可知史实有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革命,海外扩张 ,工业革命。所以选择D.‎ ‎31.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体系 C. 生物进化理论 D. 细胞研究成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正确;ABD三项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直接针对教会,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与进化论 ‎32.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 ‎ 十月革命后,苏俄成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C ‎。新经济政策没有根本上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调整其不合理部分,以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路径,排除B。材料辨明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故选D。‎ ‎33.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类捐助占基金比例由25%下降到4%.共和党为兰登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而罗斯福只有450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 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B. 彻底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 C.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斯福竞选基金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减少,是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犯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故A项正确,D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的改变,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但对工人权益的维护客观上激起工业资本家的不满。‎ ‎34.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A. 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B. 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C. 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 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B ‎【解析】‎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苏、美直接对抗,从而引发世界大战,故选B。‎ 冷战局势缓和是在美苏争霸的中后期,但是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的初期,故A不符合史实;C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冷战时期,美苏没有推动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意向,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3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反映了 A. 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 B. 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 C.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D. 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高的原则是国家利益,所以不可能弥合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所以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由材料“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可知,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所以答案选C;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中,排除D。‎ ‎3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 B. 美元的价值逐渐下降 C. 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D. 美国经济实力逐步下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美国已无力继续支持无条件的黄金兑换,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可知黄金与美元挂钩,而黄金的减少自然会影响美元的价值,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也不符合史实,是因为海外费用支出导致黄金储备急剧减少,排除。所以选B ‎37.‎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可知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移民间的矛盾和阻碍移民的因素,故A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故D项错误。‎ ‎【点睛】“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是解题的关键。‎ ‎38.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是重点强调对象,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39.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指南》写道:“科学发现,工业应用,人类遵从。科学发现,,天才发明,工业应用。人类则适应新事物或被其塑造。”该宣传说明 A. 科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B.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C. 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 D. 科技促进近代城市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发现,工业应用”等字眼意在强调科学发现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即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紧密结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科研综合性方向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世界市场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近代城市兴起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0.《欧美文学》中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19世纪后半期,将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绘画创作的美术流派作品是(  ) ‎ ‎ ‎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印象派画家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这一画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故答案为C项。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中期,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排除B项;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排除D项。‎ ‎41.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 ‎ 中国 ‎ 中国 ‎ 长江 ‎ 长江 ‎ 长江 ‎ 东南 ‎ 两广 ‎ 云贵 ‎ 平均 ‎ 北部 ‎ 西北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沿海 ‎ 地区 ‎ 地区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 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 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 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设问是“不正确”。材料中城市化率绝大多数低于10%,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出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时间推断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一般规模较小,不能吸引大量劳动力,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城市化 ‎42.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 《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 C.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D.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要求 ‎【答案】C ‎【解析】‎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运动之所以推动近代化,主要是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A和B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的作用;D项措施根本没有实施,谈不上促进近代化。‎ ‎43.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C.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材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业不断走向商业化,故C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开始逐步解体,其主体地位也趋于崩溃,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恶劣并不能解释“商业性农业”得到发展这种现象,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不重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44.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显然是指“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这种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A项其时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D两项时间均晚于B项,故排除。‎ ‎45.沈家本是清末新政法制改革的主要人物。从1906年到1908年,沈家本等人在日本顾问冈田博士的帮助下完成了《大清新刑律》。新刑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刑律,它“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它所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据此不能得出 A. 新刑律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B. 新刑律具有某些重要的法律价值 C. 受时代影响新刑律发挥不了多大实际作用 D. 新刑律并没有跳出传统旧律的窠臼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新刑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刑律,它‘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并影响至今,可知新刑律已经跳出了传统旧律的旧框框,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清末新政”制定的新律“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可知,其有近代法律精神,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但因其时代局限,注定了它不能发挥多大的实际作用,ABC三项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46.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以推断 A. 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 B. 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D. 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答案】B ‎【解析】‎ 根据“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知,清末新政加重了对百姓的掠夺,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缺乏时代性”,排除C;清末预备立宪是假改革真独裁,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4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丽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A. 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 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C. 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D. 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从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反映了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史学研究办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选项。‎ ‎48.(月考4)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说明五四运动促使青年追求新的潮流,在当时这个潮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材料反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答案为C。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不是最直接影响,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要表达内容,排除。材料强调改进是中国人寻找新的救国途径,而不是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D错误。‎ ‎49.《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 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春天,1919年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萧条。1922年帝国主义已经卷土重来,民族资本发展受挫,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且此时的中国出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北洋军阀为封建军阀,封建经济的优势也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资本发展受限的形势就需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正确;1912年民国已经建立,但1922年民族资本仍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可见形式上建立民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资本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运动在民族资本主义经历短暂春天时已轰轰烈烈的展开过,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民族资本的发展形势,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1919年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之后,民族资本便再度萧条,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未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根本方法”答题,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是民族工业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0.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晋北”等可知,这是指的平型关大捷,故①错误,②正确;“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说明肯定了报道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故③正确;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故④不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本题中①④错误,由此排除含有①④的选项。‎ ‎51.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 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C. 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 D. 与各民主党派共商民主建国大业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可以判断出人物有毛泽东,地点在重庆。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可以得出时间是‎1945年8月26日到‎9月30日。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A选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B选项错在“世界和平”;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52.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年前,最高年产量曾达27万吨。但自1934年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仅16万吨,1948年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综合分析上述材料,1934年后,启新洋灰公司经营艰难、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 ‎①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产品竞争力差 ‎②“四大家族”的强制掠夺 ‎③日本侵略者野蛮的经济掠夺 ‎④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⑤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经济环境恶化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4年后主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原因主要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以及四大官僚资本的压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的原因是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产品竞争力差早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就存在,因此排除①,②③④⑤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A、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5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作为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诗中描写的与“车舟”相关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社会现象。B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是 A. 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 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此相关的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根本政治制度为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故答案为A项。新中国成立即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排除B项;“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和“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应当是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D项。‎ ‎55. 图8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A. 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C. “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D. 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②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领域严重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发起了“大跃进”运动;通过削减城镇职工、减少城市粮食供应等方法调整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实施都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不会下降;D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故选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探索。‎ 点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56.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②③④说法都是正确,①说法不正确,维新派主张以英日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实现民主共和。选择A正确。‎ ‎57.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 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 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调整,重视发展理工类院校和专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故答案为A项。工科毕业生的增多与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八字方针”的实施是在1960年冬,且与教育无关,排除C项;中美关系改善是在1972年,从时间上即可排除D项。‎ ‎58.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A. 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 可以知得失,辨真伪 C. 应相信史料,重推理 D. 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可以看出,治史应该“反复验证”,从而“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治史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59.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B.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C.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是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全球史观评价租界,都体现出史观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故C正确;这些史观都是从自身立场和标准评价,故A错误;新史观和旧史观不同视角,不能说明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真实情况,故B错误;西方学者字啊评价中国历史问题采用西方标准,不是双重标准,故D错误。‎ 点睛: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则认为:‎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去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60. 近年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历史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有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等,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涉及到了,对几个不同社会群体,即知识分子群体、商人群体、学生群体和军人群体的研究,故D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常识•历史研究•角度 二、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61.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材料二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 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 ‎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董仲舒在教育、道德和法治方面的观点和出发点。‎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教育方面:观点:主张各授儒家经典。出发点:培养具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道德方面:观点:主张遵守三纲五常。出发点: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法治方面:观点:以刑辅德,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重社会等级。出发点: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所选《尚书》,孔子、孟子《荀子》等关于民本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君民相依”;君主须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根据材料一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君主以德治民,作用贤人,实行仁政。‎ ‎(2)教育观点:根据材料二中“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教育上的观点是教授儒家经典。教育出发点:根据材料二中“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可得出其教育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君子,教化民众,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秩序。道德观点:根据材料三“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道德观点是强调遵守三纲五常;道德出发点:根据材料四“‘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道德出发点就是要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法治观点:根据材料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等信息可知董仲舒法治观点主要有以刑辅德、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重社会等级等。法治出发点:根据材料四“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法治思想的出发点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62.材料一 西方议会拥有立法权、通过国家预算权和监督权等权力。议会决定事项如法案或其他议案,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由于议员的职责是具体行使议会的职权,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立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过去,有些西方国家在议会至上的思想支配下,赋予议会很大权力,英国曾有“议会万能”之说,认为议会“除了不能把女人变成男人和把男人变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么都能做到”。‎ ‎(1)材料一中英国的“议会万能”之说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 英国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不同的等级应掌握不同的权力,而且不同等级的权力应当相互牵制和平衡,以防止某一等级垄断权力,谋求排他性的利益。……在美国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意义,从保障不同等级的权力均势转化为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所做的“制度创新”。‎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分权与制衡方面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还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3)有人认为美国的政体比英国的政体更先进。试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议会是英国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但它不能说是万能的。‎ 理由: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中也存在权力的分配,议会有立法权,同时也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和限制。‎ ‎(2)不同:英国的分权与制衡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而美国的则是针对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 制度创新:1787年宪法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联邦制的新型共和国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答案一:不赞成。理由: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但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哪国更先进。‎ 答案二:赞成。理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君主。美国是全新的民主共和制,其分权和制衡比英国更典型、更彻底,影响更深远。‎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但它并不是万能的。理由:根据材料一“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立法知识和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和发展看,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习惯法保障,也受宪法制约,议会中存在权力的分配,并且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和限制等方面分析。‎ ‎(2)不同:根据材料二“英国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不同的等级应掌握不同的权力”,“美国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意义,……为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分权与制衡方面美国与英国不同。制度创新:根据材料二美国“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所做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防“制度创新”的内容,如联邦制,三权分立等。‎ ‎(3)态度:根据个人对美、英两国政体的认知,结合所学知识,明确个人的态度,赞成或是反对。理由:立足个人态度之上,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就是否赞同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赞成需要从美国式民主的创新和新型国家政体,以及其对国家的发展的跨越角度进行分析;不赞成则需要从两者本质上的一致性及其国情、传统的不同等角度客观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