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10 芣苢 插秧歌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10 芣苢 插秧歌 Word版含解析

基础过关训练 10 芣苢 插秧歌 [基础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 (fú yǐ)  兜鍪(móu)  掇之(duō) B.半霎(shā)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朝餐(zhāo) 莳(shǐ)未匝 袺之(jié) D.胛(xiǎ) 蓑衣(suō) 余音袅袅 (n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 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 他。 3.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 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 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 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 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 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 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 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 比较微妙,须细心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 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 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 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 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铿锵成韵。我 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 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 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 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 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 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 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 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 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 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 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 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 独立发展的缘故。 [课内精读] (一)阅读《芣苢》,完成 7~9 题。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 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 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 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 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 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 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二)阅读《插秧歌》,完成 10~12 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0.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 括。 答:    11.“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 其表达效果。 答:    12.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 “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答: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14 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14.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诗句。 答:    阅读《采薇》,回答 15~17 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狁 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 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 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15.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 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答:    16.诗歌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7.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 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8~21 题。 周南·关雎 关关①雎鸠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⑥之。窈窕淑女,寤⑦寐⑧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⑨服⑩,悠⑪哉悠哉,辗转⑫反侧⑬。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⑭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⑮之。窈窕淑女,钟鼓乐⑯之。 【注】 ①关关:拟声词,指鸟叫声。②雎鸠:一种水鸟。③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④逑:配偶。⑤荇菜:即《再别康桥》 里的“青荇”,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黄色,嫩叶可食用。⑥流: 即求。⑦寤:睡醒。⑧寐:睡着。⑨思:语气助词。⑩服:思念。⑪ 悠:忧思的样子。⑫辗转:转动。⑬反侧:翻来覆去。⑭友:亲 爱。⑮芼:选择。⑯乐:欢迎。 18.试摘录诗中古今意义相同的 5 个词语。 答:    19.加点字与“钟鼓乐之”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琴瑟友之 ②女也不爽 ③匪我愆期 ④雨雪霏霏 ⑤寤寐求之 ⑥老使我怨 ⑦言既遂矣 ⑧飞沙走石 ⑨投桃报李 ⑩一鸣惊人 A.①⑧⑩ B.②③⑥ C.④⑦⑨ D.①⑤⑩ 20.有人认为雎鸠本是凶猛之鸟,《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 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并释“关关雎鸠”为 雌雄和鸣,以喻夫妻和谐。这种解释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请略述你的看法。 答:    21.有位同学将此诗作了翻译,其中前两章译文如下,请你 评说翻译得如何。 水鸟应和关关唱,双双在那沙洲上。苗条美丽好姑娘,我的 高尚好对象。 长短错杂青荇菜,伸手左右把它采。苗条美丽好姑娘,入梦 醒来都在想。 答:    基础过关训练 10 1.解析:B 项,“半霎”的“霎”应读“shà”;C 项,“莳”应 读“shì”;D 项,“胛”应读“jiǎ”。 答案:A 2.解析: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A 3.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答案:D 4.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 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 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 答案:D 5.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 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 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 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 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 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 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 扬顿挫”合适。 答案:D 6.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 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 A、B。C 和 D 中由第一句的“五 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 答案:C 7.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答案:C 8.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 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 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 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 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 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 序。 9.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 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 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 由。 10.解析:此题考查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很简单,把诗中相关语句翻译出来并加以概括即可,“田夫抛秧田妇 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都是 具体表现。 答案: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11.解析:“笠是兜鍪蓑是甲”本句很明显是个比喻句,一个“是” 字,表明了是暗喻:兜鍪与甲都是战斗工具,可见这个插秧也是个战 斗;表达效果,应从战斗的艰辛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比喻。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 辛。 12.解析:首先要考虑“唤渠朝餐歇半霎”这句话中的“唤”是“喊” 义,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同时,要结合诗下注释加以分析作答。 答案:“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 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 13.答案:重章叠句 14.答案:(1)全诗以“桃之夭夭”起兴,热烈而真诚地表达了对 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总) (2)以艳丽盛开的桃花设比,赞美了新娘的美丽贤淑;以桃树开花、 结实、枝繁叶茂起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 子孙繁衍、家庭兴旺昌盛的良好祝愿。(分) (3)艳丽的桃花、丰硕的果实、茂盛的桃枝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 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比兴结合,铺垫渲染,联想巧妙,形象鲜明, 意趣盎然。(总) 15.答案:《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 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 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 狁 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 狁满怀怨恨, 在对 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 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16.答案:诗歌前三章用“采薇采薇”开头,章句的重叠使诗歌 在韵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 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 狁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 和鲜明性,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17.答案: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 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 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 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8.答案:窈窕淑女、参差、左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19.解析: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A 20.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21.答案:译文也用诗的形式,整齐、押韵、朗朗上口。(也可以 谈另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