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18)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练前提示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而论点与论证是其核心要素。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好全文的论点及其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做好针对论点与论证设置的试题。我们首先要找寻到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聚焦表述论点的“语词”,因为这是“设误”选项的命题关节点。其次要看看论证方式的运用。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式(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尤其要关注因果论证和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因果关系)几乎必考,主要看它关系是否成立,看有无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漏掉其中一个原因等。类比论证(类比判断)是依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推论二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相似的论证方法。需要提醒的是,类比论证是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绝对可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其他制作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培养和成就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了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驭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营销与购播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星超高片酬的危害非常大,但人们对此并没有给予关注,他们只关注明星耀眼的光环。 B.中国影视明星的数量少不是绝对的,这只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其他环节的快速发展而言的。 C.只要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影视公司就能在影视明星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获得成功。 D.中国影视业就是因为明星超高片酬挤占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所以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答案 B 解析 A项原文“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表明人们早已关注这个问题。C项说法绝对,文中并没有说拥有明星就一定能获得成功。D项说法绝对,文中并没有说中国影视作品质量下滑完全是由明星超高片酬导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②③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将美国的影视业和中国的影视业作了比较,指出中国影视业的弊病所在。 D.文章第⑤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提出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具体细致的办法。 答案 D 解析 提出的办法并不具体细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的演技和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B.当下中国影视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影视业就能稳定健康发展。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的努力,以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答案 C 解析 说法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对于《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的,但在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即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就是黄侃的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纽,古本纽只能出现在古本韵中。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纽。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批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 ④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 (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头脑是分析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 B.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 C.科研工作要达到“凡”,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 D.“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答案 D 解析 原文说“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B.第②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第③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 D.第④段先从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答案 C 解析 黄侃的循环论证不是用来证明孤证的。 6.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 B.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那么这就是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 C.《韩诗》说:“终风,西风也。”这种只用一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 D.胡适的《入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 答案 C 解析 A项混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B项夸大范围,原文是“往往都靠不住”。D项强加因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答案 C 解析 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的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了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 C 解析 “对比论证”说法错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答案 D 解析 “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无据。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A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B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答案 B 解析 “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A 解析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查看更多